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語文之文言文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總彙編(下)
(湖南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
雪屋記(明)杜瓊
吳有儒曰徐孟祥氏,讀書績文,志行高潔,家光福山中。相從而學問者甚夥,其聲名隱然聞於郡國。縉紳大夫游於西山,必造其廬焉。孟祥嘗結廬數椽,覆以白茅,不事華飾,惟粉堊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適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陽盧舍人為古隸以扁之,縉紳之交於孟祥者,為詩以歌詠之,征予為之記。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閉塞,成冬之時。天地積陰之氣,濕而為雨,寒而為雪,緩緩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萬物埋沒無所見,其生意不幾息乎?孰知生意反寓於其中也。故冬至之節,居小雪之後,大雪之前,而一陽已生於五陰之下矣。由是臘中有雪,則來春有收,人亦無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獨以其色之潔白為可尚也,蓋有生意弭災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於木,或處於穴。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聖人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嘗有後世華侈之飾也。孟祥讀書學古,結茅為屋,不事華侈,其古者與?今又濟之以雪,豈亦表其高潔之志行也歟?寧獨是邪?孟祥之匿於深山而不為世用窮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窮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為果哉者則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災之功也。以屋名雪,詎不韙歟?至若啟斯屋而觀夫雪之態度,則見於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記也。
(選自《金蘭集》,中華書局2013年版)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縉紳大夫游與西山,必造其廬焉 造:建造
B.非獨以其色之潔白為可尚也尚:推崇
C.今又濟之以雪濟:加上
D.以屋名雪,詎不韙歟韙:正確
【答案】A.
【解析】A項“縉紳大夫游與西山,必造其廬焉”中的 “ 造”是“造訪”的意思,根據語境代入檢驗。
試題分析:雪屋的主人是徐孟祥,縉紳大夫只是來拜訪他的雪屋。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6、將文言虛詞依次填入文中括弧內,最恰當的一組是
聖人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
A.而 因 之 B.則 為 所
C.以 乎 之 D.且 於 所
【答案】C.
【解析】“以”與“而”的用法作連詞可以相通;“乎”用在句中相當於“於”,引出對象;選C項。以,表目的是對的。“二者()患”最後一個是“之”,助詞。前文是說太古人有的在樹上築巢,有的在地下挖穴,這兩種情況都有不利的地方,所以就造屋來居住,希望免受上面兩種情況的危害。
試題分析:本題考得靈活新穎豐富,一道虛詞題考了9個文言虛詞,是本卷的最大亮點。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7、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孟祥之匿於深山而不為世用/窮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窮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為果哉者/則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災之功也
B.孟祥之匿於深山/而不為世用/窮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窮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為果哉者/則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災之功也
C.孟祥之匿於深山/而不為世用/窮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窮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為果哉者/則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災之功也
D.孟祥之匿於深山而不為世用/窮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窮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為果哉者/則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災之功也
【答案】D.
【解析】先排除了A項“冰雪/冱寒之窮冬也”:冱寒指不見天日,主語是冰雪,是不可以斷開的;再排除了B項“窮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窮冬也”的主語是“徐孟祥”,句中必須斷開;最後排除C項“而有成/物之心”是指的成就其它事物的想法,中間不能斷開。
試題分析:古文斷句,最基本的依據還是句子結構,一個分句一般就只一個主謂結構或動賓結構,其次才是其他一些輔助性的技巧和方法。
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8.下列各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雪屋”外覆白茅,內塗白堊,不事奢華,與古人造屋儉樸實用的特點相吻合。
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沒萬物,看似悄無聲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機能消除災禍。
C.徐孟祥志行高潔,推善及人,隱居深山而相從問學著眾,不求名利而聲名遠播。
D.文章由屋及雪,敘寫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顯人之品格,脈絡清晰行文曉暢。
【答案】B.
【解析】“雪之有生物弭災之功”句中的“生物弭災”根據對稱分析,是“生出萬物消除災禍”的意思,“消除災禍”的主語是“大雪”,對象錯誤。
試題分析:文言理解歸納題,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時和地,本文的題目是《雪屋記》,敘說的對象是雪屋,而“能消除災禍”的只能是“雪”。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既落成,而天適雨雪,遂以“雪屋”名之。(4分)
譯文:
(2)縉紳之交於孟祥者,為詩以歌詠之,征予為之記。(3分)
譯文:
(3)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3分)
譯文:
【答案】(1)(房屋)已經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於是用“雪屋”給它命名
(2)與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詩來歌詠它,叫我給它作(一篇)記。
(3)在樹上居住會跌落,在洞穴里居住會生病。
【解析】(1)句中的“既”“適”“雨雪”“遂”共四個采分點;(2)句中的“縉紳”“……之……者”“征”共三個采分點;(3)句中的“處”“顛”“雨雪”“病”共三個采分點。這些采分點要保證翻譯到位。
試題分析:適:正好;“雨”是動詞。“縉紳”原意是插笏(古代朝會時官宦所執的手板,有事就寫在上面,以備遺忘)於帶,舊時官宦的裝束,借用為官員的代稱。統編教材《五人墓碑記》中有“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這是定語後置句,翻譯:“當魏忠賢作亂的時候,做官的人能夠不改變自己志節的,中國之大,能有幾個人呢?” “……之……者”是定語後置句的標誌,本句譯為“與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做官的人)”與之類似。 “征”有遠征、召集、徵求、現象、出兵討伐等多種意思,本句中翻譯為“叫”或“要”都可以。木處而顛:住在樹木上要跌下來。土處:住在洞穴中。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江蘇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答嚴厚輿秀才論為師道書
柳宗元
嚴生足下:得生書,言為師之說,怪仆所作《師友箴》與《答韋中立書》,欲變仆不為師之志,而屈己為弟子。凡仆所為二文,其卒果不異。仆之所避者名也,所憂者其實也,實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慄慄不敢暇,又不敢自謂有可師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為薄世笑罵,仆脆怯,尤不足當也。內不足為,外不足當,眾口雖懇懇見迫,其若吾子何?實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詳讀之,仆見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說,豈易耶?仲尼可學不可為也。學之至,斯則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敗國,卒中矢而死。仲尼豈易言耶?馬融、鄭玄者,二子獨章句師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師,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樂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講古、窮文辭以為師,則固吾屬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故又不為人師。人之所見有同異,吾子無以韓責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為師弟子名,而不敢當其禮者也。若言道、講古、窮文辭,有來問我者,吾豈嘗瞋目閉口耶?
