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聞兩篇教學設計

課文《短新聞兩篇》出自高一語文必修一,其原文如下:
【原文】
在香港飄揚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後一次在這裡降落後,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後時刻。
英國的告別儀式是30日下午在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拉開序幕的。在濛濛細雨中,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根據傳統,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再有港督旗幟從這裡升起了。4時40分,代表英國女王統治了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後一次離開了港督府。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於1885年建成,在以後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築成為歷史的陳跡。
晚6時15分,象徵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在距離駐港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軍營東面舉行。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和臨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此時,雨越下越大。查爾斯王子在雨中宣讀英國女王贈言說:“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國國旗將飄揚於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管治即將告終。”
7點45分,廣場上燈火漸暗,開始了當天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占領了港島,在這裡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斯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當然,最為世人矚目的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後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統治宣告終結。
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兩分鐘前,“威爾斯親王”軍營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開始接管香港防務。
零點40分,剛剛參加了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的甲板。在英國軍艦“漆鹹”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下,將於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海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個月零四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前言】
香港回歸的背景:英國人的到來,使得香港捲入世界性事端。19世紀初期英國對中國的茶葉、生絲等商品的需求不斷增長。但由於晚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基本上不進口英國的商品,且中國當時的經濟基礎是自足自給的封建經濟,對外進口的需求很低,而在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後生產力迅速發展,對原料的要求多,加上東方的精美廉價的物品,使其對中國的進口增加,於是在中英正常的貿易交往中中國處於貿易順差,而英國貿易逆差大。直到19世紀30年代初,出超額每年仍在200-300萬兩白銀以上。英國資產階級跟中國做買賣,目地是要贏利賺錢的,這種貿易格局當然是他們不能容忍的,要想辦法改變扭轉局勢。為了改變中英貿易中英國的不利地位, 英商來華進行鴉片貿易,賺取大筆財富,換取中國的白銀、絲綢、茶葉和香料。林則徐擔心老百姓受到鴉片煙毒影響,決定向清政府提議,禁止鴉片的進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強地位,不受滿清朝廷控制,因此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的爆發。英國船堅炮利,中國戰敗。中國戰敗後在《南京條約》中被迫割讓香港島。新中國成立後,deng6*6*平同志與時任英國首相的柴契爾夫人進行了多次交涉,明確地表達了中國政府將收回香港主權的意願,同時,這也是國家主權神聖不可侵犯的體現。最終在1984年的《中英聯合聲明》中達成協定,英國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主權歸還中國。
【課文賞析】
(一)導語
這篇通訊的導語部分有三個重點。一個是點題,點明了英國國旗降落後,查爾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將乘坐“不列顛尼亞”號回國。“不列顛尼亞”號將最後完成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撤離的使命。這樣就賦予了“不列顛尼亞”號以象徵意義。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飄揚了156年的英國米字旗即將下降,香港即將回歸。三是導語結束在時間上,為通訊主體部分的時序順序奠定基礎。
(二)主體
通訊主體部分採用的是時序結構與文學手法相結合的方式。時序結構的特點是按時間順序將事件的始末說清楚;文學手法則是在此基礎上增強文字表現力,增強可讀性。
1.時序結構
主體部分共九個自然段,可分四層。
第一層(第1~3段),港督府告別儀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別儀式是英國告別儀式的序幕,地點: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時間:4∶30分,降旗。4∶40分,港督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第二層(第4~6段),添馬艦東廣場告別儀式(第二次降旗)。
添馬艦東面廣場的告別儀式,象徵著英國長達156年統治的結束。
時間:晚6時15分,儀式開始。7時45分,降旗。
第三層(第7~8段),交接儀式(降旗與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是整個儀式的高潮。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時間:1997年6月30日的最後一分鐘和7月1日的第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與此同時,添馬艦東廣場升起五星紅旗,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香港防務。
