顧炎武《廉恥》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廉恥
[清]顧炎武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da6*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羅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
古人治軍之道,未有不本於廉恥者。《吳子》曰:“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尉繚子》言:“國必有慈孝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對武王:“將有三勝,一曰禮將,二曰力將,三約止欲將。故禮者,所以班朝治軍而兔苴之武夫,皆本於文王后妃之化;豈有淫芻蕘,竊牛馬,而為暴於百姓者哉!”《後漢書》:張奐為安定屬國都尉,“羌豪帥感奐恩德,上馬二十匹,先零酋長又遺金鐻八枚,奐並受之,而召主簿於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懷。’悉以金馬還之。羌性貪而貴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為所患苦,及奐正身潔己,威化大行”。嗚呼!自古以來,邊事之敗,有不始於貪求者哉?
[注釋] ①之推:即顏之推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行己有恥 行:行事
B.棄禮義,捐廉恥 捐:放棄
C.則可以死易生易:替換
D.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率:帶領
3.下列屬於直接討論“廉恥”問題的一組是(3分)
①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
②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③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
④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⑤將有三勝,一曰禮將,二曰力將,三約止欲將。
A.①②④ B.①③⑤C.②③④ D.②④⑤
4.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或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禮義廉恥”四者是維繫國家命運的關鍵,但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要有羞恥之心。
B.如果一個人沒有廉恥之心,會導致失敗,災禍甚至死亡。
C.顏之推否定了齊國一士夫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反對自己的孩子去做官。
D.張奐是個廉潔的人,他把羌人的財貨退還,使威望教化得到了發揚。
5.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3分)
(2)邊事之敗,有不始於貪求者哉!(3分)
參考答案:
2.(3分) D(率:大致、大都)
3.(3分)B(②句是肯定亂世中有清醒者。④句是批評那些獻媚於世俗的人。)
4.(3分)C(不是反對孩子做官,而是“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憑藉一些小技藝向權勢者獻媚而做官”。)
5.(1)(3分)倘若通過這些本領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願你們這樣乾。(主要賦分點:若、致、汝曹)
(2)(3分)邊疆局勢的敗壞,豈有不從貪求財貨開始的嗎?(主要賦分點:邊、反問句、狀語後置句)
【參考譯文】
《五代史·馮道傳·論》道:“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妙啊,管子的善於立論!禮義是治理人民的da6*法;廉恥,是為人立身的大節;大凡不廉便什麼都可以拿;不恥便什麼都可以做。人到了這種地步,那便災禍、失敗、逆亂、死亡,也就都隨之而來了;何況身為大臣而什麼都拿,什麼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亂,國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然而在這四者之間,恥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論及怎么才可以稱為士,說道:“個人處世必須有恥。”孟子說:“恥對於人關係大極了,那些搞陰謀詭計耍花樣的人,是根本談不上恥的。”其所以如此,因為一個人的不廉潔,乃至於違犯禮義,推究其原因都產生在無恥上。因此士大夫的無恥,可謂國恥。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會和道德日益衰微,禮義被拋棄,廉恥被摜在一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凜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風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雞鳴,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實在未嘗沒有獨具卓識的清醒者啊!最近讀到《顏氏家訓》上有一段話說:“齊朝一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一個兒子,年已十七歲,頗能寫點檔案書牘什麼的,教他講鮮卑話,也學彈琵琶,使之稍為通曉一點,用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處受到寵愛。’我當時低頭不答。怪哉,此人竟是這樣教育兒子的!倘若通過這些本領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願你們這樣乾。”哎!顏之推不得已而出仕於亂世,尚且能說這樣的話,還有《小宛》詩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獻媚於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慚愧嗎?
羅仲素說: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恥是士人優良的節操;風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天下才有良風美俗。
古人治軍的原則,沒有不以廉恥為本的。《吳子》說:“凡是統治國家和管理軍隊,必須教軍民知道守禮,勉勵他們守義,這是為了使之有恥。當人有了恥,從大處講就能戰攻,從小處講就能退守了。”《尉繚子》說:“一個國家必須有慈孝廉恥的習尚,那就可以用犧牲去換得生存。”而太公望對答武王則說:“有三種將士能打勝仗,一是知禮的將士,二是有勇力的將士,三是能克制貪慾的將士。”《後漢書》上記載:張奐任安定屬國都尉,“羌族的首領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長又贈送他金環八枚,張奐一起收了下來,隨即召喚屬下的主簿在羌族眾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馬多得像羊群那樣,我也不讓它們進馬廄;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進我的口袋。’把金和馬全部退還。羌人的性格重視財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個都尉,大都貪財愛貨,為羌人所怨恨,直到張奐正直廉潔,威望教化才得到了發揚。”唉!自古以來,邊疆局勢的敗壞,豈有不從貪求財貨開始的嗎?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