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生應鸞,客其叔文濤先生臨淄縣署”閱讀答案及翻譯

謝生應鸞,客其叔文濤先生臨淄縣署,繼為費縣令借司筆札。一日,坐轎拜客,書片紙付下役李升喚輿伺侯。及出視,乃騾車也。生怒叱之。李曰:“適奉明諭,止言備輿,未言備轎。”生曰:“汝真鈍漢,輿即是轎。因轎字不典,故通稱輿字。”李笑曰:“昔淮南王《諫擊閩越書》,曾有‘輿轎逾嶺’一語,何言不典?”生愕然曰:“不意若輩中有此通品。”
遂解騾乘之,令李步隨於後,曰:“汝既腹有書笥,亦知此間武城之事乎?”曰:“此小人桑梓之地,何得不知?”生曰:“《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澹臺滅明①,武城人。’而記曾子所居武城,獨別之曰南,是魯當日有兩武城矣!然乎?否耶?”李曰:“俗傳澹臺滅明所居為費縣之武城,而曾子之南武城在今之嘉祥縣。此說謬妄。”生曰:“汝何所見而云然?”李曰:“《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取邾師,獲鉏弱地。’哀公八年:‘吳師……伐武城,克之。’《孟子》載:‘曾子居武城,有越寇。’夫與邾接壤,而當吳越之路,即今費縣之武城也。《齊乘》亦謂‘子游弦歌舊邑②,在費西、滕東兩縣之間。’而從無兩武城之說。”生曰:“果爾,則《史記》所載,何獨有南武城之名?”李曰:“以鄙見揣之,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此雲南者,別於兩地而言。如《平原君傳》中‘封於東武城’,亦其例也。”生大嘆賞。歸述於費令,亦奇之,除其役,拔充禮書。不一年,致千金產,稱里中富戶。
後文濤先生修《臨淄縣誌》,招生去。生以李可備顧問,挈之俱往。而所談臨淄舊典,皆屬淄川縣事。生怪問之。李曰:“小人篋中秘書,只有淄川,並無臨淄。”生大疑,急索秘冊以觀。蓋《說鈴》兩本,破碎不全,僅《山東考古錄》十餘頁,及《閩小記》四五頁。而當日輿轎之論,武城之考,偶然於數頁中道著耳!生乃嘆曰:“文人命運所到,享重名而邀厚福,皆此類也。”其叔聞之,亦大笑,賞以資斧,遣之回費。
鐸曰:“儉腹子挾芝麻《通鑑》③,翩翩然置身台省④,亦趁著十年好運耳!”
(取材於沈起鳳《諧鐸·騾後談書》)

