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兩晉

〈兩晉〉

晉自文王建國,陰謀傾魏,置二衛(中衛、後衛)、三部司馬(前驅、由基、強弩)

,以中領軍領之。武帝代魏,遂分左右各一將軍(左衛虎賁,羊琇為將軍;右衛虎賁,趙

序為將軍。),命中虎賁,驍騎、游擊別領。又置虎賁、羽林、上騎、異力四部,並命為

五督(皆領於驍騎)。又有左、右、前、後四軍,四護軍領之。凡二衛、左、右、前、後

、驍騎七軍,皆中軍將軍羊祜統之(祜罷改北軍中侯,永嘉中改中領軍。)。其後更制殿

中典兵以寵陳勰,步兵校尉以寵王浚,而東宮亦備三率(初置中衛率。泰始五年,分為左

、右衛率,各領一軍。惠帝愍懷太子在東宮,又加前、後二衛率。成都王穎為太弟,又置

中衛率,凡五率。)。將相諸王,始給兵衛(義陽王望給兵二千人。賈充伐吳,給兵萬人

、騎二千。楊駿為太尉,給兵三千、騎一千。),或由中領出鎮方面,亦將本營兵以行(

羊祜以衛將軍出,齊王攸以侍中出,皆給出營兵。),遂為後例。凡在權寵必給,多者兵

三萬、騎二千。及其罷去,親從如故。故有司徒歸第,家兵一千餘者(見〈王澤傳〉);

方鎮去官,送兵千餘家者(見〈范寧傳〉)。由是空校牙門,虛立軍府,動以百數(武帝

鹹寧五年傅鹹奏),禁兵外散於四方矣(見〈乾寶傳〉)。淮南死士才七百人,而趙王倫

與戰輒敗(見〈淮南王允傳〉),其弱可見。惠、懷以來,諸王交亂,迭以國兵代去宿衛

(永興元年,成都王穎以國兵代宿衛,悉殺所忌者。永嘉三年,東海王越以國兵代宿衛,

悉罷殿中武官。),名將勁卒,鹹入私家(見〈東海王越傳〉)。

永嘉之亂,長安戶不盈百,蒿棘成林,公私有車四乘,宮省無復守衛,府寺營署掘塹

自守。愍帝圍逼,唯涼州義眾千人守死不移而已(見〈索琳傳〉)。江東草創,軍容寡弱

,鎮衛營校有名無兵,識者皆議並省(〈溫嶠傳〉)。當時雖優賞投刺(大興元年熊遠諫

),貸免僮客(大興四年刁協定))以充京師,馴至藏獲之徒得命守令(孝武帝太元四年

許榮疏),然而實不足用。王敦、蘇峻之叛,每戰輒衄。成帝僅得劉超義兵之眾,號君子

營。峻眾一入,未及成列,而棄甲走矣。

初,武帝深懲魏氏孤立而州鎮太盛,大封同姓:大國三軍,兵五千人;次國二軍,兵

三千人;小國一軍,兵千五百人。自始封至子孫,漸減罷,蓋欲特強宗盟,以為削弱方州

之漸。銷鋒刃、罷武庫之辭,形於賢良之策久矣,以吳存未能(見〈華譚傳〉)。吳平之

後,即詔天下刺史悉去州兵,大郡才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晚乃並遣諸王假之節銊,

各統方州軍事(太康十年用王佑計),都督、監軍至於盈十(鹹寧五年傅鹹奏),參軍、

司馬皆得增置。由此諸王擅兵,動以萬數,內相爭政,京師數擾。群盜乃起,州縣無備,

不能擒制(見〈山儔傳〉,當時罷兵,惟濤與陶璜以為不可。)。

惠帝之初,戍兵四出,天下遂大亂矣。繼以五代之擾,所在牧守,弱者棄地,強者稱

盟;民間豪傑,亦各推塢主,以寇抄為事;而富家大姓,多藏戶口,以為私附(見〈劉遐

傳〉)。京師以羽檄征天下兵,卒無至者。於是義兵紛然,大者兼為方鎮,小者聚為塢壁

(〈劉沈諸傳〉)。元帝南渡,依以立國;祖逖北討,藉以為重。因而撫之,未暇更立。

往往授以大將軍、都督、四鎮、四征、四平之號,或兼王者,各自為將。而江東徵調不出

三吳,中流、上流專於大鎮。宿衛大發,毋過三萬。每議出討,率取奴兵(自用刁協定後

,皆以奴為兵。會稽王道子發諸郡奴,號曰「樂屬」,移置京師,東土囂然,人不堪命。

庾翼發所統六州奴北伐,百姓怨嗟。何充悉發二州編戶奴,士庶嗷然。)。百姓怨嗟,臨

戰輒敗。是時雖嘗從賀循之議,欲嚴分界,多亭侯,番休以備寇,然竟無成績(循自元帝

時建言)。終東晉世,惟謝玄一戰有功,蓋北府兵而已(見〈劉牢之傳〉。)。

案:晉武帝之制,大抵內強宿衛,領之貴戚;外削州牧,統於宗藩。皆懲魏也。未幾

,宗王橫肆,而宿衛散於司府;禁衛單虛,而州牧轉為強鎮。是以關門無結草之固,晉陽

有屢舉之甲,欲強而反弱,將削者滋大。事不師古,急於矯弊,崇私廢公,而患生於所偏

也。重以士民調度,悉無良法。自錯役之制不改魏舊,而東南二方六州郡兵戍守運漕,父

南子北,鹹更不寧(劉頌疏)。惠帝壬午之詔,驅逐倉遽(〈張昌傳〉:太安二年壬午,

詔書發武勇赴益州,號壬午兵,人鹹不樂。而詔書催促,所過之境留五日者,二千石免。

由是郡縣官長躬出驅逐,昌遂帥避役者為亂。);三王己亥之格,爵命猥雜(〈陳頵傳〉

:永寧元年,三王起義兵。制己亥格以權濟難,此自一切之法,非常倫之格也。其起義以

來,依格猥雜,金紫佩士卒之身,符冊委仆隸之門。)比及江左,方國異制。江州之兵,

或至單丁俱上,不得番休。

王敦敗後,從衛士三番之制。是時民年十六為全丁,十三為半丁,至有生兒不復舉養

,鰥寡不敢嫁娶者。或雖上功不與論封(見段灼奏)或緣一愆謫辱累世(見范寧奏)。夫

以相傾之將,胥怒之民,上無所統,下無所系,人莫之恤,而又災寇相仍,公私虛乏,飢

有流殍,寒無襦褲,斯民將安歸乎?由是宗室誘之,則為八王之亂;遠方懷之,則為五代

之擾;方鎮聚之,則為王、蘇、庾、桓之叛。自昔禍變,至晉滋極,職兵之由。終晉之世

,惟陳勰、馬隆用諸葛亮古陣遺法,略試一二。隆以募兵三千,克平西涼,厥功稱著。勰

事雖不概見,然徒校標幟,兵之一物耳。更數大亂,京闕圍逼,而bai6*虎幡一麾,眾皆解甲

不鬥。麾號數信,收效至此。孰謂古法之不可施於後世,而軍政之果無益於人國也?

上一篇:卷三 八陣圖贊
下一篇:卷四 南朝
目錄:歷代兵制
卷三 兩晉_歷代兵制原文_國學 子部0

猜你喜歡

卷三 兩晉_歷代兵制原文_國學 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