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教學設計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總計26篇,其詳細列表如下:
第一單元
1、《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2、《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⑾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乎⑿?”
3、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那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4、桃花心木
鄉下老家屋旁。有一塊非常大的空地,租給人家種桃花心木的樹苗。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從前老家林場種了許多,已長成幾丈高的一片樹林。所以當我看到桃花心木僅及膝蓋的樹苗,有點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種桃花心木苗的是一個個子很高的人,他彎腰種樹的時候,感覺就像插秧一樣。
樹苗種下以後,他常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並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我住在鄉下時,天天都會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種樹苗的人偶爾會來家裡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我越來越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時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
我起先以為他太懶,有時隔那么久才給樹澆水。
但是,懶人怎么知道有幾棵樹會枯萎呢?
後來我以為他太忙,才會做什麼事都不按規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從從容容?
我忍不住問他,到底應該什麼時間來?多久澆一次水?桃花心木為什麼無緣無故會枯萎?如果你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苗該不會枯萎吧?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裡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拚命紮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種樹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話,使我非常感動。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鍊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現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經長得與屋頂一般高,是那么優雅自在,顯示出勃勃生機。
種樹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5、頂碗少年
有些偶然遇到的小事情,竟會難以忘懷,並且時時縈繞於心①。因為,你也許能從中不斷地得到啟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劇場裡看雜技表演,節目很精彩,場內座無虛席。坐在前幾排的,全是來自異國的旅遊者。優美的東方雜技,使他們入迷了。他們和中國觀眾一起,為每一個節目喝彩鼓掌。
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場了。在輕鬆優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搖搖晃晃,卻總是掉不下來。最後,是一組難度較大的動作———他騎在另一位演員身上,兩個人一會兒站起,一會兒躺下,一會兒用各種姿態轉動著身軀。站在別人晃動著的身體上,很難再保持平衡,他頭頂上的碗,搖晃得厲害起來。在一個大幅度轉身的剎那間,那一大摞碗突然從他頭上掉了下來!這意想不到的失誤,讓所有的觀眾都驚呆了。
台上並沒有慌亂。頂碗的少年歉疚②地微笑著,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來,掃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還是金邊紅花白瓷碗,整整十隻,一隻不少。於是,音樂又響起來,碗又高高地頂在了少年頭上。少年沉著地重複著剛才的動作,依然是那么輕鬆優美,緊張不安的觀眾終於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後關頭了,又是兩個人疊在一起,又是一個接一個艱難的轉身,碗,又在他頭頂厲害地搖晃起來。觀眾們屏住氣,目不轉睛地盯著他頭上的碗……眼看身體已經轉過來了,幾個性急的外國觀眾忍不住拍響了巴掌。那一摞碗卻仿佛故意搗蛋,突然跳起搖擺舞來。少年急忙晃動腦袋保持平衡,可是來不及了。碗,又掉了下來。
場子裡一片喧譁。台上,頂碗少年呆呆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還是那一位姑娘,走出來掃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觀眾中有人在大聲地喊:“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目吧!”好多人附和著喊起來。一位矮小結實的白髮老人從後台走到燈光下,他的手裡,依然是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臉上微笑著,並無責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後撫摩著少年的肩,輕輕搖了搖,嘴裡低聲說了一句什麼。少年鎮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們鞠了一躬。
音樂第三次奏響了!場子裡靜得沒有一絲聲息。一些女觀眾,索性捂住了眼睛……
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當那疊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輕輕抖了一下腦袋,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響聲。
在以後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
6、手指
我們每個人,都隨時隨地隨身帶著十根手指,永不離身。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態,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身材矮而,頭大而肥,構造簡單,人家有兩個關節,他只有一個。但在五指中,卻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總由其他四指按弦,卻由他相幫扶住琴身;水要噴出來,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來,叫他拚命按住;重東西翻倒去,叫他用勁扳住。討好生活的事,卻輪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點頭,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給人搔癢,人舒服後,感謝的是其他四指。
常與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態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強硬的曲線。他的工作雖不如大拇指吃力,卻比大拇指複雜。拿筆的時候,全靠他推動筆桿;遇到危險的事,都要由他去試探或冒險;穢物、毒物、烈物,他接觸的機會最多;刀傷、燙傷、軋傷、咬傷,他消受的機會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沒有的“機敏”,打電話、扳槍機必須請他,打算盤、擰螺絲、解紐扣等,雖有在拇指相助,終是以他為主。
五指中地位最優、相貌最堂皇的,無如中指。他居於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無名指、食指貼身左右,像關公左右的關平、周倉,一文一武,片刻不離。他永遠不受外物衝撞,所以曲線優美,處處顯示著養尊處優。每逢做事,名義上他是參加的,實際並不出力。他因為身體啊長,取物時,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這物是他一人的功勞,其實他碰到之後就退在一旁,讓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是在旁略為扶襯而已。
無名指和小指,體態秀麗,樣子可愛,然而,能力薄弱也無過於他們了。無名指本身的用處多用於研脂粉、蘸藥末、戴戒指。小指的用處則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他們也有被重用的時候,在絲竹管弦上,他們的能力不讓於其他手指。舞蹈演員的手指不是常作蘭花狀嗎?這兩根手指正是這朵蘭花中最優美的兩瓣。除了這等享樂的風光事以外,遇到工作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手上的五指,我只覺得姿態與性格,有如上的差異,卻無愛憎在其中。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第二單元
1、北京的春節
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的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mai6*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複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象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日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準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乾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攙合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藝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在舊社會裡,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lao6*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裡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作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遊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鐘寺、西城外的白雲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並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雲觀外的廣場上有賽驕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夥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象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乾果店在燈節還要作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製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裡並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裡放起天燈,象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裡,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的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作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裡正是大家最閒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在舊社會裡,過年是與迷信分不開的。臘八粥,關東糖,除夕的餃子,都須先去供佛,而後人們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財神,吃元寶湯(餛飩),而且有的人要到財神廟去借紙元寶,搶燒頭股香。正月初八要給老人們順星、祈壽。因此那時候最大的一筆浪費是買香蠟紙馬的錢。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這筆開銷,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別值得提到的是現在的兒童只快活的過年,而不受那迷信的薰染,他們只有快樂,而沒有恐懼——怕神怕鬼。也許,現在過年沒有以前那么熱鬧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們過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現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的過年。