昔有一僧人,與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談闊論,僧畏懾,拳足而寢。僧人聽其語有破綻,乃曰:“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是兩個人。”僧曰:“這等堯舜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自然是一個人!”僧乃笑曰:“這等說起來,且待小僧伸伸腳。”
(節選自張岱《夜航船<序>》)
【注】①澹臺滅明:複姓澹臺,名滅明,與後文的曾子、子游同為孔子弟子。②舊邑:指武城。子游曾任武城令,並發現澹臺滅明是當地的人才。③儉腹子:腹中空空的人。芝麻《通鑑》:吳地人好食芝麻茶點,有商家用殘缺的《通鑑》包裝茶點,一位多次買過這種茶點的人從包裝紙上學了點零碎知識,到處賣弄時被識破,其人被戲稱為“芝麻通鑑”。④台省:唐代朝廷諸省的並稱,後泛指顯官要職。
8.對下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繼為費縣令借司筆札 司:掌管
B.適奉明諭,止言備輿 適:剛才
C.伐武城,克之 克:攻下
D.除其役,拔充禮書除:任命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及出視,乃騾車也僧乃笑曰
B.令李步隨於後 別於兩地而言
C.而記曾子所居武城而所談臨淄舊典
D.享重名而邀厚福僧畏懾,拳足而寢
10.對下列語句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書片紙付下役李升喚輿伺侯 寫了一個紙條交給下役李升讓他備輿伺候
B.此小人桑梓之地 這正是我的家鄉
C.夫與邾接壤,而當吳越之路 那與邾國接壤,並且正處在通往吳越的道路上的
D.賞以資斧,遣之回費 賞給他資產和農具,送給他回家的路費
11.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6分)
①不意若輩中有此通品。②歸述於費令,亦奇之。
12.根據文章的內容,用恰當的熟語或成語填空。(3分)
從“學識”看,《騾後談書》中的李升與《夜航船<序>》中的士子都可謂①。不過李升在論述關於“武城”的問題時可謂②,令謝生心服口服;而士子在僧人面前的高談闊論則可謂③,博人一笑而已。(3分)
13.李升與士子的故事有相似之處,但作者們藉以表達的意圖卻有所不同,請簡要說明其不同之處。(6分)
參考答案
8.(3分)D
9.(3分)C
10.(3分)D
11.(6分)
①沒想到你們這類人中竟然有這樣學問淵博的人。
【評分參考】“意”“若輩”“通品”各1分,“若”也可譯為“這”。
②(謝生)回(到費縣)後向費縣縣令敘述了(這件事),(縣令)也認為(李升)不同尋常。
【評分參考】“述於費令”1分;第二句省略成分 “縣令”1分;“奇”1分,“奇”也可以譯為“覺得奇怪”。
12. (3分)
【答案示例】
①一知半解(才疏學淺、半瓶子醋……)
②頭頭是道(有理有據、無懈可擊……)
③裝腔作勢(強不知以為知、豬鼻子插蔥……)
【評分參考】①②③各1分,意思對即可。
13. (6分)
【答案示例】
①沈起鳳借李升的故事表達了對有些人沒有真本事、靠運氣得到高位的現象的批判。
②張岱借士人的故事表達了對那些不懂裝懂的人的嘲諷。
【評分參考】
①“沒有真本事”“靠運氣”“高位”“批判”各1分,意思對即可。
②“不懂裝懂”“嘲諷”各1分,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謝應鸞,在他叔叔文濤先生任職的臨淄縣署做幕僚。後來又被費縣縣令借用擔任管理文書的工作。一天,謝生要坐轎訪客,寫了一張紙條交給下役李升,讓他備輿伺候。等謝生出門一看,發現竟然是一輛騾車。謝生大怒,斥責李升。李升說:“剛才奉您的指示,只是說備‘輿’,沒有說備‘轎’。”謝生說:“你真是個蠢夫,‘輿’就是‘轎’。因為‘轎’字沒有典故出處,所以通稱為‘輿’。”李升笑著說:“昔日淮南王《諫擊閩越書》中就有‘輿轎逾嶺’一句,怎么能說沒有典故出處呢?”謝生愕然,說:“沒想到你們這類人中竟然有這樣學問淵博的人。”
於是謝生(命人)把騾子解下來,自己騎在騾子上,讓李升在後面步行跟從,說:“你既然腹有詩書,也知道費縣這裡關於武城的事嗎?”李升說:“這裡是我的家鄉,怎么能不知道?”謝生問到:“《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澹臺滅明是武城人,而記載曾子居住的武城時,卻叫‘南武城’以區別,這是說魯國當時有兩個武城啊!是不是這樣呢?”李升回答:“一般都認為澹臺滅明所住的是費縣的武城,而曾子所住的‘南武城’在現在的嘉祥縣。這種說法是錯的。”謝生問:“你根據什麼這樣說呢?”李升回答:“《春秋》記載,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消滅邾師,並將鉏弱地占為己有。’哀公八年:‘吳國軍隊……攻打下了武城。’《孟子》中記載:曾子住在武城的時候,有越人入侵。因此,和邾國接壤,並且正處在通往吳越的道路上的,就是現在費縣的武城啊。《齊乘》也說‘子游擔任武城邑令,武城在費西、滕東兩縣之間。’從來就沒有兩個武城的說法。”謝生說:“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史記》記載的為何獨有個‘南武城’這個名字呢?”李升回答:“以我淺見揣度,是因為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這兩個武城都在曾子所住的武城的北邊)。所以《史記》里說‘南武城’,是為了與這兩個武城區分而說的。如《平原君傳》中‘封於東武城’,也是這種情況。”謝生聽後大為嘆賞。回(到費縣)後向費縣縣令敘述了(這件事),(縣令)也認為(李升)不同尋常,免除了李升的差役,提拔為禮儀文書。不到一年,李升的家產就增至千金,成為鄰裡間的富戶。
後來文濤先生編修《臨淄縣誌》,招謝生前去。謝生認為李升可以充當顧問,於是帶他一同前往。然而李升談及的臨淄舊事,都是(臨淄下轄的)淄川縣的事情。謝生奇怪,問李升緣故。李升說:“小人書箱中私藏之書,只有關於淄川的內容,並沒有關於臨淄的內容。謝生十分疑惑,急忙要李升私藏的書來看。原來是兩本《說鈴》,破碎不全,只有十多頁《山東考古錄》(註:《山東考古錄》是《說鈴》中一卷的卷名),另外還有四五頁《閩小記》。當時李升與謝生所談到的輿轎之論和關於兩座武城的考證,都恰巧是在這幾頁書中談到的!謝生於是感嘆道:“那些憑藉運氣享受了重名厚祿的文人,都是屬於這一類的。”文濤先生聽了,也大笑,賞給李升一些盤纏,讓他回到費縣去。
《諧鐸》論曰:“那些腹中空空無學問的人憑藉著殘缺支離的《通鑑》,輕而易舉地置身朝廷高位,也不過就是借著十年好運氣罷了。”

過去有一個僧人,與一個讀書人同宿在(狹窄的)夜航船上。讀書人高談闊論,讓僧人很是敬畏,一直蜷著腳休息(不敢伸腳)。後來僧人聽到讀書人話里有破綻,就說:“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讀書人說:“是兩個人。”僧人又問:“這樣的話,堯舜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呢?”讀書人說:“自然是一個人。”僧人於是笑著說:“這樣說起來,姑且還是讓小僧我伸伸腳吧。”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謝生應鸞,客其叔文濤先生臨淄縣署”閱讀答案及翻譯0
“謝生應鸞,客其叔文濤先生臨淄縣署”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