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之推《名實篇》“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名實篇
顏之推
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容色姝麗,則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於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於鏡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忘名者,體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懼榮觀之不顯,非所以讓名也;竊名者,厚貌深奸,於浮華之虛稱,非所以得名也。
足所履,不過數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顛蹶於崖岸,拱把之梁,每沉溺於川谷者,何哉?為其旁無餘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誠之言,人未能信,至潔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聲名,無餘地也。吾每為人所毀,常以此自責。若能開方軌之路,廣造舟之航,則仲由之言信,重於登壇之盟,趙熹之降城,賢於折衝之將矣。
吾見世人,清名登而金貝入,信譽顯而然諾虧。人之虛實真偽在乎心,無不見乎跡,但察之未熟耳。一為察之所鑒,巧偽不如拙誠,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讓卿,王莽辭政,當於爾時,自以巧密;後人書之,留傳萬代,可為骨寒毛豎也。近有大貴,以孝著聲,前後居喪,哀毀逾制,亦足以高於人矣。而嘗於苫之中,以巴豆塗臉,遂使成瘡,表哭泣之過。左右童豎①,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謂其居處飲食,皆為不信。以一偽喪百誠者,乃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讀書不過二三百卷,天才鈍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犢珍玩,交諸名士,甘其餌者,遞共吹噓。朝廷以為文華,亦嘗出境聘。東萊王韓晉明篤好文學,疑彼製作,多非機杼②,遂設燕③言,面相討試。竟日歡諧,辭人滿席,屬音賦韻,命筆為詩,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韻。眾客各自沈吟,遂無覺者。韓退嘆曰:“果如所量!”
鄴下有一少年,出為襄國令,頡自勉篤。公事經懷,每加撫恤,以求聲譽。凡遣兵役,握手送離,或齎梨棗餅餌,人人贈別,云:“上命相煩,情所不忍;道路饑渴,以此見思。”民庶稱之,不容於口,及遷為泗州別駕,此費日廣,不可常周。一有偽情,觸塗④難繼,功績遂損敗矣。
或問曰:“夫神滅形消,遺聲余價,亦猶蟬殼蛇皮,獸迒⑤鳥跡耳,何預於死者,而聖人以為名教乎?”對曰:“勸也,勸其立名,則獲其實。且勸一伯夷,而千萬人立清風矣;勸一季札,而千萬人立仁風矣;勸一柳下惠,而千萬人立貞風矣。故聖人慾其魚鱗鳳翼,不絕於世,豈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蓋因其情而致其善耳。”
注①童豎:童僕。②機杼:比喻詩文的構思和布局。③燕:通“宴”,宴席。④觸塗:處處。⑤迒(hánɡ):(野獸的)腳印。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但察之未熟耳 熟:熟練
B.竟日歡諧竟:整,從頭到尾
C.及遷為泗州別駕及:等到
D.豈不弘哉弘:偉大
2:下列句子,全都是“求虛名”做法的一組是
①伯石讓卿,王莽辭政②以孝著聲,前後居喪,哀毀逾制③以巴豆塗臉,遂使成瘡,表哭泣之過④朝廷以為文華,亦嘗出境聘⑤握手送離,或齎梨棗餅餌,人人贈別⑥四海悠悠,皆慕名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對原文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實的,往往清名播揚但金錢暗入,信譽昭著但許諾有虧。
B.東萊王韓晉明懷疑某一士族徒有虛名,於是設宴敘談,以作詩試探,結果驗證了他的想法。
C.人一旦有了虛假的行為,後面沒辦法處處相繼周全時,那么原先的功績也就會隨之而毀。
D.聖人用前人之名教育後人的原因是,一方面可勸勉世人立名,一方面可以從中獲得實惠。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今不修身而求令名於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於鏡也。
(2)以一偽喪百誠者,乃貪名不已故也。
參考答案
1:A
2:B
3:D
4:(1)如今不修身卻想在世上流傳美好的名聲,就好比容貌很醜卻要求在鏡子裡現出美麗的影子。(2)因為一件偽裝的事情毀掉了百件真實的事情,這就是貪求虛名的欲望無休止的緣故。

9.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伯石讓卿讓:推讓、謙讓。
B.雅自矜持雅:平素、向來。
C.東萊王韓晉明篤好文學 篤:甚、十分。
D.辭人滿席 辭:辭別。
10.下列句子,全都屬於“求虛名”做法的一組是
①修身慎行,懼榮觀之不顯 ②伯石讓卿,王莽辭政
③以巴豆塗臉,遂使成瘡,表哭泣之過④朝廷以為文華,亦嘗出境聘
⑤握手送離,或齎梨棗餅餌,人人贈別⑥眾客各自沉吟,遂無覺者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1. 下列對原文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高潔的言行往往不被信任,都是因為其言行高潔,名聲廣播,沒有給自己留下一點餘地,就像在山崖邊走路,因為腳旁沒有餘地,往往會從山崖上摔下去。
B.作者認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實的,往往清名播揚但金錢暗入,信譽昭著但許諾有虧,如近世某富貴之人,守喪盡孝,超過常禮,鬧出笑話。
C.東萊王韓晉明懷疑某一士族不過徒有虛名,他的一些詩文,恐怕並非他自己創作,於是設宴敘
談,並以作詩試探,結果驗證了他的想法。
D.鄴下少年當初為了虛名,故意對百姓加以體恤,當他升官以後,他的本性暴露出來,不願再繼續把體恤百姓的事情做下去,於是功績被毀。
12.請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吾每為人所毀,常以此自責。(3分)
(2)人之虛實真偽在乎心,無不見乎跡,但察之未熟耳。(3分)
(3)以一偽喪百誠者,乃貪名不已故也!(3分)
參考答案
9、D 解析:“辭”的意思是“有文采,有才華”。
10、B 解析:①只是立名者的一種表現,作者沒有明顯的態度。④是朝廷的做法,朝廷以為有文才,才用其人。⑥只是賓客的一種自然表現,寫完詩歌以後,沉溺其中,沒有察覺別人寫得如何。
11、D 解析:鄴下少年當初是為了高潔的名聲,篤情幫助和體恤百姓,但是升官後,這樣的費用日漸過多,於是他常常考慮不周全,並不是有意為之,但是他的名聲還是受到影響。
12、
(1)我每當被人詆毀的時候,經常因為這責備自己。
(2)人的虛或實,真或偽固然在於心,但沒有不在行動上表現出來的,只是觀察得不仔細罷了。
(3)由於有一件事情偽裝出現假,而毀掉了百件事情的真,這就是貪名不足的結果啊! 
