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

○別集類十九
△《拙軒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金王寂撰。寂字元老,薊州玉田人,登天德二年進士,歷官中都路轉運使,
諡文肅,《金史》不為立傳。元好問《中州集》載其詩入《乙集》中,而仕履亦
僅見梗概。今以寂詩文所著年月事跡參互考證,知寂自登第後於世宗大定二年為
太原祁縣令。十五年嘗奉使往白霫治獄。十七年以父艱歸。明年起復真定少尹,
兼河北西路兵馬副都總管。遷通州刺史兼知軍事。又遷中都副留守。二十六年冬
由戶部郎出守蔡州。二十九年被命提點遼東路刑獄。章宗明昌初召還,終於轉運
使之職。而集中《謝帶笏表》有“世宗饗國,臣得與諫員”語,則又嘗為諫官。
又有“群言交構,擠臣不測之淵”語,而《丁未肆眚詩》有“萬里湘纍得自新”
句。丁未為大定二十七年。《世宗本紀》載是年三月辛亥,以皇長孫受冊肆赦,
並與集合。是寂之刺蔡州,當以人言去國。而集中情事不具其顛末,莫能詳也。
《中州集》稱寂著有《拙軒集》、《北遷錄》諸書。今《北遷錄》已失傳。而好
問所選寂詩僅七首,又附見《姚孝錫傳》後一首,其他亦久佚不見。惟《永樂大
典》所載寂詩文尚多,雖如好問所摘《留別郭熙民詩》諸聯及蔣一葵《長安客話》
所紀《盧植墓詩逸句》,皆未見全篇,亦不能盡免於脫闕。而各體具存,可以得
其什七矣。寂詩境清刻鑱露,有戛戛獨造之風。古文亦博大疏暢,在大定、明
昌間卓然不愧為作者。金朝一代文士見於《中州集》者不下百數十家,今惟趙秉
文、王若虛二集尚有傳本,餘多湮沒無存。獨寂是編幸於沉埋晦蝕之餘復顯於世,
而文章體格亦足與《滹南》、《滏水》相為抗行。謹次第裒綴,厘為六卷。俾讀
者攬其崖略,猶得以考見金源文獻之遺,是亦可為寶貴矣。
△《滏水集》·二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金趙秉文撰。秉文字周臣,自號閒閒道人,滏陽人,大定二十五年進士,歷
翰林侍讀學士,拜禮部尚書,事跡具《金史》本傳。元好問《中州集》稱其自
幼至老,未嘗一日廢書。著《易叢說》十卷、《中庸說》一卷、《揚子發微》一
卷、《太玄贊》六卷、《文中子類說》一卷、《南華略釋》一卷、《列子補註》
六卷、《刪集論語孟子說》各十卷、《資暇錄》十五卷,今皆未見,惟此集存。
《史》稱所著詩文三十卷。此本乃二十卷,與《史》互異。然篇目完具,不似有
所佚脫。考《中州集》稱秉文所著文章號《滏水集》者,前後三十卷。又劉祁
《歸潛志》曰:“趙閒閒本喜佛學,然方之屏山(案屏山,李之純之號也,)顧
畏士論,又欲得扶教傳古之名。晚年自擇其文,凡主張佛、老二家者皆削去,號
《滏水集》。首以《中和誠》諸說冠之,以擬退之原道。其為二家所作文及其葛
藤詩句,另作一編,號《閒閒外集》,以與少林寺長老英粹使刊之。”故二集皆
行於世。則《滏水集》本二十卷,別有十卷為《外集》。本傳合而計之,故為三
十卷也。《歸潛志》又曰:“李屏山教後學為文,欲自成一家。趙閒閒教後進為
詩文,則曰文章不可拘一體,有時奇古,有時平淡何拘。李嘗與餘論趙文曰:才
甚高,氣象甚雄,然不免有失支墮節處。蓋學東坡而不成者。又趙詩多犯古人語,
一篇或有數句,此亦文章病。”又曰:“趙於詩最細,於文頗疏,止論氣象。李
於文甚細,論關鍵賓主抑揚,於詩頗疏,止論詞氣才巧。故余於趙則取其作詩法,
於李則取其為文法”云云。今觀是集,祁之論可謂公矣。
△《滹南遺老集》·四十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金王若虛撰。若虛字從之,自號慵夫,稿城人,登承安二年經義進士,歷官
左司諫,轉延州刺史,入為翰林直學士。金亡後,微服歸里,自稱滹南遺老。越
十年,與劉祁東遊,卒於泰山。事跡具《金史·文藝傳》。史稱若虛有《慵夫集》、
《滹南遺老集》,均曰若干卷,不詳其數。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滹南遺老
集》四十五卷,與《王鶚序》合。《慵夫集》虞稷雖著錄,而卷數則闕。考大德
三年《王復翁序》,稱以《中州集》所載詩二十首附卷未,則《慵夫集》元時已
佚,惟此集存耳。此本凡《五經辨惑》二卷、《論語辨惑》五卷、《孟子辨惑》
一卷、《史記辨惑》十一卷、《諸史辨惑》二卷、《新唐書辨》三卷、《君事實
辨》二卷、《臣事實辨》三卷、《議論辨惑》一卷、《著述辨惑》一卷、《雜辨》
一卷、《謬誤雜辨》一卷、《文辨》四卷、《詩話》三卷、雜文及詩五卷,與四
十五卷之數合。然第三卷惟《論語辨惑序》一篇、《總論》一篇僅三頁有奇,與
他卷多寡懸殊。疑傳寫佚此一卷,後人割第四卷首三頁改其標題,以足原數也。
蘇天爵作安熙行狀,云:“國初有傳朱氏《四書集注》至北方者,滹南王公雅以
辨博自負,為說非之。”今考《論語孟子辨惑》乃雜引先儒異同之說,斷以己意,
其間疑朱子者有之,而從朱子者亦不少,實非專為辨駁朱子而作,天爵所云,不
知何據。觀其稱陳天祥宗若虛之說,撰《四書辨疑》,因熙斥之,遂焚其稿。今
天祥之書具存,無焚稿事,則天爵是說,特欲虛張其師表章朱子之功耳,均非實
錄也。其《五經辨惑》頗詰難鄭學,於《周禮》、《禮記》及《春秋三傳》亦時
有所疑。然所攻者皆漢儒附會之詞,亦頗樹偉觀。其自稱不深於《易》,即於
《易》不置一詞。所論實止四經,則亦非強所不知者矣。《史記辨惑》、《諸史
辨惑》、《新唐書辨》皆考證史文,掊擊司馬遷、宋祁似未免過甚,或乃毛舉細
故,亦失之煩瑣。然所摘遷之自相牴牾與祁之過於雕斫,中其病者亦十之七八。
《雜辨》、《君事實辨》、《臣事實辨》皆所作史評。《議論辨惑》、《著述辨
惑》皆品題先儒之是非。其間多持平之論,頗足破宋人之拘攣。《雜辨》二卷於
訓詁亦多訂正。《文辨》宗蘇軾而於韓愈間有指摘。《詩話》尊杜甫而於黃庭堅
多所訾議。蓋若虛詩文不尚劖削鍛鍊之格,故其論如是也。統觀全集,偏駁之
處誠有,然金、元之間學有根柢者,實無人出若虛右。吳澄稱其博學卓識,見之
所到,不苟同於眾,亦可謂不虛美矣。
△《莊靖集》·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金李俊民撰。俊民字用章,澤州人。承安五年以經義舉進士第一,應奉翰林
文字。未幾,棄官教授。南遷後,隱於嵩山,自號鶴鳴道人。元世祖以安車召見,
仍乞還山。卒,賜謚莊靖先生。集凡詩七卷、文三卷,澤州守段正卿嘗為刊行,
長平李仲紳等為之序。明正德間,郡人李瀚重付諸梓。今版已久佚,只存寫本而
已。俊民抗志遯荒,於出處之際能潔其身。集中於入元後只書甲子,隱然自比陶
潛。故所作詩類多幽憂激烈之音,繫念宗邦,寄懷深遠,不徒以清新奇崛為工。
文格沖澹和平,具有高致,亦復似其為人。雖博大不及元好問,抑亦其亞矣。詩
末間有注語,序不言何人所加,無可考證。今仍舊本錄之,而注者姓名則姑闕焉。
△《遺山集》·四十卷、《附錄》·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金元好問撰。好問字裕之,秀容人,登興定五年進士,歷內鄉令。天興中除
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事跡具《金史·文藝傳》。是集
凡詩十四卷、文二十六卷,為明儲巏家藏本。弘治戊午,沁州李翰為刊版以行。
前有李冶、徐世隆二《序》,末有王鶚、杜仁傑二《跋》。集末《附錄》一卷,
則儲巏所裒輯也。好問才雄學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
集》,意在以詩存史,去取尚不盡精。至所自作,則興象深邃,風格遒上,無宋
南渡末江湖諸人之習,亦無江西流派生拗粗獷之失。至古文繩尺嚴密,眾體悉
備,而碑版志銘諸作尤為具有法度。晚年嘗以史筆自任,構野史亭,採金源君臣
遺言往行,裒輯紀錄至百餘萬言。今《壬辰雜編》諸書雖已無傳,而元人纂修
《金史》多本所著,故於“三史”中獨稱完善,亦可知其著述之有裨實用矣。
△《湛然居士集》·十四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元耶律楚材撰。楚材字晉卿,遼東丹王八世孫,金尚書右丞履之子。從太祖
平定四方,太宗時官至中書令。至順元年追封廣寧王,諡文正。事跡具《元史》
本傳。耶律或作移刺,蓋譯語之訛。焦竑《經籍志》以為兩人,非也。是集所載
詩為多,惟第八卷、第十三卷、十四卷稍以書、序、碑、記錯雜其中,編次殊無
體例,疑傳寫者亂之。史稱其旁通天文、地理、術數及二氏、醫卜之說,宜其多
有發揮。而文止於斯,不敵詩之三四,意者尚有佚遺歟。然十四卷之數與諸家著
錄皆符。或經國之暇,惟以吟詠寄意,未嘗留意於文筆也。王士禎《池北偶談》
摘錄其《贈李郡王筆》、《寄平陽潤老》、《和陳秀玉韻》、《贈富察元帥河中》、
《游西園》、《壬午元旦》諸詩,以為頗有風味,而稱其集多禪悅之說。考僧行
秀所作《集序》,稱楚材年二十七,受顯訣於萬松,盡棄宿學。其耽玩佛經,蓋
亦出於素習。平水王鄰則曰“按元裕之《中州集》,載右相文獻公詩,又稱趙閒
閒為吾道主盟,李屏山為中州豪傑,知晉卿學問淵源有自來矣。故旁通詣極,而
