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鎮
①北宋置,屬歷城縣。即今山東章丘市西龍山鎮。元於欽《齊乘》卷2“巨合水”條:“巨里在歷城東七十里。自宋為龍山鎮。”清於此置巡司。
②北宋置,屬鬱林縣。在今廣西貴港市北中里鄉(龍山墟)。
③北宋置,屬奉國縣。在今四川蒼溪縣東北一百六十里龍山鎮。
④即今浙江慈谿市東六十四里龍山鎮。明置龍山所於此。
(1)古鎮名。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西北龍山。北宋屬鬱林縣。(2)今鎮名。(1)在黑龍江省友誼縣西南部。面積82平方千米。人口 4000。鎮人民政府駐龍山村,人口 2910。因境內有老龍山得名。1985年設龍山鎮。以煤炭、林木生產為主,原煤儲量豐富,森林茂盛。有採煤、木材加工等廠。公路通友誼、福利等地。(2)在浙江省慈谿市東部。面積36.6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龍山,人口 1820。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築龍山所城,以山得名。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戚繼光大敗倭寇於此,為浙東著名抗倭古城。1949年為龍山鎮,1950年析為雁門鄉、龍山鄉、龍場鎮。1956年合為龍山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置鎮。產稻、棉花等。龍山黃泥螺久負盛名。有化工、五金、橡膠、塑膠、絲綢服裝等廠。329國道經此。有龍山所城遺址、鳳浦湖風景區。(3)在安徽省渦陽縣中部偏東。面積104.7平方千米。人口6.3萬。鎮人民政府駐龍山集,人口 4610。鎮以駐地名。1958年設龍山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置鎮。1992年平焦樓、趙莊二鄉併入。主產小麥、玉米,盛產菸葉。有石料、磷肥、機械修理、水泥製品等廠。徐阜鐵路、202省道經此。紀念地有龍山烈士墓。(4)在福建省南靖縣中北部、九龍江西溪中游沿岸。面積280平方千米。人口3.7萬。鎮人民政府駐龍山,人口 3100。山地起伏似臥龍,故名。1958年設龍山公社,1984年改鄉,1988年置鎮。為縣糧食主產區之一,柑橘生產尤為著名。工業有食品、造紙、電力、農機等。廈隘公路經此。名勝古蹟有白石岩的龍鳳山廟,為遊覽勝地。(5)在山東省章丘市西部。面積42.9平方千米。人口2.6萬。鎮人民政府原駐龍山村,今駐濟青公路與黨閻公路交會處東北角,人口 6000。唐為全節縣治,北宋設龍山鎮,元置般水鎮,明復名龍山。傳村中建有龍王廟,望之像山,故名。1949年屬章歷縣龍山區,1953年屬章丘縣二區。1958年屬平陵鄉,同年成立平陵公社。1984年改區,1985年改龍山鎮。產小麥、玉米、穀子、棉花、甘薯、蔬菜,特產“龍山小米”。有造紙、鍛造、鉚焊、織布、羊毛衫、碾米等廠。膠濟鐵路、濟青、黨閻公路經此。古蹟有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東平陵故城遺址。(6)在山東省莒縣東南部。面積112.9平方千米。人口4.6萬。鎮人民政府駐東樓,人口 3000。鎮因境內龍山得名。1954年為莒縣第七區,1958年撤區建九里鄉。1958年成立龍山公社,1962年為龍山區,1971年稱龍山公社。1984年稱龍山鄉。1993年柏崖鄉併入,改置龍山鎮。鶴河發源於橋子山,建有張家村、花崖頭水庫。主產甘薯、玉米、花生、小麥等。有地毯、繅絲、皮毛加工等廠及柏青石材有限公司等。兗石公路經此。(7)在廣東省電白縣南部,瀕南海。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3.4萬。鎮人民政府駐橫山圩,人口 2600。因濱海孤丘名龍頭山(又稱尖崗嶺),故名。原屬博賀公社,1983年改區。1987年撤博賀區置龍山鎮。地處博賀港與水東港之間灣口沙壩地。建成25千米長的博賀林帶。農產花生、甘薯和稻。灣內有對蝦養殖場。有海產加工和鹽廠。有公路接325國道。龍頭山沙灘、綠林已建為海灣樂園。(8)在廣東省佛岡縣西南部。