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鎮
板橋鎮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即今江蘇南京市西南三十里板橋鎮。南宋 《景定建康志》 卷16: 板橋市在城西南三十里。清 《江寧府七縣地形考略》 中 《江寧縣境界址考》:“大勝關、板橋……諸鎮,俱接近江邊。江船至此均可收泊。”
②唐置,屬高密縣。即今山東膠州市。北宋元祐三年 (1088) 置膠西縣及市舶司於此。為對外貿易重要港口。
③即今台灣省台北縣駐地板橋市。清屬淡水縣,閩南音作枋橋。日本占領期間於1920年設板橋街。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設板橋鎮。1947年台北縣遷治於此。1972年升為縣轄市。
⑤即今湖北恩施市西北板橋鎮。清同治 《恩施縣誌》 卷2 《村集》: “板橋,距縣一百六十里。”
⑦即今貴州思南縣南板橋鄉。舊屬石阡府,明置巡司於此。後改屬思南府。
(1)古鎮名。在今山東省膠州市。北宋慶曆以後,以登(今山東蓬萊市)、萊(今山東萊州市)密邇遼境,禁與高麗、新羅和遼海上貿易,此鎮遂成為宋代北方貿易主要港口。元豐中於板橋鎮置抽解務,元祐三年(1088年)又置市舶司及膠西縣於此。(2)今鎮名。(1)在天津市寧河縣東北部、薊運河東側。面積44平方千米。人口1萬。鎮人民政府駐東板橋,人口320。明永樂年間建村,因村旁有一座木橋得名。1949年設板橋鄉,1958年建紅旗公社,屬河北省玉田縣。1960年劃歸天津市漢沽區,1961年劃歸寧河縣後建板橋公社。1983年改鄉,1998年置鎮。有五金器具等廠。蘆玉公路經此。(2)在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區西南部。面積103平方千米,人口 9000。鎮人民政府駐板橋,人口 7000。板橋原名板(,音tiào,意為“小河上的活動橋”),清代鹽商曾在燒香河上架起一塊木製板,形成聚落後稱板,為與其東北的大板相區別,該地又稱小板。1949年設板鄉,1953年改板鎮,1963年因字生僻,改名板橋鎮。2001年10月雲台區撤銷後劃歸連雲區。產小麥、玉米、棉花。海產資源豐富,有黃魚、馬鮫魚、鯧魚等近百種。製鹽業、淡水養殖業發達。台南鹽場設在境內。還有汽車修理、化工、採石、海產品加工等廠(場)。通班車。(3)在安徽省鳳陽縣東部。面積101平方千米。人口4.7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人口 5200。因明代設驛站,河上建有木板橋,鎮以橋名。1949年設板橋鄉,1958年建板橋公社,1984年置板橋鎮。1992年李二莊鄉、洪山鄉併入。主產小麥、稻、油菜籽等。有採礦、輪窯、石灰製造等業。鳳明公路經此。(4)在安徽省壽縣西部。面積112平方千米。人口5.8萬。鎮人民政府駐地板橋集,人口 2030。因附近有板橋得名。集鎮原在橋北。1954年毀於洪水,1956年在橋南重建。1949年設板橋鄉,1953年撤銷。1955年置板橋鎮,1956年撤銷,1958年建公社,1983年復設鄉,1984年復置板橋鎮。1992年雙門鄉併入。產小麥、稻、棉花、油菜籽、紅麻、席草等。有制磚、糧棉加工、草蓆編織等廠。有公路東至十字路接六壽公路。(5)在河南省太康縣西南部。面積90平方千米。人口5.8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人口570。唐末建村,始祖從 * 遷此,住河東,為到河西方便,建一木板橋,故名。1965年建公社,1983年改鄉,1999年改鎮。產小麥、玉米。有機械、農機修造、電器修配等廠。有公路通縣城。(6)在河南省泌陽縣東北部。面積242平方千米。人口4.5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人口 1010。南臨沙河,因地處古道,村旁河上有木板橋而得名。1956年設板橋中心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5年改鎮。產小麥、油菜籽、花生和板栗。有農修、磚瓦等廠。有林場和板橋水庫管理局。畜牧業較盛。南駐公社經此。(7)在湖北省南漳縣西南部。面積273平方千米。人口2.3萬。鎮人民政府駐新集,人口 1600。1949年屬巡檢區,1951年為板橋區。1975年為板橋公社,1987年置板橋鎮。漳河流經北部。主產小麥、稻、玉米。特產蠶繭、核桃、白果、生漆、木耳、木梓、油桐等,還有杜仲、天麻等中藥材。有水泥、食用菌、農機等廠。為縣西南部農副產品集散地。南雷公路經此。(8)在湖北省恩施市西北部,北鄰重慶市。面積291平方千米。人口2.31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人口950。因附近建有木板橋而得名。1949年屬恩施縣第十二區,1957年屬沐撫公社。1975年設板橋公社,1983年設鎮。劉廖河、麻塆河過境。主產玉米、馬鈴薯,特產板橋黨參。有磷、硫黃、煤等礦產。有富硒板黨酒廠。有公路通接318國道。(9)在湖南省常寧市南部。面積80.6平方千米。人口4.1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人口 5980。