要以儒者為歸”云云。今觀其詩,語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煉為工。雖時時
出入內典,而大旨必歸於風教。鄰之所云,殆為能得其真矣。
△《藏春集》·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劉秉忠撰。秉忠有《玉尺經》,已著錄。秉忠博覽好學,尤邃於《易》,
凡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故術數家言多托之以
行世,往往不可盡信。至其所著文集,見於本傳者十卷。今此本只六卷,乃明處
州知府馬偉所刊。前五卷為各體詩,末一卷為附錄誥敕、志文、行狀,而不及所
著雜文。故秉忠所上《wan6*6*書》及其他奏疏見於本傳者,概闕焉。蓋文已佚而僅
存其詩,故卷目多寡與本傳不合也。秉忠起自緇流,身參佐命,與明道衍事頗同。
然道衍首構逆謀,獲罪名教。而秉忠則從容啟沃,以典章禮樂為先務,卒開一代
治平。其人品相去懸絕,故所作大都平正通達,無噍殺之音。史稱其詩蕭散閒澹,
類其為人。雖推之稍過,然如小詩中“鳴鳩喚住西山雨,桑葉如雲麥始華”之類,
亦未嘗不時露風致也。
△《淮陽集》·一卷、附錄《詩餘》·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張弘范撰。弘範字仲疇,易州定興人,汝南忠武王柔之第九子也。官至鎮
國上將軍、蒙古漢軍都元帥。將兵入閩、廣,滅宋於厓山。師還而卒,累贈太師
淮陽王,謚憲武。事跡具《元史》本傳。其遺詩一百二十篇、詞三十餘篇,燕山
王氏嘗刻之敬義堂,廬陵鄧光薦為之序。光薦即宋禮部侍郎,弘范南征時被獲不
屈,因命其子珪事以為師者也。後其曾孫監察御史旭重刊。明正德中,gong6*安知縣
周鉞又重刊之。此本即從鉞刻傳錄,蓋猶舊帙。弘范嘗從學於郝經,頗留心儒術。
其詩皆五七言近體,雖頗沿南宋末派,然大抵爽朗可誦。其中如“中酒未醒過似
病,搜詩不得勝如愁”,置之《江湖集》中不辨也。以元勛世胄,宣力疆場,用
餘力從事於吟詠,亦無愧於曹景宗之賦競病矣。
△《陵川集》·三十九卷、《附錄》·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郝經撰。經有《續後漢書》,已著錄。其生平大節,炳耀古今,而學問文
章,亦具有根柢。如《太極》、《先天諸圖說辨微論》數十篇及論學諸書,皆深
切著明,洞見閫奧。《周易》、《春秋》諸傳,於經術尤深。故其文雅健雄深,
無宋末膚廓之習。其詩亦神思深秀,天骨挺拔。與其師元好問可以雁行,不但以
忠義著也。延祐五年,經門人集賢大學士郭貫請以是集與所作《續後漢書》官為
刊版,付待制趙穆、編修官浦道源等詳定,得旨允行。卷首所載江西中書省札付
咨文,蓋即其事。後官版散佚,明正德己卯,沁水李淑淵重刊於鄂州,陳鳳梧序
之。康熙乙酉,武進陶自悅守澤州,得李本於州民武氏家,欲鋟木未果,僅為制
序弁其首。乾隆戊午,鳳台王鏐始校刊之。而摭諸書之有涉於經者,別為《附錄》
一卷,綴之於末。其志傳、行狀、官誥、札咨及元、明人原序,皆仍舊刻冠於首。
今所行者皆鏐此本雲。
△《歸田類稿》·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元張養浩撰。養浩有《三事忠告》,已著錄。是編乃其詩文也。養浩嘗自序
其集,稱“退休田野,錄所得詩文樂府九百餘首,岐為四十卷,名曰《歸田類稿》”。
《孛術魯翀序》作三十八卷,卷數已異。《文淵閣書目》載養浩《雲莊傳家集》
一冊、《雲莊集》三冊。焦竑《國史經籍志》則作《張養浩文忠集》十八卷。書
名卷數更均與養浩《自序》不符。黃虞稷《千頃堂書目》雖載《歸田類稿》之名,
而亦無卷數。考《吳師道序》雲“公《雲莊集》四十卷,已刻於龍興學宮。臨川
危太朴掇其有關於治教大體者,為此編,而屬予以序”云云。則龍興所刻者,即
養浩手編之《類稿》,而改其名曰《雲莊集》,亦即《文淵閣書目》之三冊。危
素所刪定者,即《經籍志》之《張文忠集》十八卷。而所謂《傳家集》一冊者,
當由後人掇拾,乃外集、補遺之類也。然蘇天爵輯《元文類》,僅錄養浩文二篇,
故明葉盛《水東日記》頗以天爵失載《諫燈山疏》為譏。疑元末已鮮流播。近時
王士禎偶得養浩王友開墓誌,嘆其奇詭,載之《皇華紀聞》,則亦未見其全集。
惟明季有刻本二十七卷,尚存於世,既多漏略,編次亦失倫類。今據以為本,而
別采《永樂大典》所載,刪其重複,補其遺闕,得雜文八十八首、賦三首、詩四
百六十三首,共為五百八十四首,厘為二十四卷。較之九百原數,已及其大半,
亦足見其崖略矣。又集中有《和陶詩序》,自謂“年五十二,退居無事,日讀陶
詩,擬其題以發己意,得詩若干篇”云云。今集中乃無一篇。殆別為一編,未以
入集,故《永樂大典》不收歟。養浩為元代名臣,不以詞翰工拙為重輕。然讀其
集,如陳時政諸疏,風采凜然。而《哀流民操》、《長安孝子賈海詩》諸篇,又
忠厚悱惻,藹乎仁人之言,即以文論,亦未嘗不卓然可傳矣。
△《白雲集》·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釋英撰。釋英字存實,錢塘人,唐詩人厲元之後也。早喜為詩,歷游閩海、
江淮、燕、汴間。一日登徑山聞鐘聲,忽有所悟,遂去為浮屠,蓋亦倚松老人饒
節之流也。顧嗣立選《元百家詩》,收入此集。其目錄題曰“存實”,蓋舉其字。
卷端標名則曰“白雲上人英”,蓋以英為一字名也。考梁有僧祐、僧肇皆連“僧”
字為名,安知其不以“釋英”為名,取義於釋家之英乎?雖牟巘、趙孟頫、胡長
儒、林昉、趙孟若諸序皆稱曰“英上人”,此猶道林稱林公,慧遠稱遠公耳,不
足證其非二名也。集中《夜坐讀珦禪師潛山集詩》,有“遠想人如玉,何時叩
竹房”句。文珦與賈似道同時,則釋英當亦宋末人。但其為僧在宋時、元時,
則無文可考。觀《趙孟頫序》,蓋亦厭棄世事,遁入空門,與遺民之有托而逃者,
其事不同。詩中多閒適之作,而罕睹興亡之感,是一證矣。其才地稍弱,未脫宋
末江湖之派,而世情既淡,神思自清,固非如高九萬輩口山水而心勢利者所可同
日文也。其《贈趙孟若》七言律詩,亦見張羽《靜居集》中。然附載趙孟若和詩,
而卷端又有《孟若序》。則二人倡和,於事理為近。《張集》蓋偶爾誤收。集末
跋語,亦牟巘作,而題曰《跋厲白雲詩》。核《跋》中詞意,猶其未為僧時所作,
已稱“白雲”。然則並顧嗣立“白雲上人”之稱,亦以意為之者與。
△《稼村類稿》·三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王義山撰。義山字元高,豐城人。宋景定中進士,知新喻縣,歷永州戶曹。
入元,官提舉江西學事。原刻題曰宋人,非其實也。是集乃其子惟肖所編。以義
山退老東湖之上,扁讀書之室曰“稼村”,因以為名。凡各體詩三卷、雜文二十
七卷。詩文皆沿宋季單弱之習,絕少警策。故王士禎《居易錄》以為蕪淺無足取,
且詆為最下最傳。然觀義山在湖南時,湘潭縣豪因爭田不遂,獻之學。義山引
《春秋》“齊人來歸汶陽之田”斷其非,頗合經義。故集中說經之作,亦往往自
出新意。如解《周禮》“師氏職中大夫、保氏職下大夫”,而謂《鄭注》稱周公、
召公兼攝之非。又解“古者天子冕服備十二章”,而謂《鄭注》九章、五章之非。
皆頗有根據,不同剿襲。至表啟諸作,亦頗織組自然,實與劉克莊《後村集》蹊
逕相近。雖榛楛之勿翦,亦蒙茸於集翠。概加排斥,則又太過之論矣。
△《桐江續集》·三十七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元方回撰。回有《續古今考》,已著錄。所撰有《虛谷集》,今未見。此
《桐江續集》,皆其元時罷官後作。集中有《自序》,稱二十卷。而《千頃堂書
目》作五十卷。今觀集中四卷末題“從事郎寧國路儒學教授同捨生曹祐編次”。
五卷末題“男方存心、正心刊行”。六卷未題“初授徽州路儒學教授馮蒙龜、林
一桂等刊”。九卷末題“表侄劉秉懿謹編刊行”。十卷末題“甥侄汪庭芝謹編”。
二十五卷末題“古杭徐芝石宅滄浪山房刊行”。二十七卷末題“學生徐編次”,
而佚其名。則後人所增益,非其舊也。此本猶元時舊刻,有玉蘭堂印,又有季滄
葦藏書印。蓋文徵明所藏,復歸泰興季振宜者。詩集闕一卷、二卷、三卷、二十
一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六卷、三十二卷、三十四卷、三十六卷、三十
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僅存二十九卷。文集惟第一卷目次可辨,餘皆初刊稿
本,“卷”字下但有墨台,不知首尾,以數計之,約存八卷。中間頗有闕頁,無
別本可校,今亦仍之。觀吳之振重刊《瀛奎律髓》,疑書首一序非回所作。今集
中載此文在《送王俊甫序》後、《劉子敬吟卷序》前,知之振未見此集,則亦希
覯之本,不以殘闕廢矣。回人品卑污,見於周密《癸辛雜識》者,殆無人理。然
觀其集中諸文,學問議論,一尊朱子。崇正辟邪,不遺餘力,居然醇儒之言。就
文言文,要不可謂其悖於理也。其詩專主江西,平生宗旨,悉見所編《瀛奎律髓》
中。雖不免以粗率生硬為老境,而當其合作,實出宋末諸家上,更不能以其人廢
矣。
