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言·其四十五

作者:張達 朝代:元代

雜言·其四十五原文

書紀帝王道,遺編火於秦。

嗟哉伏生傳,幸益孔壁文。

六體備明訓,昭昭條彝倫。

雖無百篇完,終見至治因。

繼述有成憲,君行本諸身。

詩詞問答

問:雜言·其四十五的作者是誰?答:張達
問:雜言·其四十五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張達的名句有哪些?答:張達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六部 出處:元音遺響卷九

參考注釋

帝王

帝國的君主或最高統治者,實行終身制和世襲制

昔人願世世無生帝王家。——清· 黃宗羲《原君》

遺編

(1).指前人留下的著作。《舊唐書·章懷太子賢傳》:“往聖遺編,鹹窮壼奧。” 宋 蘇轍 《寄題蒲傳正學士閬中藏書閣》詩:“更把遺編觀得失,君家舊物豈須猜。” 明 黃哲 《過梁昭明太子墓》詩:“遺編軼正雅,曠代殊徽音。” 清 杜濬 《詠史得謝皋》:“所以 晞髮翁 ,遺編燦星斗。”

(2).指散佚的典籍。 唐 盧照鄰 《樂府雜詩序》:“通儒作相,徵博士於諸侯;中使驅車,訪遺編於四海。” 清 戴名世 《<天籟集>序》:“頃余有志於先朝文獻,欲勒為一書,所至輒訪求遺編,頗畧具。”

(3).釋卷;放下書籍。 明 袁宏道 《送葉使君還朝序》:“雖紛龐業雜之中,而幽閒自得,手不遺編。”

嗟哉

嘆詞。 漢 馬援 《武溪深行》:“滔滔 武溪 一何深,鳥飛不度,獸不敢臨,嗟哉 五溪 兮多毒淫。”《後漢書·耿弇傳論》:“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 唐 韓愈 《嗟哉董生行》:“嗟哉 董生 朝出耕,夜歸讀古人書,盡日不得息。”

伏生

漢 時 濟南 人,名 勝 ,或雲字 子賤 。原 秦 博士,治《尚書》。 始皇 焚書, 伏生 以書藏壁中。 漢 興後,求其書已散佚,僅得二十九篇,以教於 齊 魯 間。 文帝 即位,聞其能治《尚書》,欲召之。然 伏生 年已九十餘,老不能行,乃詔太常使掌故 晁錯 往受之。 西漢 《尚書》學者,皆出其門下。相傳所撰有《尚書·大傳》三卷,疑為後學雜錄所聞而成。參閱 清 陳壽祺 《尚書大傳序錄》。 明 方孝孺 《葉用賓贊》:“閲百年之變故,儼一代之儀刑。是蓋齊乎 秦 伏生 之壽,而庶幾 漢 管寧 之清者乎!”

孔壁

(1). 孔子 故宅的牆壁。據傳古文經出於壁中,故著稱。《漢書·魯恭王餘傳》:“ 恭王 初好宮室,壞 孔子 舊宅以廣其宮,聞鐘磬琴瑟之聲,遂不敢復壞。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 宋 周越 《法書苑·李陽冰書》:“ 陽冰 李大夫 書云:‘某志在古篆……常痛 孔 壁遺文、 汲冢 舊簡,年代浸遠,謬誤滋多。’” 元 柳貫 《尊經堂詩》:“ 濟南 耄言出, 孔 壁發神秘。” 元 王逢 《後無題》詩之五:“衣冠併入 梁園 宴,簡冊潛回 孔 壁光。”

(2).指 孔 壁古文經書。 清 龔自珍 《大誓答問第二十四》:“ 孔 壁,固古文也, 孔安國 以今文讀之,則與博士何以異?”

