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子建飛龍篇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擬子建飛龍篇原文

巍巍泰山,兗州鎮崇。

非惟兗州,五嶽是宗。

靈氣所宅,生物所始。

柴望肇禋,宜必自此。

陳思芝童,太白鶴仙。

胥別意托,我何有焉。

七十二君,登封降禪。

惜乎岩石,磨泐以遍。

至哉重華,二月東巡。

五禮五器,無非為民。

詩詞問答

問:擬子建飛龍篇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擬子建飛龍篇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擬子建飛龍篇是什麼體裁?答:四言詩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四言詩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九十六

參考注釋

巍巍

高大壯觀的樣子

巍巍乎可畏。——明· 劉基《賣柑者言》

泰山

(1) 東嶽,中國五嶽之首,中國名山,海拔1524米,位於山東泰安境內。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禪、祭告天地,多古蹟和文人墨跡,為旅遊勝地

(2) 古人把泰山作為高山的代表,常用來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寶貴的事物

有眼不識泰山

(3) 妻父的代稱

呼妻父為泰山,一說雲,泰山有丈人峰。—— 晁說之《晁氏客語》

州鎮

一方之重鎮。《三國志·吳志·虞翻傳》“歸葬墓舊,妻子得還” 裴松之 注引《會稽典錄》:“夫 會稽 上應牽牛之宿,下當少陽之位,東漸巨海,西通五湖,南暢無垠,北渚 浙江 ,南山攸居,實為州鎮。” 南朝 陳 徐陵 《與周冢宰宇文護論邊境事書》:“夫以 南平 等郡,地壙民豐, 雲夢 之田, 楚王 為寶, 吳 當勁 蜀 , 晉 拒強 秦 ,資彼山川,竝為州鎮。”

非惟

不但,不僅

然操遂能克 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五嶽

中國的五大名山,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

靈氣

(1).指人對外物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管子·內業》:“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其大無外。”

(2).聰慧或秀美的氣質。 晉 傅玄 《鴻雁生塞北行》:“退哀此秋蘭,草根絶,隋化揚。靈氣一何憂(優)美,萬里馳芬芳。” 唐 李商隱 《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韻》:“ 淮山 桂偃蹇, 蜀郡 桑重童。枝條亮眇脆,靈氣何由同?” 劉學鍇 等集解:“靈異之氣。” 明 吳承恩 《畫松》詩:“風雲暗淡藏靈氣,月露莊嚴有異姿。”《紅樓夢》第一一一回:“實在天地間的靈氣,獨鍾在這些女子身上了。” 魯迅 《<偽自由書>後記》:“惜‘化名’為‘頑石’,靈氣之不鍾於鼻子若我輩者,竟莫辨其為‘新進作家’抑‘老作家’也。”

(3).仙人的氣質。 晉 郭璞 《遊仙》詩之六:“ 燕昭 無靈氣, 漢武 非仙才。”

(4).指仙靈之氣。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神陸吾》:“門明是對,司帝之門,吐納靈氣,□熊魂魂。”《雲笈七籤》卷一一七:“往往神仙幽人遊憩其上,奇氛靈氣,彌覆其頂。” 巴金 《長生塔》:“在這裡面,皇帝不僅可以避免一切人間的詛咒,還可以接觸天空的神聖的靈氣。”

(5).猶王氣。 明 梁有譽 《姑蘇懷古》詩:“金虎跡荒靈氣滅,水犀軍散霸圖空。” 明 湯顯祖 《黃金台》詩:“ 昭王 靈氣久疎蕪,今日登臺弔 望諸 。”

(6).指美好的名聲。 宋 王安石 《祭歐陽文忠公文》:“其出處進退又庶乎英魄靈氣,不隨異物腐散而長在乎 箕山 之側與 潁水 之湄。”

生物

有生命的物體,具有生長、發育、繁殖等能力,能通過新陳代謝作用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動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

森林生物

只有幾隻蒼鷹在高空盤旋,看不見旁的生物。——《孟姜女》

柴望

古代兩種祭禮。柴,謂燒柴祭天;望,謂祭國中山川。亦泛指祭祀。《書·武成》:“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 孔 傳:“燔柴,郊天,望,祀山川。”《後漢書·光武帝紀下》:“辛卯,柴望 岱宗 ,登封 太山 。”《魏書·程駿傳》:“鹹秩百靈,柴望山川。”《封神演義》第九八回:“江山依舊承柴望,社稷重新樂裸將。”

肇禋

開始祭祀。《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 文王 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維 周 之禎。” 毛 傳:“肇,始;禋,祀也。”一說,禋,當作西土,乃西土二字誤合之垔,後人又加示旁。 周 在西方,故稱。肇西土,言 文王 開闢 周國 土地。見 高亨 《詩經今注》。

陳思

指 陳思王 曹植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 陳思 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瑯:並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 唐 李群玉 《將之京國贈薛員外》詩:“ 趙壹 賦命薄, 陳思 多世憂。”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五六:“ 陳思 極工起調,如‘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如‘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皆高唱也。”

芝童

仙童。 唐 崔湜 《幸白鹿觀應制》詩:“捧藥芝童下,焚香桂女留。” 唐 劉憲 《奉和<幸白鹿觀應制>》:“芝童薦膏液,松鶴舞驂騑。”

白鶴仙

玉簪花的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六·玉簪》:“白鶴仙,並以花象命名。”《事物異名錄·花卉·玉簪》引 明 王象晉 《 * 》:“玉簪,一名白鶴仙,一名季女,又鶴或作萼。”