△《野趣有聲畫》·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楊公遠撰。公遠字叔明,歙縣人。是集前有鹹淳中《吳龍翰序》,稱一卷。
而此本二卷。然至元乙酉《方回跋》在上卷末,所載《回溪道中》一詩,乃在下
卷中。使原為二卷,則此跋不應介在其間;使集中原載此詩,則回又必不更錄其
全文。知原集止一卷,而下卷為後人所續輯。故又有《丙戌初度詩》在作跋後一
年也。其詩不出宋末江湖之格,蓋一時風尚使然,一邱一壑,亦有佳致。以久無
刊本,故選宋、元詩者多遺之。明嘉靖丙申,汪元錫始得本於其族子瀚,乃復傳
抄。集中有《至元乙酉生朝詩》,稱“六十平頭慳兩歲”,則是年五十八。以長
歷推之,當生於理宗紹定元年,宋亡時年四十九。入元未仕,當從周密之例,稱
南渡遺民。然集中《春雪詩》題xia6*注“己卯正月初三作”。是時正張世傑、陸秀
夫等蹈海捐生之歲,而其詩有“向曉披衣更擁衾,更無一事惱胸襟”,則是以宋
之存亡付諸度外,與前朝故老惓惓舊國者迥殊。且入元以後,乾謁當路,頌揚德
政之詩,不一而足。其未出仕,當由梯進無媒,固不能與密之終身隱遯者同日文
矣。今系之元人,從其志也。
△《月屋漫稿》·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黃庚撰。庚字星甫,天台人。厲鶚以其生於宋末,入元未仕,遂收入宋詩。
然宋亡時庚尚幼,觀其集首《自序》,乃泰定丁卯所作。時元統一海內已五十七
年,不得仍系之宋。今仍題作元人,從《浙江通志·文苑傳》例也。庚嘗客山陰
王英孫家,試越中詩社枕易題,庚為第一,考官乃李侍郎。今評語與原詩並在集
中。(案張觀光《屏岩小稿》亦有此事,未詳孰是,姑兩存之。)蓋甚為當時所
推重。其詩沿江湖末派,體格不免稍卑,而觸處延賞,亦時逢警語。如五言之
“斜陽明晚浦,落葉瘦秋山”、“柳色獨青眼,梅花同素心”、“鳴榔丹葉聚,
撒網浪花圓”諸句,七言之“鍾帶夕陽來遠寺,碑和春雨臥平蕪”、“細柳雨中
垂綠重,殘花風裡亂紅輕”、“清夜夢分千里月,故鄉人各一方天”、“風月滿
懷詩可寫,雪霜侵鬢鏡先知”諸句,類皆風致婉約,猶具晚唐之一體。王士禎
《居易錄》謂《月屋漫稿》一卷,皆庸下無足取,未免詆之太甚矣。
△《剡源集》·三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戴表元撰。表元字帥初,一字曾伯,慶元奉化人。宋鹹淳中登進士乙科。
除建康教授,遷臨安,又遷行戶部掌故、國子主簿,皆以兵亂不就。元大德中,
以薦除信州教授。調婺州,移疾歸。再以修撰博士薦,不起,終於家。事跡具
《元史·儒學傳》。表元所著《剡源集》,明初上於史館,宋濂曾序而刻之,凡
二十八卷,其版久佚。此本乃嘉靖間四明周儀得其舊目,廣為蒐輯,厘為三十卷,
表元後裔洵復梓行之。王士禎《居易錄》稱海寧刻《剡源集》四卷,乃黃宗羲所
選錄,非完書也。表元少從王應麟、舒岳祥游,學問淵源,具有授受。顧嗣立
《元詩選小傳》,稱:“宋季文章氣萎苶,而詞骫骳,帥初慨然以振起斯文
為己任。其學博而肆,其文清深雅潔,化朽腐為神奇。間事摹畫,而隅角不露。
尤自秘重,不妄許與。至元、大德間,東南之士以文章大家名重一時,帥初一人
而已。”又引宋濂之言曰“濂嘗學文於黃文獻公。公於宋季詞章之士樂道之而不
已者,惟剡源戴先生為然”云云。於元人之中,推之獨至。今觀其詩文,信嗣立
所論不誣也。
△《剩語》·二卷(永樂大典本)
案是集散見《永樂大典》中,或題曰《艾性夫剩語》,或題曰《艾性夫孤山
晚稿》。而不著性夫為名為字,亦不載時代。今考《江西通志》,稱“撫州三艾”,
叔可字無可,憲可字元德,性字天謂,皆工於詩。性闔門教授,執經者盈門,著
有《孤山詩集》,與《永樂大典》所題《孤山晚稿》相合。吳澄《支言集》有高
夔妻艾氏墓誌,稱“為鹹淳貢生性夫之女,習見其家儒教,屢以勖其夫”云云。
與《永樂大典》所題艾性夫合。疑《江西通志》本作性夫,字天謂,傳刻脫一
“夫”字也。考集中有謝枋得《輓詩》一首,則性夫元初尚存。又曹安《讕言
長語》,稱“於成化五年,之元江署學,一家多藏書,內一詩集乃江浙道提舉艾
性夫作,貫酸齋作序”云云。宋無江浙道提舉,蓋其晚年已仕元矣。性夫雖講學
之家,而其詩氣韻清拔,以妍雅為宗,絕不似宋末有韻之語錄。五七言古體,筆
力排盪,尤為擅長。曹安稱其七言律太辣,五七言絕歌行語多關世教,並稱其
《銅雀硯》、《撲滿吟》、《臨邛道士招魂歌》三首,所論頗為得實。謹采掇排
次,厘為二卷,用存其概。至原書本分集編次,其卷目已不可見。而《永樂大典》
內題作《剩語》者較多,今故用以標名,不復更為分析雲。
△《養蒙集》·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元張伯淳撰。伯淳字師道,嘉興崇德人。宋末舉童子科。至元二十三年以薦
除杭州路教授。大德中官至翰林侍講學士。虞集序其集,述其生平甚悉,以漢賈
誼比之。《鄧文原序》亦擬以陸贄。然所稱論事數十條者,今皆不載於集中,蓋
召對面陳,未具疏也。文原又稱其為文恥尚鉤棘,而舂容紆餘,鏗乎如金石之交
奏,然不喜以藻翰自名。歿後無成稿。其子河東宣慰副使采、長孫武康縣尹炯,
訪求遺逸,厘為十卷。今觀其文,源出韓愈,多謹嚴峭健,得立言之體。文原以
舂容紆徐稱之,不甚相似。其詩則鄙拙殊甚,古體尤劣。王士禎《居易錄》深詆
其膚淺。顧嗣立《元詩選》亦稱其古詩少合作。集中有《題鮮于伯機所藏黃庭經》
一首,語較古健,乃趙孟頫作誤入。又稱其近體率皆酬應之作,其言皆允。惟嗣
立所摘佳句九聯,則多所未安。如《出郊詩》云:“瘦筇支彳亍,狹路寫之無。”
此何等語,而顧以為佳乎。皇甫湜、李翱諸集皆不載詩,不害其為湜與翱,正不
必曲為回護也。其集刊版久佚,輾轉傳抄,殘闕頗甚。此本凡文六卷、詩三卷、
詞一卷,乃錢塘厲鶚鈔自繡谷吳氏者。鶚頗為校正,然脫簡終弗能補。考顧嗣立
《元詩選》中闕字與此本並同,則嗣立所見,亦即此本矣。
△《牆東類稿》·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元陸文圭撰。文圭字子方,江陰人。幼而穎悟,博通經史及天文、地理、律
象、醫藥、算數之學。宋鹹淳初以《春秋》中鄉選。延祐設科,再中鄉舉。以老
疾不應徵召,卒於家。事跡具《元史·儒學傳》。文圭當南宋之末,年已二十餘。
入元後五十餘年,至泰定、天曆間,尚應聘設教於容山。至順末猶為陳敬叔作
《安定祠記》。又數年至順帝至正初始卒。最為老壽。惟《史》不載其登仕版。
而集中《吳縣學田記》有“至元辛卯余領吳縣學事”語,似亦曾為教官。然辛卯
為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文圭只三十餘,而《記》中乃有“余愚且老”句,與文圭
情事不合。或此《記》本代人作,而失於標註歟。《史》稱文圭之文,融會經傳,
縱橫變化,莫測其涯涘,東南學者皆宗師之。今核所作,《史》言不謬。《史》
又稱其邃於地理,考核甚詳。今檢集中惟存《辨毛穎傳中山》一條,餘悉不載,
殆散佚不可考矣。是集本二十卷,世久無傳。今從《永樂大典》中蒐采遺佚,共
得文三百餘篇、詩詞六百餘篇,仍依原目厘為二十卷。雖割裂之餘,重為輯綴,
亡失者已多,而據所存者觀之,固元初一作者也。
△《青山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元趙文撰。文字儀可,一字惟恭,號青山,廬陵人。宋景定、鹹淳間嘗冒宋
姓,三貢於鄉。後始複本姓,入學為上舍。宋亡入閩,依文天祥。元兵破汀州,
與天祥相失,遯歸故里。後為東湖書院山長,選授南雄文學。其卒也,程鉅夫為
作志銘,見於《雪樓集》。劉將孫作墓表,亦見於《養吾集》,載其行履頗詳。
近時顧嗣立《元詩選小傳》,稱其入元授清江教授,而《程志》實作南雄。鉅夫
與文交契甚厚,不容有誤,疑嗣立所記乃偶然失考。又《永樂大典》書其名,多
作“彣”字。案《集韻》,彣、文音義本通,亦非別有兩名也。文與謝翱、
王炎午同入文天祥幕府,滄桑以後,獨不能深自晦匿,以遲暮餘年,重餐元祿。
出處之際,實不能無愧於諸人。然其文章,則時有《哀江南賦》之餘音。擬以古
人,其庾信之流亞乎。文嘗自言:“行事使人皆可知可見者,為君子之行;為文
使人讀之可曉,考之有證者,為君子之言。”今觀其詩文,皆自抒胸臆,絕無粉
飾,亦可謂能踐其言矣。焦竑《國史經籍志》載《青山稿》三十一卷,世鮮流傳。
今從《永樂大典》中裒輯編訂,勒為八卷。
△《桂隱文集》·四卷、《詩集》·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劉詵撰。詵字桂翁,廬陵人。生於宋末,猶及見諸遺老,得其緒論。迨延
祐復科舉後,益肆力於名物、度數、訓詁、箋注之學。既十年不第,乃刻意於詩
古文。江南行御史台屢以教官、館職、遺逸薦,皆不報。至正十年卒,年八十三。
王榮祿為之請於朝,謚曰文敏。事跡具《元史·儒學傳》。此集為其門人羅如篪
所編,有虞集、歐陽玄二《序》。本傳稱其文“根柢六經,躪躒諸子百家,融液
今古,而不露其踔厲風發之狀”。考集中有《與揭曼碩書》,稱:“文章期於古
而不期於襲,期於善而不期於同,期於理之達、神之超、變化起伏之妙,而不盡
期於為收斂平緩之勢。若以委怯為和平,迂撓為舂容,如學西施者僅得其顰、學
孫叔敖者僅得其衣冠談笑,非善學者也。”蓋其文章宗旨,主於自出機軸,而不
