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 論語二十八
◎季氏篇
△季氏將伐顓臾章
問"焉用彼相"。曰:"看'扶持'兩字,恐只是相瞽者之義。舊見一人亦如此說。"又問"相夫子"之義。曰:"相,亦是贊相之義。瞽者之相,亦是如此。"〔〈螢,中"蟲改田"〉〕
問:"集注,顓臾'在魯地七百里之中',從孟子'百里'之說,則魯安得七百里之地?"曰:"七百里是禮記如此說,封周公曲阜之地七百里。如左傳也有一同之說,某每常疑此處。若是百里,無此間龍溪漳浦縣地,又如何做得侯國,如何又容得顓臾在其中?所謂'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其勢必不止於百里。然此處亦難考究,只得且依禮記恁地說。"〔宇〕砥錄云:"周禮國語皆說五百里。禮記說七百里。若如孟子說百里,則未若今之一邑,何以為國?又如何容得一個顓臾在肚裡?"
問:"諸家多把'虎兕'喻季氏,'龜玉'喻公室,是否?"曰:"文義未有此意。且是答他'二臣者皆不欲'之意。虎在山上,龜玉在他處,不乾典守者事。今在柙中走了,在櫝中毀了,便是典守者之過。上面冉求分疏,言'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責他,以比典守者之過。此伐顓臾,實二子與謀之過。答問間方且隨話恁地說,未說到季氏、公室處,不必又生枝蔓。"仲思問:"獨責求,何也?"曰:"想他與謀較多,一向倒在他身上去,亦可知也。"〔宇〕
問:"'蕭牆','蕭'字為義如何?"曰:"也不曾考究。但據舊說雲,諸侯至屏內,當有肅敬之意,亦未知是否。"〔燾〕
益者三樂章
問"樂節禮樂"。曰:"此說得淺,只是去理會禮樂。理會得時,自是有益。"〔燾〕
味道問"損者三樂"。曰:"惟宴樂最可畏,所謂'宴安酖毒'是也。"〔時舉〕
問:"'三者損益相反'。'佚游則傲惰而惡聞善',如何與'樂道人之善'相反?"曰:"'樂道人之善',則心常汲汲於好善。若是佚游,則是放蕩閒過了日子,雖所損稍輕,亦非是小胏。"又問:"'樂道人之害',則有勉思企及之意。佚游,則一向懶惰,無向善之心。此所以見其相反。"曰:"三者如驕樂,只是放恣侈靡最害事。到得宴樂,便須狎近小人,疏遠君子。"〔賀孫〕
侍於君子有三愆章
問:"'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莫是未見事實否?"曰:"'未見顏色',是不能察言觀色。"曰:"如此,則顏色是指所與言者。"曰:"向時范某每奏事,未嘗看著聖容。時某人為宰相,云:'此公必不久居此。'未幾,果以言不行而去。人或問之。云:'若看聖容,安能自盡其言?'自是說得好。但某思之,不如此。對人主言,也須看他意思是如何,或有至誠傾聽之意,或不得已,貌為許可。自家這裡也須察言觀色,因而盡誘掖之方。不可汎然言之,使泛然受之而已。固是有一般小人,伺侯人主顏色,迎合趨湊,此自是大不好。但君子之察言觀色,用心自不同耳。若論對人主要商量天下事,如何不看著顏色,只恁地說將去便了!"〔賀孫〕
君子有三戒章
或問君子三戒。曰:"血氣雖有盛衰,君子常當隨其偏處警戒,勿為血氣所役也。"因論血氣移人,曰:"疾病亦能移人。呂伯恭因病後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忽有見,遂一意向這下來。"〔大雅〕
問注引范氏說血氣、志氣之辨。曰:"到老而不屈者,此是志氣。"〔時舉〕
問:"'君子有三戒'章,謝曰:'簞食豆羹,呼爾而與之,有所不就;蹴爾而與之,有所不屑。此非義心勝,血氣壯故也。'恐是義心之勝,非血氣之壯。謝又曰:'萬鍾與不得則死,遠矣。有不辨禮義而受之者,血氣衰故也。'恐是不辨禮義則受,奚必血氣之衰?"曰:"謝說只是傷急,闕三數字。當云:'此非特義心自勝,亦血氣之壯故也。'蓋血氣助得義心起來。人之血氣衰時,則義心亦從而衰。夫子三戒,正為血氣而言。"又問:"謝氏以血氣為氣質。"曰:"氣,只是一個氣。便浩然之氣,也只是這個氣,但只是以道義充養起來。及養得浩然,卻又能配助義與道也。"〔必大〕