吾子文甚暢遠,恢恢乎其辟大路將疾馳也。攻其車,肥其馬,長其策,調其六轡,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師歟?亟謀於知道者而考諸古,師不乏矣。幸而亟來,終日與吾子言,不敢倦,不敢愛,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實,以其餘易其不足,亦可交以為師矣。如此,無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選自《柳宗元集》,有刪節)
6.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充實 B.吾子無以韓責我 責:指責
C.攻其車,肥其馬,長其策攻:加固 D.不敢倦,不敢愛,不敢肆愛:吝嗇
【答案】B
【解析】“指責”,是望文生義的解釋,“無以韓責我”句,是由前文“仆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而來,釋為“要求”。
【評點】在今年chu6*台的《考試說明》中,此題有可能變為解釋題,實際上仍沿襲了以前題型,比較穩定。不過在120個實詞的備考中,此題只出現了其中的一個詞——“愛”。當然,能解讀其它實詞,可謂是真正能力的體現。
7.下列“其”字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3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憂者其實也B.吾子其詳讀之,仆見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師,仆幸非其人D.仆之所拒,拒為師弟子名,而不敢當其禮者也
【答案】B
【解析】斷定“其”字的用法,可從語法上解決,如“其實”“其人”“其禮”,“其”字後都是名詞,而“其詳讀之”則不然,所以選B項。
A、C、D 三項中的“其”字作“那些”“那”講,代詞;B項中的“其”是祈使語氣的副詞,可譯作“一定”,同“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中的“其”。
【評點】此題專考“其”字的用法,而不是多個虛詞的用法,從一定程度上講,是不難為考生的,體現命題人的胸懷的。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⑴若乃名者,方為薄世笑罵,仆脆怯,尤不足當也。
譯文:至於老師的名稱,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謾罵,我懦弱膽怯,更是不足以承擔了。
⑵亟謀於知道者而考諸古,師不乏也。
譯文:儘快跟精通學問之道的人商量並且到古代典籍中驗證,老師就不缺乏了。
【解析】第⑴句中的“乃”“薄世”“脆”“當”“也”是翻譯中的難點,翻譯時要當心:乃,這樣;薄世,淺薄的世人;脆,脆弱;當,擔當,承擔。第⑵句中的“亟”“謀”“於”“知道”“考諸古”是難點,而且句子中有兩處特殊句式:亟,急迫,迫切;謀,商量;於,跟,向;謀於,於……謀;知道,懂得學問道理;考諸古,考之於古,於古考之,在古代(典籍)中考證它。
【評點】翻譯雖然比以往高考減少了一句,但要把此兩句翻譯好,是比較困難的,因為裡面的考查點太多。
註:“若乃名者”,譯為“像這樣名稱的”,應該是正確的。
9.請簡要概括作者拒絕做嚴生老師的原因。(4分)
【答案】不願承擔老師之名;實際才能不足以做老師;可以互相學習。
【解析】第一點在第一段中,即翻譯題的第⑴句;第二點在第二段中,“仆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故又不為人師”;第三點在第三段中,“以其餘易其不足,亦可交以為師矣”。
【評點】此題是新題,但命製得並不難,關鍵在於能否沉下心來認真讀文章,從文中找來。
【總評】江蘇省在文言文的命製取舍上,是比較大膽的,算至今已有三種文體了:人物傳記、墓志銘、書信。這些均與選修課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不無一定的關聯。
不管如何地選文,紮實文言文閱讀的基本功,才是王道!
(江西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並完成10—12題。
截冠雄雞志
李翱
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雞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且飲而又狎乎人。翱甚樂之,遂掏粟投於地而呼之。有一雄雞,人截其冠,貌若營群②,望我而先來,見粟而長鳴,如命其眾雞。眾雞聞而曹奔於粟,既來而皆惡截冠雄雞而擊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競還啄其粟。
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棲於楹之梁。截冠雄雞又來,如慕侶將登於梁且棲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鳴焉,而大鳴焉,而延頸喔咿,其聲甚悲焉,而遂去焉……
翱異之曰:“雞,禽於家者也,備五德者也。其一曰:見食命侶,義也。截冠雄雞是也。彼眾雞得非幸其所呼而來耶?又奚為既來而惡所呼者而迫之耶?豈不食其利背其惠耶?豈不喪其見食命侶之一德耶?且何眾棲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雞,客雞也,予東里鄙夫曰陳氏之雞焉。死其雌,而陳氏寓之於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雞勿敢獨校焉。且其曹惡之而不與同其食,及棲焉;夫雖善斗且勇,亦不勝其眾,而常孤游焉。然見食未嘗先啄而不長鳴命焉,彼眾雞雖賴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猶是焉。截冠雄雞雖不見答,然而其跡未曾變移焉。”
翱既聞之,惘然,感而遂傷曰:“禽鳥微物也,其中亦有獨稟精氣,義而介焉者。客雞義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與儔焉,況在人乎哉?況在朋友乎哉?況在親戚乎哉?況在鄉黨乎哉?況在朝廷乎哉?由是觀天地間鬼神禽獸萬物變動情狀,其可以逃乎?”
吾心既傷之,遂志之,將用警予,且可以作鑒於世之人。(選自《李文公集》)
[注] ①零口:地名。②營群:予其群林。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見粟而長鳴,如命其眾雞 命:指責。
B.而仰望焉,而旋望焉旋:回頭。
C.家之六雄雞勿敢獨校焉 校:較量。
D.吾心既傷之,遂志之志:記載。
【答案】A
【解析】命:告,此處宜理解為招呼。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遂掏粟投於地而呼之
莊宗受而藏之於廟
B. 雞,禽於家者也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C. 而陳氏寓之於我群焉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
D. 客雞義勇超乎群
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也
【答案】A連詞,表承接。
【解析】B. 前“者”表判斷;後“者”(助)用在形容詞或動詞後面,或帶有形容詞或動詞的詞組後面;表示有此屬性或做此動作的人或事物。C. 代詞,代指“雞”;動詞,到。(《論語•陽貨篇》)D. 用作介詞,相當於“於”,表示比較,比,跟……相比;形容詞詞尾,譯為“……的樣子”“……地”。(《庖丁解牛》)
附《論語•陽貨篇》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翻譯: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容易指使。'”孔子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只是開個玩笑而已。”
12.下列四組句子中,分別表現截冠雄雞“重義輕利”和眾雞“妒賢嫉能”的一組是
A.截冠雄雞又來,如慕侶將登於梁且棲焉 而皆惡截冠雄雞而擊之
B.然見食未嘗先啄而不長鳴命焉是以其曹惡之而不與同其食及棲焉
C.而延頸喔咿,其聲甚悲焉 彼眾雞雖賴其召,既至反逐之
D.截冠雄雞雖不見答,然而其跡未曾變移焉眾雞聞而曹奔於粟
【答案】BA、前一句是“慕侶”。C、前一句是悲傷的鳴叫,後一句是眾雞忘恩負義。D、後一句是眾雞逐利爭食。
四.(31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
(1) 譯文:(眾雞)拖拽(它)驅趕(它)使它出去,隨後(又)爭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2) 譯文:(眾雞)又為何已經來了卻一起憎惡(那隻)呼叫(它們)的雞並且逼走它呢?