以摹擬字句為古。《歐陽玄序》亦稱“其文溫柔敦厚似歐,明辨雄雋似蘇”。至
論其妙非相師,非不相師,蓋深得詵之用意。玄又稱其尤長於詩,詩又長於五言
古體短篇,所論亦允。顧嗣立《元詩選》則稱其律詩多佳句。案集中近體,格力
頗遒,實不僅以佳句見。且嗣立所摘諸聯,如“燕子樓台人影瘦,海棠池館月痕
孤”,乃近小詞;“君如硎刃千牛解,我似車輪四角方”,亦江湖習調,殊不足
盡詵所長也。《詵墓誌》亦歐陽玄作,稱其有古文若干卷、諸體詩若干卷、駢儷
書札若干卷,總題曰《桂隱集》,均不著其卷數。疑作志時僅有稿本,尚未厘定
成編。此本為明嘉靖間其族孫志孔所刊,凡文四卷、詩四卷,而不載駢儷書劄,
疑重刊時已有所散佚。又詩末有《羅如篪跋》,稱先梓其詩十四卷。而今本實止
四卷,殆亦編次者所合併歟。
△《水雲村稿》·十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元劉壎撰。壎有《隱居通議》,已著錄。其文集舊有二本,一曰《水雲
村泯稿》,乃明洪武間其孫瑛所手抄,篇目無多,而多雜采《隱居通議》中語,
綴輯成帙,不為完本;一即此本,乃其裔孫凝收拾遺佚,別加排次,蒐采較為賅
備。惟原目二十卷,而所存止十五卷,自十六卷以下有錄無書,當由傳寫者失之。
然此五卷所載,皆青詞、祝文,無關體要之作。其存佚無足為輕重,則雖闕猶不
闕矣。塤才力雄放,尤長於四六。集中所載諸啟劄,大抵皆在宋世所作。考《隱
居通議》,自述其得意之筆,如《代吳浚謝建閫表》、《吊吳浚文》、《代趙必
岊謝廟堂啟》、《通丁應奎啟》,今皆不見於集中。則其散佚者亦自不少。然即
所存者觀之,隸事鑄詞,亦復頗見精采。塤嘗自言,趙必岊稱其能以散文為四六,
正是片段議論,非若世俗抽黃對白,而血脈不貫者。蓋生平得力,有甘苦自知者
矣。其他古文則多入元以後所作。灝瀚流轉,頗為有氣。而時以俳句綺語攙雜
其間,頗乖典則。則覃精儷偶,先入者深,有不知其故態之萌者矣。惟其年過七
旬,復出食元祿。而《晚春郊行詩》云:“路少過軍仍鼓吹,地多遺老自衣冠。”
《丙子閩山詩》云:“漢祚縱移諸葛在,唐兵雖散子儀侯。”《賈似道詩》云:
“漢祖有恩慚馬邑,懷王何罪老鹹陽。”皆其未出山時所作,是則可以不存耳。
△《巴西文集》·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元鄧文原撰。文原字善之,一字匪石,綿州人,隨其父流寓錢塘。自稱巴西,
不忘本也。生於宋理宗寶祐六年。宋末應浙西轉運司試,中魁選。至元間行中書
省闢為杭州路儒學正,官至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監祭酒,致仕。致和元年卒於家,
諡文肅。事跡見《元史》本傳。文原學有本原,所作皆溫醇典雅。當大德、延祐
之世,獨以詞林耆舊主持風氣。袁桷、貢奎左右之,操觚之士響附景從。元之文
章,於是時為極盛,文原實有獨導之功。所著有《內制集》、《素履齋稿》,今
並未見傳本。此本不知何人所編,僅錄其碑誌記序等文七十餘篇。即顧嗣立《元
詩選》中所錄諸詩,亦無一首。蓋出後人摘選,非其完帙。然黃虞稷《千頃堂書
目》僅列二集之名,而無其卷數,蓋亦未見。近時藏書家所有,皆與此本相同,
則其全集之存否,蓋未可知。或好事者蒐采遺篇,以補亡佚,亦未可知。然吉光
片羽,雖少彌珍,固當以倖存寶之,不當以不完廢之矣。
△《屏岩小稿》·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張觀光撰。觀光字直夫,東陽人。其始末未詳。集中有《和仇山村九日吟》,
而《晚春即事詩》中有“杜鵑亡國恨,歸鶴故鄉情”句。蓋宋末元初人。又有
《甲子歲旦詩》。考景定五年為甲子,元泰定元年亦為甲子。詩中有“歲換上元
新甲子”句,以歷家三元之次推之,上元甲子當屬泰定。觀其《除夕即事詩》中
稱明朝年八十,則得壽頗長,其時猶相及也。詩多窮途之感,蓋不遇之士。惟
《贈談命姚月壺詩》有“試把五行推測看,廣文官冷幾時春”句,其殆曾為學官
歟。全集皆格意清淺,頗窘於邊幅,然吐屬婉秀,無鉤章棘句之態。越中詩社,
以枕易為題,李應祈次其甲乙,以觀光為第一。其詩今見集中,並載應祈批,稱
其若紛紛盆盎中得古罍洗(案黃庚《月屋漫稿》,亦稱以枕易詩為李侍郎取第一。
一試有兩第一,必有一偽,然無可考證,謹附識於此。)又有《梅魂》七言律詩
一首,注曰“武林試中選”。《秋色》五言律詩一首,注曰“山陰詩社中選”。
蓋在當日。亦以吟詠擅名矣。
△《玉斗山人集》·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舊本題南宋王奕撰。考集中《奠大成至聖文宣王》文,稱“至元二十六年歲
在己丑,江南儒生王奕等”。其《玉窗如菴記》則稱“歲癸巳前,奉旨特補玉山
教諭”。癸巳為至元三十年。然則奕食元祿久矣。跡其出處。與仇遠、白珽相類。
題南宋者,誤也。奕字敬伯,玉山人,所著有《斗山文集》十二卷、《梅岩雜詠》
七卷,今並不傳。惟此集尚存,本名《東行斐稿》。明嘉靖壬寅,其鄉人陳中州
為刊版,佚其詩四首,而別附以遺文二篇,始改題今名。其詩稍失之粗,然磊落
有氣,勝宋季江湖一派。素與謝枋得相善,枋得北行以後,尚有唱和詩十首。又
有《和元好問曲阜紀行》詩十首,《贈倪布山》詩一首,稱為金遺。其《寄周月
湖》絕句,亦有“起觀疆宇皆周土,只有西山尚屬商”句,皆尚以宋之遺民自居,
則其出為學官,當在己丑之後。然其《祭文宣王》文,稱“天混圖書,氣通南北,
九域甫一,可輿可舟”。《祖庭觀丁歌》,稱“幸際天地還清寧”,於新朝無所
怨尤。《祭曾子》文,稱“某等律以忠孝,實為罪人。願保髮膚,以遂終慕”,
亦未敢高自位置。視首鼠兩端,業已偷生隳節,而猶思倔強自異者,固尚有間矣。
集中詩文雜編,頗乖體例,然無關於宏旨,今亦姑仍原本錄之焉。
△《谷響集》·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釋善住撰。善住字無住,別號雲屋。嘗居吳郡城之報恩寺,往來吳淞江上,
與仇遠、白珽、虞集、宋無諸人相酬唱。遠贈詩有雲“閶門北去山如畫,有日同
師步翠微”。無答其見寄詩,亦有“句妙唐風在”之語。蓋雖入空門,而深與文
士同臭味也。集中《癸亥歲寓居錢塘千頃寺述懷詩》,有“高閣工書三十年”句。
從英宗至治三年癸亥,上推三十年為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距宋亡僅十四年。
其《贈隱者詩》,有“對食慚周粟,紉衣尚楚蘭”句,蓋猶及見宋之遺老,故所
作頗有矩矱。觀其論詩有雲“典雅始成唐句法,粗豪終有宋人風”,命意極為不
凡。及核其篇什,則但工近體,大抵以清雋琱琢為事,頗近四靈、江湖之派,
終不脫宋人窠臼,所言未免涉於過高。然造語新秀,絕無蔬筍之氣,佳處亦未易
及。在元代詩僧中,固宜為屈一指也。
△《竹素山房詩集》·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吾邱衍撰。衍有《晉史乘》,已著錄。此其所著詩集,而附以遺文二篇。
其詩頗效李賀體,不能盡脫元人窠臼。然胸次既高,神韻自別,往往於町畦之外,
逸致橫生,所謂王謝家子弟雖不復端正者,亦奕奕有一種風氣也。考衍於至大三
年為人所累,被攝得釋,不勝其恚,自投西湖死。留一詩別其友仇遠云:“劉伶
一鍤事徒然,蝴蝶飛來別有天。欲語太玄何處問,西泠西畔斷橋邊。”別見於
《釋宗泐集》,而此三卷中無之。意者原稿為衍所自編,故未經載入歟。朱存理
《樓居雜著》有《書吾氏類集》一篇,稱“《虞山雜抄》內有《竹房集》三卷,
予家有《子招雨師》文等篇遺蹟一冊,錄附集後”。其卷帙與此本合。則此猶舊
帙雲。
△《紫山大全集》·二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胡祗遹撰。祗遹,磁州武安人。《元史》本傳載其字曰紹開。然今民將在
祗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實周書康誥之文。核其名義,疑“紹開”當作“紹聞”,
《元史》乃傳刻之訛也。中統初,張文謙宣撫大名,辟祗遹為員外郎,後官至江
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延祐五年,追贈禮部尚書,諡文靖。是集為其子太常博士
持所編。前有其門人翰林學士承旨劉賡《序》,稱原本六十七卷,歲久散佚。今
據《永樂大典》所載,裒合成編,厘為賦、詩、詩餘七卷,文十二卷,雜著四卷,
語錄三卷。其間雜著一卷,祗遹一生所學具見於斯。然體例最為冗瑣,有似隨筆
劄記者,有似短章小品者,有似蒞官條約者,有似公移案牘者,層見錯出,殆不
可名以一格。考賈誼《新書》,皆以所作治安策及言事諸疏割裂顛倒,各自為章,
別標篇目,說者以為平時紀錄之稿,其後聯綴成篇而上之。祗遹是集,或亦是例
歟。史稱其官右司員外郎時,以論事忤奸相阿哈瑪,外遷太原路治中,提舉鐵冶,
欲以歲賦不辦責之。及其蒞職,乃以最聞。官荊湖北道宣慰副使時,辨誣告不軌
之獄。官濟寧路總管時,擘畫軍政八事,並修《明學校之法》。又稱其所至皆抑
豪右,扶寡弱,敦教化,厲士風。蓋以吏治名一時,而無一語及其文章。今觀其
集,大抵學問出於宋儒,以篤實為宗,而務求明體達用,不屑為空虛之談。詩文
