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狄青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騎射。寶元初,詔擇衛士從邊,以青為延州指使①。時偏將屢為 賊敗,士卒多畏怯,青行常為先鋒。凡四年,前後大小二十五戰,中流矢者八。嘗戰安遠, 被創甚,聞寇至,即挺起馳赴。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
尹洙為經略判官,青以指使見,與談兵,善之,薦於韓琦、范仲淹曰:“此良將材也。”二人一見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青折節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由是益知名。
青奮行伍,十餘年而貴,是時面涅②猶存。帝嘗敕青傅藥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爾,臣願留以勸軍中。”以彰化軍節度使知延州, 擢樞密副使。
皇祐中,廣源州蠻反,嶺外騷動。青上表請行。青戒諸將毋妄與賊斗,聽吾所為。廣西陳曙乘青未至,輒以步卒八千犯賊,潰於崑崙關。青曰:“令之不齊,兵所以敗。”晨會諸將堂上,揖曙起,按以敗亡狀,驅出軍門斬之。已而頓甲,令軍中休十日。覘者還,以為軍未即進。青明日乃整軍騎,一晝夜絕崑崙關。賊既失險,悉出逆戰。青執白旗麾騎兵,縱左右翼,出賊不意,大敗之,追奔五十里。還至京師,帝嘉其功。
青為人慎密寡言,計事必審中機會而後發。行師先正部伍,明賞罰,與士同饑寒勞苦, 雖敵猝犯之,無一士敢後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與將佐。始,與孫沔破賊,謀一 出青,賊既平,悉以諉沔,退若不用意者。沔始嘆其勇,既而服其為人,自以為不如也。
熙寧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將帥,以青起行伍而名動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終始,慨然思之。取材於《宋史·列傳第四十九》
【注】①指使:當時戍邊軍隊職務。 ②面涅:臉部瘢痕。狄青出身寒微,因代兄受過而被刺字充軍。

譯文/翻譯:

狄青是汾州西河人,擅長騎馬射箭。寶元初年,皇帝下詔挑選衛士參加戍邊軍隊,(後來)任命狄青擔任延州指揮使。當時戍邊的將領多次被賊軍打敗,士兵們大都畏懼膽怯,狄青出戰經常自己做先鋒。一共四年,前後經歷大小二十五次戰鬥,八次被流箭射中。曾經在安遠有一場戰鬥,狄青身體遭受很重的創傷,但是一聽說敵人來犯,馬上起身上馬奔赴戰場。他在賊兵中出入,賊兵都紛紛潰散沒有人敢阻攔他。
尹洙擔任經略判官,狄青憑藉延州指揮使身份進見。尹洙和他談論軍事,認為他非常擅長,就向韓琦、范仲淹推薦說:“這是良將之才。”韓琦、范仲淹一見狄青就認為他很出眾,對他非常看重。范仲淹拿《左氏春秋》送給他說:“將軍如果不了解歷史,那也不過是有著匹夫之勇的人罷了。”從此狄青改變平日誌向去讀書,全面透徹地了解了秦、漢以來將帥的用兵策略,他也因此而更加知名。
狄青從行伍中奮鬥起家,十多年就顯貴了,這時臉上刺的墨字還在。皇帝曾頒布文書準許狄青敷藥除去字跡,狄青指著自己的臉說:“陛下憑藉我的功勞來提拔我,不責求我的出身,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績,只是因為這刺下的墨字的不斷激勵罷了,我希望留著它們用以鼓勵軍中其他的將士。”不久狄青憑藉彰化軍節度使的身份管理延州,後又被提拔擔任樞密副使。
皇祐年間,廣源州蠻謀反,嶺南局勢動亂。狄青奏上表章請求前去平定。狄青告誡將領們不要胡亂同賊兵作戰,要聽從自己的排兵布陣計畫。廣西的陳曙趁狄青還沒到任,就帶領八千步兵向賊兵發起攻擊,結果在崑崙關潰敗。狄青說:“命令不加整飭,是軍隊失敗的原因。”早晨在堂上會合諸將領,將陳曙等人集中起來,審查失敗逃亡的罪狀,將他們趕出軍門處斬。接著指示放下鎧甲,命令軍中休整十天。敵方窺探的人回去報告,賊兵方面認為朝廷軍隊沒有馬上進發的動向。狄青第二天卻整頓軍騎出擊,只一個晝夜就跨越了崑崙關。賊兵失掉險要關隘之後,全都出來迎戰。狄青手執白旗指揮騎兵,直衝賊軍左右翼,出乎賊兵意料,大敗賊兵,追逃奔襲潰敗的賊兵達五十里之遠。回到京城,皇帝嘉獎了狄青的戰功。
狄青為人謹慎縝密很少言語,謀劃事情一定看清機會以後才去施行。調度軍隊時先整頓隊伍,明確賞罰,常常同士兵一起忍受饑寒勞苦,(因此)即使敵人突然侵犯他們,也沒有一名兵士願意落後於前面的人。因此狄青出戰時大多會有戰績。狄青尤其愛把功勞推給偏副將領。當初,他和孫沔打敗了賊人,計謀完全出自狄青,賊人被平定後,狄青把歸勞都推給孫沔,自己仿佛是沒出過什麼主意的人一樣。孫沔起初讚嘆他的勇敢,這件事之後又佩服他的為人,自認為比不上狄青。
熙寧元年,宋神宗考核排列之前各時代的將帥,認為狄青起於行伍之間卻能夠聲名震動中原和邊疆各地,為人深沉又有智謀,能夠憑敬畏謹慎保全終始,感慨之下非常追念他。
《宋史·狄青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宋史·狄青傳》原文及翻譯0
《宋史·狄青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