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
①在今河北遷安縣南十五里。海拔266米。《方輿紀要》卷17盧龍縣:龍山在“府西四十里。山勢蜿蜒,其形似龍”。因名。
②又名遂城山、龍堂坡。在今河北徐水縣西五十里。《隋書·地理志》:遂城縣“有龍山”。又《方輿紀要》卷12安肅縣:龍山“俗名龍堂坡,以其盤繞深曲也”。
③在今河北盧龍縣西四十里。《方輿紀要》卷17永平府盧龍縣:龍山“山勢蜿蜒,其形似龍”。
④一名封龍山。在今山西渾源縣西南三十里。《魏書·太宗紀》:北魏泰常二年(417),“司馬順之入常山,流言感眾,稱受天帝命,年二十五應為人君,遂聚黨於封龍山”。即此。《方輿紀要》卷44:龍山“夏時雨過, 山氣上騰如龍, 因名”。
⑤一名和龍山。在今遼寧朝陽市東。《水經·大遼水注》:“白狼水又東北徑龍山西,燕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地也,使陽裕築龍城。”即此。
⑥覆舟山的別稱。在今江蘇南京市城區東北,太平門內西側。《方輿紀要》卷20上元縣:覆舟山“ 一名龍山”。
⑦原名岩山。在今江蘇南京市西南。南朝宋孝武帝改名龍山。大明六年(462)葬殷貴妃於此,宋武帝景寧陵亦在此。《宋書·符瑞志》:大明六年,甘露降“秣陵龍山”。即此。
⑧在今江蘇無錫市西,惠山之北。《越絕書·吳地傳》:“無錫西龍尾陵道者,春申君初封吳地所造也。”蘇東坡《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詩:“石路縈迴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即此。
⑨即龍眠山。在今安徽舒城縣西南八十里。《寰宇記》卷126舒城縣:龍山,“按《括地誌》云:龍山在舒城,以山狀如龍形”。
⑩在今安徽當塗縣東南十二里。《陳書·宣帝紀》太建四年(572)閏月辛未詔曰:“姑孰饒曠,荊河斯擬,博望關畿,天限嚴峻,龍山南指,牛渚北臨。”《元和志》卷28當塗縣:龍山,“桓溫嘗與僚佐,九月九日登此山宴集”。
(11)在今浙江杭州市南。宋《淳祐臨安志》卷8:龍山“在嘉會門外,去城十里”。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大閱於龍山,即此。蘇軾有《龍山真覺院瑞香花》詩。
(12)在今福建漳州市東北十里。《清一統志·漳州府》:龍山,“北來諸山, 此為最秀, 其地宜茶”。
(13)在今福建清流縣南。明嘉靖《清流縣誌》卷2:龍山“俗名南寨山,在縣坊郭里。……群峰高聳,起伏如龍奔走之狀,陰陽家有左龍右虎之說,故名”。
(14)在今福建南平市北。《方輿紀要》卷97延平府南平縣:龍山在“府治北。城環其巔,一名龍騎山”。
(15)在今福建順昌縣南三里。明《寰宇通志》卷49延平府:龍山“在順昌縣治南石豆鄉,南望一峰如游龍狀”,故名。正德《順昌邑志》卷1:龍山“在石豆都。余良弼嘗創庵山下,為游息之所, 自號‘龍山居士’,今遺址尚存”。
(16)即今福建福清市東龍山。《方輿紀要》卷96福州府福清縣:龍山“在縣東二十餘里,一名瑞峰山,海口、鎮東二城在焉。巔有石塔,可觀海口”。
(17)在今江西萬載縣城北。明《寰宇通志》卷39袁州府:龍山“在萬載縣後。以龍江經其下,因名”。《清一統志·袁州府》:龍山“其勢峛崺,為縣之鎮。官衙綴倚其麓,俗呼官山”。
(18)在今山東章丘市西。1928年春在城子崖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初命名為“龍山文化”。
(19)亦名金螺山、白佛山。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北。《魏書·地形志》:無鹽有龍山。《水經·汶水注》:“汶水又西徑危山南,世謂之龍山也。”《清一統志·泰安府一》:龍山“《舊志》: 一名金螺山,亦曰白佛山”。
(20)在今山東滕州市北二十五里。《方輿紀要》卷32滕縣:龍山“峰巒奇秀,上有龍湫”。
(21)在今山東蓬萊市西南四十里。《隋書·地理志》:東萊郡牟平有龍山。《方輿紀要》卷36蓬萊縣“石門山”條下:龍山“上有龍洞及龍岡,舊嘗置鐵場於此”。