自抒胸臆,無所依仿,亦無所雕飾,惟以理明詞達為主。元代詞人,往往以風華
相尚,得茲布帛菽粟之文,亦未始非中流一柱矣。惟編錄之時,意取繁富,遂多
收應俗之作,頗為冗雜。甚至如《黃氏詩卷序》、《優伶趙文益詩序》、《贈宋
氏序》諸篇,以闡明道學之人,作媟狎倡優之語。其為白璧之瑕,有不止蕭統之
譏陶潛者。陶宗儀《輟耕錄》載其鍾愛歌兒珠簾秀,贈以《沉醉東風》小曲,殆
非誣詞矣。以原本所有,姑仍其舊錄之,而附糾其繆於此,亦足為操觚之炯戒也。
△《松鄉文集》·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任士林撰。士林字叔實,號松鄉,奉化人。以郝天挺薦,授安定書院山長。
是集所錄,碑誌居多。大抵刻意摹韓愈,而其力不足以及愈,故句格往往拗澀,
乃流為劉蛻、孫樵之體。又間雜偶句,為例不純。其《自然道士傳》、《正一先
生傳》、《壽光先生傳》諸篇,襲《毛穎傳》而為之,亦頗嫌窠臼。然南宋季年,
文章凋敝。道學一派,以冗沓為詳明;江湖一派,以纖佻為雅雋。先民舊法,幾
於盪析無遺。士林承極壞之後,毅然欲追步於唐人,雖明而未融,要亦有振衰起
廢之功,所宜過而存之者也。趙孟頫嘗見其《蘭芎山寺碑文》,深相傾挹。後士
林卒,孟頫為志其墓。杜本亦稱其《謝翱傳》、《胡烈婦傳》能使秉彝好德之心
千載著明,固非曲相假借矣。
△《松雪齋集》·十卷、《外集》·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元趙孟頫撰。孟頫字子昂,宋太祖之後。以秀王伯圭賜第湖州,故為湖州人。
年十四,以父蔭入仕。宋亡家居,會程鉅夫訪遺逸於江南,以孟頫入見。即授兵
部郎中,累官翰林學士承旨。卒,追封魏國公,諡文敏。事跡具《元史》本傳。
楊載作孟頫行狀,稱所著有《松雪齋詩集》,不詳卷數。明萬曆間,江元禧所編
《松雪齋集》,寥寥數篇,實非足本。惟焦竑《經籍志》載《孟頫集》十卷,與
此本目次相合。而史所稱《琴原》、《樂原》,得律呂不傳之妙者,檢勘均在其
中。《外集》雜文十九首,亦他本所未載,蓋全帙也。孟頫以宋朝皇族,改節事
元,故不諧於物論。觀其《和姚子敬韻詩》,有“同學故人今已稀,重嗟出處寸
心違”句,是晚年亦不免於自悔。然論其才藝,則風流文采,冠絕當時。不但翰
墨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讓於虞、楊、范、揭之間,不甚出其後也。集前有
《戴表元序》,見《剡源集》中,末題大德戊戌歲。蓋孟頫自汾州知州謁告歸里
時裒集所作,請表元序之者。表元不妄許與,而此《序》推挹甚至,其有所以取
之矣。後人編錄全集,仍錄此《序》以為冠,非無意也。
△《吳文正集》·一百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元吳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錄。是集為其孫當所編。永樂丙戌,其五
世孫爟所重刊。後有《爟跋》曰:“《支言集》一百卷、《私錄》二卷,皆大父
縣尹公手所編類,刊行於世。不幸刻版俱毀於兵火,舊本散落,雖獲存者間亦殘
闕。迨永樂甲申,始克取家藏舊刻本,重壽諸梓。篇類卷次,悉存其舊,不敢
改。惟卷首增入年譜、神道碑、行狀、國史傳以冠之。但舊所闕簡,遍求不得完
本,今故止將殘闕篇題列於各卷之末,以俟補續”云云。則此本乃殘闕之餘,非
初刻之舊矣。然檢其卷尾闕目,惟十七卷《徐君順詩序》一篇、五十四卷《題趙
天放桃源卷後》一篇、五十七卷《題約說後》一篇,又三十七卷《滹南王先生祠
堂記》末,注“此下有闕文”而已,所佚尚不多也。初,許衡之卒,詔歐陽玄作
神道碑。及澄之卒,又詔揭徯斯撰神道碑。首稱“皇元受命,天降真儒。北有許
衡,南有吳澄。所以恢宏至道,潤色鴻業,有以知斯文未喪,景運方興”云云。
當時蓋以二人為南北學者之宗。然衡之學主於篤實以化人,澄之學主於著作以立
教。故世傳《魯齋遺書》,僅寥寥數卷;而澄於註解諸經以外,訂正張子、邵子
書,旁及《老子》、《莊子》、《太玄》、《樂律》、《八陣圖》、《葬經》之
類,皆有撰論,而文集尚裒然盈百卷。衡之文明白質樸,達意而止;澄則詞華典
雅,往往斐然可觀。據其文章論之,澄其尤彬彬乎。吳當所編,過於求備,片言
隻字,無不收拾,有不必存而存者,未免病於稍濫。然此自南宋以來編次遺集之
通弊,亦不能獨為當責矣。
△《金淵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仇遠撰。遠字仁近,一曰仁父,錢塘人。因居餘杭溪上之仇山,自號曰山
村民。世傳高克恭畫《山村圖卷》,即為遠作也。遠在宋鹹淳間即以詩名。至元
中嘗為溧陽教授,旋罷歸,優遊湖山以終。遠初鋟所作一編,方鳳、牟巘、戴表
元皆為之序。分教京口時,裒所作曰《金淵集》,吾邱衍為之題詩。所謂仇仁父
解秩建康,有新文曰《金淵集》者是也。二集皆已佚。故明嘉靖中顧應祥跋其
《贈士瞻上人卷》,已有不見全集之憾。世所傳《興觀集》、《山村遺稿》,皆
從手書墨跡蒐聚成編,非其完善。近時歙縣項夢昶始採摭諸書所載,補輯為《山
村遺集》一卷,刻之杭州。而所謂《金淵集》者,則不可復睹。今惟《永樂大典》
所載,尚數百首。考遠《贈士瞻上人卷》後有洪武二十一年僧道衍《跋》,其推
挹甚至,蓋深傾倒於遠者。故其監修是書,載之獨夥。疑其全部收入,所遺無幾
也。謹以各體排纂,編為六卷。遠在宋末,與白珽齊名,號曰“仇白”。厥後張
翥、張羽以詩鳴於元代者,皆出其門。他所與唱和者,周密、趙孟頫、吾邱衍、
鮮于樞、方回、黃溍、馬臻,皆一時名士。故其詩格高雅,往往頡頏古人,無
宋末粗獷之習。《方鳳序》述遠之言曰:“近體吾主唐,古體吾主選。”瞿祐
又記遠自跋其詩曰:“近世習唐詩者以不用事為第一格。少陵無一字無來處。眾
人固不識也。若不用事之說。正以文不讀書之過耳。”其言頗中江湖、四靈二派
之病。今觀所作,不愧所言。而此集出自塵埋蠹蝕之餘,皆項夢昶本所不載,若
有神物呵護,俾待聖朝而後顯者,為尤可寶貴矣。
△《山村遺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仇遠撰。遠所撰《金淵集》,皆官溧陽日所作,故取投金瀨事以為名。所
載皆溧陽之詩,而他作不預焉。其他作為方鳳、牟巘、戴表元等所序者,僅散見
諸家集中,而詩則久佚。世所傳《興觀集》、《山村遺稿》,皆後人以墨跡裒刻,
非其完本。此本為歙縣項夢昶所編。後有《夢昶跋》,稱留意搜訪,從《珊瑚木
難》、《清河書畫舫》、《成化杭州府志》、《嘉興志補》、《上天竺寺志》、
《絕妙好詞》、《花草粹編》諸書中,復得詩詞題跋如乾首,編排成帙。雖其時
《永樂大典》猶庋藏清秘,外間不得而窺。《金淵集》所載,夢昶皆不及錄,不
足以盡遠之著作。然此集之詩,皆不作於溧陽,不可併入《金淵集》內。故仍存
其書,各著於錄,以不沒遠之佚篇焉。
△《湛淵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白珽撰。珽有《湛淵靜語》,已著錄。《成化杭州府志》載珽《湛淵集》
八卷。《文淵閣書目》尚著錄。今已久佚。此本為近時杭州沈菘町所輯,凡賦二
首、詩六十三首、文六首,冠以《戴表元序》,而附以宋濂所作《墓誌》。《表
元序》稱其詩甚似渡江陳去非。《濂志》載劉辰翁之言,稱其不為雕刻苛碎,有
雲山韶濩之音。又月泉吟社第十八名唐楚友者,即珽之寓名。謝翱、方鳳等亦評
其格調甚高。陶九成撰《輟耕錄》,載其《演雅》十首。蓋珽在宋鹹淳中,已與
仇遠同以詩名。入元後,二人皆應薦為儒官。坎坷不達,退老湖山,出處亦略相
近。其集皆散佚之後,經後人重輯,略存什一。而遠所撰《金淵集》,以《永樂
大典》收入,恭逢新地右文,得邀睿鑒,重壽棗梨。而珽集以《永樂大典》未收,
無從裒錄,故所傳只有此本。其中又間雜偽作,如《成化杭州府志》所載《三月
八日過西馬塍》一首,中四句全與《月泉吟社詩》同。而第二句以“塍”字與
“晴”聲名字同押,是於至正之初已用《洪武正韻》。其為依託淆混,不問可知。
是則與遠所遭有幸有不幸矣。然吉光片羽,終足寶貴,固不妨與遠並傳也。
△《牧潛集》·七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釋圓至撰。圓至字牧潛,號天隱,高安人。至元以來,遍歷荊、襄、吳、
越,禪理外頗能讀書。又刻意為古文,筆力嶄然,多可觀者。前有崇禎己卯僧明
河《書姚廣孝序後》一篇,稱初得抄本於武林,前有《方回序》,後有《洪喬祖
跋》。又有《姚廣孝序》,序為《逃虛子集》所不載。後又得見刻本,多詩數首,
因校付毛晉刻之。此本即毛晉所刻,僅有《喬祖跋》及明河此文,無方、姚二
《序》,殆偶失之。明河又稱嘗讀《虎邱舊志》,見圓至《修隆禪師塔記》,嘆
其文字之妙。今此《記》不見集中,則不知何以不補入也。自六代以來,僧能詩
者多,而能古文者不三五人。圓至獨以文見,亦緇流中之卓然者。都穆《南濠詩
話》嘗稱圓至工於古文,詩尤清婉,舉其《寒食》、《西湖》、《送人》、《再
往湖南》、《塗居士見訪》五詩。《送人》及《再往湖南詩》,不免凡語,餘三
篇誠楚楚有清致,蓋其詩亦有可觀。而所注周弼《三體唐詩》,乃弇陋不可言狀。
知文章之道,與考證之學分路而揚鑣也久矣。