2、藏戲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是沒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還是從西藏高僧東傑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
那時候,雅魯藏布江上沒有什麼橋樑,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韁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於是,年輕的僧人唐東傑布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為民造福。一無所有的唐東傑布,招來的只有一陣哄堂大笑。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段傳奇。唐東傑布在山南瓊結,認識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組成了西藏的第一個藏戲班子,用歌舞說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歷史傳說,勸人行善積德、出錢出力、共同修橋。隨著雄渾的歌聲響徹雪山曠野,有人獻出錢財,有人布施鐵塊,有人送來糧食,更有大批的農民、工匠跟著他們,從一個架橋工地,走到另一個架橋工地……
藏戲的種子隨之灑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處,人們為姑娘們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優美清新的唱腔讚嘆不已,觀眾們驚嘆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後人們就將藏戲演出稱為“阿吉拉姆”。
就這樣,身無分文的唐東傑布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在藏戲裡,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顏色和形狀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純潔;
國王的面具是紅色的,紅色代表威嚴;
王妃的面具是綠色的,綠色代表柔順;
huo6*佛的面具是黃色的,黃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兩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製,眼睛、嘴唇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樸實敦厚。
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這是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戲的藝人們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燈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鈸為其伴奏。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眾就行。
觀眾團團圍坐,所有的劇情靠“雄謝巴”的解說和藝人們的說唱來描述。藝人們唱著,說著,跳著,在面具下演繹著各種故事。
在幾百年的發展中,藏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開場陳說藏戲歷史以招徠觀眾,正戲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結尾則具有慶賀演出成功之意。
藏戲藝人的唱腔、動作豐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來演唱,不同的情緒有不同的舞蹈動作來表達,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戲班更是有各種風格的表演形式。觀眾在吃喝玩耍中看戲,一齣戲演它個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隨心所欲、優哉游哉,毫無倦意。
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3、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岭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客家人是古代從中原繁盛的地區遷到南方的,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便建造了營壘式住宅,在途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粘合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它們大多為3至6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雄偉壯觀。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經受無數次的地震撼動,風雨侵蜍以及炮火攻擊而安然無恙,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
客家先民崇尚圓形,認為圓是吉祥,幸福和安寧的象徵。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客家人在治家,處事,待人,立身等方面,無不體現出明顯的文化特徵。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願望。
客家人那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品格值得我們學習,土樓內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讓人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久遠。
傣家竹樓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進了綠色的世界。遠遠望去,到處是一叢叢綠色的鳳尾竹,和遮天蓋地的油棕林。在竹林深處不時傳來雞犬之聲,卻看不到村寨、房舍,顯然那一幢幢竹樓都藏在濃綠的竹林中了。
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築形式。傣族人民居住區地處ya6*熱帶,地溫高,據說竹樓利於防止酷熱和濕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傣族村寨多則二三百戶,少則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別致的竹樓組成。村邊都有防護林帶。每家竹樓四周,都用竹籬圍著。籬內種植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竹樓下有較大的空地作院子。整個竹樓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一般作關牲口和堆柴禾用。竹樓由二十至二十四根柱子支撐。屋內橫樑穿柱。有的橫樑上雕刻著花紋。離地七八尺處鋪樓板或竹蔑,將樓房隔為兩層。屋頂用茅草編織的草排或木片覆蓋,近年大都改為用瓦頂。
如果你到傣家作客,走進竹籬,登上木梯,便來到屋外的走廊,進門,是一寬大堂屋,中間鋪一大塊竹蓆,這是全家活動的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兩側是用木板或竹篾隔成的臥室,外人是不能入內的。傣家竹樓建築結構一般都比較簡單,但十分寬敞,別致美觀,室內通風也很好,你在室內坐著,只覺清風徐徐,花果飄香。
建造竹樓,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一幢竹樓最主要的是中柱。中柱一般是八根。選擇中柱是件嚴肅而隆重的事情。中柱從山上運進村寨時,大家都要去迎接,並潑水祝福。傣族還有個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新樓落成時,還要舉行“架竹樓”儀式。這時候,全寨子的人都蜂擁而至,喜氣洋洋,像過節一般熱鬧。同時還要請“贊哈”(歌手)唱“賀新房”的曲子,據說這樣才能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4、和田的wei6*吾爾
六年前的一個夜晚,我感受了和田wei6*吾爾人特有的豪氣與樂觀。那是一個停電的晚上,沙塵暴鋪天蓋地地撕扯著黑暗中的一切,我縮在宿舍的被窩裡驚恐地豎耳聽著。忽聞一陣馬車飛奔、銅鈴丁冬,車上一個漢子嘶著沙啞的嗓子在迎風引吭。馬車遠去,風中的歌聲仍在夜空中渺渺迴蕩……當時雖然我聽不懂他在唱什麼,但在這樣可怕的夜中竟能聽到這漢子如此熱烈激昂的歌唱,真令我發現“新大陸”似的驚奇進而肅然起敬了。
和田wei6*吾爾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驚嘆。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親口品嘗,誰能想像那黃燦燦、香氣四溢的烤肉是從土饢坑裡烤制而成的,誰又能想到wei6*吾爾人一年四季的大眾食品——饢,無一不是從古堡似的土饢坑燒制而出的。大漠深處的wei6*吾爾牧人還特別喜食沙土灰里燒出的“庫乃其”。他們先在沙土裡挖個坑,撿來一些乾胡楊樹枝在沙坑裡燃起一堆火,待大火滅了之後,就把包肉的麵餅埋在火灰中烤熟即食。吃了這種“庫乃其”,據說一天不吃飯也渾身有勁。
有些wei6*吾爾老鄉喜歡把洗過的衣服直接攤鋪在沙漠上晾曬。遠遠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顏六色、形態各異、橫七豎八的衣服像一張巨幅抽象畫,給寂靜而單調的沙漠平添了幾分韻味。穿了這種帶有大地和太陽氣味的衣服,也許會更有精氣神吧。
和田地處大漠邊緣,那惡劣的自然環境並沒有扼殺wei6*吾爾人愛美的天性。他們天生愛化。花兒不僅盛開在南疆的沙土裡,還盛開在wei6*吾爾的門框邊、房樑上、牆壁的掛毯上。巴扎的鬧市里,那一頂頂鮮亮的繡花“都帕”,那一團團飄然而過的“艾得來斯”,猶如天幕上朵朵亮艷的彩雲,又似花園裡一片片隨風搖曳的花兒,真是美不勝收。
wei6*吾爾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視。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的眼睛,嫵媚的笑容,像花兒般綻放在風沙里。那裡的小伙,熱情俊郎,浪漫風趣。wei6*吾爾的姑娘小伙不單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沒有歌舞,wei6*吾爾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種歌舞從來不受人員、場地和時間的限制,不論什麼人,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想跳就跳。
和田wei6*吾爾聚餐形式花樣繁多,規格不限,有時給巴朗子起個名字、施個禮,甚至耳朵要扎個眼,親朋好友都要聚餐唱歌跳舞,以示慶賀。聚餐的目的不在於吃,而在於載歌載舞。
豁達樂觀的和田wei6*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
第三單元
1、十六年前的回憶
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親的被難日,離現在已經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裡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又出去了。有時候他留在家裡,埋頭整理書籍和檔案。我蹲在旁邊,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
我奇怪地問他∶“爹,為什麼要燒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會兒,父親才回答∶“不要了就燒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麼!”