別意

(1).離情。 唐 李鹹用 《送別》詩:“別意説難盡,離盃深莫辭。” 宋 嚴仁 《鷓鴣天》詞:“請君看取東流水,方識人間別意長。”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三:“好象一任曉風颭拂搖移,感慨有些別意,仿彿知道,這窗中人快要離他們遠去萬里了。”

(2).另外的意思。 清 李漁 《比目魚·揮金》:“他竟全然不理,想來沒有別意,一定是不肯零賣。”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七十二

古以為天地陰陽五行之成數。亦用以表示數量多。《史記·封禪書》:“古者封 泰山 禪 梁父 者七十二家,而 夷吾 所記者十有二焉。”《玉台新詠·古樂府詩<相逢狹路間>》:“入門時左顧,但見雙鴛鴦。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 唐 李白 《梁甫吟》:“東下 齊 城七十二,指揮 楚 漢 如旋蓬。” 清 魏源 《三湘棹歌·蒸湘》:“水復山重行未盡,壓來七十二峰影。”

登封

登山封禪。指古帝王登 泰山 祭天祭地。《史記·封禪書》:“﹝ 武帝 ﹞遂登封 太山 ,至於 梁父 ,而後禪 肅然 。” 唐 賈島 《送蔡京》詩:“登封多 泰岳 ,巡狩徧滄溟。” 宋 葉適 《梁父吟》:“ 泰山 之椒既風雨又艱險兮,乃登封以類告。” 清 吳偉業 《送少司空傅夢楨還嵩山》詩:“西巡擬上登封頌,抱犢山莊候翠華。”

磨泐

損壞。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大雲寺彌勒重閣碑>校記》:“ 胡氏 言,今拓本多磨泐,故所録全文頗有闕誤,首一行書撰人尤甚。”

重華

(1). 虞舜 的美稱。《書·舜典》:“曰若稽古帝 舜 ,曰 重華 ,協於帝。” 孔 傳:“華,謂文德。言其光文重合於 堯 ,俱聖明。”《楚辭·九章·涉江》:“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 重華 游兮瑤之圃。”一說, 舜 目重瞳,故名。《史記·五帝本紀》:“ 虞 舜 者,名曰 重華 。” 張守節 正義:“﹝ 舜 ﹞目重瞳子,故曰 重華 。”後亦用以代稱帝王。 宋 楊萬里 《寄題南城吳子直子常上舍兄弟社倉》詩:“ 有虞 有宋 雙重華,兩聖一心民一家。”《說郛》卷二九引 宋 無名氏《朝野遺記》:“重華( 孝宗 )聞上( 光宗 )疾,自臨大內,撫視時,上噤不知人。”

(2).舊喻帝王功德相繼,累世昇平。 宋 李攸 《宋朝事實·真宗癸丑赦文》:“良民合歸厚之風,嘉穀茂重華之歲。”

(3).歲星的別稱。《史記·天官書》:“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

二月

中篇小說。柔石作。1929年發表。青年知識分子蕭澗秋來到芙蓉鎮國小任教,與校長之妹陶嵐相愛。蕭因同情、資助在北伐戰爭中犧牲的老同學的寡妻文嫂,而招致非議和誣衊。為了徹底幫助文嫂,他決定犧牲與陶嵐的愛情,娶文嫂為妻,不料招致更大的攻擊。文嫂終於不堪輿論壓力上吊自盡。蕭澗秋受此打擊,毅然離開芙蓉鎮,陶嵐決意隨他而去。

東巡

古代謂天子巡視東方。語本《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於 岱宗 。”《史記·封禪書》:“ 二世 元年,東巡 碣石 ,並海南,歷 泰山 ,至 會稽 ,皆禮祠之。” 唐 白居易 《送東都留守令狐尚書赴任》詩:“翠華黃屋未東巡,碧 洛 青 嵩 付大臣。”

五禮

(1).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朝聘之禮。《書·皋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 孔 傳:“天次秩有禮,當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禮以接之,使有常。” 王引之 《經義述聞·尚書上》:“所謂五禮者,正謂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禮也。”

(2).古代的五種禮制。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周禮·春官·小宗伯》:“掌五禮之禁令與其用等。”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云:“五禮,吉、凶、軍、賓、嘉。”《隋書·禮儀志一》:“以吉禮敬鬼神,以凶禮哀邦國,以賓禮親賓客,以軍禮誅不虔,以嘉禮合姻好,謂之五禮。” 宋 蘇軾 《隆祐宮設慶宮醮青詞》:“介萬壽之無疆,錫五禮之純備。”

五器

(1).五等爵朝聘的禮器。《書·舜典》:“脩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如五器。” 王引之 《經義述聞·尚書上》:“五器,蓋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禮器也。”

(2).五木。 唐 范攄 《雲溪友議》卷三:“到府三日,詢鞫獄情,滌其冤濫,輕重之繫,僅三百餘人。其中一輩,五器所拘,偷視廳事。”參見“ 五木 ”。

非為

(1).乾不顧法紀或禮法的壞事。 元 無名氏 《陳州糶米》第二折:“貪贓壞法,飲酒非為。” 明 陶宗儀 《輟耕錄·鬼爺爺》:“然頗慎行止,不敢非為。”

(2).指違法或違反道德的壞事、壞行為。《水滸傳》第三五回:“不孝逆子,做下非為。”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土番點卯》:“爾宜躬先奉法以統一鄉之眾,以盡軌於法,稍有非為,惟爾總是問。”

(3).不顧法紀或禮法。 元 無名氏 《硃砂擔》第四折:“我痴心想望貞潔,你做事忒殺非為。”《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小人頗知禮法,極守本分的,怎敢幹此非為之事。”

詩詞推薦

擬子建飛龍篇原文_擬子建飛龍篇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