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汝綸《送張廉卿序》原文及翻譯

吳汝綸

原文:

孫況、揚雄,世傳所稱大賢,其著書皆以成名乎後世。而孫卿書稱說春申,《法言》嘆安漢公①之懿,皆乾世論之不韙,載而以告萬世者,世以此頗怪之。吾則以謂凡著書者,君子不自得於時者之所為作也。
凡所以不自得者,君子之道,不枉實以諛人,而當世貴人在勢者,必好人諛已。十人諛之,一人不諛,則貴人惡其傲己,十人者惡其異已。貴人與貴人比肩於上,十人與十人比肩於下,上惡其傲,下惡其異,雖窮天地、橫四海,而無與容吾身,吾且於書也何有?於此有一在勢者,雖甚惡之,而猶敬乎其名而不之害傷,則君子俯嘿②而就容焉,而以成吾書。而是人也,雖敬乎其名,固前知其不諛已也。聞有書則就求而亟觀焉。察其褒譏所寓,得其疑且似者,且曰“此詩我也,此怨非我也”,則從而?齕之矣。蓋必其章章然稱道嘆羨我也,大乃始慭置而相忘焉。彼君子也,其志潔,其行危。其不枉實而諛人眾。著於天下後世。及其為書,則往詭辭謬稱譎變以自亂,以為吾意之是非,後有君子讀吾書而可以自得之矣,安取彼訔訔察察者為?嗟夫!此殆君子所遭之不幸,其用意至可悲。而《詩》三百篇所為,主文而譎諫,孔子之《春秋》所為,定、哀之際微辭者也。孔北海、禰正平之徒,背而易之,乃卒會禍殃。至死不悟,豈不哀哉?二子之書,意其在此
吾既推而得之,會吾友張廉卿北來,乃為書告之。復書曰:“子言殆是也。”蓋自廉卿之北游,五年於茲,吾與之歲相往來日月相問訊有疑則以問焉有得則以告焉見則面相質別則以書每如此。今茲湖北大吏走書幣,因李相國③聘廉卿而南,都講於江漢。廉卿,今世之孫揚也。見今貴人在勢,皆折節下賢,不好人諛己,其所遭,孫、揚遠不如。其北來也,自李相國已下皆尊師之。老而思欲南歸,而湖北君所居鄉,其大吏又慕聲禮下之如此。吾知廉卿可以直道正辭,立信文以垂示後世,無所不自得者。獨吾離石友,無以考道問業,疑無問,得無告,於其歸不能無怏怏也。因取所意於古而嘗質於君者,書贈之,以為別。
(注釋)①安漢公:公元5年(漢平帝元始元年),以王莽為太傅,號安漢公。②俯嘿:低頭無語。③李相國:李鴻章,因其時李以大學士兼直隸總督,故稱相國。

譯文/翻譯:

孫(荀)況、揚雄是世間所稱頌的非常賢能之人,他們所著的書都在後世有很大的名聲。然而荀子在書中稱讚頌揚春申君,揚雄在《法言》里稱讚王莽的美德,都犯了世論所不容的錯誤,(他們)寫下來告訴後世的(那些讚美的文字),世人都為此而深深地責怪他們。我卻認為但凡寫出來的書,都是在當時失意的君子所創作的。
凡是不得意的原因,是因為君子不願意以歪曲事實來阿諛他人,然而當時有權勢的貴人都喜好別人奉承自己。十個人阿諛貴人,一個人不阿諛,那么貴人就討厭他們輕慢他(貴人),媚俗者討厭他們與己不同。在君子之上,有貴人相互結成的勢力,在君子之下,阿諛者相互結成的勢力。在其上者,厭惡他的驕傲輕慢;在其下者,厭惡他的與眾不同。君子即使窮盡天地,縱橫四海,也無處容身,他還能寫什麼書呢?今天有一個在勢者,雖然很厭惡(君子),但仍然尊重他的聲望而不傷害他,君子就低頭無語,得以容身來完成自己的著作。然而這種人,雖然敬重君子的名聲,(但)原本就知道他不阿諛自己,一聽到有著作問世就馬上找來查看。看文中有貶斥譏諷有所寄寓的,(如果)看到與自己平時的言行有看似嫌疑的,就說“這是在毀謗我,這是怨恨、非議我”,於是就去毀傷、傾軋君子。一定要明顯地稱道、讚嘆、羨慕自己,才開始願意把(這書)放在一邊,置之不顧了。那些君子,他們的志向高潔,他們的品行端正,都不歪曲事實阿諛他人,這在世人面前十分顯明。等到他們著書,就常常用詭譎的言辭、錯誤的稱呼、故意說假話以混淆自己真正的意思,認為自己心中的是非對錯,後世君子讀自己的書時自然會有所領悟,何必刻意去爭訟分辯呢?唉!這大概就是君子所遭遇的不幸吧,他們的用心實在令人悲嘆。而《詩》三百篇所創作的詩文主於文辭(多描繪形象)而勸諫時隱約其辭,不直言指摘,孔子修《春秋》對魯定公、魯哀公這兩位與自己同時的君主從不直言批評,而是把貶意隱含在言辭之中。孔融、禰衡這些人,卻違背、改變了這一原則,以至最終遭遇禍害,至死都不明白,難道不悲哀嗎?(孫、揚)這兩個人的著作,意圖大概也正是這樣吧。
我推究了他們的意圖而有所得後,正好我的朋友張廉卿要從北方來,於是我寫信告訴他(我的心得)。他回信說:“你的話大概是正確的。”自從張廉卿北游,到現在有五年了,我和他不時都往來問候,如果有疑惑就相詢問,有收穫就彼此分享,在一起時就面對面探討,不在一起時就用書信傳遞,每每如此。現在湖北大吏送來書信和路費,通過相國李鴻章聘請張廉卿去南方,在江漢擔任學舍書院的主持人。張廉卿,就是今世的孫況、揚雄。然而現在得勢的貴人(指李鴻章),都禮賢下士,不喜歡別人阿諛自己,他所受到的(禮遇),是當時的孫況、揚雄遠遠比不上的。當他從北方來時,從相國李鴻章以下的人都尊他為師。(他)年紀大了想要南歸湖北,湖北是他的家鄉,那湖北的大官們如此仰慕他的名聲對他甚為禮遇。我知道張廉卿可以用正直之道、坦率之辭著書,寫出誠實不欺的文字來給後世作示範,沒有不得已的情況。只是我遠離自己的好朋友,無法和他一起探討學問,有了收穫也不能及時分享,對於他的回去,心中難免悶悶不樂。於是從古人身上所獲取的,並曾與張廉卿當面探討的這些想法,寫下來,以此作為臨別贈言。
吳汝綸《送張廉卿序》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吳汝綸《送張廉卿序》原文及翻譯0
吳汝綸《送張廉卿序》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