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張以寧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

原文:

張以寧,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以寧年八歲或訟其伯父縣系獄以寧詣縣伸理尹異之命賦《琴堂試》立就伯父得釋以寧用是知名。秦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岩判官進六合尹,做事免官,滯留江、淮者十年。順帝征為國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在朝宿儒虞集、歐陽元、掲傒斯、黃溍之屬相繼物故,以寧有俊才,博學強記,擅名於時,人呼小張學士。明師取元都,與危素等皆赴京,奏對稱旨,復授待講學士,特被寵遇。帝嘗登鐘山,以寧與朱升、秦裕伯等扈從擁翠亭,給筆札賦詩。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陳日煃為國王,御製詩一章遺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江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令,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事域,教世子服三年喪,令其國人效中國行頓首稽首禮。天子聞而嘉之,賜璽書,比諸陸賈、馬援,再賜御製詩八章。及還,道卒,詔有司歸其柩,所在致祭。以寧為人潔清,不營財產,奉使往還,補被外無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學尤專《春秋》,多所自得,撰《胡傳辨疑》最州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歲,始卒業。元故官來京者,素及以寧名尤重。素長於史,以寧長於經。素宋、元史藁俱失傳,而以寧《春秋》學遂行。門人石光霽,字仲濂,泰州入,讀書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經舉,授國子學正,進博士,作《春秋鉤玄》,能傳以寧之學。
(選自《明史·文苑一》,有刪改)

譯文/翻譯:

張以宇・字志道,古田人。父親張一清.元代為福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以宇八歲時,有人指控其伯父,縣衙將其伯父逮捕下獄、以寧到縣衙去講理。知縣認為此孩童非凡,命他賦《琴堂詩》,他秉筆立就,伯父得以釋放,以寧由此聞名。元泰定年間,他以通《春秋》而舉進士,由黃岩判官而晉升為六合府尹,因某事犯法而免官,滯留江、淮十年之久。元順帝征他為國子助教,官至翰林侍讀學士、知製造。在朝中,一些博學老成的儒土如虞集、歐陽元、揭傒斯、黃溍這些人,相繼去世,張以寧有奇才,博學強記,在當時擁有聲名,人稱作“小張學士”。明軍占據元朝京都北京,以寧與危素都被召到明都南京,對皇帝的詢問都做了滿意的回答,再次被授於侍講學士,特別受到寵遇。太祖曾登鐘山,以寧與朱升、秦裕伯等人隨從登上擁翠亭,皇帝給他們紙筆命他們賦詩。洪武二年(1369)秋,以寧奉旨出使安南,封其主陳日煃為國王,臨行時,太祖題詩一首送行。他剛入安南境,陳日煃死,安南人請求將皇帝詔書授其嫡長子,以寧不肯,在洱江留居,告諭王子去向朝廷告哀,請求承襲王爵。以寧得朝廷之命,等待後派的使者林唐臣到後再入安南境辦事。事情完畢後,他在安南教王子服喪三年,令安南人仿效中原行叩拜禮。太祖聞知,嘉獎以寧,易詔書,把他比作陸賈、馬援,又賜御製詩八章。後逝於回國途中,詔令地方官府送靈柩歸其故鄉,沿途州縣都要祭尊。以寧為人潔淨無瑕,不營財產,奉使安南往返,除衣被行裝外,別無他物。他本是以《春秋》中進土,故所學尤專於《春秋》,受益頗多,撰著的《胡傳辨疑》最為學識廣博,只是《春王正月考》未著完,寓居安南超過半年,才最終完成。元朝故官來京人士中,危素與張以宇的名聲最大。素長於文,以寧長於經。素所撰宋、元史稿都已失傳,但以寧關於《春秋》的著作流行於世。他的弟子石光霽,字仲濂,泰州人,讀書一目五行。洪武十三年通過明經考試中舉,授予國子學正,進為博士,著作《春秋鉤玄》,能傳承張以寧的學術。
《明史·張以寧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明史·張以寧傳》原文及翻譯0
《明史·張以寧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