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閱讀答案及句子翻譯

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元和初,權知國子博士。改都官員外郎,遷職方員外郎。華陰令柳澗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報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後刺史惡之,按其獄,貶澗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治之。既御史覆問,得澗贓,再貶封溪尉。愈坐是復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遷刑部侍郎。
翔法門寺有護國真身塔,塔內有釋迦文佛指骨一節。憲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聞惡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願少寬假。”帝曰:“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於是中外駭懼,雖戚里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謝。帝得表,頗感悔,欲復用之,曰:“愈前所論是大愛朕,然不當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鎛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終狂疏,可內移。”乃改袁州刺史。袁人以男女為隸,過期不贖,則沒入之。愈至,悉計庸得贖所沒,歸之父母七百餘人。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愈性明銳,不詭隨。與人交,終始不少變。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愈官顯,稍謝遣。其徒李翱、李漢、皇甫湜從而效之,遽不及遠甚。從愈游者,若孟郊、張籍,亦皆自名於時。
 (節選自《新唐書·韓愈傳》,有改動)
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於文行,延及齊民,至於今,號稱易治。潮人之事公也,飲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而廟在刺史公堂之後,民以出入為艱。前太守欲請諸朝作新廟,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滌來守是邦。凡所以養士治民者,一以公為師。民既悅服,則出令曰:“願新公廟者,聽!”民歡趨之,卜地於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廟成。
或曰:“公去國萬里,而謫於潮,不能一歲而歸。沒而有知,其不眷戀於潮也,審矣。”軾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獨信之深,思之至,焄蒿悽愴,若或見之。譬如鑿井得泉,而曰水專在是,豈理也哉?”元豐七年,詔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韓文公之廟。”
 (節選自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註:①焄蒿悽愴:薰香祭祀引起悽愴的感情。②韓文公:韓愈,諡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後刺史惡之,按其獄按:查辦
B.持示宰相,將抵以死 抵:抵償
C.愈終狂疏,可內移疏:粗疏
D.詔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榜:詔書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三日,乃送佛祠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B.過期不贖,則沒入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C.從愈游者,若孟郊、張籍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D.如水之在地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韓愈直言無所忌。他認為華陰令柳澗案件是前後刺史勾結造成的,上書請求治刺史的罪。後御史重審此案,韓愈受到了牽連。
B.韓愈為guan6*能夠造福百姓。因有人從中作梗,韓愈從潮州改任袁州刺史,在袁州他贖買七百多奴隸,讓他們回家與父母團聚。
C.韓愈聰明敏銳,不會詭詐善變;能夠始終如一地接納提攜後進之士,經他指導的“韓門弟子”中像孟郊、張籍稱名於當時。
D.韓愈在潮州刺史任上興辦教育,潮州人信仰、緬懷他。作者以“鑿井得泉”為喻說明韓愈對潮州深懷眷戀之情,為韓愈正名。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3分)
 (2)凡所以養士治民者,一以公為師。(3分)
 (3)公去國萬里,而謫於潮,不能一歲而歸。沒而有知,其不眷戀於潮也,審矣。(4分)
參考答案
4.【答案】D.榜:木匾、匾額。
5.【答案】D.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答案】C.“始終如一”錯誤,孟郊、張籍非“韓門弟子”。
7.【答案】
(1)韓愈上書攻擊觸犯皇上,治他的罪確實應該。但是如果不是心裡懷著極大的忠誠,怎么能這樣做呢?
(2)凡是用來培養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韓公為榜樣
(3)韓公遠離京城約萬里,貶官到潮州,不到一年就回去了,他死後如果有知覺的話,是不會眷戀潮州的,這很明顯。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閱讀答案及句子翻譯0
“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閱讀答案及句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