(3) 譯文:將用(它)來警示我自己,並且可以把(它)作為世人的一面鏡子。
【參考譯文】李翱來到零口(地名)的北部,有人養了二十二隻雞,七隻公雞,十五隻母雞,有的啄食,有的飲水,且對人很親近人。我很喜歡它們,於是掏出粟米來丟到地上並呼喚它們。有一隻公雞,被人切斷了雞冠,(它)樣子象這群雞的首領,先向我走來,看見粟米便長聲鳴叫,就象叫所有的雞(來)。所有的雞聽到聲音成群跑到有粟米的地方來,來到以後卻都討厭被切了雞冠的公雞並攻擊它,拖拽(它)驅趕(它)使它出去,隨後(又)爭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天將要黑了,二十一隻雞一起棲息在堂前的木柱子上。切了雞冠的公雞也來到這裡,就象依戀伴侶一樣,準備登上木柱子休息。它仰頭望著它們,它轉著圈看它們,並且小聲啼叫,然後大聲啼叫,再伸著脖子發出喔噫的聲音,它的聲音甚是悲哀,後來就離開了……
我覺得奇怪而感嘆:“雞,是被人在家裡所豢養的,(卻)具備五德。首先是:見到食物呼喚夥伴,這是義。切了雞冠的公雞它是這樣的。那些雞難道不是得益於它的呼喚而過來的嗎?又為何已經來了卻一起憎惡(那隻)呼叫(它們)的雞並且逼走它呢?這豈不是得它的利益而背叛它的情義嗎?這不是抹殺它見食物呼喚夥伴的美德嗎?還大家棲息在一起卻不準它來做伴呢?”有的人告訴我說:“切了雞冠的公雞,是做客(外來)的雞,我東邊的鄰里村夫姓陳的家的雞。它的母雞死了,姓陳的(將它)放到我這群雞里來一起養。(它)勇敢並且很能斗,家裡的六隻公雞沒有敢單獨和它較量的。它們全都討厭它並不和它一起吃食,和一起棲息;它雖然能斗並且勇敢,也無法戰勝它們大家,所以常常獨處的。但是見到食物沒有先吃就長聲鳴叫呼喚它們,它們大家雖然由於是它召喚來的,等到了,反而驅逐它。原來也是這樣的。切了雞冠的公雞雖然沒有得到禮遇,但是它的行為沒有改變過。”
我聽了以後,惘然感嘆並且傷感地認為:“家禽鳥類是小動物啊,它們當中也有稟賦優良的美德的,講義並且高節有操守。外來的雞有義並且勇敢超過大家,大家都嫉妒並且不和它結成夥伴,更何況是人呢?何況是朋友呢?何況是親戚呢?何況是同鄉呢?何況是朝廷同事呢?由此觀察天地之間的鬼神禽獸等萬物的演變情況和狀態,哪個可以逃出這種情形呢?”
我心裡為它傷感,就為它寫傳記,將用(它)來警示我自己,並且可以把(它)作為世人的一面鏡子。
(湖北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題。
吳德基傳
[明]宋濂
吳德基者,名履,婺之蘭溪人也。有司舉於朝,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數月皆周知其情偽,有所發擿,一縣驚伏。德基乃更以寬化之。民有訴,召使前與語,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爾汝,弗責也。
縣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轉輸至郡不得,躬至鄉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罵令曰:“官當在縣,何以至此為?”令怒,吏卒因以語動令,欲誣一鄉民圖賄利,獲六七人下獄,扁鑰甚嚴。德基計民無罪,自出巡獄,叱卒釋之。卒以他辭解。德基槌碎獄門遣之,曰:“若無罪,還告父兄無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無道,眾辱我,君乃釋之,何輕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爾,其鄉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豈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慚,乃已。
入朝,擢知萊之濰州事。民畜官驢四十匹,萊守核其孳息狀,與藉不合,曰:“驢當歲產駒,今幾歲宜得幾駒,乃何少也?”欲責欺罔罪而征其償,諸縣皆已勒民買驢,德基獨戒民勿償。守怒,問德基:“濰不償驢,何辭也?”德基曰:“民實不欺妄,烏可責其償?國家富極海內,為吏老宜宣布德澤,為民除疾苦,寧少數匹驢耶?”守語塞。德基因畫不便者數事,守不敢復言,並諸縣已償者皆罷之。山東民願以羊牛代秋稅者,官從其言。德基與民計,羊牛後有死齋患,不如納粟便,獨收民粟。他縣牛羊送陝西,民驅走二千里,皆破家,鄄以濰獨完,令役千人部送鄰縣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雖勞不敢怨,使人代之,脫道中牛死,誰當代償耶?”力爭不奉命。
德基為吏,不求成名,以愛民為先,民感之,居濰二年,召還,濰民遮門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濰民膚無笞瘢。今舍我去,願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師,遂謝事歸。濂為德基交甚狎,時亦致仕將歸,呼德基謂曰:“若願受長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廉曰:“慎毋出戶,絕世吏勿與交。”德基至家,如廉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選自《宋學士全集》,有刪改)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若無罪,還告父兄無恐 若:你們
B.脫道中牛死脫:逃離
C.願得只履事之事:供奉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稱讚
10. 下列各組語句全都表現吳德基“愛民”的一組是(3分)
①德基自如 ②民有訴,召使前與語
③德基獨戒民勿償 ④不如納粟便,獨收民粟
⑤濰民膚無笞瘢⑥德基至家,如濂戒
A.①②⑤B .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11.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縣令周以中徵調鄉民不成,反遭鄉民斥罵,便施以刑罰,並罪及無辜,吳德基勸他不要濫用國法泄憤。
B. 在吳德基看來,百姓未隱瞞官驢的繁殖數量,而萊守強令百姓償驢,不合情理,違背了為吏之道。
C. 縣令役使千人代送鄰縣牛,吳德基認為其命不可從,因為牛正在送途中折損,會沒有人代為賠償。
D. 作者與吳德基關係親密,辭去官職的時間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戶”等,提現了對朋友的關愛。
12. 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民或援丞裾相爾汝,弗責也。(3分)
(2)民無道,眾辱我,君乃釋之,何輕我至是耶?(3分 )
(3)為吏者宜宣布德澤,為民除疾苦,寧少數匹驢耶?(3分)
13. 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限斷6處)(3分)
萬夫長易俊原獨恃驍勇,與麾下數十人遁入山谷保險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陰侯吳良承詔求寇已移檄旁縣兵且集召德基計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狀,奈何激之使生變乎?不若先以計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 (選自宋濂《吳德基傳》)
9.B【命題立意】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能力層級為理解(B)。難度一般。
【解題思路】脫:假如,如果。
10.C【命題立意】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難度中等。
【解題思路】①處事的方法 ⑥善納建言,均與題乾不符,可以排除掉。
11.C【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難度較大。
【解題思路】從“力爭不奉命”可知,前文是下令讓德基役使百姓送鄰縣牛。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⑴民或援丞裾相爾汝,弗責也。(3分)
⑵民無道,眾辱我,君乃釋之,何輕我至是耶?(3分)
⑶為吏者宜宣布德澤,為民除疾苦,寧少數匹驢耶?(3分)
【答案】
⑴有的鄉民拉著吳德基(南康丞)的衣襟與他你我相稱,他也不斥責。
⑵百姓不懂道理,當眾羞辱我,你卻放了他們,為什麼(怎么能)輕視我到這種地步?