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這一次不知道為什麼,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後來聽母親說,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檔案燒掉。才過了兩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裡還不見回來。第二天,父親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廳里去了。我們心裡都很不安,為這位工友著急。
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裡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麼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來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換上了新袷衣,母親帶她到兒童娛樂場去散步了。父親在裡間屋裡寫字,我坐在外間的長木椅上看報。短短的一段新聞還沒看完,就就聽見啪,啪……幾聲尖銳的槍聲,接著是一陣紛亂的喊叫。
“什麼?爹!”我瞪著眼睛問父親。
“沒有什麼,不要怕。星兒,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里取出一支閃亮的小shou6*槍,就向外走。我緊跟在他身後,走出院子,暫時躲在一間僻靜的小屋裡。
一會兒,外面傳來一陣沉重的皮鞋聲。我的心劇烈地跳動起來,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親。
“不要放走一個!”窗外一聲粗暴的吼聲。穿灰制服和長筒皮靴的憲兵,穿便衣的偵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擁而入,擠滿了這間小屋子。他們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們包圍起來。他們每人拿著一支shou6*槍,槍口對著父親和我。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他的胳膊上拴著繩子,被一個肥胖的便衣偵探拉著。
那個滿臉橫肉的便衣偵探指著父親問閻振三∶“是認識他嗎?”
閻振三搖了搖頭。他那披散的長頭髮中間露出一張蒼白的臉,顯然是受過苦刑了。
“哼!你不認識?我可認識他。”偵探冷笑著,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夥,“看好,別讓他zi6*殺,先把shou6*槍奪過來!”
他們奪下了父親的shou6*槍,把父親全身搜了一遍。父親保持者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向他們講任何道理。因為他明白,對他們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can6*暴的匪徒把父親綁起來,拖走了。我也被他們帶走了。在高高的磚牆圍起來的警察廳的院子裡,我看見母親和妹妹也都被帶來了。我們被關在女拘留所里。
十幾天過去了,我們始終沒看見父親。有一天,我們正在吃中飯,手裡的窩窩頭還沒啃完,聽見警察喊我們母女的名字,說是提審。
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髮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爹!”我忍不住喊出聲來。母親哭了,妹妹也跟著哭起來了。
“不許亂喊!”法官拿起驚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
“這是我的妻子。”他指著母親說。接著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這是我的兩個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嗎?”法官指著我問父親。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親說出哥哥來,就這樣搶著說了。我不知道當時哪裡來的機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氣沖沖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塊木板狠狠地拍了幾下。
父親立刻就會意了,接著說∶“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個鄉下人。我的孩子年紀都還小,她們什麼也不懂。一切都跟她們沒有關係。”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
法官命令把我們押下去。我們就這樣跟父親見了一面,匆匆分別了。想不到這竟是我們最後的一次見面。
28日黃昏,警察叫我們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我們回到家裡,天已經全黑了。第二天,舅老爺到街上去買報。他是從街上哭著回來的,手裡無力地握著一份報。我看到報上用頭號字登著“李大釗等昨已執行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團雲霧,昏倒在床上了。母親傷心過度,昏過去三次,每次都是剛剛叫醒又昏過去了。
過了好半天,母親醒過來了,她低聲問我∶“昨天是幾號?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從地上撿起那張報紙,咬緊牙,又勉強看了一遍。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母親微微點了一下頭。
2、燈光
我愛到天安門廣場走走,尤其是晚上。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周圍的雄偉建築,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清明節前的一個晚上,我又漫步在廣場上,忽然背後傳來一聲讚嘆:“多好啊!”我心頭微微一震,是什麼時候聽到過這句話來著?噢,對了,那是很久以前了。於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憶。
1947年的初秋,當時我是戰地記者。挺進豫皖蘇平原的我軍部隊,把國6*6*dang軍五十七師緊緊地包圍在一個叫沙土集的村子裡。激烈的圍殲戰就要開始了。天黑的時候,我摸進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溝里找到了突擊連,來到了郝副營長的身邊。
郝副營長是一位著名的戰鬥英雄,雖然只有二十二歲,已經打過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帶領突擊連去攻破守敵的圍牆,為全軍打開殲滅敵軍的道路。大約一切準備工作都完成了,這會兒,他正倚著交通溝的胸牆坐著,一手夾著自製的菸捲,拿著火柴盒,一手輕輕地劃著名火柴。他並沒有點菸,卻借著微弱的亮光看擺在雙膝上的一本破舊的書。書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盞吊著的電燈,一個孩子正在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他注視著那幅圖,默默地沉思著。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語。突然,他湊到我的耳邊輕輕地問:“記者同志,你見過電燈嗎?”
