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章 和戰

【解析】

本篇以《和戰》為題,旨在闡述如何運用“和談”手段配合軍事鬥爭的問題。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必須首先偽與敵人議和,以此來麻痹敵人,乘其懈怠不備之隙而以精兵襲擊之,就可以把敵人打敗。本篇引自《孫子兵法》的“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據《說文》、《集韻》釋義,約者,意謂屈困、受挫;整個句意是,尚未陷入屈困境地而主動前來請和的敵人,必定是另有圖謀的。古代戰爭實踐的經驗表明,軍事戰略的勝利往往離不開政治策略的緊密配合,而偽與議和則是兵家常常用以迷惑和麻痹敵人的重要策略手段。然而,善戰者不僅應當善於運用“偽和”手段配合軍事進攻以奪取對敵作戰的勝利,而且更應當善於識別敵人的“偽和”陰謀以挫敗其戰爭企圖。這樣,才可以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秦末劉邦進攻嶢關之戰,就是運用“偽和”手段取勝的一個戰例。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九月,劉邦率軍西向進入武關後,準備立即強攻拒守嶢關的秦軍。但謀士張良認為,秦軍力量尚強,不可輕敵硬攻。他根據秦軍多系屠夫、商人子弟而容易利誘收買的實際情況,建議派遣說客酈食其攜帶貴重寶物前往秦營議和收買之。劉邦完全採納照辦。秦軍將領果然被利誘收買而喪失了警惕。劉邦“因其懈怠”而揮軍突然襲擊,結果大敗秦軍,攻占了嶢關,為爾後直驅鹹陽,滅亡秦朝,奠定了勝利基礎。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必須戰前先派使者偽與敵人議和;敵人雖然口頭答應講和,但其內部意見並不一致。這樣,我可乘敵鬆懈麻痹之隙,選派精銳部隊進攻它,敵軍就可以被打敗。誠如兵法所說:“敵人尚未受挫屈困而主動來講和的,必定是另有圖謀。”秦朝末年,全國各地都紛紛起兵反秦。沛公劉邦率軍西向進入武關後,準備用二萬兵力進擊嶢關的秦軍。謀士張良勸告他說:“秦朝的軍隊現在還強大,不可以輕視它。我聽說那裡的守將多是屠夫、商人子弟,這些人是容易以財物利誘所買動的。我希望您暫且留下堅守壁壘,派人先行一步,籌備五萬人的糧食,並在嶢關附近的山上多多張掛旗幟,作為迷惑敵人的疑兵;同時,派遣酈食其攜帶貴重寶物前往嶢關收買秦將。”秦軍將領在酈食其的重利誘惑下,果然叛秦而要與劉邦軍聯合一起西向襲取秦都鹹陽,劉邦打算聽從秦將的意見。但張良及時提醒劉邦說:“這僅僅是秦軍將領想要反叛罷了,恐怕他們的士兵不會服從。士兵一旦不服從,必將給我們帶來危險。因此,不如乘秦將麻痹鬆懈之隙而出兵襲擊他們。”劉邦於是親率大軍襲擊嶢關,把秦軍打得大敗。

【原文】

凡與敵戰,必先遣使約和。敵雖許諾,言語不一。因其懈怠,選銳卒擊之,其軍可敗。法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①秦末,天下兵起。沛公西入武關②,欲以二萬人擊嶢關②,張良④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聞其將多屠、賈子⑤,易以利動。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⑥〔具食〕,且日益張旗幟為疑兵,而使酈生〔持重寶啖秦將⑦。〕”秦將果欲連和〔俱西襲鹹陽⑧〕,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懈怠擊之。”沛公乃引兵出擊秦軍,大破之。⑨

【注釋】

①無約而請和者,謀也: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②武關:關隘名。故址在今陝西商南東南。③嶢關:關隘名,故址在今陝西商縣西北,因臨嶢山而得名。自古為關中平原通往南陽盆地的交通要道。④張良:西漢開國功臣。字子房。先世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後,他圖謀復韓,曾於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中。秦末農民戰爭中,他聚眾歸附劉邦。其後,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多所獻策,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漢建立後,封留侯。⑤屠、賈子:即屠夫、商人子弟。賈(gǔ),古指設肆售貨的商人,亦稱“坐商”。⑥五萬人: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萬人”,今據史校改。⑦持重寶啖秦將: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陸賈”,今據史校改。啖(dàn),引誘,利誘。⑧鹹陽:秦朝都城。位於今陝西鹹陽東北。⑨本篇史例出自《史記·留侯世家》;又見《漢書·張良傳》。

上一篇:81章 聲戰
下一篇:83章 受戰
目錄:百戰奇略
82章 和戰_百戰奇略原文_國學 子部0

猜你喜歡

82章 和戰_百戰奇略原文_國學 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