⑶當官的人應該廣施恩德,澤被百姓,替百姓解除疾苦,難道應該在意少了幾匹驢嗎?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理解並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13.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限斷6處)(3分)
萬夫長易俊原獨恃驍勇,與麾下數十人遁入山谷保險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陰侯吳良承詔求寇已移檄旁縣兵且集召德基計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狀,奈何激之使生變乎?不若先以計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
(選自宋濂《吳德基傳》)
【答案】與麾下數十人遁入山谷/保險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陰侯吳良承詔求寇/已移檄旁縣/兵且集/召德基計事
(遼寧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趙立,徐州張益村人。以敢勇隸兵籍。靖康初,金人大入,盜賊群起,立數有戰功,為武衛都虞候。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復拒守,命立督戰,中六矢,戰益厲。城始破,立巷戰,奪門以出,金人擊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蘇,乃殺守者,陰結鄉民為收復計。金人北還,立率殘兵邀擊,斷其歸路,奪舟船金帛以千計,軍聲復振。乃盡結鄉民為兵,遂復徐州。
時山東諸郡莽為盜區,立介居其間;威名流聞。會金左將軍昌圍楚州急,通守賈敦詩欲以城降,宣撫使杜充命立將所部兵往赴之。且戰且行,連七戰勝而後能達楚。兩頰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既入城休士,而後拔鏃。詔以立守楚州。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廢屋,城下然火池,壯士持長矛以待。金人登城,鉤取投火中。金人選死士突入,又搏殺之,乃稍引退。五月,兀朮北歸,築高台六合,以輜重假道於楚,立斬其使。兀朮怒,乃設南北兩屯,絕楚餉道。承、楚間有樊梁、新開、白馬三湖,賊張敵萬①窟穴其間,立絕不與通,故楚糧道愈梗。始受圍,菽麥野生,澤有鳧茨可采,後皆盡,至屑榆皮食之。
立遣人詣朝廷告急。簽書樞密院事趙鼎欲遣張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劉光世督淮南諸鎮救楚。高宗覽立奏,嘆曰:“立堅守孤城,雖古名將無以逾之。”以書趣光世會兵者五,光世訖不行。金知外救絕,圍益急。九月,攻東城,立登磴道以觀,飛炮中其首,左右馳救之,立曰:“我終不能為國殄賊矣。”言訖而絕,年三十有七。眾巷哭。金人疑立詐死,不敢動。越旬余,城始陷。
立家先殘於徐,以單騎入楚。為人木強,不知書,忠義出天性。善騎射,不喜聲色財利,與士卒均廩給。每戰擐②甲冑先登,有退卻者,捽而斬之。仇視金人,言之必嚼齒而怒,所俘獲磔以示眾。忠義之聲遠近皆傾下之,金人不敢斥其名。
訃聞,輟朝,謚忠烈。
(節選自《宋史·趙立傳》)
[注]①張敵萬:盜賊首領。②擐(huàn):穿。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六矢,戰益厲厲:激烈。
B.立事殘兵邀擊 邀:阻截。
C.立介居其間,威名流聞 流:傳布。
D.忠義之聲遠近皆傾下之傾:欽佩。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趙立“敢勇”的一組是(3分)
①城始破,立巷戰 ②兩頰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
③金人登城,鉤取投火中④立斬其使
⑤立家先殘於徐,以單騎人楚 ⑥每戰捂甲冑先登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趙立軍事才能突出。在徐州保衛戰中,他臨危受命,抗擊金軍;絕地血戰後及時整合鄉民和殘部的力量,擊潰撤退中的敵軍,收復徐州。
B.趙立為人正直,治軍嚴明。在孤守楚州期間,雖然被金軍重重圍困,糧草、野菜全部吃光,但他和部下寧願吃磨碎的榆樹皮,也不擾民。
C.趙立屢建戰功,威名顯赫。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後,為他堅守孤城而感嘆,認為即使是古代的名將也無法超越他。金人甚至不敢直呼其名。
D.趙立一生都懷有忠義報國之心。他痛恨金人,臨終前還為自己不能繼續為國殺敵而悲憤嘆息。對於他的忠義,朝廷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賊張敵萬窟穴其間,立絕不與通,故楚糧道愈梗。
(2)以書趣光世會兵者五,光世訖不行。
(一)(19分)
4.(3分)A5.(3分)A 6.(3分)B
7.(10分)
(1)(5分)盜賊張敵萬在這中間建造巢穴,趙立堅決不跟他往來,所以楚州運糧的道路更加阻塞。
(2)(5分)五次用書信催促(劉)光世聚集軍隊,光世最終沒有執行。
(全國大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韋湊字彥宗,京兆萬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參軍事。徙資州司兵,觀察使房昶才之,表於朝,遷楊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罷仁壽令,豪縱,數犯法,交通貴戚,吏莫敢繩,湊按治,杖殺之,遠近稱伏。入為相王府屬,時姚崇兼府長史,嘗曰:“韋子識遠文詳,吾恨晚得之。”’六遷司農少卿。忤宗楚客,出為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雲初,作金仙等觀,湊諫,以為:“方農月興功,雖貲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則農人舍耕取顧,趨末棄本,恐天下有受其飢者。”不聽。湊執爭,以“萬物生育,草木昆蛟傷伐甚多,非仁聖本意”。帝詔外詳議。中書令崔緹、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湊曰:“食厚祿,死不敢顧,況聖世必無死乎?”朝廷為減費萬計。出為陝、汝、岐三州刺史。開元初,欲建碑靖陵,湊以古園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興工,諫而止。遷將作大匠。詔復孝敬皇帝廟號義宗,湊諫曰:“傳云:‘必也正名。’禮:祖有功,宗有德,其廟百世不毀。歷代稱宗者,皆方制海內,德澤可尊,列於昭穆,是謂不毀。孝敬皇帝未嘗南面,且別立寢廟,無稱宗之義。”遂罷。遷右衛大將軍,玄宗謂曰:“故事,諸衛大將軍與尚書更為之,近時職輕,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辭!”尋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會洛陽主簿王鈞以賕抵死,詔曰:“兩台御史、河南尹縱吏侵漁,《春秋》重責帥,學科網其出湊曹州刺史,侍御史張洽通州司馬。”久之,遷太原尹,兼北都軍器監,邊備修舉,詔賜時服勞勉之。及病,遣上醫臨治。卒,年六十五。
(節選自《新唐書•韋湊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罷仁壽令,豪縱,數犯法數:屢次。B.交通貴戚,吏莫敢繩 繩:制裁
C.湊按治,杖殺之,遠近稱伏 伏:認罪。D.忤宗楚客,出為貝州刺史忤:觸犯
【答案】 C
9.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解褐”指脫去平民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
B.“南面”指擔任大臣,因為古代坐北朝南為尊位,大臣朝見天子時立於南面。
C.“故事”有多種含義,也指一種文學體裁,文中用以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經典,敘事簡要,深寓褒貶,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答案】B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韋湊富有膽識,深受長官好評。任揚州法曹時,孟神爽觸犯法令,勾結權要,韋湊果斷處置,依法杖殺;入為相王屬吏,上司遺憾與他相見太晚。
B.韋湊參議朝政,敢於據理力爭。景雲初年,朝廷議建金仙觀,他認為農事季節,建觀必使農民拋棄耕作;皇上不聽從,他又會同其他官員一同諫諍。
C.韋湊學識淵博,善於以古證今。開元初年,朝廷議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說明古代園陵不立碑;議論孝敬皇帝廟號時,他又引經據典說不可稱“宗”。