我不由得一楞,搖了搖頭,說:“沒見過。”我說的是真話。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真的沒見過電燈。
“聽說一按電鈕,那玩意兒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劃著名一根火柴,點燃了煙,又望了一眼圖畫,深情地說,“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他把頭靠在胸牆上,望著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里。
半個小時以後,我剛回到團指揮所,戰鬥就打響了。三發綠色的信號彈升上天空,接著就是震天動地的zha6*藥包bao6*炸聲。守敵的圍牆被炸開一個缺口,突擊連馬上沖了進去。沒想到後續部隊遭到敵人炮火猛烈的阻擊,在黑暗裡找不到突破口,和突擊連失去了聯繫。
整個團指揮所的人都焦急地鑽出了地堡,望著黑圍牆。突然,黑暗裡出現一星火光,一閃,又一閃。這火光雖然微弱,對於尋找突破口的部隊來說已經夠亮了。戰士們靠著這微弱的火光衝進了圍牆,響起了一片喊殺聲。
後來才知道,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是郝副營長劃著名了火柴,點燃了那本書,舉得高高的,為後續部隊指了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敵人的機槍打中了。
這一仗,我們消滅了敵人的一個整編師。戰鬥結束後,我們把郝副營長埋在茂密的沙柳叢里。這位年輕的戰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事情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在天安門前璀璨的華燈下面,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友來。
3、為人民服務
我們的gong6*6*黨和gong6*6*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fa6*西6*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麼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精兵簡政”這一條意見,就是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得好,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採用了。只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鬥。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過,我們應當儘量地減少那些不必要的犧牲。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今後我們的隊伍里,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裡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託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4、一夜的工作
周總理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作了報告。《人民文學》雜誌要發表這個報告,由我作了整理,把稿子送人他審閱。
一天,總理辦公室通知我到中南海政務院去。我走進他的辦公室。這是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個不大的寫字檯,兩張小轉椅,一盞檯燈,如此而已。總理見了我,指著寫字檯上厚厚的一疊檔案說:“我今晚上要批這些檔案。你們送來的稿子,我放在最後。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覺,到時候叫你。”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到了什麼時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對我:“總理叫你去。”
我立刻起來,揉揉矇矓的睡眼,走進總理的辦公室。總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寫字檯對面,要我陪他審閱我整理的稿子,這是備諮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審閱,看完一句就用鉛筆在那一句後面畫上一個小圓圈。他不是普通的瀏覽,而是一邊看一邊在思索,有時停筆想一想,有時還問我一兩句。夜很靜,經過相當長時間他才審閱完,把稿子交給了我。
這時候,值班室的同志送來兩杯熱騰騰的綠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寫字檯上。總理讓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並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並沒有因為今夜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會兒茶,就聽見公雞喔喔喔地叫明了。總理站了起來對我說:“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覺,下午還要參加活動。你也回去睡覺吧。”
我也站了起來,站起來的時候把小轉椅的上面部分帶歪了。他過來把我的轉椅扶正,然後就走進後面去了。
在回來的路上,我不斷地想著,並且對自己說:“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總理。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
我這樣對自己說了幾遍,我又想高聲對全世界說,好像我的聲音全世界都能聽見似的:“看啊,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你們看見過這樣的總理嗎?”
第四單元
1、賣火柴的小女孩
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夜。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她從家裡出來的時候還穿著一雙拖鞋,但是有什麼用呢?那是一雙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媽媽穿的。她穿過馬路的時候,兩輛馬車飛快地衝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隻怎么也找不著,另一隻叫一個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他說,將來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當搖籃。
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她的舊圍裙里兜著許多火柴,手裡還拿著一把。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錢。
可憐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髮上,那頭髮打成捲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每個窗子裡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
她在一座房子的牆角里坐下來,蜷著腿縮成一團。她覺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賣掉一根火柴,沒掙到一個錢,爸爸一定會打她的。再說,家裡跟街上一樣冷。他們頭上只有個房頂,雖然最大的裂縫已經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風還是可以灌進來。
她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對她也是有好處的!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牆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於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她把小手攏在火焰上。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支小小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小女孩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火爐裝著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這是怎么回事呢?她剛把腳伸出去,想讓腳也暖和一下,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她坐在那兒,手裡只有一根燒過了的火柴梗。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來了,發出亮光來了。亮光落在牆上,那兒忽然變得像薄紗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裡。桌上鋪著雪白的檯布,擺著精緻的盤子和碗,肚子裡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正冒著香氣。更妙的是這隻鵝從盤子裡跳下來,背上插著刀和叉,搖搖擺擺地在地板上走著,一直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這時候,火柴又滅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牆。
她又擦著了一根火柴。這一回,她坐在美麗的聖誕樹下。這棵聖誕樹,比她去年聖誕節透過富商家的玻璃門看到的還要大,還要美。翠綠的樹枝上點著幾千支明晃晃的蠟燭,許多幅美麗的彩色畫片,跟掛在商店櫥窗里的一個樣,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畫片伸出手去。這時候,火柴又滅了。只見聖誕樹上的燭光越升越高,最後成了在天空中閃爍的星星。有一顆星星落下來了,在天空中劃出了一道細長的紅光。
“有一個什麼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說。唯一疼她的奶奶活著的時候告訴過她∶一顆星星落下來,就有一個靈魂要到上帝那兒去了。
她在牆上又擦著了一根火柴。這一回,火柴把周圍全照亮了。奶奶出現在亮光里,是那么溫和,那么慈愛
“奶奶!”小女孩叫起來,“啊!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像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一個樣,就會不見的!”