君子有三畏章
"畏天命"三字好。是理會得道理,便謹去做,不敢違,便是畏之也。如非禮勿視聽言動,與夫戒慎恐懼,皆所以畏天命也。然亦須理會得天命是恁地,方得。〔燾〕
問:"'大人',是指有位者言之否?"曰:"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齒、有德者,皆謂之'大人'。"問:"此三句,要緊都在'畏天命'上。"曰:"然。才畏天命,自是於大人、聖言皆畏之。"問:"固是當先畏天命,但要緊又須是知得天命。天命即是天理。若不先知這道理,自是懵然,何由知其可畏?此小人所以無忌憚。"曰:"要緊全在知上。才知得,便自不容不畏。"問:"知有淺深。大抵才知些道理,到得做事有少差錯,心也便惕然。這便見得不容於不畏。"曰:"知固有淺深。然就他淺深中,各自有天然不容已者。且如一件事是合如此,是不合如此,本自分曉。到臨事又卻不如此,道如此也不妨,如此也無害,又自做將去。這個是雖知之而不能行。然亦是知之未盡,知之未至,所以如此。聖人教人,於大學中劈初頭便說一個格物、致知。'物格而後知至',最是要知得至。人有知不善之不當為,及臨事又為之,只是知之未至。人知烏喙之sha6*人不可食,斷然不食,是真知之也。知不善之不當為,而猶或為之,是特未能真知之也。所以未能真知者,緣於道理上只就外面理會得許多,裡面卻未理會得十分瑩淨,所以有此一點黑。這不是外面理會不得,只是裡面骨子有些見未破。所以大學之教,使人即事即物,就外面看許多一一教周遍;又須就自家裡面理會體驗,教十分精切也。"〔賀孫〕洛錄云:"味道問:'"畏天命"是個總頭否?'曰:'固是。人若不畏這個道理,以下事無緣會做得。'又問:'若不知得這個道理,如何會畏?'曰:'須是先知得,方會畏。但知得有淺深,工夫便隨深淺做去。事事物物皆有個天命。若知得盡,自是無所不畏,惟恐走失了。'"
君子有九思章
問"九思"。曰:"不是雜然而思。當這一件上,思這一件。"〔〈螢,中"蟲改田"〉〕
或問"君子有九思"。曰:"公且道,色與貌,可以要得他溫,要得他恭。若是視聽,如何要得他聰明?"曰:"這只是意誠了,自會如此。"曰:"若如公說,都沒些事了,便是聖人教人意思不如此。有物必有則。只一個物,自各家有個道理。況耳目之聰明得之於天,本來自合如此,只為私慾蔽惑而失其理。聖人教人,不是理會一件,其餘自會好。須是逐一做工夫,更反覆就心上看,方知得外面許多費整頓,元來病謗都在這裡。這見聖人教人,內外夾持起來,恁地積累成熟,便會無些子滲漏。如公所說意誠,便都無事。今有人自道心正了,外面任其箕踞無禮,是得不得?亦有人心下已自近正,外面視聽舉止自大段有病痛,公道如何視會明,聽會聰?也只是就視聽上理會。'視遠惟明,聽德惟聰'。如有一件可喜底物事在眼前,便要看他,這便被他蔽了。到這時節,須便知得有個義理,在所可喜,此物在所不當視。這便是見得道理,便是見得遠,不蔽於眼前近底,故曰'視遠惟明'。有無益之言,無稽之言,與夫諂諛甘美之言;有仁義忠信之言。仁義忠信之言,須是將耳常常聽著;那許多不好說話,須莫教他入耳,故曰'聽德惟聰'。"〔賀孫〕
問:"程子曰:'九者各專其一。'"曰:"專一者,非雜然而思也。"或曰:"是'主一'之義否?"曰:"然。"又云:"'忿思難。'如'一朝之忿,忘其身,及其親',此不思難之故也。"〔燾〕
見善如不及章
"行義以達其道",所行之義,即所達之道也。未行,則蘊諸中;行,則見諸事也。〔燾〕