解析:(1)“毀”,詆毀1分;“被動句”1分,句意1分。(2)狀語後置“無不見乎跡”1分;“熟”,仔細,1分;句意1分。(3)“以”,由於,1分;“喪”,假,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名與實的關係,好比形與影的關係。德行技藝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麗,那影就一定美。如今不修身卻想在世上流傳美好的名聲,就好比容貌很醜卻要求鏡子裡現出美麗的影子。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忘名,就是體道合德,享受鬼神的福佑,而不是用來求名的;立名,就是修身慎行,生怕榮譽會被湮沒,而不是為了讓名的;竊名,就是外朴內奸,謀求浮華的虛名,而不是真能得到名的。
人的腳所踩踏的地方,面積只不過有幾寸,然而在咫尺寬的山路上行走,一定會從山崖上摔下去;從碗口粗細的獨木橋上過河,也往往會淹死在河中,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人的腳旁邊沒有餘地的緣故。君子要在社會上立足,也是這個道理。最誠實的話,別人是不會容易相信;最高潔的行為,別人往往會產生懷疑,都是因為這類言論、行動的名聲太好,沒有留餘地造成的。我每當被別人詆毀的時候,就經常以此自責。你們如果能開闢平坦的大道,加寬渡河的浮橋,那么你們就能如同子路那樣,說話真實可信,勝似諸侯登壇結盟的誓約;如同趙熹那樣,招降對方盤踞的城池,賽過卻敵致勝的將軍
我見到世上的人,清名播揚但金錢暗入,信譽昭著但許諾有虧。人的虛或實、真或偽固然在於心,但沒有不在行動上表現出來的,只是觀察得不仔細罷了。一旦觀察得真切,那種巧於作偽就還不如拙笨而誠實,(否則)接著招來的羞辱也夠大的。伯石的推讓卿位,王莽的辭謝政權,在當時,自以為既巧又密;可是被後人記載下來,留傳萬世,就叫人看了毛豎骨寒了。近來有個大貴人,以孝著稱,先後居喪,哀痛傷身過度,也足以超過一般人了。可他曾在茅屋之中,還用巴豆塗臉,(有意)使臉上成瘡,來顯出他哭泣得多么厲害。但這種做作不能蒙過身旁童僕的眼睛,反而使外邊人說他在服喪期間的居所飲食都在偽裝。因為一件偽裝的事情毀掉了百件真實的事情,這就是貪求虛名的欲望無休止的緣故。
有一個士族,讀的書不過二三百卷,天資笨拙,可家世殷實富裕,他向來矜持,多用牛酒珍寶玩好來結交那些名士。名士中對牛酒珍寶玩好感興趣的,一個個接著吹捧他,使朝廷也以為他有文采才華,曾經派他出境訪問。東萊王韓晉明深愛文學,對他的作品發生懷疑,懷疑大多數的作品不是他本人所命意構思的,於是就設宴敘談,當面討論測試。當時整天歡樂和諧,詩人滿座,屬音賦韻,提筆作詩,這個士族倉促間就寫成,可全然沒有先前的風格韻味。好在客人們各自在沉思吟味,沒有發覺。韓晉明宴會後嘆息道:“果真像我所估量的那樣。”
鄴下有個少年,出任襄國縣令,能勤勉。公事經手,常加撫恤,來謀求聲譽。每派遣兵差,都要握手相送,有時還拿出梨棗糕餅,人人贈別,說:“上邊有命令要麻煩你們,我感情上實在不忍;路上饑渴,送這些以思念。”民眾對他稱讚,不絕於口。等到遷任泗州別駕官時,這種費用一天天增多,不可能經常辦到。可見一有虛假,就到處難以相繼,原先的功績也隨之而毀失。
有人問道:“(一個人的)精神滅亡了,形體消失了,遺留下來的名聲和評價,則如蟬殼蛇皮,鳥獸足跡,(毫無意義,)怎么同死去的人有關呢?可是聖人為何卻要用他們的名聲教育後人?”我回答說:“這是為了勸勉,勸勉大家樹立好名聲,就能獲得實際的名聲。而且褒獎了一個伯夷,就有千萬人樹立起清廉的風氣了;褒獎了一個季札,就有千萬人樹立起仁愛的風氣了;褒獎了一個柳下惠,就有千萬人樹立起貞節的風氣了。所以聖人希望那些像魚鱗鳳翼一樣優秀傑出的人,都能在世上不斷湧現,難道不夠偉大嗎?天下悠悠眾生,都是愛慕名聲的,聖人大概就是順著他們這種心情表達出努力向善的意願罷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顏之推《名實篇》“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顏之推《名實篇》“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