面積91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人民政府駐龍山圩,人口 1670。因駐地背靠龍山而得名。原屬清遠縣,1958年劃歸佛岡縣。1961年設龍山公社,1984年改區,1986年底建鎮。屬潖江下游丘陵地。主產稻、薯類、花生,有鳳梨、香蕉、荔枝等水果。特產潖江雞、烏棕鵝。有糧食加工、針織、羽絨、塑膠、生粉、陶瓷、皮革等廠。106國道和四良公路經此。(9)在四川省蒼溪縣東南部。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2.7萬。鎮人民政府駐龍山,人口 8100。1950年為龍山鄉,1958年為龍山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2年龍山、柏楊、金斗、鞍子四鄉合併置龍山鎮。1994年柏楊鄉析出。為縣白蠟、川芎、雪梨種植基地。有木材加工、水泥預製品、農機、釀酒等企業。農副產品集散地。蒼巴公路經此。(10)在貴州省安龍縣東北部。面積144.6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人民政府駐北鄉,人口 3500。1932年置龍山鎮。1949年為龍山鄉。1953年置北鄉、花障、巧嶺、納院四鄉。1959年合置龍山公社。1962年分置北鄉、花障、巧嶺、納院四公社,1992年合併置鎮。主產稻、玉米。礦產有煤。有煤炭開採業。四煤公路經此。(11)在四川省古藺縣中部。面積94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人民政府駐龍山,人口 1000。明末清初漸成集市,因場兩端各有一座古廟,形似巨龍頭尾,故名。1956年建龍山鄉,1958年為龍山公社,1984年復為龍山鄉。1992年獅龍鄉併入置龍山鎮。有無煙煤、褐鐵等礦。主產稻。盛產茶、麻、桐卷、烤菸。有磚瓦、石灰、造紙、釀酒等廠。為縣中部農副產品集散地。古懷公路經此。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三次取道於此,建有紅軍龍山戰鬥紀念碑。(12)在貴州省龍里縣中北部。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52.5平方千米。人口3.1萬。鎮人民政府駐龍山,人口1萬。因處龍架山北麓,故名。明洪武四年(1371年)設龍里驛,五年為龍里長官司治所。自洪武二十三年置龍里衛,此後歷為衛、縣治所。1931年置龍山鎮、龍甲鎮。1941年撤龍甲鎮併入龍山鎮。1953年更名城關鎮。1963年復名龍山鎮。有農機修造、化工、橡膠製品、玩具、皮鞋、印刷、釀酒等廠。湘黔、黔桂鐵路及貴鮎公路經此。鎮西隅有龍里火車站。城中冠山孤峰突起,山上紫虛宮為名勝。(13)在雲南省龍陵縣中西部。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90平方千米。人口2萬。鎮人民政府駐龍山,人口1.2萬。清代有龍山書院,因名。1913年置龍陵縣,始為縣治。1936年置龍山鎮。1950年為二區。1958年稱龍山公社,1962年為龍山區,1969年復稱公社,1984年復置鎮。產稻、小麥、玉米、茶葉、柑橘、香菌、雞等。有農具、農機、汽車修理、食品、印刷、水泥等廠。為縣內主要農貿集市。昆瑞、騰龍公路在此交會。城邊有西山公園。北偏西有明代勐弄司治土官寨。附近月望寨為李鑫烈士故里,有李鑫紀念館。(14)在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西部。面積25.7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人民政府駐龍山,人口 1640。鎮區位於北河南岸。原稱斷山鎮,清嘉慶五年(1800年)以隴山諧音,改名龍山鎮。為古秦隴要道必經之地。據傳三國時蜀、魏街亭之役即發生在附近斷山隘。民國時為龍山鎮,1953年為龍山區。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4年復置鎮。產冬小麥、玉米、胡麻等。為縣境西部農副產品集散地和皮毛加工中心。秦張公路經此。
龍山鎮字典分解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