鎮南小溪上昔有木板橋,鎮以橋名。1949年設板橋鄉,1958年併入上游公社。1961年為板橋公社,1984年置鎮。1995年樟塘、仙橋二鄉併入。產稻、油茶、柑橘、黃花菜、大豆、茶葉。有農機、石灰、水泥等廠。清鹹豐年間始設圩場,附近竹木製品多在此集散。為市南大鎮。衡桂公路經此。(10)在廣東省吳川市西北部。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4.4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圩,人口 2600。清初建圩河邊,船需架跳板裝卸貨物而名板埠。後建石橋,1958年改稱板橋。1959年析塘㙍公社設板橋公社。1983年改區,1987年撤區建鎮。地處鑒江北岸丘陵台地區。板橋河流貫南北。產稻、黃麻、紅麻、甘蔗、圓椒、柑橘。多栽桉、松樹。有建築及輕工機械設備、爆竹、造紙等廠。有公路接207、315國道。(11)在海南省東方市南部。面積75平方千米。人口2.6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人口 4930。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西港灣上架木板橋一座,故名。1987年建鎮。產稻、甘薯、甘蔗、花生。有製鹽、發電、農具修理、鋸木、碾米、磚瓦、縫紉等廠。西側利章港為淺水漁港,盛產紅魚、西刀魚、對蝦。225國道經此,三亞—石碌鐵路經此。(12)在重慶永川市東北部。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3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場,人口 1100。清康熙年間建場,以境內柳溪河上架有木板橋得名。1919年置板橋鎮,1953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建鎮。產稻、小麥、玉米、甘薯及柑橘、茶葉、蠶繭等。有採煤、建材、食品等廠礦。公路至三教接永大公路。(13)在四川省綿竹市中部。面積24平方千米。人口1.7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人口 2100。1949年為板橋鄉,1958年為板橋公社,1984年復為板橋鄉,1993年建鎮。有釀酒、豬鬃、包裝等廠。農副產品集散地。綿玉公路經此。曾出土戰國船棺、銅弩機等重要文物。(14)在四川省富順縣西南部。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3.4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人口 2600。因場為平壩,近有水溝,置木板於上,方便人行,故名板橋壩。1949年為板橋鄉,1950年分為板橋、興隆、永勝三鄉,1955年並三鄉為板橋鄉,1958年改板橋公社,1984年復名板橋鄉,1995年白房鄉、中和鄉併入置板橋鎮。產高粱、玉米、甘薯、黃麻、油菜籽、甘蔗、蠶繭等。有釀酒、服裝、木器、農機加工等業。為縣西南農副產品集散地。通公路。(15)在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北部。面積132.2平方千米。人口2.3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村,人口 4000。仁江貫鎮而過,因江上架木橋,鎮因橋名。清設板橋塘,1932年置鎮。1953年析置大溝、中寺等鄉,1958年合併建婁山公社。1984年置板橋鎮及婁山、中寺、大溝三鄉,1992年合併置板橋鎮。產稻、玉米、小麥、油菜籽、烤菸等。有造紙、製藥、木器加工等廠。化風丹藥及藤椅、棕床手工業品有名。渝黔鐵路經此,設江塘站。210國道、遵崇公路經此。北有婁山關紅軍戰鬥遺址。(16)在貴州省盤縣中部、風洞河北岸。面積139.5平方千米。人口4.6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人口 2160。1950年為板橋鄉。1953年分置板橋、山寨、馬坡、趙官鄉。1961年置板橋、趙官公社,1992年合併,並劃原馬坡鄉部分地置板橋鎮。煤炭資源豐富。產稻、玉米、小麥。工業以焦煤、原煤生產為主。盤興公路經此。(17)在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中部偏東。面積169平方千米。人口7.7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人口 6720。古名三家村,原東河環流,亦雅稱“梅花古渡”。明初在渡口建木板橋,因名。清末橋已是雕樑畫棟,俗稱花橋,又名北津橋。辛亥革命後曾置鎮。1953年為板橋鄉。1958年為上游公社。1960年為板橋公社,1984年為板橋區,1988年復置鎮。產小麥、稻、玉米、油菜籽等。有糧油加工、食品、釀酒、水泥預製件、磚瓦、木器、玻璃鋼、化工等廠及農機站。特產“金龍麵條”、乾蘭片、板鴨。為市境重要農貿集市。歷代為交通要道,昆瑞公路經此。