(22)在今河南寶豐縣東南三十五里。《元和志》卷6龍興縣:“大龍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劉累學擾龍,遷於魯縣。因以名山。”
(23)一名善應山。在今河南安陽縣西四十里。晉左思《魏都賦》:“虎澗龍山。”指此。《隋書·地理志》:魏郡靈泉縣“有龍山”。《清一統志·彰德府一》:龍山“一名善應山。山東南有善應村,洹水伏流出焉”。
(24)在今湖北荊沙市荊州區(故江陵縣城)西北十五里。《晉書·孟嘉傳》:嘉為征西桓溫參軍,“九月九日,溫燕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至, 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輿地紀勝》卷64江陵府:龍山“《江陵志》云:在江陵縣西。昔孟嘉為桓溫參軍,九日游龍山落帽。今有落帽台”。
(25)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清一統志·襄陽府一》:龍山“在均州東南七十里,下即均水口”。
(26)在今湖南新邵縣東北,與連源市及邵東縣接界。《方輿勝覽》卷26寶慶府:龍山“介於二邑之間,秀峰四出,上有龍池泉”。《明一統志》卷63長沙府:龍山“在湘鄉縣西一百八十里。山顛有池,池中多鯉。常有煙霧,相傳以為龍。漣水出其下”。
(27)在今廣東海豐縣東二里。《方輿紀要》卷103海豐縣:龍山在“縣東二里。山勢蜿蜒,盤踞龍津水口”。
(28)即黑龍山。在今廣東汕尾市西北。《寰宇記》卷160惠州海豐縣:龍山“在縣南大海之上。嘗有黑龍藏於山穴。時興雲雨,騰翔海水,故曰龍山”。
(29)在今廣東信宜縣東南。《方輿紀要》卷104信宜縣:龍山在“縣東二十里。山勢峻險,南有石孔,約深五丈許,謂之風窖。北有石孔,其深不測,謂之角窖。相傳有龍潛焉”。
(30)在今廣東龍川縣西南。《隋書·地理志》:河源縣有龍山。
(31)在今廣東新興縣南。《輿地紀勝》卷97新州:龍山“在州南”。《清一統志·肇慶府》:龍山“在新興縣南三十里。周五十里,蜿蜒如龍之蟠。……山有龍山寺,後有峰曰三寶頂,兩岡夾峙,左曰左天王嶺,右曰右天王嶺。右嶺大石上有一小石,狀如負子,曰舁子山。距山里許曰香燈岡,有瀑布,下注石坪”。
(32)在今廣西貴港市北五十里。《輿地紀勝》卷111貴州:龍山“山有茶利,摘茶而鬻者,不啻二百餘家”。《方輿紀要》卷108貴縣:龍山“山勢險峻,綿亘深遠。《新唐書》:貴州有龍山府,蓋府兵防戍處也。山產茶,沙江出焉。論者以為藤峽之右臂”。
(33)即臥龍山。在今四川奉節縣東五里。《宋史·慕容德琛傳》:淳化五年(994),李順部張余率眾十餘萬攻夔州,“與順戰龍山”。即此。
(34)在今貴州都勻市西五里。本名蟒山,明張翀改今名,建龍山道院於上。《方輿紀要》卷121都勻府:龍山“高萬仞,雙峰插天,為府境之望”。
(35)在今貴州惠水縣西。《方輿紀要》卷121定番州:龍山“在州西。《志》雲,在程番司(今惠水縣)西二十里”。
(36)在今貴州石阡縣東南。明曹學佺《名勝志》:“龍山在府城東南隅。山下有風鬼洞。知府余志《辯略》雲,府後高崖曰龍山,矗聳雲表,左崖畔一古洞,門敞若戶……石隙中有水瀉下,潭深莫測。”大風時發,又名風鬼洞。
(1)古山名。(1)在今安徽省當塗縣南。東晉桓溫曾登此山宴集僚佐。(2)在福建省清流縣南。明嘉靖《清流縣誌》山川:龍山“俗名南寨山,在縣坊郭里……群峰高聳,起伏如龍奔走之狀,陰陽家有左龍右虎之說,故名”。元季陳友定曾於此壘城屯兵。(3)即“岩山”。(2)今山名。(1)燕山余脈。在河北省遷安市東南。相傳齊桓公徵令支時,曾在此順蟻穴挖泉取水,故稱龍泉山,簡稱今名。山體由變質岩、灰岩構成。最高點海拔266.3米。植被為以油松、板栗為主的人造林。山腹有大秦鐵路龍山隧道。山麓爪村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2)在山西省渾源縣恆山西。山形似龍,故名。海拔 2226 米。古有龍山廟,風景秀麗。