第四層(第9段),“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時間: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離任總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文章是一篇特寫,特寫性訊息,也稱作新聞速寫、新聞素描。主要是運用類似於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反映事實,使某些精彩的場景生動、形象地再現在讀者面前,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結構,本文就是由四個主要
場景構成:
第一個場景: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第二個場景:晚上6點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徵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
第三個場景: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第四個場景: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通過對四個特定的場景的描述,真實地再現了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幾個特定場景中著重描述了幾次升旗與降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與標誌,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徵著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作者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莊嚴與喜悅的心情。
【原文】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裡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
這真像一場噩夢,一切都可怕地顛倒了。在布熱金卡,本來不該有陽光照耀,不該有光亮,不該有碧綠的草地,不該有孩子們的嬉笑。布熱金卡應當是個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的地方,因為這裡曾經是人間地獄。
每天都有人從世界各地來到布熱金卡——這裡也許是世間最可怕的旅遊中心。來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為了親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說的那樣可怕,有人為了不使自己忘記過去,也有人想通過訪問死難者受折磨的場所,來向他們致敬。
布熱金卡在波蘭南方城市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世人對奧斯維辛這個地名更熟悉。奧斯維辛大約有12000名居民,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為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和奧斯維辛一道組成了被納粹稱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sha6*人工廠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後一批囚徒被剝光衣服,在軍犬和武裝土兵的押送下走進毒氣室。從那時起,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一些倖存者撰寫的回憶錄中談到的情況,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像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司令官羅道夫·弗蘭斯·費爾南德·霍斯在被處決前也寫了回憶錄,詳細介紹了這裡進行的集體tu6*殺和用人體作的各種試驗。波蘭人說,共有400萬人死在那裡。
今天,在奧斯維辛,並沒有可供報導的新聞。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於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裡之後,如果不說些什麼或寫些什麼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裡遇難的人們。
現在,布熱金卡和奧斯維辛都是很安靜的地方,人們再也聽不到受難者的喊叫了。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著,當他們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氣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聯繫起來的時候,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導遊也無須多說,他們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夠了。
每一個參觀者都感到有一個地方對他說來特別恐怖,使他終生難忘。對有的人來說,這個地方是經過復原的奧斯維辛毒氣室。人們對他們說,這是“小的”,還有一個更大的。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還有一些參觀者注視著毒氣室和焚屍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乾什麼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內成堆的頭髮和嬰兒的鞋子,一看到用以關押被判處絞刑的死囚的牢房時,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原來,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這些三層的長條盒子,6英尺寬,3英尺高,在這樣大一塊地方,每夜要塞進去五到十人睡覺。解說員快步從這裡走開,因為這裡沒有什麼值得看的。
參觀者來到一座灰磚建造的建築物前,這是在婦女身上搞不育試驗的地方。解說員試著推了一下門——門是鎖著的。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否則他會羞紅了臉的。
現在參觀者來到一條長廊里。從長廊兩邊的牆上,成排的人在注視著參觀者。這是數以千計的照片,是囚徒們的照片。他們都死了——這些面對著照相機鏡頭的男人和婦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著他們。
他們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間,有一張特別引人注目,發人深思。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髮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麼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牆上,又在想什麼呢?
