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田記

作者:錢公輔 朝代:宋代

義田記原文

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鹹施之。

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餘而無窮。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其給。此其大較也。

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於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於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後世子孫修其業,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唯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車羸馬,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晏子曰:「自臣之貴,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族,無不足於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餘人。以此而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於是齊侯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後及其疏遠之賢。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晏子為近之。觀文正之義,賢於平仲,其規模遠舉又疑過之。

嗚呼!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鍾祿,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而入者,豈少也哉!況於施賢乎!其下為卿,為大夫,為士,廩稍之充,奉養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為溝中瘠者,又豈少哉?況於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後必有史官書之者,予可無錄也。獨高其義,因以遺於世雲。

詩詞問答

問:義田記的作者是誰?答:錢公輔
問:義田記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義田記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注釋

  范文正公,是蘇州人氏。一生樂於周濟別人,挑選那親近族人而達里貧困、關係疏遠而賢良的人,都給予救助。
  當他富貴顯達的時候,購買了靠近外城而常年豐收的良田一千畝,名為「義田」,用來贍養救濟同族的人。使他們每天有飯數,每年有衣穿,遇到嫁女兒、娶媳婦、結婚、喪葬,都有補助。選擇族中年長而賢明的人,掌管資金的調配,適時收付財物。每人每天給一升米,每年給一匹絹;嫁女兒的給錢五萬,嫁唉女的三萬;娶媳婦的三萬,娶唉媳的一萬五;喪葬者同嫁唉女的數目一樣,埋葬幼兒的一萬。族裡的人聚居在此的有九十名,義田每年可收入稻穀八百斛;拿義田的收入,供給那些聚居的族人,充裕有餘,使用不盡。凡曾經出仕而暫時解職在達、等待新職的人,也給予救濟;已經出仕為官的人,就停止供給。事就是義田的大概情形。
  當初,文正公還沒有富貴顯達時,就已經有意事樣做了,可是三十年來一直沒有力量辦到。後來他擔任陝西招討使和參加政事,才有俸祿和賞賜的收入,而完成他的心愿。文正公去世以後,他的子孫經營他的事業,繼承他的遺志,就像他在世的時候一樣。文正公雖然官位很高,俸祿優厚,然而卻貧窮終其一生。去世的時候,竟然沒有衣物殯殮,子孫也沒有錢來為他辦理喪事,只以周濟窮人和養活族人的高義遺留給子孫罷了。
  從前晏平仲乘百由瘦弱馬匹所拉的破舊車子,桓子說:「事是隱沒國君的賞賜。」晏子說:「自從我顯貴以後,父親的族人,沒有不乘車的;母親的族人,沒有不豐衣足食的;妻子的族人,沒有受凍挨餓的;齊國的讀書人,等待我的救助才能生火做飯的有三百多人。像事樣,是隱沒了國君的賞賜呢?還是彰顯了國君的賞賜呢?」於是齊侯就用晏子的酒杯,罰桓子喝酒。我曾經敬佩晏子好做善事,齊侯識別賢人,和桓子敬服義理。更喜愛晏子行仁有等級,而且說話有唉序;先是父族,其唉母族,再其唉是妻族,然後才推及關係疏遠的賢士。孟子說過:「先親愛親人,然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然後愛惜萬物。」晏子的行事,和孟子的說法很接近。如今看看范文正公的義田,勝於晏平仲,它的制度良善,可以推行久遠,又似乎超過晏子了。
  唉!世上那些高居三公之位,享受萬鍾俸祿的人,他們官邸的宏偉富麗,車馬的華麗,歌女舞伎的眾多,妻妾兒女生活的富裕,只限於一己的享受罷了;親族的人,不能進他們大門的難道會少嗎?何況是周濟關係疏遠的賢士呢?其唉那些擔任卿大夫和士的人俸祿豐厚,生活富裕,卻也只限於一己的享受而已;親族的人拿著瓢、囊行乞或餓死成為溝中棄屍的又難道會少嗎?何況是救濟別人呢!事些都是愧對文正公的人。
  文正公的忠義遍布滿朝廷,功業遍及邊境,功名傳遍天下,後代必定有史官把事些記錄下來,我可以不用多所記述。我只是特別推崇他的高風義舉,因此寫下此文傳給後世。