D.韋湊因受株連,遭到皇上責罰。部屬羅陽主簿犯事,學科網皇上認為韋湊放縱屬吏侵吞牟利,理應負責,於是將韋湊降職為曹州刺史。
【答案】B
第Ⅱ卷
四、(23分)
(1) 食厚祿,死不敢顧,況聖世必無死乎?,
譯文:
(2) 近時職輕,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辭!
譯文:
(1) 食厚祿,死不敢顧,況聖世必無死乎?,
譯文:吃著豐厚的體祿,連死都不敢顧惜,更何況聖明時代肯定不會死人呢? (5分)
譯出大意給2分;“厚祿” “顧” “必”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 近時職輕,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辭!
譯文:近期職權較輕,所以任用你以加重這一官位,還是不要推辭吧! (5分)
譯出大意給3分;“重” “毋”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山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詹鼎傳
【明】方孝孺
詹鼎,字國器,寧海人也。其家素賤,父鬻餅市中,而舍縣之大家。大家推吳氏最豪貴,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與市中兒嬉敖,獨喜遊學館,聽人讀書,歸,輒能言諸生所誦。吳氏愛之,謂其父令兒讀書。鼎欣然,其父獨不肯,罵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業,吾業不廢足矣,奈何從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課習,夜坐餅灶下,誦不休。其父見其志不可奪,遣之讀書。逾年,盡通其師所能,師辭之。時吳氏家延師儒,鼎就學,吳氏亦子育之,使學。未數年,吳氏子無能與鼎談者,其師去,鼎遂為吳氏諸子師。
元末方國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國珍開府【注】慶元,求士為己用。國珍聞鼎有才,以計獲之。鼎為所獲,無奈,因為之盡力,為其府都事,有廉名。國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屬鼎治,鼎論如法,平章之妻受賕,請於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舉大謀,當用天下賢士,一心守法,曷使婦人得預事乎?”不許。妻怒,譖之,系鼎獄,半載乃釋。
復起,為上虞。上虞與偽吳王張士誠地相錯,軍吏貴臣甚眾,以鼎儒生,不習邊事,屢違約。鼎會眾於庭,引一驛丞,責以不奉公,斬之。在庭者皆股慄,膝行請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罷。後雖元帥、萬夫長有所陳說,皆長跪以言,不敢舉目視其面。鼎臨事有才,簡牘滿前,須臾而決。
至正末,我兵臨慶元城下,國珍懼,乘樓船遁于海。上怒,欲舉兵誅之。莫為計,鼎為草表謝,辭甚恭而辯。上讀表,曰:“孰謂方氏無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不問。更以國珍為右丞,鼎亦召至京師。
時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請命鼎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待半歲,除留守都衛經歷,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請除吏。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勝百輩。”其見稱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寬仁行法,威聲不起,而人皆樂其不苛刻。會大都督府受賂,除軍吏,事發,誣鼎有贓。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時所養孤甥來省,恐有之,鼎誠不知。御史曰:“法貴殺有名。”卒誅鼎,與百餘人皆死。
(選自《遜志齋集》,有刪改)
【注】開府:古代指高級官員成立府署,選置僚屬。
9.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而舍縣之大家 舍:寄居
B. 其父見其志不可奪 奪:改變
C. 時吳氏家延師儒延:迎接
D. 屬鼎治鼎論如法屬:交付
【試題答案】C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試題解析】“延”字在此處並非“迎接”之意,國中教材《桃花源記》中有“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處的“延”即為“延請,邀請”之意。
10.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不與市中兒嬉敖
客亦知水與月乎
B.皆長跪以言
具告以事
C.後雖元帥、萬夫長有所陳說
及其所之既倦
D.其見稱如此
其皆出於此乎
【試題答案】C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試題解析】C項,兩個句子“後雖元帥、萬夫長有所陳說”和“及其所之既倦”中的“所”字都是與動詞構成“所字結構”。
A項,當中“不與市中兒嬉敖”之“與”字是介詞“跟、和”之意,而“客亦知夫水與月乎”中的“與”字則是連詞,詞性不同。
B項,當中“皆長跪以言”中的“以”字為連詞,與“而”用法相同,表修飾關係;而“具告以事”中的“以”字是介詞,可譯為“把”。
D項,“其見稱如此”中的“其”是代詞,指詹鼎;“其皆出於此乎”中的“其”是語氣副詞,表推測,可譯為“大概、恐怕、差不多”等等。
11.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屬於體現詹鼎才能出眾的一項是
①輒能言諸生所誦②夜坐餅灶下,誦不休
③為其府都事,有廉名 ④簡牘滿前,須臾而決
⑤鼎為草表謝,辭甚恭而辯⑥刑部有詹鼎在,勝百輩。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試題答案】B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篩選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
【試題解析】第②句是說詹鼎勤奮,第③句是言詹鼎廉潔奉公,第⑤句是說詹鼎言辭謙卑恭敬,軟中有硬。都與要求不符。
12. 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詹鼎出身微賤,從小酷愛學習,開始遭到父親的反對,但苦學不輟,使父親的態度發生轉變,又得到與吳氏諸子一同從師學習的機會,後成為吳氏諸子的老師。
B.詹鼎被方國珍用計擒獲,不得已做了方國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賄替人求情,詹鼎堅持秉公執法,後遭平章妻誣陷,身陷牢獄,半年後才被釋放。
C.詹鼎在上虞時,軍吏貴臣認為他不熟悉邊疆事務,多次違反紀律。為整肅紀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殺了一名驛丞,使部署人人畏懼,從而樹立了權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衛經歷、刑部侍郎、刑部佐僚等職。他在刑部任職時,適逢大都督府受賄案敗露,被人誣陷貪贓,後被處死。
【試題答案】D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歸 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
【試題解析】D項,詹鼎曾任“河南行省郎中”錯,詹鼎並未擔任河南行省郎中,原文“時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請命鼎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吏部的確是想讓詹鼎去的,但丞相說以詹鼎這樣的才能,是不應該外派的。半年之後,相繼擔任“留守都衛經歷,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寮”等職。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業,吾業不廢足矣,奈何從儒生游也?(5分)
(2)上讀表,曰:“孰謂方氏無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不問。(5分)
【試題答案】(1)我們本是商人之家,生養兒子能夠繼承我的手藝,我的手藝不廢棄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讀書人交往呢?