金代詩人元好問、張德輝、李治常游此山,號“龍山三老”。山南有恆山林場,山北為渾河平川。(3)在江西省東鄉縣城西。有九道紅石崗,如九龍聚首,前面又有一小石山,人稱“九龍戲珠”,故又名會龍山、龍山。明代建有汝東書院,清時改為義學堂。山下有會龍橋,橋西龍山石壁上刻“師水”兩大字,為明縣丞武柱國手書。師水泉流,能釀出佳醪美酒。古人曾詩讚此泉所釀之酒:“獨有此泉最幽曠,石氣清清碧泓涵。冷香一線透山骨,明珠迸裂抽瑤簪。”師水側有登山古道,寬丈余,兩邊綠樹濃陰。穿古道拾級而上便是桃花林。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老師徐良傅到此暢遊,並寫下一首《龍山雜言》:“虹石橋邊村巷,龍珠村里人家。莫道仙源易認,村村處處桃花。”(4)在山東省滕州市城北。東北—西南走向。東北部延伸入鄒城市境。主峰海拔415米。山勢磅礴起頓,蜿蜒如龍,故名。山東泉池“龍湫”,舊時逢旱,民以禱雨輒應,因又稱靈山。山體為花崗岩,山頭有泉,名“聖井”。山上土石相間,中部東、西兩面大部綠化成林。山周採石作業塘毗連相望。(5)在河南省寶豐縣東南,東接擂鼓台,西鄰西山。外方山余脈。西北—東南走向。神話傳說夏代孔甲時御龍氏劉累曾養龍於此,故名。主峰海拔464米。(6)在湖南省中部,跨漣源、新邵、邵東、雙峰四縣市。最高點岳坪峰(一稱岳平頂),海拔 1513.6 米。山有老龍潭,相傳唐末某天中午,突然天昏地暗,雷雨交加,山上井水猛漲,躍出奇蛇,形似蛟龍飛舞,故名。山上林木茂密,翠竹叢生,盛夏無暑。岳坪峰上曾有藥王殿,始建於唐,今殘跡猶存。現山上辦有林場,主產杉、松、楠竹,雜木亦多,並產藥材。山下建有白馬水庫。(7)在廣東省新興縣中部,距縣城13千米。因峰巒起伏,峻峭蔥蘢,勢若游龍得名。海拔164米。山腳下有國恩寺,始建於唐初,是佛教禪宗六祖惠能的故居及圓寂之所,寺宇壯觀,寺內佛像齊全。寺前下方有溫泉賓館,泉水溫度達74℃。(8)在雲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東北。山上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有稀有藥用植物龍血樹、龍眼樹、蘿芙木等。林中有野牛、野豬、鹿、岩羊、蟒蛇、猴、孔雀、白鷳等珍禽異獸。現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3)集鎮名。(1)在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東北部。屬曹宅鎮。人口 1230。產柑橘、黃桃。公路通金華市區。(2)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永福縣西北部、洛清江支流西河東岸。龍江鄉人民政府駐地。人口 1150。因後山形似龍,故名。主產稻。盛產木材、羅漢果,有“羅漢果之鄉”之稱。有木器、水電等廠。為農貿集市及木材集散地。公路通壽城、臨桂。(3)在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東部、丹江北岸。屬城關街道辦事處。人口800。以東龍山得名。產小麥、玉米、稻。產手工藝品“狗娃哨”。西界公路經村南。古蹟有唐裴度祠、堯女墓,明龍山雙塔。(4)村名。在山東省章丘市西部。屬龍山鎮。人口 3750。唐為全節縣治,北宋設龍山鎮,元置般水鎮,明復名龍山。村中建有龍王廟,望之像山故名。主產小麥、玉米、甘薯、棉花、蔬菜。特產龍山小米。膠濟鐵路、濟青公路經此。村東有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
龍山字典分解
龍的解釋 龍 (龍) lóng 傳說中的一種長形、有鱗、有角的神異動物,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作雨:龍舟。龍燈。龍宮。龍駒(駿馬,喻才華出眾的少年)。畫龍點睛。龍蟠虎
山的解釋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