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之死教學設計

課文《樓蘭之死》出自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描寫漢朝與匈奴爭奪樓蘭之戰的著名詩篇。樓蘭是古絲綢之路貿易的中轉站。司馬遷在《史記》里說:“樓蘭,古邑有城郭,臨鹽澤。”據記載,那時的樓蘭古城與碧波蕩漾的羅布泊相臨,城中不河、有塔、有樹,店鋪相接,客商雲集,一片繁榮景象。可是現在樓蘭已經消失了,只剩下茫茫沙海中的一片廢墟,它旁邊的羅布泊也已完全乾涸。往日的繁華與綠色一同消亡,如果肆虐的風沙暫時停息,那裡就籠罩著一片死的寂靜。
樓蘭死了。樓蘭為什麼死了?那默默的黃沙是無聲的回答。
在樓蘭和羅布泊旁邊就是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塔克拉瑪乾,wei6*吾爾語是“進得去出不來”的意思,是“死亡之海”。其實塔克拉瑪乾在古代也並非今天這個樣子。**新疆考古研究人員在塔克拉瑪乾沙漠的腹地發現了陶鍋,煉渣、木器、箭頭,說明在唐代之前這裡還是綠洲,還有很多人生活。但一千多年以後,這裡連飛鳥都絕跡了,剩下的只有漫漫的黃沙——樓蘭和綠洲被沙漠吞噬了。
當土地表層生長著綠色食物時,它是不可能變成沙漠的。當地表的植被遭到了破壞,情況就不一樣了。一方面是土壤在直接的風吹日曬下,越來越乾燥鬆散,成為細沙;一方面沒有了樹木和植物的阻擋,風不更肆無忌憚。它吹動著細沙移動,使沙漠不斷擴大,淹沒附近的土地和村莊,這就是土地沙漠化的過程。
土地沙漠化,這是人類面臨的重要的生存環境問題。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受到沙漠化的威脅。在中國的西部和北部這個問題是非常嚴重的,就連首都北京都感受到了這種威脅。每當春天出現揚沙天氣,人們都有“風沙逼近北京城”之感。
沙漠在進攻、在擴大,這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原因,是人對植被的破壞加速了沙化的進程。塔克拉瑪乾沙漠地區各條河流的中下游,原來有我國面積最大的天然紅柳和胡楊灌木林。可是,由於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人們把紅柳和胡楊當燃料,現在天然灌木林只剩下了一半。近年來,儘管有關部門採取了一些措施,防止天然植被破壞,但是到沙漠邊緣打柴的毛驢車和汽車有增無減。據新疆墨玉瓦可鄉一個林業管理站統計,每年那裡要通過10萬輛打柴的毛驢車。1983年,策勒縣“巴扎”上一天柴車不超過500輛,現在竟高達1000輛。照此下去,總有一天這裡僅有的脆弱的生態植被被破壞殆盡,塔克拉瑪大沙漠還會擴大。
樓蘭已死,只留下一片廢墟和王昌齡那首著名的詩篇,讓後人發出無限的感嘆,難道我們能聽任這種悲劇重演嗎?
【前言】
《樓蘭之死》通過對樓蘭今昔對比,表現出對昔日美景的描述,體會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對保護環境的迫切需要,以激起學生對環境保護髮自內心的關注,從而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緊迫感。
【學習目標】
1、通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生態植被被破壞的嚴重性,從而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緊迫感。
2、通過閱讀,使學生了解引用、舉例、詮釋等說明事物的方法。
3、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教學建議】
一、質疑揭題
1、師朗誦《從軍行》。解釋詩意。
2、板書——樓蘭,在地圖上指出它的位置。
3、引導學生想像樓蘭的樣子。
4、補充課題《樓蘭之死》
5、質疑課題,板書有代表性的問題。
二、閱讀升華
1、自由朗讀課文。出示閱讀提示:①通讀全文,自學文中字詞。②思考剛才大家提出的問題。交流。
2、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樓蘭前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交流回答,相機板書繁榮——消亡
3、展示蒐集的材料,讓學生感受“死”的真正含義。
4、帶著疑問默讀課文2-5自然段,樓蘭為什麼死了?小組交流“樓蘭死了”的原因。
5、全班歸納。結合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詮釋、舉例、列數字)
6、列舉身邊見到的環境惡化的例子。
7、激fa6*情感(回想著歷史上曾經輝煌一時的古城,再看看今天人們依然在肆無忌憚的破壞著我們的生存環境,)引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加強語氣:如果不讓悲劇重演的話,我們應該怎樣做?
8、小組討論,以小組完成一份計畫書。展示小結。
三、拓展延伸
1、統計,如果象課文列的數據,那10年、100年後,柴車一天有幾輛?共有多少輛?要破壞多少植被?
2、蒐集有關自然環境的資料,準備辦一期手抄報。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樓蘭之死教學設計0
樓蘭之死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