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薪行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負薪行原文

夔州**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

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咨嗟。

土風坐男使女立,應當門戶女出入。

十猶八1-1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

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並。

筋力登危集市門,死生射利兼鹽井。

面妝首飾雜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醜,何得此有昭君村? 

詩詞問答

問:負薪行的作者是誰?答:杜甫
問:負薪行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杜甫的名句有哪些?答:杜甫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夔州的**頭髮都已經斑白了,四五十歲了還沒有丈夫。遭遇了喪亂更嫁不出去,一輩子只能留著遺憾而悲嘆。當地的風俗是男的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屋裡當家,女的出入操勞。女子背著柴火回來是極為常見的,賣出去的錢要供給一家生活和繳納稅務。到老了仍然是雙鬟垂到頸部的**打扮,野花同銀釵一起戴在頭上。竭盡全力上山砍柴和去市場賣柴,為了謀取小利不顧生死,還要去鹽井運鹽。她們終年勞累,面帶淚痕,衣單體寒,困居在偏僻的山腳下。如果說巫山一帶的婦女天生粗醜,那么是不可能有王昭君的。 

注釋

⑴半華:斑白,見得是老**。四十五十:是說有的四十歲,有的五十歲。

⑵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⑶土風:當地風俗習慣。重男輕女,故男坐女立。此以下四句是統說一般婦女們,不專指未嫁的老**。

⑷“應”:一作“男”,“應當門戶”:一作“應門當戶”。下即寫婦女出入操勞的事情。

⑸十猶八九:即十有八九,見得極普遍。應供給:供給一家生活及繳納苛捐雜稅。

⑹此以下四句:復承前**而言,因未嫁,故猶結雙鬟(這是**的標誌);因窮,故野花山葉與銀釵並插。

⑺登危:是說登高山去打柴。集市門:入市賣柴。

⑻死生射利:不顧死生的去掙點錢。負薪之外,又負鹽,所以說兼鹽井。

⑼石根:猶山根。

⑽巫山:在長江邊巫山縣(今重慶巫山)境,屬夔州。昭君:王嬙字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後嫁匈奴。 

詩文賞析

文學賞析

此詩寫出了夔州婦女的勤勞困苦,表現了詩人對她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結句答問,正是深意所在。詩中通過對夔州一帶重男輕女風俗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婦女的深切關懷和同情,也是杜甫一貫的憂國憂民思想的具體反映。 

開頭四句並非著意寫夔州的生活習俗,而是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歷史性的社會問題。《後漢書·周舉傳》指出當時的社會弊病是: “內積怨女,外有曠夫。”這在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社會同樣存在。女子“上頭”後一般至十六、七歲即出嫁,而夔州女已經頭髮半自,四五十歲了,仍然是找不到丈夫的老**,原因是她們遭逢喪亂,男丁減員,女子嫁不出。夔州**被安史之亂葬送了青春年華,所以抱恨終生,令人嘆息。“堪咨嗟”,一作“長咨嗟”,用“堪”字是表現作者對夔州**命運的哀憐和悲嘆,而用“長”字則是夔州**的自怨自悒。

此詩的第二個層次,即“土風”以下二句,著重寫男尊女卑、男逸女勞的當地風俗。女子同時肩負著男人和女人的兩種義務,承受著心理和體力的雙重折磨,卻處在男人的附屬地位上。

“十有”以下八句是對夔州婦女日常生活的具體描寫,也可以說是詩的第三個層次。這一層寫得很有特色,八句之中兩兩交叉,分別寫夔州女的勞動和妝束。她們十之八九要砍柴、賣柴,換的錢來養家餬口。女子既要維持家計,又要應付官府攤派,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老**的肩上。接下去兩句寫她們的服飾,頗有畫龍點睛之妙。杜甫寫的是老**,所以她們把頭髮挽成垂頸的雙鬟。因為是**,她們愛美的心思尚未泯滅,儘管頭髮已經半白了,上面卻插著銀釵和野花山葉等飾物。這些還只是作為鋪墊,目的是寫夔州**的操勞之苦。滾西一帶的集市在高處,她們背著柴草拼力爬高到市集上出賣。對於“死生射利兼鹽井”句,意思是背鹽只賺得蠅頭微利,是販私鹽,是偷偷摸摸地販賣私鹽,這樣“死生射利”四字才有著落。夔州女除了負薪,還得背鹽。在唐代鹽鐵由國家專賣,販私鹽不允許,但可以多賺一點錢。她們冒著生命危險去販賣一點私鹽,並不是像大商人那樣為了屯積居奇。杜甫把史書中的“乘時射利”和“豪賈射利”改為“死生射利”,正是為了說明背鹽女子像獲取獵物一樣冒險掙錢。 “死生”二字是定性的, “射利”二字是繪形的。正因為負薪女掙扎在饑寒和死亡線上,所以她們備感生活的艱辛,揮淚度日。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酸的圖畫。