△《小亨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楊宏道撰。宏道字叔能,淄川人,生金之季,其事跡不見於史傳。以集中
詩文考之,金宣宗興定末始與元好問會於京師。是時金已南遷,至哀宗正大元年,
嘗監麟遊酒稅。後又仕宋,以理宗端平元年為襄陽府學教諭。其《投趙制置札》,
有“歸朝未滿三載”語,則當以紹定末南歸者。而集中又有《贈仲經詩序》,稱
“端平二年清明後,出襄陽,攝唐州司戶,十二月上旬北遷,寓家濟源”云云。
則在宋未久,旋入於元。考之《宋史》,是歲七月,元兵至唐州,全子才棄師宵
遁,唐州遂為元所取,宏道蓋因此北遷耳。其後遂鮮所表見,當未經復仕。惟集
中《門帖子》有“己酉再逢鬢未皤”之句,計入元又十四五年,而宏道年已六十
矣。綜其生平,流離南北,竊祿苟全。其出處之際,蓋無足道,然其詩則在當日
最為有名。元好問序其集,謂金南渡後學詩者,惟辛敬之、楊叔能以唐人為指歸。
又序楊飛卿《陶然集》,謂貞祐後詩學為盛,洛西辛敬之、淄川楊叔能、太原李
長源、龍坊雷伯威、北平王子正,皆號稱專門。又有《贈宏道詩》雲“海內楊司
戶,聲名三十年”。又雲“星鬥龍門姓氏新,豈知書劍老風塵”。其傾倒於宏道
甚至。劉祁《歸潛志》亦以宏道與好問及李汾、杜仁傑並稱。同時若趙秉文、楊
雲翼見其詩,並稱嘆不已。秉文至比之金膏水碧,物外難得之寶。今觀所作五
言古詩,得比興之體,時時近漢、魏遺音。律詩風格高華,亦頗有唐調。雖不及
好問之雄渾蒼堅,然就一時詩家而論,固不可謂非北方之巨擘也。焦竑《經籍志》,
載《小亨集》十五卷,世久失傳。今從《永樂大典》中搜輯編綴,厘為詩五卷、
文一卷。
△《還山遺稿》·二卷、《附錄》·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楊奐撰。奐字煥然,又名知章,乾州奉天人。生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
凡秋試四中選,而春試輒不第。入元以耶律楚材薦,授河南路徵收課稅所長官,
兼廉訪使。越十年致仕歸。事跡具《元史》本傳。考集中《臂僮記》,稱所著有
《還山前集》八十一卷、《後集》二十卷、《近鑒》三十卷、《韓子》十卷、
《概言》二十五篇、《硯纂》八卷、《北見記》三卷、《正統記》六十卷。《元
史》本傳則僅稱有《還山集》六十卷。元好問作《奐神道碑》,則稱《還山集》一
百二十卷,卷目均參差不符。然舊本不傳,無由考定。此本乃明嘉靖初南陽宋廷
佐所輯,以掇拾殘賸,故名之曰《遺稿》。凡文一卷、詩一卷,冠以《考歲略》。
又附錄傳志、題詠之類為一卷。並各以采自某書,得自某人,及石刻今在某所,
注於下。蓋明之中葉,士大夫偶著一書,猶篤實不苟,必求有據如此也。奐詩文
皆光明俊偉,有中原文獻之遺,非南宋江湖諸人氣含蔬筍者可及。其《汴故宮記》,
述北宋大內遺蹟。《與姚公茂書》,論朱子家禮神主之式。舉所見唐杜衍家廟及
汴京宋太廟為證。《東遊記》,述孔林古蹟尤悉。皆可以備文獻之徵也。陶宗儀
《輟耕錄》稱,奐嘗讀《通鑑》,至論漢、魏正閏,大不平之。遂修《漢書》,
駁正其事。因作詩云:“風煙慘澹控三巴,漢燼將燃蜀婦髽。欲起溫公問書法,
武侯入寇寇誰家。”後攻宋軍回,始見《通鑑綱目》,其書乃寢云云。是郝經以
外,又有斯人,亦具是卓識矣。
△《魯齋遺書》·八卷、《附錄》·二卷(左都御史張若溎家藏本)
元許衡撰。衡有《讀易私言》,已著錄。初,衡七世孫婿郝亞卿輯其遺文未
竟,河內教諭宰廷俊繼成之,何瑭為之序。嘉靖乙酉,山陰蕭鳴鳳校刊於汴,自
為之序。序後復有題識云:“鳴鳳方校是書,適應內翰元宗奉使過汴,謂舊本次
第似有未當,乃重編如左。續得《內法》及《大學中庸直解》,俱以次增入舊本,
名《魯齋全書》。竊謂先生之書,尚多散佚,未敢謂之全也。故更名《遺書》。”
蓋此本為應良所重編,而鳴鳳更名者也。首二卷為語錄。第三卷為《國小大義直
說》、《大學要略》、《大學直解》。第四卷分上、下,上為《中庸直解》、下
為《讀易私言》、《讀文獻公揲蓍說》及《陰陽消長》一篇。第五卷為奏疏。第
六卷亦分上、下,上為雜著,下為書狀。第七、第八卷為詩樂府。《附錄》二卷,
則像贊誥敕之類及後人題識之文。其書為後人所裒輯,無所別擇。如《大學中庸
直解》皆課蒙之書,詞求通俗,無所發明。其編年歌括,尤不宜列之集內。一概
刊行,非衡本意。然衡平生議論宗旨,亦頗賴此編以存。棄其蕪雜,取其精英,
在讀者別擇之耳。其文章無意修詞,而自然明白醇正,諸體詩亦具有風格,尤講
學家所難得也。
△《靜修集》·三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元劉因撰。因有《四書集義精要》,已著錄。其早歲詩文,才情馳騁。既乃
自訂《丁亥詩集》五卷,盡取他文焚之。卒後門人故友裒其佚稿,得《樵菴詞集》
一卷、《遺文》六卷、《拾遺》七卷。最後楊俊民又得《續集》二卷。捃拾殘賸,
一字不遺,其中當必有因所zi6*焚者。一例編輯,未必因本意也。後房山賈彝復增
入《附錄》二卷,合成三十卷。至正中,官為刊行,即今所傳之本。其文遒健排
奡,迥在許衡之上,而醇正乃不減於衡。張綸《林泉隨筆》曰:“劉夢吉之詩,
古選不減陶、柳。其歌行律詩,直溯盛唐,無一字作今人語。其為文章,動循法
度,舂容有餘味。如《田孝子碑》、《桐川圖記》等作,皆正大光明,較文士之
筆氣象不侔。今考其論詩有曰:魏、晉而降,詩學日盛,曹、劉、陶、謝其至者
也。隋、唐而降,詩學日變,變而得正,李、杜、韓其至者也。周、宋而降,詩
學日弱,弱而復強,歐、蘇、黃其至者也”云云。所見深悉源流。故其詩風格高
邁,而比興深微,闖然升作者之堂,講學諸儒未有能及之者。王士禎作《古詩選》,
於詩家流別,品錄頗嚴,而七言詩中,獨錄其歌行為一家,可雲豪傑之士,非門
戶所能限制者矣。
△《青崖集》·五卷(永樂大典本)
元魏初撰。初字太初,號青崖,宏州順聖人。從祖璠,金末官翰林修撰,以
伉直稱。元世祖徵至和林,甚見禮重。璠無子,以初為後。少辟中書省掾吏,告
歸。有薦於朝者,帝問知璠子,即授國史院編修。尋拜監察御史,官至南台御史
中丞。事跡具《元史》本傳。焦竑《經籍志》載魏初《青崖集》十卷。《文淵閣
書目》亦載魏太初《青崖文集》一部,七冊。是明初原集尚存,其後乃漸就亡佚。
今從《永樂大典》所載詩文,搜輯裒綴,厘為五卷,猶可見其崖略。史稱初好讀
書,尤長於《春秋》,為文簡而有法。而集中所記,自稱與姜彧同辱遺山先生教
誨。又稱先生入燕,初朝夕奉杖履。是其學本出元好問,具有淵源。故所作皆格
律堅蒼,不失先民軌範。又其在世祖時,始以經史進讀,旋歷諫職,遇事敢言,
於開國規模,多所裨益。集中《奏議》一門,皆詳識歲月,分條臚列。中如《請
定法令》、《請肅朝儀》、《請免括大興民兵》、《請令御史按察司官歲舉一人
自代》諸議,《元史》皆采入本傳中。其他若《請緩椿配鹽貨》、《請禁刁蹬客
來》、《請優護儒戶》、《請旌鄭江死節》、《請修孟子廟》、《請和僱工匠》、
《請罷河南簽軍》諸議,《史》所未載者,類皆當時要務,切中事情。今幸遺集
僅存,猶足以補史闕,固不徒以文章貴矣。
△《養吾齋集》·三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元劉將孫撰。將孫字尚友,廬陵人,辰翁之子。嘗為延平教官、臨汀書院山
長。辰翁以文名於宋末,當文體冗濫之餘,欲矯以清新幽雋。故所評諸書,多標
舉纖巧,而所作亦多以詰屈為奇。然蹊逕獨開,亦遂別自成家,不可磨滅。將孫
濡染家學,頗習父風,故當日有“小須”之目。吳澄為作《集序》,謂其浩瀚演
迤,自成為尚友之文,如蘇洵之有蘇軾。《曾以立序》則謂淵源所自,淹貫古今。
觀其感遇諸作,皆效陳子昂、張九齡,雖音節不同,而寄託深遠,時有名理。近
體亦多佳句。序記、碑誌諸文,雖傷於繁富,字句亦間涉鉤棘,然敘事婉曲,善
言情款,具有其父之所短,亦未嘗不具有其父之所長。又宋、元之際故老遺民,
如胡求魚、聶濟之問學,趙文、劉岳申之文章,郭汝介、塗世俊之孝行,多不見
於他書,獨是集能具其顛末,亦頗賴以傳。至所云歐、蘇起而常變極於化,伊、
洛興而講貫達於粹,然尚文者不能暢於理,尚理者不能推之文。其言深中宋人之
弊。又云:“時文之精即古文之理。韓、柳、歐、蘇皆以時文擅名,其後為古文,
如取之固有。皇甫湜、樊紹述、尹洙、穆修諸家,寧無奇字妙句,幽情苦思,所
謂不得與韓、歐並,時文有不及焉故也。”其言尤足以砭高語奇古,而不能文從
字順之病。雖所作不盡踐其言,要不能不謂之通論也。據《曾以立序》,原集本
四十卷。而自明以來,罕見藏弆。惟周南瑞《天下同文集》首有《將孫序》一篇,
中錄其文一篇。顧嗣立《元詩選》僅載其詩一首。蓋亡佚久矣。今據《永樂大典》
所載,輯為三十二卷,以備文章之一格,亦歐陽修偶思螺蛤之意爾。
△《存悔齋稿》·一卷、《補遺》·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龔璛撰。璛字子敬,自高郵遷居平江。父潗,宋末官司農卿。國亡,
不食卒。璛少為憲使徐琬辟置幕下,後充和靖、學道兩書院山長。調寧國路儒
學教授,遷上饒主簿,改宜春丞。以江浙儒學副提舉致仕。所著有《存悔齋詩稿》
一卷。明朱存理復輯其佚篇為《補遺》一卷。其《詩稿》之末,至正九年開封俞
