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王褒傳》原文及翻譯
北史
原文:
王褒,字子深,琅邪臨沂人。褒識量淹通,志懷沈靜,美威儀,善談笑,博覽史傳,七歲能屬文。外祖梁司空袁昂愛之,謂賓客曰:“此兒當成吾宅相。”弱冠舉秀才,除秘書郎、太子舍人。梁國子祭酒蕭子云,褒之姑夫也,特善草隸。褒少以姻戚,去來其家,遂相模範,而名亞子云,並見重於時。梁元帝嗣位,褒有舊,召拜吏部尚書、右僕射,仍遷左丞,兼參掌。褒既名家,文學優贍,當時鹹共推挹,故位望隆重,寵遇日甚。而愈自謙損,不以位矜物,時論稱之。
初,元帝平侯景及禽武陵王紀後,以建鄴凋殘,時江陵殷盛,便欲安之。嘗召群臣議之。鎮軍將軍胡僧祐、御史中丞劉珏等曰:“建鄴王氣已盡,又荊南地有天子氣,遷徙非宜。”元帝深以為然。褒性謹慎,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後因清閒,密諫,言辭甚切。元帝意好荊楚,已從僧祐等策,竟不用。及魏徵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諸軍事。俄而元帝出降,褒遂與眾俱出,見柱國於謹,甚禮之。褒曾作《燕歌》,妙盡塞北寒苦之狀,元帝及諸文士並和之,而競為淒切之辭。褒與劉珏、殷不害等數十人俱至長安,周文帝喜曰:“昔平吳之利,二陸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賢畢至,可謂過之矣。”又謂褒及王克曰:“吾即王氏甥也,卿等並吾之舅氏,當以親戚為情,勿以去鄉介意。”於是授褒及殷不害等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常從容上席,資餼甚厚。褒等亦並荷恩眄,忘羈旅焉。
明帝即位,篤好文學,時褒與庾信才名最高,特加親待。帝每游宴,命褒賦詩談論,恆在左右。武帝作《象經》,令褒注之,引據該洽,甚見稱賞。褒有器局,雅識政體,既累世在江東為宰輔,帝亦以此重之。建德以後,頗參朝議,凡大詔冊,皆令褒具草。乘輿行幸,褒常侍從。尋出為宜州刺史,卒於位。 (節選自《北史·王褒傳》有刪節)
譯文/翻譯:
王褒,字子深, 琅邪臨沂人。王褒見識廣博,器量通達。心懷沉靜之志, 俊美威儀,善於談笑,博覽史籍,七歲就能作文章。外祖父梁朝司空袁昂喜愛他,對客人說:“這個孩子會成為很有出息的人。”剛成年就舉薦為秀才,任秘書郎、太子舍人之職。梁朝國子祭酒蕭子云,是王褒的姑父,特別擅長草書和隸書。王褒小的時候因為親戚的關係,來往於蕭子云家,就向他學習書法,而名聲在蕭子云之下,一同受到當時的重視。梁元帝繼位,王褒和梁元帝有舊交,召至京師,任吏部尚書、右僕射,後又改任左丞,兼任參掌。王褒既是名家,文學成就尤為優異豐贍,當時的都很推崇他。所以,王褒職位名望並重,寵遇日甚一日。但他自己卻越來越謙虛,不因地位高而在別人面前驕傲,當時的輿論都稱讚他。
當初,元帝平定侯景之亂和擒獲武陵王蕭紀之後,因建鄴凋零殘破,而當時江陵殷實強盛,就想遷都江陵。元帝曾經召集群臣商議遷都之事。鎮軍將軍胡僧祐、御史中丞劉珏等人說“:建鄴帝王氣數已盡,而荊南之地;有天子氣象,遷都建鄴不合適。”元帝認為他們說的很對。王褒生性謹慎,知道元帝猜疑忌諱很多,不敢公開說元帝的不是。後來趁著清靜閒暇之機,秘密勸諫,言詞非常懇切。元帝心中喜好荊楚之地,已聽從胡僧祐等人的謀略,最終沒能採用王褒的建議。到了北魏徵討江陵時,元帝授命王褒都督城西諸軍事。很快,元帝出城投降,王褒就與眾人一同出城。見到柱國於謹,于謹待他很有禮貌。王褒曾經寫有《燕歌》,精妙地描繪盡了塞北寒冷貧苦的情況,元帝和諸位文士一同唱和,競相選用為淒涼悲切的言詞。王褒與劉珏、殷不害等幾十人一起來到長安,周文帝高興地說:“當年平定吳地的好處,只是得到了陸機、陸雲兄弟而已,如今平定楚地的功績,是眾多的賢才都來到了,可以說超過平吳之利了。”又對王褒和王克說“:我就是姓王的外甥,你們都是我的舅家人,應當看重親戚的情意,不要因為離開故鄉而放心不下。”於是授予王褒和殷不害等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常常從容地居於上席,賞賜非常豐厚。王褒等人也都受到恩遇,忘記了是在周朝寄居做客。
周明帝即位,特別喜愛文學,當時王褒與庾信才華聲名最高,特意加以親寵優待。周明帝每有歡宴,就命王褒寫詩為文,常在身邊。周武帝作《象經》,命令王褒為之作注,王褒作注引證詳備廣博,很受(武帝的)讚賞。王褒有器量,精通政事,已多年在江東做輔政大臣,周武帝也因此而看重他。建德年間以後,王褒多參與朝政,所有大的詔令文冊,都讓王褒執筆撰寫。周武帝乘車出行巡幸,王褒常常跟從侍奉。不久,出任宜州刺史,死於任上。
《北史·王褒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