參觀者被帶到執行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這時,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說員說:“夠了”。
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導。這裡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在追逐遊戲。
【前言】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一篇獲過美國普利茲新聞獎的優秀新聞作品,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傳統新聞“客觀報導”、“零度寫作”的窠臼,大膽地在反映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著力表現作為一名有使命感的記者的在場的主觀印象,激情洋溢地抒發了對fa6*西6*斯暴行的深惡痛疾,對自由、解放、新生的無比珍惜之情。
【課文賞析】
看標題,它是一個充滿懸念的否定句——“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新聞內容的首要特點是“新鮮”,要求報導新近發生的事;而標題竟然劈頭就說“沒有什麼新聞”,從客群心理講,這種欲擒故縱之筆很吊讀者胃口。
再看導語,1-3自然段是本篇導語。先用對比手法突出如今陽光明媚、花香鳥語的布熱金卡曾經是“人間地獄”,現在“也許是世間最可怕的旅遊中心”;再用一組排比句點出布熱金卡是一個世人矚目的地方。導語部分用如詩般的語言渲染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情感氛圍,調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接著看主體,4-15自然段是這篇新聞的主幹。大致按先整體概述後局部分說的順序展開。4-5自然段介紹集中營的方位、居民、環境、歷史等概況。作者援引具體數據與個人回憶錄要點等確鑿事實證明這裡曾經是“sha6*人工廠”。第6自然段交代寫作動機,“今天,在奧斯維辛,並沒有可供報導的新聞”這一句呼應標題,強調fa6*西6*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難書,出於記者職業的神聖使命感,出於對遇難者在天之靈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報導他所見到的一切。這就再次拉近了記者與客群的心理距離。8-15自然段敘述參觀者的見聞感受,大體依照參觀地點的轉換,即“毒氣室→焚屍爐→死囚牢→女牢房→灰磚房→長廊→地下室”的順序,擇要記錄參觀者的印象。這裡作者運用了多重視角,不僅寫歷史遺蹟(物)的特徵,而且刻畫參觀者的表情反應;不僅寫參觀者的觀感印象,也寫自己對參觀者反應的反應。儘管第一人稱“我”在文中並沒有出現,但讀者可真切地體驗到作為一名特殊的參觀者的記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最後看結語。“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導”一句再次點題,呼應第6自然段首句,這不僅使全文結構收尾圓合,而且激發讀者舊事重拾,溫故知新。“這裡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在追逐遊戲”呼應首段,反覆展現今天布熱金卡的安謐、秀麗的風景,這是用樂景寄託對遇難者的哀悼,同時提醒人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與幸福。
恰當的細節描寫對增強新聞報導的現場感極為重要。本文細節刻畫細緻傳神。有對歷史遺蹟、遺物的細節特徵的描畫,如“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這個細節象徵著正義是xie6*惡鎮壓不了的,自由與光明之花必將燦爛地開放。再如“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髮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這是對歷史遺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寫,其後作者用追問——“當時,她在想什麼呢?現在……又在想什麼呢?”——來“放大”“加深”這一細節印象,啟發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這樣被rou6*躪、踐踏和毀滅的!活著的人,要永遠牢記fa6*西6*斯的罪惡,警惕fa6*西6*斯幽靈的復活。
還有對參觀者表情反應細節的摹寫,如用“張大了嘴巴”表現參觀者的驚懼莫名,用“渾身發抖”表現參觀者的怒不可遏,用“跪了下來”表達參觀者的誠摯祈禱等等,這些細節都給讀者以立體的視覺形象和強烈的情感震撼。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新聞用詞簡練準確,意味雋永;造句明快流暢,情感濃郁。全文寫參觀者的話就一句,兩個字——“夠了”——這一句臨近文章結尾,點到為止,卻餘音裊裊。它包孕著豐富的感情:對受難者苦痛的目不忍睹,耳不忍聞;對fa6*西6*斯劊子手的咬牙切齒,義憤填膺;對歷史悲劇不再重演的祈望;對和平自由長存的美好祝福……這是用詞上的簡而味永。
還有很多語句精警有力,發人深省。如 “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這一句深刻地揭露了fa6*西6*斯的滅絕人性。又如“從長廊兩邊的牆上,成排的人在注視著參觀者”,這一句造語新巧,本應說參觀者觀看長廊兩邊牆上的照片,但作者卻說照片上的人在注視著參觀者,視點的倒置更加逼真地創設了真實的現場感,有助於引導讀者與歷史對話。
還有用反諷的語句表達對噩夢般歷史的冷峻審視。如“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裡居然陽光明媚……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最可怕”“居然”“還有”這些修飾語越是極化人們的“難以置信”(“噩夢”的消釋),就越反襯出那段黑暗、恐怖歷史的罪惡。又如“這真像一場噩夢,一切都可怕地顛倒了”,冷嘲熱諷中寄託著人們對fa6*西6*斯行徑的驚恐與痛惡,對重獲自由、光明的驚喜與興奮。
羅森塔爾巧妙地將對比、象徵、多樣化修辭、散文式筆調等文學敘事手法借用於新聞寫作,使客觀事實的描述投影著主觀的印象,別具匠心地製造出歷史與現實、恐怖與歡樂、戰爭與和平的劇烈反差,從而使文本產生出巨大的張力。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短新聞兩篇教學設計0
短新聞兩篇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