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揚子江原文
桂楫中流望,京江兩畔明。林開揚子驛,山出潤州城。
海盡邊陰靜,江寒朔吹生。
更聞楓葉下,淅瀝度秋聲。
詩詞問答
問:渡揚子江的作者是誰?答:孟浩然
問:渡揚子江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渡揚子江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孟浩然的名句有哪些?答:孟浩然名句大全
孟浩然渡揚子江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船行到江心的時候抬頭遠望,只見兩岸的景色清晰地映照在遼闊的水面上。
揚子驛蓋在樹林的開闊處,而對面的潤州城則矗立在群山中。
海的盡頭岸邊上陰暗幽靜,江面上來自北方的秋風吹起了陣陣的寒意。
在楓葉掉落的淅瀝聲中,帶來了秋天的訊息。
譯文二
船行到揚子江中心四面張望,江面風平浪靜,兩岸景物歷歷在目。
船向前行,樹木從視線中移開,出現了揚子江畔的驛站;山峰漸漸退去後,顯現出潤州城。
江的盡頭入海口平靜安謐;秋深江水生寒有如北風生。
更聽到楓葉蕭蕭而落下的聲音,這就是淅淅瀝瀝的秋聲。
注釋
揚子江:流經揚州、鎮江一帶的長江稱揚子江。因有揚子津渡口,所以從隋煬帝時起,南京以下長江水域,即稱為揚子江。近代則通稱長江為揚子江。
桂楫:用桂木做成的船槳。指船隻。中流:渡水過半。指江心。
空波:廣大寬闊的水面。明:清晰。
揚子驛:即揚子津渡口邊上的驛站,在長江北岸。屬江蘇省江都縣。
潤州城:在長江南岸,與揚子津渡口隔江相望。屬江蘇省鎮江縣。
邊陰靜:指海邊陰暗幽靜。陰靜:平靜、安謐。
朔吹:指北風。吹讀第四聲,原作合奏的聲音解,此處指北風的呼呼聲。
淅瀝:指落葉的聲音。度:傳過來。
詩文賞析
這是詩人從長江北岸的揚子驛坐船渡江到南岸的感懷之作。此詩寫的是秋景:船兒隨波漂流,晚秋的天空與水都很清淨,揚子驛在樹林中閃現出來,潤州坐臥在起伏的山岡之中,海邊和江邊都是寒意濃濃,楓樹葉落,傳來淅瀝之聲。從江北的“林開揚子驛”到江南的“山出潤州城”,讀者似乎看見一條渡船正由北向南開來,還分明見到了詩人立在船頭前後眺望的形象。末二句寫船近江南,秋聲淅瀝,用一“度”字,很形象地寫出了岸上落葉聲飄過江面,送進船上詩人耳中的情景。全詩以“望”字貫通全篇,情文並茂,畫面清新,構思巧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當年曹操在廣陵(今揚州市)看到長江水面遼闊,水勢洶湧,直呼為“天塹”,是“天之所以限南北也”。宋朝以前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陝西一帶,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尚少開發,所以常被視為邊陲地區,對做官的人來說,派赴江南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詩人也不例外。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景還算平穩,沒有情緒上的反應,但是到了後四句情緒就開始波動了。他到了南岸,發現江邊是荒涼陰暗的,江風帶有寒氣,再加上落葉淅瀝的楓樹林,詩人突然感受到蕭瑟的秋天來了。其實秋天是由北而南的,詩人在揚子驛的時候沒有察覺,而到了對岸就感受到這股秋意,這是有原因的。說起來他不是害怕節氣上的秋天,而是擔心前程上的寒意,因此觸景傷情,興起無名的煩惱,這是受到“得失心”的影響。
詩詞推薦
滿江紅·題碧梧翠竹送李陽春
張寧〔明代〕一曲清商,人別後、故園幾度。想翠竹、碧梧風采,舊遊何處。三徑西風秋共老,滿庭疏雨春都過。看蒼苔、白石
名句推薦
-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 九衢雪小,千門月淡,元宵燈近。晁端禮《水龍吟·詠月》
-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 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佚名《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
- 池台竹樹三畝餘,至今人道江家宅。
- 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
-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佚名《易傳·彖傳下·豐》
-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佚名《送別詩》
- 寶奩明月不欺人,明日歸來君試看。
-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