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賞》“賞罰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義賞賞罰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義,則忠信親愛之道彰。久彰而愈長,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謂教成。教成則雖有厚賞嚴威弗能禁。故善教者,不以賞罰而教成,教成而賞罰弗能禁。用賞罰不當亦然。奸、偽、賊、亂、貪、戾之道興,久興而不息,民之讎仇若性,戎、夷、胡、貉(2)、巴、越之民是以,雖有厚賞嚴罰弗能禁。郢人之以兩版垣也(3),吳起變之而見惡,賞罰易而民安樂;氐羌(4)之民,其虜也,不憂其繫纍(5),而憂其死不焚也;皆成乎邪也,且成而zei6*民。故賞罰之所加,不可不慎。且成而zei6*
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於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楚眾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對曰:“臣聞繁禮之君,不足於文;繁戰之君,不足於詐。君亦詐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人於城濮。反而為賞,雍季在上。左右諫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謀也。君用其言而賞後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時之務也。焉有以一時之務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聞之曰:“臨難用詐,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德。文公雖不終,始足以霸矣。”賞重ze6*民移之,民移之則成焉。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文公處其一,知勝之所成也。勝而不知勝之所成,與無勝同。楚勝於諸夏而敗乎柏舉。眾詐盈國,不可以為安,患非獨外也。
趙襄子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赦為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中,赦無大功,賞而為首,何也?”襄子曰:“寡人之國危,社稷殆,身在憂約之中,與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禮者,惟赦,吾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襄子可謂善賞矣。賞一人,而天下之為人臣莫敢失禮。”為六軍則不可易。北取代,東迫齊。令張孟談逾城潛行,與魏桓、韓康期而擊智伯,斷其頭以為觴,遂定三家,豈非用賞罰當邪?
4、下列加點詞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寡人之國危,社稷殆 殆:危險
B、足以卻敵 卻:使動用法,使…後退
C、且城而zei6*民 賊:賊寇
D、身在憂約之中 約:束縛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義賞”的效果的一組是( )
①民之讎仇若性 ②則忠信親愛之道彰
③反而尊賢,足以報德 ④敗楚人於城濮
⑤而天下之為人臣莫敢失禮 ⑥賞有功者五人
A、①④⑥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③④⑤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雍季用“竭澤而漁”“焚藪而田”的危害來告誡晉文公:賞罰不符合道義只能帶來惡果。
B、高赦因對趙襄子不失君臣之禮獲得重賞,趙襄子因賞罰得當而消滅智伯。
C、文章主張施行賞罰要有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義”,也就是重仁義、尊賢重禮、輕功利。
D、第一段正反論證,闡述賞罰是否得當關係到教化能否成功,不可以不慎重對待的道理。
7、翻譯下列句子
1)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5分)
2)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5分)
參考答案
4、C 賊:禍害
5、C 1是賞罰不當的後果 4是“用咎范之言”的結果6不是“義賞”,是“賞”
6、A說明過多使用詐術的惡果。
參考譯文
義賞(獎 賞要合乎道義)
(行使)賞罰的權力(柄:權力),這是聖上用來更好使用人的手段。“賞罰”前面加上“義”(意譯:按照道義來賞罰),那么忠心、誠信、親近、愛護的思想就會得到彰顯發揚。彰顯發揚得長久了,就越能助長這一思想,百姓就會安於這些思想,像是它們成了自己的本性,這可以稱作教化的成功。教化成功,那么即使有豐厚的獎賞或是嚴厲的威勢也不能制止改變百姓的思想(禁:禁止,制止)。所以,善於教化的人,不依靠獎賞懲罰,也可以教化好百姓;教化好百姓,即使是厚重的獎賞或是嚴厲的威逼也不能制止改變他們的思想。不恰當地使用賞罰(指賞罰不符合道義)也是這同樣的道理——奸詐、虛偽、兇殘、混亂、貪婪、暴戾的思想就會興起,長久興起而不停息,百姓就會相互仇恨,這仇恨就像是成了百姓的本性。地處偏僻的少數民族(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蔑稱常見的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具體指的是——西部的戎族、東部的夷族、北部的胡人、東北部的貊族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義賞》“賞罰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義賞》“賞罰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