名勝古蹟有臥佛寺、光尊寺、龍王塘公園等。鎮南上村為杜文秀故里。(18)在雲南省宣威市南部。面積279平方千米。人口6.8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人口 5470。明、清驛道經此並設龍山鋪。後因於河上架木板橋易今名。1940年置板橋鎮,後廢。1950年為板橋區,1958年稱先鋒公社,1963年復區。1970年改板橋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復置鎮。產玉米、馬鈴薯、稻、烤菸、蘋果、“寶珠梨”等。有石料、磷化、水泥預製件等廠及鐵木業社。省屬氮肥廠、市屬良種場駐境內。為市境較大農貿集市。貴昆鐵路、天杉公路經此。紀念地有紅九軍團部駐地舊址。(19)在雲南省陸良縣北部。面積179平方千米。人口8.7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人口 5520。跨河原有木橋,名板橋,村以橋名。1949年前為河東、河西鄉。1950年為河東鄉,1953年為陸良縣二區。1957年為板橋鄉,1958年為衛星公社,1963年為陸良縣二區。1970年為板橋公社,1983年為區,1988年置鎮。產稻、玉米、蠶豆、烤菸等。有服裝、水泥、磚瓦等廠。曲西公路經此。古蹟有報恩寺。(20)在雲南省羅平縣東部。面積183.5平方千米。人口4.6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人口 4500。昔日河上有木橋,取橋頭楹聯“板築城樓”、“橋通古道”首字命名。1930年置東勝鎮,1940年改板橋鎮。1949年為羅平縣二區,1952年為三區。1958年稱板橋公社,1963年為板橋區,1970年為公社,1984年復區,1988年置鎮。地處板橋壩子及附近山區。產玉米、稻、小麥、烤菸、油菜籽等。有煤、墨玉等礦。有造紙廠及鐵木農具、竹編家具業。為滇、黔間重要集鎮。南昆鐵路、昆江公路經此。(21)在雲南省鎮雄縣中部。面積159.5平方千米。人口4.1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人口420。古有大板橋,因名。清乾隆六年(1741年)改建石橋,名“泰寧橋”,但仍稱舊名。1950年屬鎮雄縣五區(芒部)。1953年屬芒部區。1958年屬芒部公社,1961年改區,1970年改公社。1984年又屬芒部區。1988年從芒部分出置板橋鎮。地處河谷山區。主產玉米、小麥、稻、豆類、馬鈴薯、烤菸。特產木漆、蠶繭。有碳化矽、氮肥等廠。為鎮雄通往昭通、四川、貴州的要道。貓謝、畢鎮公路交會於此。(22)在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東北部。面積95平方千米。人口1.4萬。鎮人民政府駐板橋村,人口 1420。唐永貞年間,當地河上曾架設板橋,故名。1949年設板橋鄉,1961年設公社,1984年復設鄉。1996年與水道河鄉合併設板橋鎮。主產玉米、小麥、稻,盛產核桃、柿子、花椒、松油及藥材。有乳品廠。唐詩人溫庭筠《商山曉行》中“雞鳴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即指此地。商洛公路經此。
詞語分解
- 板橋的解釋 木板架設的橋。《墨子·備城門》:“為斬縣梁,聆穿,斷城以板橋。” 孫詒讓 間詁:“連板為橋,架之城塹以便往來。” 唐 溫庭筠 《商山早行》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
- 鎮的字典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歷史地名推薦:四黨口
在今天津市靜海縣東南四黨口村。清同治《靜海縣誌》寅集:四黨口營守備“管轄陳官屯、唐官屯、馬廠、青縣、興濟、羊兒莊、同居、嚴鎮、李村、存營十汛額”。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板橋鎮歷史
猜你喜歡
路口鋪的歷史解釋
即今湖南嶽陽市東北路斗筲之人的歷史解釋
比喻才智短淺,見識淺岡底斯山的歷史解釋
在今西藏西南部,和喜瑞芳鎮的歷史解釋
在台灣省台北縣東北部船山區的歷史解釋
在四川省遂寧市區北部俎豆的歷史解釋
泛指祭器。漢班固兩都敏而好古的歷史解釋
並列敏,勤勉。好,愛耶律濬的歷史解釋
生卒小名耶魯斡,道宗五脂山的歷史解釋
即五指山。在今遼寧綏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歷史解釋
參見失之毫釐,差之千龍爪鎮的歷史解釋
在黑龍江省林口縣西南甘汝來的歷史解釋
生卒字耕道。江西奉新正安鎮的歷史解釋
在遼寧省北寧市東北部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歷史解釋
故事故,指喪亡或其他烏侖山的歷史解釋
在今甘肅環縣西北三十瀘沽湖的歷史解釋
又稱左所海。在今雲南南京六部的歷史解釋
官署名。即明朝南京吏芥拾青紫的歷史解釋
青紫大官的服色。意為十三陵的歷史解釋
明代皇帝陵墓群。分布戴集的歷史解釋
集鎮名。在安徽省長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