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及楚平》原文及翻譯
左傳
原文:
宋人使樂嬰告急於晉,晉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揚如宋,使無降楚,曰:“晉師悉起,將至矣。”鄭人囚而獻諸楚。楚子厚賂之,使反其言。不許。三而許之。登諸樓車,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將殺之,使與之言曰:“爾既許不穀,而反之,何故?非我無信,女則棄之,速即爾刑!”對曰:“臣聞之:君能制命為義,臣能承命為信,信載義而行之為利。謀不失利,以衛社稷,民之主也。義無二信,信無二命。君子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無,又叮賂乎?臣之許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祿也。寡君有信臣,下臣獲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歸。
夏五月,楚師將去宋,申犀稽首於王之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廢王命,王棄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時仆,曰:“築室,反耕者,宋必聽命。”從之。宋人懼,使華元夜人楚師,登子反之床 ,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微。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子反懼,與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華元為質。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選自《左傳》
譯文/翻譯:
宋國人派樂嬰去晉國告急求援,晉景公想援救宋國。伯宗說:“不行,古人說過:‘雖鞭之長,不及馬腹。’上天正在保硝楚國,不能同它爭鬥。晉國雖然強盛,怎么能違背天意?俗話說:‘高下在心。’河流湖泊能容納污穢,山林草莽隱藏著毒蟲猛獸,美隱匿著瑕疵,國君也可以含恥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規。君王還是等一等吧。”晉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晉國派解揚到宋國去,叫宋國不要向楚國投降,並說:“晉國隊已全部出發,快要到宋國了。”解揚路過鄭國時,鄭國人扣住解揚並把他獻給楚國。楚莊王用重禮收買他,讓他對宋國人說相反的話。解揚不答應。楚王再三勸誘,他才答應了。楚王讓解揚登上樓車,叫他對宋人喊話說晉國不來救宋國,解揚藉機傳達了晉君要宋人堅守待援的命令。楚莊王要殺解揚,派人對他說:“你既然已經答應了我,卻又違背諾言,是什麼原因?這不是我不講信用,而是你丟棄了它,快去接受你該受的刑罰吧!”解揚回答說:“臣下聽說過,國君能制定正確的命令就叫義,巨子能奉行國君命令就叫信,信承載著義而推行就叫利。謀劃不丟掉利益,以此捍衛國家,這才是百姓的主人。合乎道義不能有兩種誠信,講求誠信不能接受兩種命令。君王收買臣下,就是不懂‘信無二命’的道理。我接受君命出使,寧可去死也不能背棄使命,難道可以用財物收買嗎?我之所以答應君王,是為了完成我的使命。我死了而能完成使命,這是我的福分。我們國君有誠信的臣下,臣下又能完成使命而死,還有什麼可求的呢?”楚莊王放了解揚,讓他回國。
夏天五月,楚國軍隊要撤離宋國,申犀在楚莊王的馬前叩頭:“無畏明知會死,但不敢背棄君王的命令,現在君王您背棄了誓言。”楚王無法回答。楚臣申叔時正為楚王駕車,他說:“修建屋,把種田的人叫回來,宋國就一定會聽從君王的命令。”楚王他的話去做了。宋人害怕起來,派華元在夜裡潛入楚營,上了子反的床 ,把他叫起來說:“我們國君派我來把宋國的困難告訴你,說:‘敝國人已經在一交一 換孩子殺了吃,劈開一屍一骨燒火做飯。即使如,兵臨城下被逼簽訂的盟約,就算讓國家滅亡,也不能答應。如果撤離我們三十里,宋國就一切聽命。’”子反很害怕,就與華元定了盟誓,並報告了楚莊王。楚軍退兵三十里,宋國與楚國講和。華元當了人質。盟誓上說:“我不欺你,你不騙我。”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