禎《跋》所稱永嘉朱先生,乃別是一人而佚其名,非即存理也。盛儀《嘉靖維揚
志》,稱璛善屬文,刻意學書,有晉人風度,蓋亦一時知名士。乃篇什所存,
寥寥無幾。當已不免散佚。然其詩格伉爽,頗能自出清新。在元人諸集中猶為獨
開生面,正不必以少為嫌矣。
△《雙溪醉隱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元耶律鑄撰。鑄字成仲,遼東丹王九世孫,中書令楚材之子也。累官中書左
丞相。卒,追贈懿寧王,諡文忠。事跡具《元史》本傳。楚材佐元太祖、太宗平
定天下,立綱陳紀,皆出其所規畫。鑄少而聰敏,尤工騎射。從憲宗征蜀,屢建
功績。後三入中書,定法令,制雅樂,多所裨贊。經濟不愧其父,而文章亦具有
父風,故元好問、李冶諸人皆與款契。然楚材《湛然居士集》尚有抄本,而鑄集
久佚不傳,藏書家至不能舉其名氏。惟明錢溥《內閣書目》有《耶律丞相雙溪集》
十九冊,亦不詳其卷目。檢勘《永樂大典》所收鑄《雙溪醉隱集》,篇什較夥,
有《前集》、《新集》、《續集》、《別集》、《外集》諸名。又別載趙著、麻
革、王萬慶諸序跋,乃為鑄年少之詩,名《雙溪小稿》者而作。是所作諸集,本
各為卷帙,頗有瑣碎之嫌。謹裒集編次,都為一集,而仍以《雙溪小稿》原序、
原跋分系首末,用存其概。鑄早從征伐,足跡涉歷,多西北極遠之區,故所述塞
外地理典故,往往詳核。如據《和林城唐明皇御書闕特勤碑》證《新舊唐書》作
“特勒”之誤。處月、丁零二注,辨論頗詳。此類皆有裨於考證。又其家在金、
元之間,累世貴顯,諳習朝廷舊聞。集中如《瓊林園》、《龍和宮》諸賦,敘述
海陵、章宗軼事及宮室制度,多《金史》所未及。其他題詠,亦多關係燕都故實,
而《帝京景物略》諸書均未紀錄,亦足以資博識也。至於《金史·耶律履傳》、
《元史·耶律楚材傳》均不著其里貫,於史例頗為不合。今考鑄《寓歷亭詩注》
云:“予家遼上,後家醫無閭。”又《五湖別業詩注》云:“余先居和林,從寓
隗台,今卜築縉雲五湖別業。”敘其遷徙之跡頗詳,是尤足以補史之闕矣。
△《東菴集》·四卷(永樂大典本)
元滕安上撰。安上字仲禮,定州人。以薦除中山府教授。歷禹城主簿,徵為
國子博士,轉太常丞,拜監察御史。以地震上疏不得達,遂引疾去。尋起為國子
司業,卒於官。《元史》不為立傳。其事實具見於姚燧所作《墓碣銘》,且稱其
“敏修篤行,學積其躬,道行其家,化及其鄉”。而吳澄《文正集》亦謂安上為
人,乃有學有行而有文者。蓋亦束修自好之士也。燧又稱所著有《東菴類稿》十
五卷,江西廉訪使趙秉政版之行世。又有《易解》、《洗心管見》藏於家。而焦
竑《國史經籍志》乃稱安上《東菴稿》十六卷,與燧所紀卷數不合,當由未見原
集而誤。近時顧嗣立作《元詩選》,搜采至數百家,而安上之集闕焉,則其佚久
矣。今從《永樂大典》中裒集編次,得詩二百餘篇,分為四卷。其詩格以朴勁為
主,不免稍失之粗獷,而筆力健舉。七言古詩尤有開闔排宕之致,視元末穠艷
纖媚之格全類詩餘者。又不以彼易此矣。考蘇天爵《文類》,載有安上《祭硯司
業先生文》一篇。而姚燧亦謂其文一本理義,辭旨暢達,不為險譎,非有裨世教
者不言。是原集當兼載詩文,惜《永樂大典》僅存其詩,其文已無可考也。
△《白雲集》·四卷(編修朱筠家藏本)
元許謙撰。謙有《讀書叢說》,已著錄。謙初從金履祥游,講明朱子之學,
不甚留意於詞藻,然其詩理趣之中頗含興象。五言古體,尤諧雅音,非《擊壤集》
一派惟涉理路者比。文亦醇古,無宋人語錄之氣,猶講學家之兼擅文章者也。惟
其《與王申伯》一詩,宗旨入於莊、老,非儒者所宜言。《求補儒吏》一書,代
人乾乞,亦可不必編置集中,為有道之累。至於《南城晚望詩》,乃五言長律八
韻,而誤分為二首。《放棹行》乃七言古詩,而誤以為律體。故《朝散大夫婺州
路總管治中致仕朱公壙志》,末稱“孤子某等泣血謹識”,全篇皆子為父作之
詞,乃他人之文,誤為收入。《題趙昌甫詩卷》實七言絕句一首,題下昌甫以辛
醜歲云云,即詩之序,乃誤入雜著中。《學箴》一篇既據謙手跡收入集中,即當
題曰《補遺》,乃別共明人題跋題曰《附錄》。考卷末《舊跋》,是集乃正統丁
卯金台李伸得殘編於其祖妣王氏家,皆謙之草稿。伸始編次成書,非出於謙所自
定,故體例踳駁如是也。成化丙戌,江浦張瑄初刻於廣東,金華陳相為之序。
又有正德戊寅陳綱《重刻跋》,稱脫去數頁,竟不可得。又稱改其名曰《白雲存
稿》。此本從商邱宋犖家傳寫,乃題曰《許白雲集》,亦無闕頁。觀卷末題識,
蓋此跋從別本錄入,故與書不相應,今亦削之不載雲。
△《畏齋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程端禮撰。端禮有《讀書分年日程》,已著錄。其詩文名《畏齋集》,見
於黃溍所作《墓誌》,而不著卷數。諸家書目亦多不載,故世久無傳。惟散見
《永樂大典》中者尚得詩文百餘篇。謹依類編次,厘為六卷。其學以朱子為宗,
故作《孫叔會詩集序》云:“詩至七言而衰,律而壞,詞而絕。自朱子出,而古
詩遺意復見。”蓋朱子之學不在乎詩,故其作有自然之妙,諷詠勸懲之實。又
《送牟景陽序》云:“蜀文再變於魏了翁。”了翁學程、朱學,故未嘗有意為文
人之文,而文自妙。其全集宗旨,不出於是。夫朱子為講學之宗,誠無異議。至
於文章一道,則源流正變,其說甚長。必以《晦菴》一集律天下萬世,而詩如李、
杜,文如韓、歐,均斥之以衰且壞,此一家之私言,非千古之通論也。然端禮所
作,尚皆明白淳實,不骫於正。而其持論,亦足以矯淫哇艷冶之弊,於文章尚不
為無功。故糾其膠固之失,而仍裒輯其佚篇,備一格焉。
△《默菴集》·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安熙撰。熙字敬仲,稿城人。少慕劉因之名,欲從之游,因亦願傳所學於
熙。會因卒,不果。然所學一以因為宗。其門人蘇天爵作《熙行狀》,稱朱子
《四書集注》初至北方,滹南王若虛起而辨之。陳天祥益闡其說。熙力與爭,天
祥遂焚其書。今天祥之書故在,焚之之說雖涉於誇飾,然熙之力崇朱學,固於是
可見也。熙歿之後,天爵輯其詩文,而虞集為之序。詩頗有格調,雖時作理語,
而不涉語錄。惟《冬日齋居》五首及《壽李翁八十詩》,不入體裁。雜文皆篤實
力學之言,而傷於平沓,蓋本無意於求工耳。天爵行狀稱集十卷。《目錄》後熙
子塈附記,亦云《內集》五卷、《外集》五卷。此本僅存詩文五卷、《附錄》一
卷,或舊本散佚,後人重為編綴歟。
△《雲峰集》·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胡炳文撰。炳文有《周易本義通釋》,已著錄。據林瀚所作是集《序》,
其原本蓋二十卷,後毀於兵。明成化中,其七世孫用光、八世孫濬乃掇拾散佚,
編為此本。凡雜文七卷,附以賦四篇、歌詞一篇,詩一卷、附以詞三首。《附錄》
二卷,則本傳、行狀及贈答題詠詩文也。炳文之學,一以朱子為宗。故其《答陳
櫟書》云:“我輩居文公鄉,熟文公書,自是本分中事。”其作《草堂學稿序》,
歷舉前代詩人,極詞醜詆。有云:“縱迫曹、劉,何補於格致誠正;縱迫謝、鮑,
何補於修齊治平。”持論偏僻,殊為謬妄。然其雜文乃平正醇雅,無宋人語錄方
言皆入筆墨之習。其詩雖頗入《擊壤集》派。然如《贈鶴菴相士四言》、《北寺
昏鍾》、《廖塢晚煙》、《拜鄂岳王墓》、《濠觀亭》、《贈二齊生》諸篇,皆
不失雅韻。殆其天姿本近於詞章,故門徑雖殊,而性靈時露歟。至於古文之中,
往往間以藻飾。如《送文公五世孫序》云:“自古及今,人家豈無邱墓,亦豈無
巢翡翠臥麒麟者。”《與吳草廬書》云:“tai6*綠滋深,而芹香莫采,有負先聖先
師。”《環綠亭記》云:“睿聖武公,九十猶好學。德麟年方綠鬢,學當如何。”
以文體論之,皆為破律,然較諸侈言載道,毫不修飾者,固有間矣。
△《秋澗集》·一百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王惲撰。惲有《玉堂嘉話》,已著錄。惲文章源出元好問,故其波瀾意度,
皆不失前人矩矱。詩篇筆力堅渾,亦能嗣響其師。論事諸作,有關時政者尤為疏
暢詳明,了如指掌。史稱惲有才幹,殆非虛語,不止詞藻之工也。集凡詩文七十
七卷。又《承華事略》二卷,乃裕宗在東宮時所撰進,裕宗深重其書,令諸皇孫
傳觀焉。《中堂事紀》三卷,載中統元年九月在燕京隨中書省官赴開平會議,至
明年九月復回燕京之事,於時政綴錄極詳,可補史闕。《烏台筆補》十卷,乃為
監察御史時所輯御史台故事。《玉堂嘉話》八卷,則至元戊子所作,乃追記在翰
林日所聞見者。凡文章得失,典制沿革,皆匯而錄之,頗為精核。其論遼、金不
當為載記,尤為平允,即當時所取以作《遼》、《金史》者也。與《承華事略》
均有別本單行。以舊本編入集中,今仍並存焉。
△《牧菴文集》·三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姚燧撰。燧字端甫,號牧菴,河南人,姚樞之從子也。(案《元史》稱樞
為柳城人,元無柳城,蓋史據志狀之文著其祖貫耳。)初以薦為秦王府文學。歷
官至翰林學士承旨、集賢大學士。謚曰文。事跡具《元史》本傳。燧雖受學於許
衡,而文章則過衡遠甚。張養浩作是集序,稱其才驅氣駕,縱橫開合,紀律惟意。
如古勁將率市人戰,鼓行六合,無敵不北。柳貫作燧謚議,稱其典冊之雅奧,詔
令之深醇,抉去浮靡,一返古轍。而銘志、箴頌,雄偉光潔,家傳人誦,莫得而