問:"'行義以達其道',莫是所行合宜否?"曰:"志,是守所達之道;道,是行所求之志。隱居以求之,使其道充足。行義,是得時得位,而行其所當為。臣之事君,行其所當為而已。行所當為,以達其所求之志。"又問:"如孔明,可以當此否?"曰:"也是。如'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是'隱君以求其志'。及幡然而起,'使是君為堯舜之君,使是民為堯舜之民',是'行義以達其道'。"蜚卿曰:"如漆雕開之未能自信,莫是求其志否?"曰:"所以未能信者,但以'求其志',未說'行義以達其道'。"又曰:"須是篤信。如讀聖人之書,自朝至暮,及行事無一些是,則曰:'聖人且如此說耳!'這卻是不能篤信。篤信者,見得是如此,便決然如此做。孔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學者須是篤信。"驤曰:"見若鹵莽,便不能篤信。"曰:"是如此,須是一下頭見得是。然篤信又須好學,若篤信而不好學,是非不辨,其害卻不小。既已好學,然後能守死以善其道。"又問:"如下文所言,莫是篤信之力否?"曰:"既是信得過,危邦便不入,亂邦便不居;天下有道便不隱,天下無道便不見,決然是恁地做。"〔驤〕
問:"'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上一截是進德之事,下一截是成德之事。兼出處有非人力所能為者,故曰'未見其人'。"曰:"公只管要妝兩句恁地好,做甚么?這段緊要卻不在'吾見其人','未見其人'上。若將'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與'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這幾句意思涵泳,是有多少意思!鮑看文字有個病,不只就文字裡面看,卻要去別生閒意。大抵看文字,須是只就他裡面看,侭有意思。公今未見得本意是如何,卻將一兩句好言語,裹了一重沒理會在裡面,此是讀書之大病。須是且就他本文逐字剔碎了,見這道理直透過,無些子窒礙,如此,兩段淺深自易見。"〔賀孫〕
問:"楊氏引'達可行於天下'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或問以為未穩,何也?"曰:"解經當取易曉底句語解難曉底句,不當反取難曉底解易曉者。'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此兩句本自易理會。今引'達可行於天下'解之,則所引之句反為難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橫渠所謂:'必德覆生民而後出,伊呂是也。'若只是澤被一國,道行一鄉,此人亦不輕。出謂之天民者,蓋謂不是尋常之人,乃天之民耳。天民之雲,亦猶曰'天下之善士'云爾,與'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者又不同。"〔必大〕
《朱子語類》 宋·朱熹
△季氏將伐顓臾章
問"焉用彼相"。曰:"看'扶持'兩字,恐只是相瞽者之義。舊見一人亦如此說。"又問"相夫子"之義。曰:"相,亦是贊相之義。瞽者之相,亦是如此。"〔〈螢,中"蟲改田"〉〕
問:"集注,顓臾'在魯地七百里之中',從孟子'百里'之說,則魯安得七百里之地?"曰:"七百里是禮記如此說,封周公曲阜之地七百里。如左傳也有一同之說,某每常疑此處。若是百里,無此間龍溪漳浦縣地,又如何做得侯國,如何又容得顓臾在其中?所謂'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其勢必不止於百里。然此處亦難考究,只得且依禮記恁地說。"〔宇〕砥錄云:"周禮國語皆說五百里。禮記說七百里。若如孟子說百里,則未若今之一邑,何以為國?又如何容得一個顓臾在肚裡?"