六體

(1).六種字型。(1)指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漢書·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2)指大篆、小篆、八分、隸書、行書、草書。 唐 張懷瓘 有《六體論》。

(2).指六書。《周禮·地官·保氏》“五曰六書” 唐 賈公彥 疏:“書有六體,形聲實多。”參見“ 六書 ”。

(3).《尚書》的六種文體。 漢 孔安國 《尚書序》:“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書》之體例有六:曰典,曰謨,曰訓,曰誥,曰誓,曰命,是稱六體。”

(4).《易》卦的六爻。《左傳·閔公元年》:“《震》為土,車從馬,足居之,兄長之,母覆之,眾從之,六體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殺,公侯之卦也。”《漢書·律曆志上》:“陰陽比類,交錯相成,九六之變登降於六體。” 漢 焦贛 《易林·遯之師》:“堅固相親,白篤無患,六體不易,執以安全。”

(5).人的頭、身和四肢。《漢書·翼奉傳》:“天變見於星氣日蝕,地變見於奇物震動。所以然者,陽用其精,陰用其形,猶人之有五臧六體,五臧象天,六體象地。故臧病則氣色發於面,體病則欠申動於貌。” 南朝 宋 鮑照 《藥奩銘》:“二脂六體,振衰返華。”

(6). 晉 裴秀 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其製圖之標識體例有六:一、分率,計里畫方;二、準望,辨正方位;三、道里,道路相距之里數;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後三者皆道路夷險曲折之別。 秀 圖今不傳,《晉書·裴秀傳》錄《圖序》全文。參閱 清 胡渭 《禹貢錐指·禹貢圖後識》。

明訓

明確的訓誡。《國語·晉語八》:“圖在明訓,明訓在威權。” 韋昭 註:“言既有明教,在威權以行之。”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三》:“佩詩禮之明訓,宣忠孝之弘規。” 聶紺弩 《兔先生的發言》:“‘明哲保身’,古有明訓。”

昭昭

(1) 明亮;光明

昭昭有光,利行兵

(2) 明白;清楚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老子》

昭昭然白黑分類。——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形容有心事

昭昭然為天下憂不足

彝倫

(1).常理;常道。《書·洪範》:“王乃言曰:‘嗚呼, 箕子 !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 蔡沉 集傳:“彝,常也;倫,理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名實》:“放斧斤而欲雙巧於 班 墨 ,忽良才而欲彝倫之攸敍,不亦難乎!” 宋 朱熹 《<大學章句>序》:“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彝倫》:“彝倫者,天地人之常道……不止 孟子 之言人倫而已。能盡其性,以至能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而彝倫敘矣。”

(2).指倫常。 陳獨秀 《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道德彝倫,又焉能外?”

(3).謂成為表率、成為典範。《魏書·彭城王勰傳》:“自古統天位主,曷常不賴明師,仗賢輔,而後燮和陰陽,彝倫民物者哉?” 唐 楊炯 《庭菊賦》:“ 鐘太傅 之家聲,彝倫 魏 室,道合鹽梅,功成輔弼。”

(4).指銓選官吏。《北史·魏紀四·世宗宣武帝》:“中正所銓,但為門第,吏部彝倫,仍不才舉。八坐可審議往代擢賢之體,以令才學並申,資望兼致。”

百篇

(1).《文選·孔安國〈尚書序〉》:“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張銑 註:“如此之類,惣有百篇,此略舉之。”後因以“百篇”作《尚書》的代稱。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文章》:“ 太宗 賦《尚書》曰:‘日昃翫《百篇》,臨燈披《五典》。’”

(2).極言詩篇之多。 唐 杜甫 《飲中八仙歌》:“ 李白 一斗詩百篇, 長安 市上酒家眠。”

至治

(1).指安定昌盛、教化大行的政治局面或時世。《書·君陳》:“至治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文子·下德》:“欲治之主不世出,可與治之臣不萬一,以不世出求不萬一,此至治所以千歲不一也。” 元 獨樂園主 《詠史》:“ 漢 朝 文 景 稱至治,刑措可比 成 康 前。”

(2).最好的治理。《孔子家語·五刑解》:“ 冉有 問 孔子 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 孔子 曰:‘聖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

繼述

繼承。繼,承受,繼承。述。遵循

繼述先烈遺志。——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有成

有成就;有成效

三年有成

行本

即公文。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八:“大案前行本把。五日三朝家沒紙兒文字,官清法正無差。”

行為的根本。《周禮·地官·師氏》:“﹝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

詩詞推薦

雜言·其四十五原文_雜言·其四十五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