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發出強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樣明亮。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裡。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牆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新年的太陽升起來了,照在她小小的屍體上。小女孩坐在那兒,手裡還捏著一把燒過了的火柴梗。
“她想給自己暖和一下……”人們說。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凡卡
九歲的凡卡·茹科夫,三個月前給送到鞋匠阿里亞希涅那兒做學徒。聖誕節前夜,他沒躺下睡覺。他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夥計到教堂做禮拜去了,就從老闆的立櫃裡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筆尖生了銹的鋼筆,摩平一張揉皺了的白紙,寫起信來。
在寫第一個字以前,他擔心地朝門口和窗戶看了幾眼,又斜著眼看了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神像兩邊是兩排架子,架子上擺滿了楦頭。他嘆了一口氣,跪在作台前邊,把那張紙鋪在台上。
“親愛的爺爺康司坦丁·瑪卡里奇,”他寫道,“我在給您寫信。祝您過一個快樂的聖誕節,求上帝保佑您。我沒爹沒娘,只有您一個親人了。”
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戶看看,玻璃窗上映出蠟燭的模糊的影子;他想像著他的爺爺康司坦丁·瑪卡里奇,好像爺爺就在眼前。——爺爺是日發略維夫老爺家裡的守夜人。他是個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頭兒,65歲,老是笑mi6*咪地眨著眼睛。白天,他總是在大廚房裡睡覺。到晚上,他就穿上寬大的羊皮襖,敲著梆子,在別墅的周圍走來走去。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鰍低著頭跟在他後頭。泥鰍是一條非常聽話非常討人喜歡的狗。它身子是黑的,像黃鼠狼那樣長長的,所以叫它泥鰍。
現在,爺爺一定站在大門口,眯縫著眼睛看那鄉村教堂的紅亮的窗戶。他一定在跺著穿著高筒氈靴的腳,他的梆子掛在腰帶上,他凍得縮成一團,聳著肩膀……
天氣真好,晴朗,一絲風也沒有,乾冷乾冷的。那是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個村子—白房頂啦,煙囪里冒出來的一縷縷的煙啦,披著濃霜一身銀白的樹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見。天空撒滿了快活地眨著眼的星星,天河顯得很清楚,仿佛為了過節,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凡卡嘆了口氣,蘸了蘸筆尖,接著寫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頓打,因為我給他們的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不知不覺睡著了。老闆揪著我的頭髮,把我拖到院子裡,拿皮帶揍了我一頓。這個禮拜,老闆娘叫我收拾一條青魚,我從尾巴上弄起,她就撈起那條青魚,拿魚嘴直戳我的臉。夥計們捉弄我,他們打發我上酒店去打酒,他們叫我偷老闆的黃瓜,老闆隨手撈起個傢伙就打我。吃的呢,簡直沒有。早晨吃一點兒麵包,午飯是稀粥,晚上又是一點兒麵包;至於菜啦,茶啦,只有老闆自己才大吃大喝。他們叫我睡在過道里,他們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別想睡覺,只好搖那個搖籃。親愛的爺爺,發發慈悲吧,帶我離開這兒回家,回到我們村子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給您跪下了,我會永遠為您禱告上帝。帶我離開這兒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凡卡撇撇嘴,拿髒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我會替您搓菸葉,”他繼續寫道,“我會為您禱告上帝。要是我做錯了事,您就結結實實地打我一頓好了。要是您怕我找不著活兒,我可以去求那位管家的,看在上帝面上,讓我擦皮鞋;要不,我去求菲吉卡答應我幫他放羊。親愛的爺爺,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等我長大了,我會照應您,誰也不敢來欺負您。
“講到莫斯科,這是個大城市,房子全是老爺們的,有很多馬,沒有羊,狗一點兒也不凶。聖誕節,這裡的小孩子並不舉著星星燈走來走去,教堂里的唱詩台不準人隨便上去唱詩。有一回,我在一家鋪子的櫥窗里看見跟釣竿釣絲一塊出賣的釣鉤,能釣各種各樣的魚,很貴。有一種甚至釣得起一普特重的大鮎魚呢。我還看見有些鋪子賣各種槍,跟我們老闆的槍一樣,我想一桿槍要賣一百個盧布吧。肉店裡有山鷸啊,鷓鴣啊,野兔啊……可是那些東西哪兒打來的,店裡的夥計不肯說。
“親愛的爺爺,老爺在聖誕樹上掛上糖果的時候,請您摘一顆金胡桃,藏在我的綠匣子裡頭。”
凡卡傷心地嘆口氣,又呆呆地望著視窗。他想起到樹林裡去砍聖誕樹的總是爺爺,爺爺總是帶著他去。多么快樂的日子呀!凍了的山林喳喳地響……要砍聖誕樹了,爺爺先抽一斗煙,再吸一陣子鼻煙,還跟凍僵的小凡卡逗笑一會兒……許多小樅樹披著濃霜,一動不動地站在那兒,等著看哪一棵該死。忽然不知從什麼地方跳出一隻野兔來,箭一樣的竄過雪堆。爺爺不由得叫起來,“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爺爺把砍下來的樹拖回老爺家裡,大家就動手打扮那棵樹。
“快來吧,親愛的爺爺,”凡卡接著寫道,“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帶我離開這兒。可憐可憐我這個不幸的孤兒吧。這兒的人都打我。我餓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難受得沒法說。我老是哭。有一天,老闆那楦頭打我的腦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過來。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我問候阿遼娜,問候獨眼的艾果爾,問候馬車夫。別讓旁人拿我的小風琴。您的孫子伊凡·茹科夫。親愛的爺爺,來吧!”
凡卡把那張寫滿字的紙折成四折,裝進一個信封里,那個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了一個戈比買的。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寫上地址。
“鄉下爺爺收”
然後他抓抓腦袋,再想一想,添上幾個字。
“康司坦丁·瑪卡里奇”
他很滿意沒人打攪他寫信,就戴上帽子,連破皮襖都沒披,只穿著襯衫,跑到街上去了……前一天晚上他問過肉店的夥計,夥計告訴他,信應該丟在郵筒里,從那兒用郵車分送到各地去。郵車上還套著三匹馬,響著鈴鐺,坐著醉醺醺的郵差。凡卡跑到第一個郵筒那兒,把他那寶貝的信塞了進去。
過了一個鐘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夢裡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搭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鰍在炕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
3、魯濱孫漂流記
(一天,魯濱孫在沙灘上,發現了人類的腳印和幾堆人骨頭。經過仔細考察,他發現附近的海上,住著chi6*人的土人。他非常害怕,只好格外地當心防備。有一天,他聽見一陣騷亂聲,接著發現一群chi6*人的土人駕著獨木船,帶著兩個俘虜,來到荒島的沙灘上,看樣子要把這兩個人活活吃掉。他們燃起火炬,敲鑼打鼓,吶喊跳舞。魯濱孫正在驚慌,只見其中被縛的一個人,忽然掙脫了束縛,向魯濱孫這邊跑來,魯濱孫可憐這個人的遭遇,完全忘記了害怕,他衝上去“砰!砰!”幾槍,就把那群土人嚇跑了。
那逃來的人也是土人,不過是另一族的,魯濱孫救了他,替他取了個名字叫星期五。教他說話,叫他幫著做事,兩人也漸漸可以談話了。有了星期五,魯濱孫是何等的快活啊!