問:"諸家多把'虎兕'喻季氏,'龜玉'喻公室,是否?"曰:"文義未有此意。且是答他'二臣者皆不欲'之意。虎在山上,龜玉在他處,不乾典守者事。今在柙中走了,在櫝中毀了,便是典守者之過。上面冉求分疏,言'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責他,以比典守者之過。此伐顓臾,實二子與謀之過。答問間方且隨話恁地說,未說到季氏、公室處,不必又生枝蔓。"仲思問:"獨責求,何也?"曰:"想他與謀較多,一向倒在他身上去,亦可知也。"〔宇〕
問:"'蕭牆','蕭'字為義如何?"曰:"也不曾考究。但據舊說雲,諸侯至屏內,當有肅敬之意,亦未知是否。"〔燾〕
益者三樂章
問"樂節禮樂"。曰:"此說得淺,只是去理會禮樂。理會得時,自是有益。"〔燾〕
味道問"損者三樂"。曰:"惟宴樂最可畏,所謂'宴安酖毒'是也。"〔時舉〕
問:"'三者損益相反'。'佚游則傲惰而惡聞善',如何與'樂道人之善'相反?"曰:"'樂道人之善',則心常汲汲於好善。若是佚游,則是放蕩閒過了日子,雖所損稍輕,亦非是小胏。"又問:"'樂道人之害',則有勉思企及之意。佚游,則一向懶惰,無向善之心。此所以見其相反。"曰:"三者如驕樂,只是放恣侈靡最害事。到得宴樂,便須狎近小人,疏遠君子。"〔賀孫〕
侍於君子有三愆章
問:"'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莫是未見事實否?"曰:"'未見顏色',是不能察言觀色。"曰:"如此,則顏色是指所與言者。"曰:"向時范某每奏事,未嘗看著聖容。時某人為宰相,云:'此公必不久居此。'未幾,果以言不行而去。人或問之。云:'若看聖容,安能自盡其言?'自是說得好。但某思之,不如此。對人主言,也須看他意思是如何,或有至誠傾聽之意,或不得已,貌為許可。自家這裡也須察言觀色,因而盡誘掖之方。不可汎然言之,使泛然受之而已。固是有一般小人,伺侯人主顏色,迎合趨湊,此自是大不好。但君子之察言觀色,用心自不同耳。若論對人主要商量天下事,如何不看著顏色,只恁地說將去便了!"〔賀孫〕
君子有三戒章
或問君子三戒。曰:"血氣雖有盛衰,君子常當隨其偏處警戒,勿為血氣所役也。"因論血氣移人,曰:"疾病亦能移人。呂伯恭因病後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忽有見,遂一意向這下來。"〔大雅〕
問注引范氏說血氣、志氣之辨。曰:"到老而不屈者,此是志氣。"〔時舉〕
問:"'君子有三戒'章,謝曰:'簞食豆羹,呼爾而與之,有所不就;蹴爾而與之,有所不屑。此非義心勝,血氣壯故也。'恐是義心之勝,非血氣之壯。謝又曰:'萬鍾與不得則死,遠矣。有不辨禮義而受之者,血氣衰故也。'恐是不辨禮義則受,奚必血氣之衰?"曰:"謝說只是傷急,闕三數字。當云:'此非特義心自勝,亦血氣之壯故也。'蓋血氣助得義心起來。人之血氣衰時,則義心亦從而衰。夫子三戒,正為血氣而言。"又問:"謝氏以血氣為氣質。"曰:"氣,只是一個氣。便浩然之氣,也只是這個氣,但只是以道義充養起來。及養得浩然,卻又能配助義與道也。"〔必大〕
君子有三畏章
"畏天命"三字好。是理會得道理,便謹去做,不敢違,便是畏之也。如非禮勿視聽言動,與夫戒慎恐懼,皆所以畏天命也。然亦須理會得天命是恁地,方得。〔燾〕
問:"'大人',是指有位者言之否?"曰:"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齒、有德者,皆謂之'大人'。"問:"此三句,要緊都在'畏天命'上。"曰:"然。才畏天命,自是於大人、聖言皆畏之。"問:"固是當先畏天命,但要緊又須是知得天命。天命即是天理。若不先知這道理,自是懵然,何由知其可畏?此小人所以無忌憚。"曰:"要緊全在知上。才知得,便自不容不畏。"問:"知有淺深。大抵才知些道理,到得做事有少差錯,心也便惕然。這便見得不容於不畏。"曰:"知固有淺深。然就他淺深中,各自有天然不容已者。且如一件事是合如此,是不合如此,本自分曉。到臨事又卻不如此,道如此也不妨,如此也無害,又自做將去。