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譯
【原文】 9.19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注釋】 (1)簣:音kuì,土筐。
【譯文】 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評析】 孔子在這裡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恆的深刻道理,他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是堅持不懈,自覺自愿。這對於立志有所作為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塑造。
【原文】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譯文】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1);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注釋】(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音zhì,同“智”;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評析】 孔子這裡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的“君子”。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
《韓非子 大體》
上面如果不是有遼闊的天,就不能覆蓋整個世界;心胸如果沒有大地那樣寬廣,就不能負載萬物。泰山對土石沒有好惡之心所以能夠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對細流不加選擇,所以能夠形成它的富有。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樣遍覆畢載而使萬物齊備,要像山海那樣不立好惡、不擇小助而使國家富強。君主沒有忿怒引起的毒害,臣民沒有因積怨造成的禍患,君主和臣下都歸真返樸,把道作為歸宿。所以長遠的利益積聚了,巨大的功業建立了,名望樹立於生前,恩德流傳於後世,從而達到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
《管子 形勢解》以下段落的譯文
大海不拒絕各種各樣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絕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聳;賢明的君主不會討厭支持他的人,所以才會有很多人支持他;飽學之士不會討厭學習,所以才能成為聖人。
孟子•離婁章
徐僻問:\'孔子經常推崇水,說\'水啊!水啊!‘,請問水有什麼可取之處?”孟子回答說:“有源泉的水都是滾滾而來,不分晝夜,先注滿溝渠再前進,最終到達了大海。有根源的事物都是這樣的,所以可取。如果沒有根源,就象七八月時的雨水,一時也能注滿溝渠;但是馬上就乾涸了,也就是站著等一下那點時間。所以做學問若是名過其實,真正的君子都認為是可恥的事。
孟子說:”人之所以區別於禽獸只是一點點(指人性),一般老百姓拋棄它,君子卻保存它。古代賢君 舜 明白事物的道理,又懂得人際關係的實質;他是出於仁義去做事情的,而不是為了顯示仁義才去做事情。
孟子 盡心上
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小了,所以觀看過大海的人就難以被水吸引,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就難以被一般的言論所吸引。觀看水有方法,一不定期要看它壯闊的波瀾。日月有無比的光輝,小縫隙也能照進去。流水這東西,不充滿水坑就不會流走,君子追求大道的志向,不達到一定的成就就不會通達。”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
-- 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像水那樣與世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1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1 大江大海能匯聚容納百川流水,是因為它所處低下,便為百川之王。
1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1 天下萬物中,沒有什麼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對付堅強的東西,沒有什麼能勝過水 了。這是因為水柔弱得沒有什麼能改變它。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勝,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成勢,無恆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生死。(孫子虛實篇)
【譯文】
用兵的規律就象流水,水的流動,是避開高處流向低處;作戰的勝利,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敵人弱點。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約其流向,作戰則根據不同的敵情而制定不同的策略。所以,用兵打仗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一成不變的形式。能夠根據敵情變化而靈活機動取勝,就叫做用兵如神。所以五行相生相剋沒有固定的常勝,四季輪流更替也沒有不變的位置,白天有長有短,月亮也有圓有缺。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