不久,魯濱孫和星期五又從chi6*人的土人那裡救出兩個人,一個是星期五的父親,一個是航海遇難的歐洲人。星期五父子團聚,非常快活,魯濱孫也有說不出的高興。
到了第28年,一天早晨,突然有一隻英國大船經過孤島,魯濱孫既高興又驚奇。這隻船上有些兇惡的水手企圖傷害船長,奪取大船。當雙方相持不下的時候,魯濱孫和星期五趕到船上,他們與船長聯合打敗了那些叛徒,還把一些壞人留在島上,以示懲罰。
魯濱孫也由此結束了近30年的孤獨生活,告別了無名島,帶著星期五,乘著那隻大船,回到了他念念不忘的祖國——英國。回到家鄉一看,他的親戚朋友,大部分都不在人世了。)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魯濱孫,是個英國人。他喜歡航海和冒險,因此到過許多危險,但他一點兒也不畏懼,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有一次,魯濱孫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風,船上的桅桿吹斷了,船也翻了,同伴們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個人被大浪衝到海島邊。這是一個無名的、沒有人居住的荒島,到處是亂石野草。他又冷又餓,流落到這種地方,怎樣活下去呢?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海面上也平靜下來。等到潮水退了,魯濱孫看到那翻了的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離岸並不遠。他就找了一些木頭做成木筏。劃到船邊。在船艙里,魯濱孫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東西,陸續搬到岸上,還帶回沒有淹死的一條溝,兩隻貓,這使他在淒涼中感到一絲安慰。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許多錢,但錢在孤島上又有什麼用呢?
現在首先需要一個容身的地方,以避日曬雨淋。魯濱孫走遍荒島,在山坡上選擇了一塊有水源、有樹陰、又可以防野獸的地方,用木頭和船帆搭起一座簡陋的帳篷。那兒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見過往的船隻,以便請求援救。
魯濱孫在島上定居下來,過著寂寞的生活。他沒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破船上搬下來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辦法。
他每天拿著槍,帶著狗到森林裡去打獵,或到海邊去捕魚,並且把捕到的活山羊畜養起來。後來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搬來的東西里,有一些麥子,他把它們撒在圍牆裡,不久長出了嫩芽,後來結出了十幾個穗子。他用這點兒麥種反覆種收,到了第四年,終於吃到了自己種的糧食。
十八年過去了。有一天,魯濱孫忽然發現海邊沙灘上有人的腳印。他恐懼萬分,猜想這一定是附近陸地上的野人留下來的。他擔心這些野人會來吃掉他。於是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楊柳樁子,又將羊群分成幾個地方圈羊。在這種不安的心情下又生活了兩年。魯濱孫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跡和滿地的人骨,這使他聯想到他們野蠻的宴會。魯濱孫在恐怖之中開始考慮怎樣對付這些可能出現的野人。
他在荒島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之後,終於看到三十多個野人乘著小木船上岸了。他們拖出兩個倒霉的同伴,宰殺了其中一人,另一個則掙扎著逃跑。他逃的方向正是魯濱孫住所的方向。魯濱孫決心救下這個逃跑的野人,於是他開槍打死了追趕的兩個野人。魯濱孫給被他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他開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為他的好幫手,也漸漸學會了說話。他們愉快地生活在島上,擴大了糧食種植面積,又增加了幾個羊圈,曬了更多的葡萄乾。他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國、回到文明省會去。
有一天清早,魯濱孫被“星期五”喊醒,原來有一艘英國船隻上發生了叛亂,水手們綁了船長。魯濱孫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長。船長愉快地答應帶他們回英國。這艘船在海上航行半年後,終於回到了英國。
第五單元
1、跨越百年的美麗
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發現放射性元素鐳一百周年。
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國科學院人聲鼎沸,一位年輕漂亮、神色莊重又略顯疲倦的婦人走上講台,全場立即肅然無聲。她叫瑪麗·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在這裡宣布一項驚人的發現:天然放射性元素鐳。本來這場報告,她想讓丈夫來作,但皮埃爾·居里堅持讓她來講。在此之前還沒有一個女子登上過法國科學院的講台。瑪麗·居里穿著一襲黑色長裙,白淨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那雙微微內陷的大眼睛,讓你覺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來。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中。
關於放射性的發現,居里夫人並不是第一人,但她是關鍵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光,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發了天然放射性。儘管這都還是偶然的發現,居里夫人卻對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灘上撿到一個貝殼,別人也許僅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衝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這個詞。兩年後,她發現了釙,接著發現了鐳。為了提煉純淨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裡支起了一口大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沉澱、分析。化驗室只是一個廢棄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燻火燎中攪拌著鍋里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一天,疲勞之極的瑪麗揉著酸痛的後腰,隔著滿桌的試管、量杯問皮埃爾:“你說這鐳會是什麼樣子?”皮埃爾說:“我只是希望它有美麗的顏色。”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於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它真的有極美麗的顏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發出略帶藍色的螢光。
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螢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瑪麗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種可貴的東西,她堅定、剛毅、頑強,有遠大、執著的追求。這種可貴的性格與高遠的追求,使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在發現鐳之後的不斷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變化著。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地侵蝕著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逐漸變得眼花耳鳴,渾身乏力。皮埃爾不幸早逝,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負擔。但她什麼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里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的一個新的計量單位“居里”,變成一條條科學定律,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
居里夫人的美名,從她發現鐳那一刻起就流傳於世,迄今已經百年。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榮譽。她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任何一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她將獎金捐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當玩具。她一如既往,埋頭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離開心愛的實驗室。直到她死後40年,她用過的筆記本里,還有射線在不停地釋放。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當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2、千年夢圓在今朝