這個是雖知之而不能行。然亦是知之未盡,知之未至,所以如此。聖人教人,於大學中劈初頭便說一個格物、致知。'物格而後知至',最是要知得至。人有知不善之不當為,及臨事又為之,只是知之未至。人知烏喙之sha6*人不可食,斷然不食,是真知之也。知不善之不當為,而猶或為之,是特未能真知之也。所以未能真知者,緣於道理上只就外面理會得許多,裡面卻未理會得十分瑩淨,所以有此一點黑。這不是外面理會不得,只是裡面骨子有些見未破。所以大學之教,使人即事即物,就外面看許多一一教周遍;又須就自家裡面理會體驗,教十分精切也。"〔賀孫〕洛錄云:"味道問:'"畏天命"是個總頭否?'曰:'固是。人若不畏這個道理,以下事無緣會做得。'又問:'若不知得這個道理,如何會畏?'曰:'須是先知得,方會畏。但知得有淺深,工夫便隨深淺做去。事事物物皆有個天命。若知得盡,自是無所不畏,惟恐走失了。'"
君子有九思章
問"九思"。曰:"不是雜然而思。當這一件上,思這一件。"〔〈螢,中"蟲改田"〉〕
或問"君子有九思"。曰:"公且道,色與貌,可以要得他溫,要得他恭。若是視聽,如何要得他聰明?"曰:"這只是意誠了,自會如此。"曰:"若如公說,都沒些事了,便是聖人教人意思不如此。有物必有則。只一個物,自各家有個道理。況耳目之聰明得之於天,本來自合如此,只為私慾蔽惑而失其理。聖人教人,不是理會一件,其餘自會好。須是逐一做工夫,更反覆就心上看,方知得外面許多費整頓,元來病謗都在這裡。這見聖人教人,內外夾持起來,恁地積累成熟,便會無些子滲漏。如公所說意誠,便都無事。今有人自道心正了,外面任其箕踞無禮,是得不得?亦有人心下已自近正,外面視聽舉止自大段有病痛,公道如何視會明,聽會聰?也只是就視聽上理會。'視遠惟明,聽德惟聰'。如有一件可喜底物事在眼前,便要看他,這便被他蔽了。到這時節,須便知得有個義理,在所可喜,此物在所不當視。這便是見得道理,便是見得遠,不蔽於眼前近底,故曰'視遠惟明'。有無益之言,無稽之言,與夫諂諛甘美之言;有仁義忠信之言。仁義忠信之言,須是將耳常常聽著;那許多不好說話,須莫教他入耳,故曰'聽德惟聰'。"〔賀孫〕
問:"程子曰:'九者各專其一。'"曰:"專一者,非雜然而思也。"或曰:"是'主一'之義否?"曰:"然。"又云:"'忿思難。'如'一朝之忿,忘其身,及其親',此不思難之故也。"〔燾〕
見善如不及章
"行義以達其道",所行之義,即所達之道也。未行,則蘊諸中;行,則見諸事也。〔燾〕
問:"'行義以達其道',莫是所行合宜否?"曰:"志,是守所達之道;道,是行所求之志。隱居以求之,使其道充足。行義,是得時得位,而行其所當為。臣之事君,行其所當為而已。行所當為,以達其所求之志。"又問:"如孔明,可以當此否?"曰:"也是。如'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是'隱君以求其志'。及幡然而起,'使是君為堯舜之君,使是民為堯舜之民',是'行義以達其道'。"蜚卿曰:"如漆雕開之未能自信,莫是求其志否?"曰:"所以未能信者,但以'求其志',未說'行義以達其道'。"又曰:"須是篤信。如讀聖人之書,自朝至暮,及行事無一些是,則曰:'聖人且如此說耳!'這卻是不能篤信。篤信者,見得是如此,便決然如此做。孔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學者須是篤信。"驤曰:"見若鹵莽,便不能篤信。"曰:"是如此,須是一下頭見得是。然篤信又須好學,若篤信而不好學,是非不辨,其害卻不小。既已好學,然後能守死以善其道。"又問:"如下文所言,莫是篤信之力否?"曰:"既是信得過,危邦便不入,亂邦便不居;天下有道便不隱,天下無道便不見,決然是恁地做。"〔驤〕