(2)皇帝讀了奏表,說:“誰說方國珍沒有人才呢?這就可以讓他活命了。”於是赦免了方國珍,不再問罪。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試題解析】翻譯文中句子注意標準(信、達、雅)和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1)句重點把握關鍵字:“故”,本來;“市”,買賣貨物,可翻譯為“做生意”; “業”,名詞活用作動詞,繼承手藝;“游”,交往。(2)句重點把握關鍵字:“孰謂”,誰說; “是”,指示代詞,這;“問”,審訊、追究。
【參考譯文】
詹鼎,字國器,寧海人。他們家族向來貧窮,父親在街市賣餅為業,租本邑豪富之家為舍。本邑豪富之家數吳氏最豪貴,就寄居在他家,(並在那裡)生下了詹鼎。詹鼎六七歲時,不(喜)與街市兒童嬉遊,只愛上學館,聽人讀書,回到家,就能複述諸生所誦讀的內容。吳氏愛其聰敏,勸詹鼎之父使詹鼎到學館讀書。詹鼎高興極了,其父唯獨不應允,罵道:“我們本是商人之家,生養兒子能夠繼承我的手藝,我的手藝不廢棄就行了,(你)怎么能給讀書人交往呢?”。但詹鼎常常獨自學習,夜晚就在餅灶之下捧書誦讀不止。他的父親見他的志向不改變,就送他去讀書了。一年之後,盡通其師之學,老師辭去。那時吳家聘請老師教授自己的孩子,詹鼎就從學於吳家,吳家也把他當做自己的孩子那樣撫育。不到幾年,吳氏子弟的學問無人能及詹鼎,老師辭歸,詹鼎於是就被成為吳氏諸子的老師。
元末,方國珍起兵海上,朝廷不能節制他,不得不授給他很高的官位。方國珍成立府署,選置人才為己所用,聽說詹鼎有才,就用計把他捉來。詹鼎被捉來後,沒有辦法,就替方國珍做事,做了他的府都事,有廉潔的名聲。方國珍的弟弟擔任平章,有人犯法,交給詹鼎治罪,詹鼎就依法判了罪,平章的妻子受了賄賂,向詹鼎求情。詹鼎堅持判決沒有應允。平章的妻子大怒,就誣告詹鼎,把詹鼎關進了監牢,半年後才被釋放出來。
後來再次被起用,管理上虞這個地方。上虞和偽吳王張士誠的地盤相互交錯接壤,高級的軍官、官吏很多,他們認為詹鼎是讀書人,不懂軍旅事,屢次怠慢不守約定。詹鼎在庭中集合眾官員,拉一驛丞上來,責責備他不奉公守法,斬殺了他。在庭中的眾官員都嚇得兩腿打戰,跪倒請罪,直到膝蓋彎曲得太久不能站起,才算完。後來即使是元帥、萬夫長在陳說事情的時候,也都長跪著稟報,不敢抬頭看詹鼎的臉。詹鼎處理事情很有才能,即使公文鋪滿了面前的公案,一會兒就完成了。
至正末年,我朝(明朝)軍隊進攻到了慶元城下。方國珍害怕,就乘大船逃到海上。皇上大怒,打算派兵誅殺他。方國珍(走投無路)無計可施。詹鼎就替他寫了表章謝罪。言辭謙恭而辯(軟中有硬)。太祖讀表後嘆道:“誰說方國珍沒有人才?這就可以讓他活命了。”於是赦免了方國珍,不再問罪。就召方國珍入見,封為右丞。詹鼎亦被召至京師。
時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建議詹鼎任職。丞相說:“我和他一同做事,(知道)憑詹鼎的才能不能讓他到朝外任職。”過了半年,被任命為留守都衛經歷,(後來)又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僚。任期未完,主管官員奏請減除刑部屬官。丞相說:“刑部有詹鼎在,勝過一百個人。”他的才能被稱讚到如此地步。詹鼎在職時,一直是以寬仁執行法令,沒有令人生畏的威名,人們都樂於其不苛刻。碰到大都督府受賄任命官吏。事情敗露,誣陷詹鼎收受了髒款。御史審問詹鼎,詹鼎說在留守時他所收養的外甥來行省時,可能有受賄的事,我實在不知情啊。御史說:“執行法令貴在殺有名氣的人。”最終處死了詹鼎等一百餘人。
(四川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8—9題。
王筠,字元禮,一字德柔,琅邪臨沂人。筠幼警寤,七歲能屬文。年十六,為《芍藥賦》,甚美。及長,清靜好學,與從兄泰齊名。陳郡謝覽,覽弟舉,亦有重譽,時人為之語曰:“謝有覽、舉,王有養、炬。”炬是泰,養即筠,並小字也。
起家中軍臨川王行參軍,遷太子舍人,除尚書殿中郎。王氏過江以來,未有居郎署者,或勸逡巡不就,筠曰:“陸平原東南之秀,王文度獨步江東,吾得比蹤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職。尚書令沈約,當世辭宗,每見筠文,咨嗟吟詠,以為不逮也。筠為文能壓強韻,每公宴並作,辭必妍美。約常從容啟高祖曰:“晚來名家,唯見王筠獨步。”
昭明太子愛文學士,常與筠及劉孝綽、陸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獨執筠袖撫孝綽肩而言曰:“所謂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見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憂去職。筠有孝性,毀瘠過禮,服闋後,疾廢久之。中大通二年,遷司徒左長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為哀策文,復見嗟賞。
筠性弘厚,不以藝能高人,而少擅才名,與劉孝綽見重當世。其自序曰:“余少好書,老而彌篤。雖偶見瞥觀,皆即疏記,後重省覽,歡興彌深,習與性成,不覺筆倦。自年十三四,齊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載矣。幼年讀《五經》,皆七八十遍。愛《左氏春秋》,吟諷常為口實,廣略去取,凡三過五抄。余經及《周官》《儀禮》《國語》《爾雅》《山海經》《本草》並再抄。子史諸集皆一遍。未嘗倩人假手,並躬自抄錄,大小百餘卷。不足傳之好事,蓋以備遺忘而已。”又與諸兒書論家世集云:“史傳稱安平崔氏及汝南應氏,並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雲崔氏‘世擅雕龍’。然不過父子兩三世耳;非有七葉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繼,人人有集,如吾門世者也。沈少傅約語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闢已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觀堂構,思各努力。”(節選自《梁書•王筠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職
B.以母憂去職憂:憂慮
C.老而彌篤篤:執著
D.身為四代之史身:親自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的實詞理解能力。“憂”在文中的意思是“丁憂”,即遭遇直系親屬去世(包括父母和祖父母)。如果考生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識,這個詞就容易理解正確。乃至後面理解主人公因守喪自我毀傷的內容也就自然不成問題。這是四川文言文考查注重人文性的一個側面,也可以說是高考改革走向的一個伏筆。
【答案】B