飛離地球,遨遊太空是中華名族很久以來的夢想。在中國的古代,早就流傳著“嫦娥奔月”的神話,人飛於天。車走空中的傳說,以及“鯤鵬展翅”九天攬月的奇妙想像。富有激情和超凡想像力的炎黃子孫,不只是在簡單地描繪著瑰麗絢麗的飛天之夢,他們於千百年的歲月流傳之中,不斷地嘗試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
中國明代的官員萬戶,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實驗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47隻火箭捆綁在椅子下面,自己做在椅子上手拿兩隻風箏,然後叫人點火發射。但是,隨著一聲巨響,他消失在了火焰的煙霧中。人類首次火箭飛行嘗試沒有成功。
儘管如此,萬戶那種勇於實踐的探索精神,卻使人們的內心深處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和鼓舞,他因此被國際航天史學家公認為人類升空探索的先驅。為了紀念他,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
儘管遭受了無數失敗,付出了慘重代價,堅定而執著的炎黃子孫卻始終沒有放棄飛離地球的努力。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中華民族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國的航天事業也呈現出勃勃生機。毛6*6*東主席在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之後的第二年——1958年,莊重地表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經過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遼闊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響起了中國人的聲音,那穿越蒼穹的《東方紅》樂曲,讓海內外華人振奮不已,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發射衛星的國家。
在準備發射人造衛星的同時,中國科學家滿懷希望地開始了載人航天技術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紀重點工程。為了順利完成這項工程,一百一十多個單位直接承擔了研製、建設和發射任務,而參與這項工程的協作單位,則多達三千多個。實驗的精細與艱難,要求廣大科技人員、工人和解放軍官兵夜以繼日地苦戰攻關。有的人為了工作的及時、方便,將鋪蓋搬到工廠車間;有的人積勞成疾,幾次主進醫院;有的年輕人雖然風華正茂卻華發早生;有的人甚至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與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長逝——
成千上萬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在2003年10月15日有了結果。那天早晨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我國自行研發的“神舟五號”飛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划過一道絢麗的曲線,看起來宛若一條蜿蜒的蒼龍,尋件便消失在蒼穹之中。10月16日6時23分,飛船在環繞地球14圈後成功返回祖國大地。航天遠楊利偉在著陸場即將登機返回北京的時候,用三句話概括了他21小時的太空旅行:“飛船飛行正常。我自我感覺良好。我為祖國驕傲。”簡單的三句話,對無數參與航天建設的人們作出了崇高的評價——沒有他們的辛勤努力,就不會有這飛行正常,使人感覺良好的飛船,就不會有這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
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向全世界莊重宣告:中國已經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它同時也充分表明:中國幾千年的夢想,幾代人的執著追求,以及數十年堅持不懈、鍥而不捨的奮鬥,終於在今天成為了美好的現實。
2005年10月12日,中國航天與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開始中國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經過115小時32分鐘的太空飛行後,飛船返回艙於17日凌晨4時順利著陸,航天員安全返回。“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
載人航天夢想的實現,讓富有激情與魄力的炎黃子孫有了更高遠更絢麗的夢想——登上月球、探索火星,遨遊於更深、更遠的太空。
3、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很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本文由華語網二次審核,請到華語網小語欄目查找更多本課講解與練習)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xuán)渦(wō)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麼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覆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朝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個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
無獨有偶。17世紀的一個夏天,英國著名化學家波義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實驗室走去,剛要跨入實驗室大門,陣陣醉人的香味撲鼻而來,他這才發現花圃(pǔ)里的玫瑰花開了。他本想好好欣賞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實驗安排,便摘下幾朵紫羅蘭插入一個盛水的燒瓶中,然後開始和助手們做實驗。不巧的是,一個助手不慎把一滴鹽酸濺到紫羅蘭上,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沖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誰知當水落到花瓣上後,濺上鹽酸的花瓣奇蹟般地變紅了,波義耳立即敏感地意識到紫羅蘭中有一種成分遇鹽酸會變紅。那么,這種物質到底是什麼?別的植物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對化學研究有什麼樣的意義?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耳進行了許多實驗。由此他發現,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ruǐ)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在以後的三百多年間,這種試紙一直被廣泛套用於化學實驗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一次兒子睡覺時,他發現兒子的眼珠忽然轉動起來。他感到很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是什麼關係呢?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帶著一連串的疑問,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覆的觀察實驗,最後得出結論: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根據眼珠轉動的次數和時間,來測量人做夢的次數與夢的長短。
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於“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在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它說明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當然,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的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正像數學家華羅庚(gēng)說過的,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qiè)而不捨精神的人。
4、我最好的老師
懷特森先生是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記得第一天上課,他給我們講授的是一種名叫“貓蝟獸”的動物。她說這種動物一般在夜間行動,因為不能適應自然條件的變化而絕種了。他一面侃侃而談,一面讓我們傳看一個顱骨。我們全都認真作了筆記,然後是隨堂測驗。
當他把卷子發下來的時候,我驚得目瞪口呆,因為在我寫下的每一個答案後面,竟然都被畫上了一個刺眼的紅叉叉。我得的是零分!可這不公平,因為每一道題都是根據我的課堂筆記回答的。而且,吃驚的並不是我一個人,我們班上的所有同學都得了零分。
“很簡單,”懷特森先生說,“關於貓蝟獸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編造出來的。這種動物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因此,你們記在筆記本上的,全部是錯誤的信息。難道你們根據錯誤的信息得出的錯誤答案,還應該得分不成?
不用說,我們全都氣炸了。這算什麼測驗?懷特森算哪門子老師?
