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設計
課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出自三年級上冊語文書,其原文如下:
【原文】
北宋時候,有位畫家叫張擇端。他畫了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清明上河圖》。這幅畫長528厘米,高24.8厘米,畫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熱鬧的場面。這幅畫已經有八百年多年的歷史了,現在還完整地保存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裡。
張擇端畫這幅畫的時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畫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個:有從鄉下來的農民,有撐船的船工,有做各種買賣的生意人,有留著長鬍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醫生,有擺小攤的攤販,有官吏和讀書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這上面了。
畫上的街市可熱鬧了。街上有掛著各種招牌的店鋪、作坊、酒樓、茶館……走在街上的,是來來往往、形態各異的人:有的騎著馬,有的挑著擔,有的趕著毛驢,有的推著獨輪車,有的悠閒地在街上溜達。畫面上的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黃豆那么大。別看畫上的人小,每個人在乾什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橋北頭的情景:一個人騎著馬,正往橋下走。因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對面來的一乘轎子。就在這個緊急時刻,那個騎馬人一下字拽住了馬籠頭,這才沒碰上那乘轎子。不過,這么一來,倒把馬右邊的兩頭小毛驢嚇得又踢又跳。站在橋欄桿邊欣賞風景的人,被小毛驢驚擾了,連忙回過頭來趕小毛驢……你看,張擇端畫的畫,是多么傳神啊!
《清明上河圖》使我們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風貌,看到了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場景。
【教材簡說】
在我國燦爛的藝術瑰寶中,《清明上河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有人稱它為我國宋代的小百科全書。這篇略讀課文,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這幅名揚中外的古代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
作者先對清明上河圖做了簡單的介紹:圖畫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目前保存的情況。短短的幾句話,所含信息量卻很大。
後面的幾段,介紹了清明上河圖畫面上的內容。先是概說畫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從人物所從事的行業之多來表現的;然後講畫上的街市熱鬧非凡,介紹了畫面上各種人物的形態;之後,選擇了一個小的場景加以具體生動的描繪;最後,簡單寫出了《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這篇課文的學習重點,是通過閱讀課文和觀察畫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價值,繼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對照畫面,了解課文描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了解古畫《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3.培養自學能力。
【教學建議】
1.課前,如果有條件,可以建議學生了解北宋的時代背景;蒐集有關《清明上河圖》的資料,如畫冊、郵票,欣賞這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師準備有關掛圖,有條件的也可以準備《清明上河圖》的光碟或製作課件。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教學時,要把握中年級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可以讓學生先通讀課文,藉助拼音把課文讀正確,並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
3.課文所選畫面的內容十分豐富,課文的文字也非常生動。可以根據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建議學生對照圖畫多讀幾遍課文,特別是作者描寫畫面內容的三個自然段,非常生動,傳神,要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可以一邊讀課文,一邊看圖畫,並隨著課文展開想像,感受《清明上河圖》畫面的生動。
4.在學生自主閱讀課文之後,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交流時間,交流各自讀懂了什麼。學生交流的內容,大都是對《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以及歷史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交流課文描寫的與圖畫內容相對應的部分,使學生在交流中體會作者生動的描寫。還可以讓學生當小講解員,對照相應的畫面,介紹課文中涉及的人物或場景。
5.鼓勵學生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並試著用恰當的方式解決問題。比如,有的學生不理解某些詞語,對理解課文內容造成了一定影響,可以採用多種方法解決。如,“作坊”是什麼意思?(手工業工場)可以用查字典的辦法解決詞義;又如,“一乘轎子”是什麼意思?(古代稱四匹馬拉的車一輛為一乘)可以結合觀察畫面理解。
6.建議學生根據自己對《清明上河圖》的了解,對照畫面,向爸爸媽媽介紹這幅名畫。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