問:"'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上一截是進德之事,下一截是成德之事。兼出處有非人力所能為者,故曰'未見其人'。"曰:"公只管要妝兩句恁地好,做甚么?這段緊要卻不在'吾見其人','未見其人'上。若將'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與'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這幾句意思涵泳,是有多少意思!鮑看文字有個病,不只就文字裡面看,卻要去別生閒意。大抵看文字,須是只就他裡面看,侭有意思。公今未見得本意是如何,卻將一兩句好言語,裹了一重沒理會在裡面,此是讀書之大病。須是且就他本文逐字剔碎了,見這道理直透過,無些子窒礙,如此,兩段淺深自易見。"〔賀孫〕
問:"楊氏引'達可行於天下'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或問以為未穩,何也?"曰:"解經當取易曉底句語解難曉底句,不當反取難曉底解易曉者。'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此兩句本自易理會。今引'達可行於天下'解之,則所引之句反為難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橫渠所謂:'必德覆生民而後出,伊呂是也。'若只是澤被一國,道行一鄉,此人亦不輕。出謂之天民者,蓋謂不是尋常之人,乃天之民耳。天民之雲,亦猶曰'天下之善士'云爾,與'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者又不同。"〔必大〕
《朱子語類》 宋·朱熹
0
猜你喜歡
白鯨(下)-第130章-帽子
《白鯨》 且卷一百九 志第十四
《魏書》 ◎樂五 氣質初分,聲形立矣議兵第十五
《荀子》 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於趙孝成王前。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
《三十六計》指戰爭中看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時就逃走。好兵帥克歷險記(四)-第4卷-光榮敗北續篇-03-帥克重返先遣連
《好兵帥克歷險記》 昨卷五十九 吳書十四
《裴注三國志》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 孫登字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清史稿》 ◎公主表 (表略)第一二零回 甄士隱詳說太虛情 賈雨村歸結紅樓夢
《紅樓夢》 話說寶釵聽秋紋說襲人不好,連忙進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魏書》 ◎崔光 崔光,本名孝伯,字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元史》 ○賀勝 賀勝,仁傑子也,字安娜_卡列寧娜(上)-第7部-23
《安娜·卡列尼娜》 一簡·愛(下)-24
《簡愛》 起白痴(三)-第三部-01
《白痴》 時卷八十四 內制集卷三
《歐陽修集》 【河南府平陽洞河陽濟瀆北海水府投帶小狗的女人-01
《帶小狗的女人》 據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清史稿》 ◎諸王五 △太宗諸子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明史》 ◎外國一 ○朝鮮 朝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宋史》 ○馬令琮 杜漢徽 張廷翰卷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魏書》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上尉的女兒(上)-第一部-第12章-孤女
《上尉的女兒》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