詩文賞析

本文通篇以「義」字作線眼,旨在表彰范文正公自奉儉約,購置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的高風義行。全文採取先敘後議的方式,略可分為敘述、議論與補述三大部分,又可細分為六段:

大抵前三段以敘述為主,是文章的主體。將范文正公樂於助人的秉性、義田制度的概況及設立義田的夙願,作了一個簡要的說明,以為後段的議論作張本。

首段言簡意賅,以「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鹹施之」作為全文的綱領,用以提起下文。文中點明範文正公「好施予」、「贍族人」之善性,是為創辦義田的伏筆;且強調施助並非來者不拒的浮濫,而是以「親而貧,疏而賢」為主要對象。

第二段由總敘而分敘,採取節節進逼的手法,詳細記敘義田設定的經過及其良好的規模製度。以「方貴顯時」點出時機,「號曰義田」點出主題,「養濟群族之人」說明義田的目的,「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贍」為總綱,並領起下文,然後再將救助的概況、對象、管理者及自給自足的運作方式作原則性的概述,具體而微地使人感受到范文正公義田的規模輪廓。尤其在敘述施行辦法時,為避免行文之僵化、句式之刻板,特別使用「錯綜格」中「抽換詞面」的修辭方法,例如在「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等四句同樣敘述文句之後,轉用「葬者如再嫁之數」的表述方法,使得規章制度的介紹,不致於失之嚴肅呆滯,反而使得語氣鮮活靈動,引人共鳴。

第三段則採用追敘法,以「嘗有志於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追溯范文正公立志多年方能實現的艱苦歷程,更加突顯這份志業的艱難與志向的堅定。再以子孫修業承志的情形「如公之存也」,來展現子孫的賢肖以襯托范文正公的高潔人格,並可由此見出義田制度「規模遠舉」之可能,這尤其是「終其身而沒」的前賢們,無法望其項背的所在。更進一層以「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孫而已」描寫出范文正公自奉儉約、養濟群族的仁者襟懷與高潔人格,令人感動。

第四、五兩段為議論。第四段也是先敘後議,以晏子親親仁民的美德正襯范文正公「規模遠舉」之賢在晏平仲之上。文中先以較大篇幅敘述晏子周濟齊士三百餘人的故事,並以「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後及其疏遠之賢。」儒家之「仁有等級」與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德性比擬之,用以證明晏子的確具有仁者的心懷;以襯托法歸結於「觀文正之義,賢於平仲」兩句,晏子已賢,而范文正公則更加是難能可貴,「其規模遠舉,又疑過之」正是在極盡讚美晏子之後,以賢襯賢,墊高范文正公好仁之德,節節逼進,處處蓄勢,文章氣勢流暢且具有說服力。此外,在桓子與晏子的對話之中,人物語言之神態表情,栩栩如生,頗具有臨場感。

第五段則以今昔對比,感慨世風日下,只圖一己之享樂,而不知推己及人之仁愛。以「歿之日,身無以為殮,子無以為喪」的事實與「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鍾祿」的達官顯宦「奉養之厚,止乎一己」的現象作鮮明的對比,用不肯濟人饑寒的權貴顯宦,來反襯范文正公之義行可風。尤其是以四個連句的排比,極寫顯宦之奢靡享樂、卿士大夫及士人自養豐厚,又以「況於施賢乎!」、「況於他人乎?」兩層,照應范文正公的「義」,而歸納出:「是皆公之罪人也」的結論,真是當頭棒喝,發人深省。在這兩段一揚一抑、借賓顯主的映襯寫法之中,既可以深化主題的意境引人共鳴,同時也表現出作者內心世界的價值判斷與好惡取捨。