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時人為這語曰吾羞,不忍為之下
B.乃欣然就職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
C.其見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雲
D.不足傳之好事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解析】本題的考查點仍是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與往年相比沒有多大變化。A項前句表示行為動作的替代,可譯為“替,給”;後句用作動詞,譯為“成為”。B項都是連詞,“於是,就”。C項前句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譯為“他”;後句用在名詞前,表領屬,譯為“它的”。D項用作代詞,代指王筠的作品集;後句用作結構助詞,可作定語標誌,譯為“的”。
【答案】B
第Ⅱ卷(非單項選擇題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⑴尚書令沈約,當世辭宗,每見筠文,咨嗟吟詠,以為不逮也。
【解析】本句翻譯關鍵點有:辭宗、咨嗟、以為、逮。
【答案】尚書令沈約,是當時的文壇宗師,每當看到王筠的文章,讚嘆吟誦玩味,認為(自己)趕不上(王筠)。
⑵筠性弘厚,不以藝能高人,而少擅才名,與劉孝綽見重當世。
【解析】本句翻譯關鍵點有:弘厚、高人、擅、見重。
【答案】王筠天性寬弘敦厚,不因有技藝才能而自視高人一等,而且年輕時就有才華名望,在當時和劉孝綽一起被(世人)看重。
11、第Ⅰ卷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樣學習的?請簡要概括。(5分)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及思想意義,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只要稍加概括,問題就迎刃而解。
【答案】終身好學;勤學苦學;執著專一;溫故知新;博觀慎取。
12、用斜線(/)給下面的短文斷句。(限畫9處)(4分)
周室既衰諸侯恣行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於正見其文辭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於後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選自《史記·太史公自序》)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能力,這是四川省近幾年的必考題。去年從說理性較強的《論語》中選材,今年從《史記》的序言中選,都是較為抽象的論述性語段,在不理解文段的情況下有一定的難度。考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言閱讀的語感和斷句技巧,而且還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
【答案】周室既衰/諸侯恣行/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於正/見其文辭/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於後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譯文】周王室已經衰微,天下諸侯任意橫行霸道。孔仲尼為禮崩樂壞而哀傷,於是追述先賢整理前聖經典學說,以求重建王道之術,匡救混亂之世以返回正道。(我)閱讀過他的著作,(他)是要替天下訂立禮法制度,留傳“六藝”的統緒綱紀垂範後世。(我因此)作了《孔子世家》第十七。
【譯文】
王筠字元禮,又字德柔,山東琅玡臨沂人。王筠小時候就機警敏悟,七歲就能寫文章了。十六歲時,創作了《芍藥賦》,十分優美。等長大了,喜歡清靜熱愛學習,與堂兄王泰齊名。當時陳郡有個謝覽,謝覽有個弟弟叫謝舉,也都有很好的聲譽,當時的人們給他們編贊語(或童謠)說:“謝有覽、舉,王有養、炬。”“炬”是王泰,“養”是王筠,都是他們的小名。
(王筠)起初任職是中軍臨川王行的參謀,後調任太子舍人,又升任尚書殿中郎。琅玡王氏渡過長江(指東晉建國)以來,就沒有在郎署任職的人,有人勸(王筠)先觀望不要出任,王筠說:“陸機(曾歷任平原內史)可以說是東南俊秀,王坦之(字文度,東晉名臣)更是獨步江東,我得以與這些前輩並駕齊驅,哪裡會有遺憾。”於是興高采烈地去上任。尚書令沈約,是當時的文壇宗師,每當看到王筠的文章,讚嘆吟誦玩味,認為(自己)趕不上(王筠)。王筠作文章(當時主要指賦)能押險韻(生僻少用的韻),每次官宴上一起作賦,(王筠的作品)文辭必定最具鮮妍美妙。沈約常常很平靜地啟奏高祖(梁高祖武帝蕭衍)說:“近年來晚輩中的名家,只見王筠獨步文壇了。”
昭明太子(蕭統,主持編選《昭明文選》)喜愛文人雅士,常常與王筠、劉孝綽、陸倕(chuí)、到洽、殷芸等在玄圃(建康宮中名園,時作講經之所)吃喝遊樂,太子獨獨牽著王筠的手撫攬著劉孝綽的肩膀跟他們說:“這正所謂左手拉著浮丘的袖子,右手拍著洪崖(與浮丘、安期生並舉為仙人的代稱)的肩膀啊”。他被(太子)看重竟到了這樣的地步。
普通元年(梁武帝蕭衍年號,值520年),(王筠)因為母親去世要守喪而離職。王筠很有孝順的天性,為守喪自我毀傷超過了禮制規定的程度,服喪期滿後,還因為就此患上的疾病在家休養了很久。中大通二年(梁武帝年號,值530年),調任司徒左長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命令(王筠)寫一篇哀策文(祭文),(這篇文章)又再次令(皇帝或大家)嘆服點讚欣賞。
王筠天性寬弘敦厚,不因有技藝才能而自視高人一等,而且年輕時就有才華名望,在當時和劉孝綽一起被(世人)看重。他在自己的序文中說:“我小時候就喜好書,老來越加執著。即使是偶然看見的或暫時翻看的,都會馬上做好標註筆記,後面重新認真思考閱讀,歡欣的興致會越加深濃,漸漸地形成習慣並且性格養成,寫文章也就不會覺得筆力不夠。從十三四歲起,即前朝齊建武二年(齊明帝蕭鸞年號,值495年)乙亥年,到梁大同六年(武帝年號,值541年),已四十六年了。兒時讀《五經》,都是七八十遍。喜歡《左氏春秋》,吟詠背誦常常用來充實口頭表達,‘廣略去取’(魏晉時期流行的“手抄口誦”讀書方法,邊讀邊誦,專揀需記誦的部分,遇虛詞及不當處還時有改易)隔三岔五地抄寫。”其餘讀過的經典比如《周官》《儀禮》《國語》《爾雅》《山海經》《本草》(《神農本草經》)等都會抄上兩遍。諸子、史籍等各種文集都抄一遍。從未請人或借用他人之手,一律親身自己抄錄,大大小小一百多卷。不足以讓它流傳出去於世有益,只不過用來防備遺忘罷了。”又在寫給各個兒輩述論家道世系的書信集中說:“史書上稱道安平(今河北安平)崔氏家族和汝南(今屬河南駐馬店)應氏家族,說他們都世世代代出有才華的文士,所以范蔚宗稱汝南崔氏是‘世擅雕龍’(世世代代擅長寫文章辭賦,可聯想《文心雕龍》)。然而延續不過父子兩三代罷了;不是能在七代之中,名望盛德光輝相承,家族爵位世代相繼,人人作文成集傳於後世,像我們王氏家門這樣的。沈少傅沈約給人們說:‘我小時候就喜好諸子及百家的言論,親自擔任過四代皇帝的史官,自從開天闢地以來,從來沒有爵位世世繼承,文章才華代代相傳,能像王氏家族這么繁盛的。’你們好好恭敬地考察人家的家道門風,想想各自該怎么努力吧。”
