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上逢久別者又別原文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詩詞問答
問:嶺上逢久別者又別的作者是誰?答:權德輿
問:嶺上逢久別者又別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嶺上逢久別者又別是什麼體裁?答:五絕
權德輿嶺上逢久別者又別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十年之前我們曾經分別,在漫漫征途上再次相遇。
驅馬作別又將去向何處?看那夕陽下的萬壑千峰。
注釋
征路:遠行的路途;征途;行程。南朝宋鮑照《還都道中》詩之一:“鳴雞戒征路,暮息落日分。”路,一作“旆”。
“馬首”句:馬頭的方向,即將駆馬而去的方向。馬首:馬頭。《儀禮·士喪禮》:“君至,主人出迎於外,門外見馬首,不哭。”
詩文賞析
這首小詩,用樸素的語言寫一次久別重逢後的離別。通篇淡淡著筆,不事雕飾,而平淡中蘊含深永的情味,樸素中自有天然的風韻。
前兩句淡淡道出雙方“十年”前的“一別”和今日的“相逢”。從詩題泛稱對方為“久別者”看來,雙方也許並非摯友。這種泛泛之交間的“別”與“逢”,按說“別”既留不下深刻印象,“逢”也掀不起感情波瀾。然而,由於一別一逢之間,隔著十年的漫長歲月,自然會引發雙方的人事滄桑之感和對彼此今昔情景的聯想。所以這仿佛是平淡而客觀的敘述就顯得頗有情致了。
這首詩的重點,不是抒寫久別重逢的感觸,而是重逢後又一次匆匆別離的情味。他們在萬山攢聚的嶺上和夕陽斜照的黃昏偶然重逢,又匆匆作別,詩人撇開“相逢”時的一切細節,直接從“逢”跳到“別”,用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語言輕輕托出雙方欲別未別、將發未發的瞬間情景──“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征路偶然重逢,又即將驅馬作別。馬首所向,是莽莽的群山萬壑,西斜的夕照正將一抹餘光投向峭立無語的山峰。這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別的素描。不施色彩,不加刻畫,沒有對作別雙方表情、語言、動作、心理作任何具體描繪,卻自有一種令人神遠的意境。千峰無語立斜陽,境界靜寂而略帶荒涼,使這場離別帶上了黯然神傷的意味。馬首所向,千峰聳立,萬山攢聚,正暗示著前路漫漫。在夕陽余照、暮色朦朧中,更給人一種四顧蒼茫之感。這一切,加上久別重逢旋即又別這樣一個特殊的背景,就使得這情景無形中帶有某種象徵意味。它使人聯想到,在人生征途上,離和合,別與逢,總是那樣偶然,又那樣匆匆,一切都難以預期。詩人固然未必要借這場離別來表現人生道路的哲理,但在面對“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的情景時,心中悵然若有所思則是完全可以體味到的。第三句不用通常的敘述語,而是充滿詠嘆情調的輕輕一問,第四句則宕開寫景,以景結情,正透露出詩人內心深處的無窮感慨,加強了世路茫茫的情味。可以說,三、四兩句正是詩人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感的交會,是一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值得玩味的是,詩人還寫過一首內容與此極為相似的七絕《餘干贈別張十二侍御》:“蕪城陌上春風別,乾越亭邊歲暮逢。驅車又愴南北路,返照寒江千萬峰。”兩相比較,七絕刻畫渲染的成分顯著增加了(如“蕪城陌”、“春風別”、“歲暮逢”、“寒江”),渾成含蘊、自然真切的優點就很難體現。特別是後幅,五絕以詠嘆發問,以不施刻畫的景語黯然收束,渾然一體,含蘊無窮;七絕則將第三句用一般的敘述語來表達,且直接點出“愴”字,不免有嫌於率直發露。末句又施刻畫,失去自然和諧的風調。兩句之間若即若離,構不成渾融完整的意境。從這裡,可以進一步體味到五絕平淡中蘊含深永情味、樸素中具有天然風韻的特點。
(劉學鍇)
標籤:離別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明日相思莫上樓,樓上多風雨。游次公《卜運算元·風雨送人來》
-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荀子·修身》
- 人有所不忍,而後能及其所忍;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為。張廷玉《明史·列傳·卷一百零四》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佚名《秦風·無衣》
-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韋承慶《南中詠雁詩》
-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張孝祥《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范曄《後漢書·列傳·張衡列傳》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節》
-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 樹挪死,人挪活。佚名《增廣賢文·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