掩。雖不免同時推獎之詞,然宋濂撰《元史》,稱其文閎肆該洽,豪而不宕,剛
而不厲,舂容盛大,有西漢風,宋末弊習,為之一變。國初黃宗羲選《明文案》,
其《序》亦云:“唐之韓、柳,宋之歐、曾,金之元好問,元之虞集、姚燧,其
文皆非有明一代作者所能及。”則皆異代論定,其語如出一轍。燧之文品,亦可
概見矣。其集久佚不傳。明《文淵閣書目》有《牧菴集》二十冊,而諸家著錄皆
未之及。劉昌輯《中州文表》,所選燧詩較《元文類》僅多數首,文則無出《文
類》之外者。《昌跋》稱《牧菴集》五十卷,聞松江士人家有刻本,南北奔走,
竟莫能致。今所得乃錄本,多殘闕,視刻本僅十之二。黃宗羲序《天一閣書目》
云:“嘗聞胡震亨家有《牧菴集》,後求之不得。”蓋已久佚。惟《永樂大典》
所收頗夥,校以劉時中《年譜》所載文目,雖少十之二三。而較之《文類》所選,
則多十之五六矣。詩詞更多出諸家選本之外,謹排比編次,厘為三十六卷,以存
其概。集中諸體皆工,而碑誌諸篇,敘述詳贍,尤多足補《元史》之闕,又不僅
以詞采重焉。
△《雪樓集》·三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程鉅夫撰。鉅夫初名文海,以字行,建昌人。雪樓者,郢州有白雪樓,鉅
夫嘗以名所寓,故世即以是稱之。少與吳澄同學。宋亡後從季父飛卿入元,遂留
宿衛。世祖試以筆札,改授應奉翰林文字,累官翰林學士承旨。追封楚國公,謚
文憲。事跡具《元史》本傳。鉅夫宏才博學,被遇四朝。忠亮鯁直,為時名臣。
文章亦舂容大雅,有北宋館閣餘風。其《順宗謚冊》諸篇,宋濂等采入《元史》。
蘇天爵撰《文類》,亦錄其文十餘篇,大抵皆詔誥碑版紀功銘德之作,而不及其
詩。然其詩亦磊落俊偉,具有氣格。近體稍膚廓,當由不耐研思之故。古詩落落
自將,七言尤多遒警。當其合作,不減元祐諸人,非竟不工韻語者。天爵偶爾見
遺,非定論也。所著《玉堂集類稿》、《奏議存稿》及詩文雜著,本各自為部。
其子大本,合輯為四十五卷,門人揭徯斯校正之。此本並作三十卷,乃至正癸卯
其曾孫溍所重編。明太祖洪武甲戌,詔取其本入秘閣。蓋數十年後,已隔異代,
猶重為著作典型雲。
△《曹文貞詩集》·十卷、《後錄》·一卷(江蘇蔣曾瑩家藏本)
元曹伯啟撰。伯啟字士開,碭山人,至元中薦除冀州教授,天曆初官至陝西
諸道行台御史中丞,卒諡文貞。是集一名《漢泉漫稿》。後有至元戊寅《吳全節
跋》,稱為其子江南諸道御史台管勾復亨所類次,國子生胡益編為十卷,又稱有
張夢臣、歐陽原功、蘇伯修、呂仰實四《序》。此本皆不載。《總目》於四《序》
之前又列有御史台咨文、太常博士謚議,亦皆有錄無書,蓋傳寫佚之。《後錄》
一卷,為曹鑒奉敕所撰碑及像贊、祭文、哀詞、輓章,而目中提調、校刊、謄
寫姓名一條,亦未載入,則後人刪之也。伯啟生於宋末元初,而家世江北,不染
江湖末派,亦不沿豫章餘波,所作乃多近元祐格。惟五言古詩頗嫌冗沓,其餘皆
舂容嫻雅,渢渢乎和平之音。雖不能與虞、楊、范、揭角立爭雄,而直抒胸
臆,自諧宮徵,要亦不失為中原雅調矣。
△《芳谷集》·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徐明善撰。明善字志友,德興人,芳谷其別號也。至元中官隆興教授。又
為江西儒學提舉。嘗奉使安南。又歷主江浙、湖廣三省考試,拔黃溍於棄卷中,
識鑒為當世所稱。《元史》不為立傳。《豫章人物誌》頗載其事跡,而不言其有
集。又稱為鄱陽人(案程文憲《中州野錄》亦稱明善鄱陽人),頗參差不合。知
遺文湮晦,故傳聞異詞矣。《中州野錄》載其奉使交趾時,陳日烜知其能詩,即
席請賦,遂口占五言律詩一首,日烜遂納款奉貢,明善詩名因大振。然此集中有
文無詩,前後亦無序跋,凡文一百二十篇。其文頗談性理,而平正篤實,大致猶
為雅潔,固非以方言俚語闌入筆墨者也。其《汪標墓銘》一首,已有闕文。《河
南廉訪使吳公墓銘》一首,有錄無書,當由佚脫。又《平章董士選三代贈官制》
三首,考其生平,未居館職,不應代擬王言。案蘇天爵《元文類》載此三制,題
元明善所作。蓋編《芳谷集》者因明善之名相同,遂不加考核而誤收。今姑仍原
本錄之,而訂其舛謬於此焉。
△《觀光稿》·一卷、《交州稿》·一卷、《玉堂稿》·一卷、《附錄》·
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陳孚撰。孚字剛中,天台臨海人,歷官奉直大夫台州路總管府治中。是編
凡分三集。《觀光稿》為至元中孚以布衣上《大一統賦》,江浙行省聞於朝,署
上蔡書院山長,考滿謁選京師時作。《交州稿》為至元二十九年世祖命梁曾以吏
部尚書再使安南,孚以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攝禮部郎中為副使,往來道中之作。
《玉堂稿》皆孚官翰林日作。案孚使安南回,擢翰林待制,仍兼國史院編修。而
稿中有《翰苑薦為應奉文字二十韻謝大司徒並呈諸學士》一首,又有《至元壬辰
呈翰林請補外》二首。壬辰即使還之次年,是前後官翰林所作均在此集也。《觀
光》、《交州》二稿,皆紀道路所經山川古蹟,蓋仿范成大《使北》諸詩,而大
致亦復相埒。《玉堂稿》多舂容諧雅,渢渢乎治世之音。其《上都紀行》之
作,與前二稿工力相敵,蓋摹繪土風,最所留意矣。《附錄》一卷,皆載《諭安
南詔》、《安南謝罪表》及孚與安南諸書。考孚《元史》無傳,其出使始末,乃
載《梁曾傳》中。其時陳世燇不出郊迎,又不延使自陽明中門入。孚作三書責
之,辭直氣壯,迄不辱命,然《傳》不載其書詞。此卷亦足補《史》闕也。瞿宗
吉《歸田詩話》曰:“《鸚鵡洲》有陳剛中一篇,詞語跌宕,議論老成,誠佳作
也。又《白門詩》亦佳。”葉盛《水東日記》則曰:“詩與文稍異者,以詩兼興
趣,有感慨調笑,風流脫灑處。如長詩‘落句翻空旁,入作散場語’是也。然時
一出奇可耳。前元詩人陳孚剛中集中歌行,則全用此體,觀者審之”云云。蓋宗
吉舉其一兩篇,而盛則核其全集,故以自落窠臼為病。雖推闡少苛,要亦識微之
論矣。又陶宗儀《輟耕錄》記孚少嘗為僧,題詩於父執之壁。父執知其欲歸俗,
因使養發,妻之以女。其詩淺鄙,某事亦不知有無。小說多誣,不盡可信。集中
不載,顧嗣立《元詩選初集》乃錄之《補遺》中,殊失別擇。今無取焉。
△《陳秋岩詩集》·二卷(永樂大典本)
案《陳秋岩集》散見《永樂大典》中,然不著其名,亦不著時代。考焦竑
《國史經籍志》有陳宜甫《秋岩集》,當即其人,而爵里則終無可考。集中《接
劉介臣書詩》云:“幾回夢裡尋君去,三尺書來約我歸。閩海浪肥春雨過,和林
沙遠曉雲飛。”則當為閩人。又有《庚辰再隨駕北行》二詩。庚辰為至元十七年,
則元世祖時嘗為侍從。又有《讀元貞改元詔詩》、《丙申十月扈從晉王領降兵入
京朝覲詩》。考之《元史》,丙申為元貞二年。晉王名噶瑪喇,裕宗長子,天性
仁厚,御下有恩。王府官屬自內史以下,俱請命天子,不敢稍專。嘗出鎮北邊,
叛王永和爾等聞其至,望風請降。至元二十七年封梁王。二十九年改封晉王。所
雲領降兵者,應即此事。則成宗時又為晉王僚屬。其詩多與盧摯、姚燧、趙孟頫、
程鉅夫、留夢炎等相唱和,而諸人詩乃罕及之。其始末遂不可復詳矣。原集《焦
志》作一卷。然篇什稍多,疑其字畫偶誤。今據《永樂大典》所存者編為二卷。
其詩大抵源出元、白,雖運意遣詞少深刻奇警之致,而平正通達,語無格礙,要
自不失為雅音也。
△《蘭軒集》·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王旭撰。旭字景初,東平人。其事跡不見於《元史》,談藝家亦罕見稱述。
顧嗣立撰《元詩選》,匯緝至三百家,而不載旭集,則久佚可知。惟《山東通志》
稱旭與同郡王構及永平王磐俱以文章名世,天下號為“三王”,而於其出處本末,
亦未詳載,則並其人亦幾湮沒矣。今以集中詩文考之,蓋旭家貧力學,教授四方,
嘗為碭山令所賓禮。《送王侯二生序》所云:“至元庚寅,碭宰崔公以禮招余至
其邑,俾專講習者是也。”又嘗至長蘆,主高百川家。《中和書院記》所云:
“辱承君幣,來自泰山者是也。”其餘如安陽,如鄃城,如鯨川,皆所曾僑寓
之地。又嘗至杭州,之長沙。游跡幾半天下,而卒未登仕版。其《有寄詩》云:
“處困不堪家累重,謀生聊藉主人賢。”生平境遇,即此可以見其大概矣。其詩
隨意抒寫,不屑屑於雕章琢句,而氣體超邁,亦復時見性靈。古文多講學家言。
其《井田說》一篇,務欲復三代之制,迂闊尤甚,殆全不解事之腐儒。然如記序
諸作,和平通達,與之坐而談理,其持論則未嘗不醇正,未可廢也。其集見於
《文淵閣書目》者一部,一冊。而焦竑《經籍志》則作二十卷。今從《永樂大典》
采掇排比,尚可得一十六卷,決非一冊所能盡,或一冊“一”字為“十”字之訛
歟。
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_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原文_國學 其它0

猜你喜歡

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_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原文_國學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