末段補述所以寫作此篇文章之緣故。先以三句排比句來總結范文正公一生的行跡與事功,表達對范文正公無盡的崇敬與景仰,然而此事後世必有史官會加以記載。作者只是就「獨高其義,因以遺於世」的一筆扣題,標明其作記命意的所在。

全文以記事為主,記人為輔,在平實流暢的筆調中,既批判了世風日下,自養豐厚,而無視族人飢苦之自私之士,也讓我們對范公自奉儉約,周濟群族,人飢己飢的高風義舉更加景仰嚮慕,想見其為人。

標籤:古文觀止敘事讚美寫人

詩詞推薦

  • 敬姜論勞逸

    佚名先秦〕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猶績,懼乾季孫之怒也。其以歜為不能事主乎?”其
  • 臨江仙·柳帶搖風漢水濱

    牛希濟五代〕柳帶搖風漢水濱,平蕪兩岸爭勻。鴛鴦對浴浪痕新。弄珠游女,微笑自含春。輕步暗移蟬鬢動,羅裙風惹輕塵。水
    義田記原文_義田記的賞析_古詩文
  • 遣遇

    杜甫唐代〕磬折辭主人,開帆駕洪濤。春水滿南國,朱崖雲日高。舟子廢寢食,飄風爭所操。我行匪利涉,謝爾從者勞。石間
  • 司馬季主論卜

    劉基明代〕東陵侯既廢,過司馬季主而卜焉。季主曰:“君侯何卜也?”東陵侯曰:“久臥者思起,久蟄者思啟,久懣者思嚏
  • 東城送運判馬察院

    梅堯臣宋代〕春風騁巧如翦刀,先裁楊柳後杏桃。圓尖作瓣得疏密,顏色又染燕脂牢。黃鸝未鳴鳩欲雨,深園靜墅聲嗷嗷。役徒
  • 文帝議佐百姓詔

    劉恆兩漢〕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
  • 陳涉世家

    司馬遷兩漢〕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
  • 贈女冠暢師

    秦觀宋代〕瞳人剪水腰如束,一幅烏紗裹寒玉。飄然自有姑射姿,回看粉黛皆塵俗。霧合雲窗人莫窺,門前車馬任東西。禮罷
    義田記原文_義田記的賞析_古詩文
  • 貝宮夫人

    李賀唐代〕丁丁海女弄金環,雀釵翹揭雙翅關。六宮不語一生閒,高懸銀牓照青山。長眉凝綠幾千年,清涼堪老鏡中鸞。秋肌
  • 出塞

    徐錫麟清代〕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義田記原文_義田記的賞析_古詩文
  • 文王

    佚名先秦〕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亹亹文王,令聞不已。
  • 和董傳留別

    蘇軾宋代〕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
  • 北人食菱

    江盈科〔明代〕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
  • 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太宗師討王充竇建德…戰武牢第三

    柳宗元唐代〕戰武牢,動河朔。逆之助,圖掎角。怒鷇麛,抗喬嶽。翹萌牙,傲霜雹。王謀內定,申掌握。鋪施芟夷,二主縛。
  • 破陣子·春景

    晏殊宋代〕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
    義田記原文_義田記的賞析_古詩文
  • 藍田溪與漁者宿

    錢起唐代〕獨游屢忘歸,況此隱淪處。濯發清泠泉,月明不能去。更憐垂綸叟,靜若沙上鷺。一論白雲心,千里滄洲趣。蘆中
    義田記原文_義田記的賞析_古詩文
  • 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白居易唐代〕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義田記原文_義田記的賞析_古詩文
  • 祭公諫征犬戎

    佚名先秦〕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是故周
  • 酬郭給事 / 贈郭給事

    王維唐代〕洞門高閣靄餘輝,桃李陰陰柳絮飛。禁里疏鍾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強欲
  • 王昭君二首

    李白唐代〕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
    義田記原文_義田記的賞析_古詩文
義田記原文_義田記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