懷特森先生似乎根本不理會我們的心情。他說,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失誤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他告訴我們,當時他讓我們傳看的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貓的頭骨蓋,並且,就在那堂課上他還提醒國過我們: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從來沒有發現過這種動物的痕跡——那么這個頭骨蓋是從哪兒來的呢?當時我們中間居然沒有一個人提出疑問。“其實我的破綻還有很多。其中包括貓蝟獸這個古怪的名字,你們卻都深信不疑。”為此他特彆強調,本次測驗的零分紀錄都將寫進每個人的成績報告單。同時,他希望我們從這個零分中吸取教訓,不要讓自己的腦子睡大覺,一旦發現問題,就應該立刻指出來。
從此,科學課對於我們來說就成了一種“冒險”。懷特森先生總是想方設法讓我們來接受他的挑戰。有時,為了駁倒他的一個貌似正確的“論點”,我們常常會在課後花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去思考和論證。然而,正是在一個個饒有趣味又充滿刺激的過程中,我們逐漸增長了見識,也逐漸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這是一種終身受益的教訓。懷特森先生讓我還有我的同學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理解懷特森先生的做法。有一次,我把懷特森先生的方法介紹給一位朋友。他聽後嚇壞了,說:“他怎么能夠這樣來糊弄你們呢?”我立刻看著那位朋友的眼睛,並告訴他:“不,你的看法錯了。”
悄話了,字確實寫得很不盡心
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對一門課,老師們的態度特別寬容,那就是翻譯官上的日文。即使逃課,老師們也是不管的。而從這種寬嚴之間,我們這些小學生似乎也領悟到了老師們沒有明說的某種道理。
中學啟蒙
抗戰勝利那年,我國小畢業。祖父母相繼去世了,父親還在大後方,我於是隨姑母去上海就讀。上海的私立中學英文程度很高,初一就讀開明書局的《活用英文》第五冊。家鄉的國小不上英文課,我自然跟不上班了。本來,一個鄉下孩子在當時的上海,就是容易被人看不起的,更何況有的功課還不行!第二年父親從大後方歸來,我就轉學到了宜興和橋的彭城中學,並在那裡做了住校生。父親是個詩人,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很少關心孩子。是彭城中學的薛順乾先生給了我從未享有過的父愛。記得先生是江陰人,瘦高的個子,愛穿一件灰色長褂,還戴著一副黑邊眼鏡。上夜自習時,他喜歡看我寫作業;監考時,他總長時間地站在身後看我答卷子;他還經常把我帶回他自己的宿舍,關心我的冷暖,請我吃他煮的青蠶豆之類。他那慈祥、親切、信任的目光,溫暖了我孤獨的心,激發了我上進的勇氣和力量。這一年,在全年級近一百名學生中,我竟然出乎意料地得了第一名。從此以後,我就重新建立起了對於自己的信心,並且把在上海時一度有過的自卑感永遠地掃除了。
從初三到高二,我回到家鄉周鐵橋,在竺西中學就讀。這裡的老師,多數原是著名的江蘇省立蘇州高級中學的教學骨幹和行政領導。他們因為開罪於國6*6*dang當局而被解聘,上告法院又遭敗訴,於是才決定集體回鄉重建竺西中學的。他們的教學,不僅水平很高,而且極富特色。比如,程西民先生在公民課上就不講國6*6*dang的黨義,卻告訴我們,世界是物質的,剝削制度是終歸要被消滅的。馮鳳璋先生把教學課也講得十分吸引人。他愛寫板書,總是從左上角寫起,把所講的內容全部用板書加以演示,使學生們一目了然。一堂課下來,正好滿滿堂堂,整整齊齊一黑板。畢馥真先生教英文,他採用原文版的《英文典大全》作語法教科書,引導我們照書本的要求把英文的句子進行圖解,不允許我們對句子裡任何一個詞的含義、作用在理解上有一點誤差。他們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富於正義感;同時學力深厚,責任心極強。能夠在他們的門下受業,實在是我們這些鄉下年輕人的莫大幸運。他們既是為我們授業、解惑的師長,也成了我們為人處世的楷模。
解放後的第二年,我離開學校,到北京參加了革命工作。從那以後,漫長的歲月過去了,經歷的事情許多也已淡忘;只是少年時代國小、中學生活的場景,啟蒙老師們的音容笑貌,還不時地在我的記憶中浮現,引發我的思念和遐想。大前年秋天去無錫參加學術討論會,我終於有機會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遺憾的是,國小時代的老師多已作古,我甚至無法找到他們的墓地,去向他們獻上一個學生的敬禮。中學時代的老師健在的也不多了,感到欣慰的是,我還是在縣城見到了在家中頤養天年的畢馥真先生和馮鳳璋先生。他們高興地回憶起我們班的情況,並且還是象當年一樣,誇獎我的悟性,取笑我的調皮
畢先生年過九十,身體還硬朗。馮先生小畢先生五歲,可已經臥床多年了。我發現,馮先生枕頭邊放著兩樣東西;一本《無錫名人字典》和一疊信件。字典里一些夾著紙條的頁面上,記載著他的一些成了名的學生們的簡歷;信件也多是學生們寄來的,其中的幾封就寄自現在廈門某大企業任總工程師的、當年我們班的一位學業最優秀的學生。翻閱這部字典和這些信件,大概是他晚年生活的一大樂趣了。
人們常說,教師是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不過,我以為,他們其實也並不只是付出,而沒有收穫的。看著自己養育的幼苗長成大樹,這難道不是一種巨大的享受和崇高的歡樂嗎?就拿我們班來說吧,同學裡確是出了不少人材的。他們中有誠實的普通勞動者、鄉村幹部、中國小教師,也有大學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和高級軍官、高級幹部。要不是啟蒙老師為我們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和學業的基礎,我們這些鄉村少年是很難想像會有後來那種發展的。誠然,老師們本人一生過的是默默無聞的清貧的生活,連在縣誌上大概也只有很少幾位能夠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他們播下的知識和真理的種子確曾在我們這些學生身上發芽、生長、開花、結果,他們昭示的生活信條和顯現的高潔人品也已經被我們這些學生印在了腦際、融化到血液中去了。所以,老師不朽,這句話是確實的。因為他們匆促的生命,正是在他們的學生那裡得到了無限的延長。
從五十年代後期以來,我也走上我的啟蒙老師們走過的路,成了一名教師。我是自願地愉快地作出這種選擇的。我熱愛教師這個職業。即使在擔負學校行政工作的那幾年,我也仍然完成著一名普通教師應當完成的全部教學工作量;即使在調離學校、外出做“官”的那幾年,我也仍然作為一名兼職教師堅守著自己的教學崗位。當我站在講壇上向年輕人宣講自己所崇奉的信念的時候,我會想起我的啟蒙老師們。我由此想到,人們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所付出的辛勞不會是徒然的。既然我們的老師播下的種子在他們學生的身上開花結果了,為什麼我們播下的種子不會在自己學生的身上開花結果呢?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教學設計0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