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
原文:
辛毗字佐治,穎川陽瞿人也。毗隨兄評從袁紹。及袁尚攻兄譚於平原,譚使毗詣太祖求和。時太祖將征荊州,次於西平。毗見太祖致譚意。太祖謂毗曰:“譚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對曰;“明公無問信與詐也,直當論其勢耳。袁氏本兄弟相伐,加以早蝗,饑饉並臻,民無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時也。方今二袁不務遠略而內相圖,可謂亂矣。今因其請救而撫之,利莫大焉。”太祖曰:“善。”乃許譚平。明年攻鄴,克之。表賊為議郎。文帝踐阼欲徙冀州士家十萬戶之河南時連煌民飢群司以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與臣俱求見帝知其欲諫作色以見之 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計安出?”帝曰:“卿謂我徙之非也?”毗曰:“誠以為非也。”帝曰:“吾不與卿共議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側之謀議之官,安得不與臣議邪!”帝不答,起入內;毗隨而引其裾,帝遂奮衣不還,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無以食也。”帝送徙其半。黃初五年,文帝欲大興軍征吳,毗諫曰:“先帝屢起銳師,臨江而旋。今天下新定,宜息民力,修范蠡之養民,法管仲之寬政。”帝曰:“如卿意,更當以虜遺子孫邪?”帝竟伐吳,至江而還。明帝即位,進封穎鄉侯,邑三百戶。帝方修殿舍,百姓勞役,毗上疏曰:“竊聞諸葛亮講武治兵,而孫權市馬遼東,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備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官室大興。唯陛下為社稷計。”帝乃止。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渭南。大將軍司馬宣王數請與亮戰,明帝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宣王數數欲進攻,毗禁不聽。六軍皆肅,莫敢犯違。亮卒,復還為衛尉。薨,謚曰肅侯。
(節選自《三國志·辛毗傳),有刪改)
譯文/翻譯:
辛毗字佐治,穎川陽翟人。辛毗隨著兄長辛評跟隨袁紹。等到袁尚在平原攻打他的哥哥袁譚,袁譚派辛毗到太祖那請降。當時太祖正要征討荊州,駐紮在西平。辛毗見到太祖表達了袁譚的降意。太祖對辛毗說:“袁譚可以相信嗎?一定打得贏袁尚嗎?”辛毗回答說:“您不用去問是真實的還是欺騙的,只應當討論天下的形勢。袁氏本是手足相殘,再加上旱災蝗災與饑荒一塊到來,無論愚蠢還是聰明的百姓,都知道已呈土崩瓦解之勢,這正是老天要滅亡袁尚的時候啊。如今袁氏兄弟不致力於制定長遠的戰略而自相殘殺,局勢可說是很混亂。現在依著袁譚的請求前去救援並順勢平定河北,沒有比這更大的利益了。”太祖說:“好。”就答應了袁譚的請降。第二年出兵,攻克了鄴城。太祖上表讓辛毗做了議郎。魏文帝登基後,想遷移冀州的十萬戶人家去充實河南。當時連年蝗災,百姓飢餓,各部門都以為不可以這樣做,可是文帝決心很大。辛毗與大臣一起上朝晉見,文帝知道他們想進諫,便面帶怒色坐那,大臣都不敢說話。辛毗說:“陛下想遷移戶口,這個主意是怎么提出的呢?”文帝說:“你認為我遷移戶口不對嗎?”辛毗說:“確實認為不對。”文帝說:“我不跟你一起議論。”辛毗說:“陛下不以為我沒有才能,安置我在身邊,讓我置身謀議之官的行列里,怎么能不和我議論呢?”文帝不回答,起身往宮裡走;辛毗跟上去就拉住他的衣襟,文帝就用力甩動衣服掙脫不回來,過了很久才出來,說:“佐治,你拉我為什麼那么急迫呢?”辛毗說:“如果遷移戶口的話,既失去了民心,又沒有糧食給他們吃。”文帝就遷移了原計畫的一半。黃初五年,文帝想要大舉興師征討東吳,辛毗進諫說:“先帝屢次發動精銳部隊(討伐東吳),但到長江邊就回頭了。現在天下剛剛平定,應該讓百姓休息,效法范蠡和管仲的寬鬆養民的政策。”文帝說:“按照你的意思,還應該把敵人留給子孫嗎?”文帝最終還是討伐東吳,打到長江邊就回來了。明帝登基後,進封辛毗為穎鄉侯,食邑三百戶。明帝正在修建殿舍,百姓遭受勞役,辛毗就上奏疏說:“我聽說諸葛亮講習軍事訓練兵馬,而孫權到遼東購買馬匹,估計他們的意向,似乎是想彼此左右呼應。事先防備不測事件,是自古以來最好的治國之策,可是現在卻大建宮室。希望陛下為國家考慮。”明帝於是停止修建。青龍二年,諸葛亮出兵渭南。大將軍司馬宣王多次請求與諸葛亮交戰,明帝擔心恐怕制止不了他,於是任命辛毗做大將軍軍師,代表皇帝監軍。宣王多次想要發動進攻,都被辛毗嚴詞拒絕。全軍都整齊嚴肅,聽從辛毗的節制調度,沒有人敢違犯。諸葛亮死了以後,他回去又擔任了衛尉。死後,賜給諡號肅侯。
《三國志·辛毗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