(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文學徐君家傳[清]魏禧
徐君諱謙尊,字玄初,吳縣附學生1君天資英敏,讀書觀大略,暮古俠烈之士,好施與,矜然諾。里有爭,必造門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秦甘旨,故鄉望公2得與二三故舊歌嘯山水間二十餘年。一切徭役皆身經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剛卞,君事之彌謹。季讀書,君不以貧故竭力佽助。
明末賦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條利弊上巡撫張公,公覽而擊節曰:“此真讀書人。”於是廣義田以資通區,置役田給諸甲,至今猶食其利焉。崇禎末,旱蝗相仍,民殣於道路,君歲減廩食以資鄉里,又勸助有力之家,全活甚眾。妻兄弟有老而獨者養之二十年,沒葬而歲祀之,君友黃某父子死非所,遺二寡婦一女,君悉心護之,以其女字君從子,故黃氏終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黃之姻某喜豪舉,忽罹大禍,君營救之為破家。其教子以親賢友善為第一務。鼎革3初,州郡望人義士多闢地鄧尉山、太湖中,君為謀舍館資飲餼不倦,不復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間,群盜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聞盜則挺身出,糾里中壯士為守御。賊大恨,卒殺公。鄉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輩無所侍矣。”
或曰:君古遊俠之流也。魏禧曰:遊俠士以好義亂國,君以好義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潔己礪治以利其下,下盡職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盜賊不作。其衰也,大吏貪縱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晙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細民無所依倚。當是時,千家之鄉,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義輕財利,能緩急一方者,則窮民饑寒有所資,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為盜賊。又或畏威懷德,不敢為非,不忍負其人。故鄉邑有好義士,足以補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於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幾於是者與?嗟乎,是非獨為徐氏言之也。
(選自《魏叔子文集》,有硎節)
【注】①附學生:明清科舉生員名稱之一。②鄉望公:對徐謙尊父親的尊稱。③鼎革:指改朝換代。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以科兄弟 科:分攤
B.全活甚眾全:全部
C.其女字君從子 字:許嫁
D.糾里中壯士為守御糾:聚集
【答案】B
【解祈】全,使動用法,使……保全。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君不以貧故竭力佽助
A.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民瑾於道路
B.
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
上下相安,而盜賊不作
C.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其庶幾於是者與
D.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答案】A
【解祈】A介詞,因為;B在/到;C表因果,因而/錶轉折,但是;D推測語氣,大概/期許語氣,一定。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1.以下各句子中,全都表現徐謙尊俠義之風的一組是
①君天姿英敏,讀書觀大略②好施與,矜然諾
③廣義田以資通區 ④君歲減廩食以資鄉里
⑤君為謀舍館資飲餼不倦 ⑥每聞盜則挺身出
A. ①②④B. ②③⑤C. ③④⑥ D. ②⑤⑥
【答案】D
【解祈】①說徐謙尊聰明,③是巡撫張公的行為。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12.下列對本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家境中落後,徐謙尊悉心奉養父親,想方設法維持家庭生計,極盡孝悌之義。
B.徐謙尊為人重義輕財,親賢友善。明亡後,他資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義之士,不計個人利害。
C.作者認為,徐謙尊在群盜大起之際,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一方百姓,最終被害,是值得敬佩的遊俠士。
D.文章選用多個典型事例,有敘有議,肯定了徐謙尊這類人在亂世中對國家的積極作用。
【答案】D
【解析】“有敘有議”錯,應為“先敘後議”。
13.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君條利弊上巡撫張公,公覽而擊節曰:“此真讀書人。”〔3分)
(2)鄉里人皆欷欽流涕曰:“斯人死,我輩無所恃矣。”(2分)
(3)故鄉邑有好義士,足以補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於生民。(3分)
【答案】(1)徐君逐條列舉了賦稅中的弊端呈給巡撫張公,張公看了打著拍子讚賞說:“這是真正的讀書人。”
(2)鄉里的人都嘆息流淚說:“這個人死了,我們這些人沒有依靠的人了。”
(3)所以鄉邑中有好的義士,足以來彌補朝廷治理(的不足),補救宰相和相關官員的缺失,對老百姓有功勞。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