最後二句是反詰語,用以照應全篇,意謂夔州**老大嫁不出去,並不是因為她們長得粗醜,美貌動人的王昭君的故鄉不就是在這一帶嗎?這裡的“巫山”與宋玉《高唐賦》的巫山神女無直接關係,當指地名而言,但其中也包含著此地自古出美人的意思,從而增強了全詩的譏刺意味。 

此七言古詩,在現存杜詩中系一首頗為別致、耐人尋味的風土詩。詩以貧苦的勞動婦女為題材,其描繪當時夔州一帶的農村婦女,乃具有典型之意義。杜甫對此不僅寄以深厚的同情,且在最後“若道巫山”二句中,尤針對封建統治者誣衊勞動婦女為“鹿醜”的不實之詞,理正詞嚴地予以駁斥。此在全部古典詩歌史上乃是鮮見的。詩寫土風,文字質樸。

名家點評

宋代劉克莊《後村詩話》:《負薪行》言夔州俗,坐男而立女,有四十、五十無夫家者。末云:“若道巫山女粗醜,何得此有昭君村!” 

明代王嗣爽《杜臆》:與下《最能行》俱因夔州風俗薄惡而發······又以“射利”忘其“死生”,而兼“鹽井”,形容婦人之苦極矣!然以“野花山葉”比於金釵,則當之者以為固然,不知其苦也。尤可悲也!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帶“負薪”,顧“抱恨”。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風土詩,須如此朴老。 

標籤:憂國憂民

詩詞推薦

  • 新年

    賈島唐代〕嗟以龍鐘身,如何歲復新。石門思隱久,銅鏡強窺頻。花發新移樹,心知故國春。誰能平此恨,豈是北宗人。
    負薪行原文_負薪行的賞析_古詩文
  • 新荷葉·薄露初零

    李清照宋代〕薄露初零,長宵共、永晝分停。繞水樓台,高聳萬丈蓬瀛。芝蘭為壽,相輝映、簪笏盈庭。花柔玉淨,捧觴別有娉
  • 又呈吳郎

    杜甫唐代〕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
    負薪行原文_負薪行的賞析_古詩文
  • 新秋夜寄諸弟

    韋應物唐代〕兩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葉下,空齋歸思多。方用憂人瘼,況自抱微痾。無將別來近,顏鬢已蹉跎。
  • 沔水

    佚名先秦〕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飛隼,載飛載止。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沔彼流水,其流湯湯。
  • 一枝花·詠喜雨

    張養浩元代〕用盡我為國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數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喚省焦枯,喜萬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
  • 夏夜嘆

    杜甫唐代〕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安得萬里風,飄颻吹我裳。昊天出華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虛明
  • 從軍詩五首·其五

    王粲兩漢〕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四望無煙火,但見林與丘。城郭生榛棘,蹊徑無所由。雚蒲竟廣澤,葭葦夾長流。日夕
  • 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

    楊炎正宋代〕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胭脂何事,都做顏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天在闌乾角
    負薪行原文_負薪行的賞析_古詩文
  • 百字令/念奴嬌 德祐乙亥

    褚生宋代〕半堤花雨。對芳辰消遣,無奈情緒。春色尚堪描畫在,萬紫千紅塵土。鵑促歸期,鶯收佞舌,燕作留人語。繞欄紅
    負薪行原文_負薪行的賞析_古詩文
  • 蠶婦

    杜荀鶴唐代〕粉色全無飢色加,豈知人世有榮華。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苧麻。
    負薪行原文_負薪行的賞析_古詩文
  • 魯東門觀刈蒲

    李白唐代〕魯國寒事早,初霜刈渚蒲。揮鐮若轉月,拂水生連珠。此草最可珍,何必貴龍鬚。織作玉床蓆,欣承清夜娛。羅衣
    負薪行原文_負薪行的賞析_古詩文
  • 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

    葉夢得宋代〕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敧斜。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徙倚望滄海
  • 汴京紀事二十首 其三

    劉子翬宋代〕聖君嘗膽憤艱難,雙蹕無因日問安。漢節凋零胡地闊,北州何處是通汗。
  • 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

    劉長卿唐代〕逢君穆陵路,匹馬向桑乾。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殘。處處蓬蒿遍,歸人掩淚看。
  • 夏夜苦熱登西樓

    柳宗元唐代〕苦熱中夜起,登樓獨褰衣。山澤凝暑氣,星漢湛光輝。火晶燥露滋,野靜停風威。探湯汲陰井,煬灶開重扉。憑闌
  • 何易於挽舟

    孫樵唐代〕  何易於嘗為益昌令,縣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嘗乘春自上游,多從賓客歌酒。泛舟東下,
  • 猛虎行 ( 此詩蕭士□雲是偽作 ) 【上彬下

    李白唐代〕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腸斷非關隴頭水,淚下不為雍門琴。旌旗繽紛兩河道,戰鼓驚山欲顛倒。秦人半作燕地
  • 弔古戰場文

    李華唐代〕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
  • 雲漢

    佚名先秦〕倬彼雲漢,昭回於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喪亂,饑饉荐臻。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圭壁既卒,寧莫我
負薪行原文_負薪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