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原文及翻譯

三國志

原文: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人也。少好學,仕郡奏曹吏。會郡守與州牧有隙,曲直未分,以先聞者為善。時州牧章已去,郡守恐後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選行,晨夜取道,到洛陽。慈以計敗州牧誣章,而郡守得清。由是知名,而為州牧所疾。恐受其禍,乃避之遼東。 
北海相孔融,聞而奇之,數遣人訊問其母,並致餉遺。後孔融在北海為賊所圍,慈為求救於平原相劉備,單騎突圍直出,競得劉備兵解融之難。 
揚州刺史劉繇與慈同郡,慈自遼東還,未與相見,暫渡江到曲阿見繇。未去,會孫策至。或勸繇可以慈為大將軍,繇曰:“我若用子義,許子將①不當笑我邪?”但使慈偵視輕重。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 
慈當與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蕪湖,亡入山中,稱丹楊太守。是時,策已平定宣城以東,惟涇以西六縣未服。慈因進住涇縣,立屯府,大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討,遂見囚執。策即解縛,捉其手曰:“寧識神亭時邪?若卿爾時得我云何?”慈曰:“末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即署門下督,還吳授兵,拜折衝中郎將。後劉繇亡於豫章,士眾萬餘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撫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還。”策曰:“子義舍我,當復與誰?”餞送昌門,把腕別曰:“何時能還?”答曰:“不過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慈長七尺七寸,美須髯,猿劈善射,弦不虛發。嘗從策討麻保賊賊於屯裡緣樓上行詈以手持樓棼②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其妙如此。曹公聞其名,遺慈書,以篋封之。發省無所道,而但貯當歸。孫權統事,以慈能制(劉)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慈臨亡,嘆息曰:“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權甚悼惜之。評曰:太史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分。 
選自《三國志•吳書四•卷四十九》,有刪改) 
註:①許子將:許劭,字子將,當時著名的人物評論家,劉繇的謀士。②樓棼:城樓上的柱子。

譯文/翻譯:

太史慈,字子義,東菜郡黃縣人。(他)從小好學,在郡里擔任奏曹史。正巧當時郡守和州牧發生嫌隙,(雙方各執一說,)誰對誰錯難以分辨,於是朝廷下令奏章先到的一方算是有理。那時候,州牧的奏章已經發出,郡守擔心落後,尋求可以派遣的人。太史慈當時二十一歲,被郡守選中,於是日夜兼程趕路,到了洛陽。太史慈用計破壞了州牧誣告的奏章,郡守的冤屈才獲得澄清。太史慈也因這事出名,卻又因此被州牧怨J限-。(太史慈)擔心被州牧報復,便躲避到遼東去了。 
北海相孔融聽說這件事後,認為太史慈是個奇才,多次派人探訪他的母親,並這給她豐厚的禮物。後來孔融在北海郡被賊寇包圍,太史慈為孔融到平原相劉備那裡求救兵,他單身衝出包圍•終於搬來劉備的兵馬,解了孔融的圍。 
揚州刺史劉繇和太史慈同郡,太史慈從遼東回來,沒有和別人見面,只是渡江到曲阿去見劉繇。還沒有去之前,恰巧孫策打來了。有人勸劉繇可以派太史慈擔任大將軍,劉繇說:“我如果用太史慈,許劭不就要取笑我了嗎?”只是讓太史慈偵察(孫策)軍隊的真偽虛實。當時,太史慈只帶一名騎兵,在路上遇到孫策。孫策隨從的騎兵有十三人,都是韓當、宋謙、黃蓋一類的勇士。太史慈便向前挑戰,和孫策正面相對。孫策刺太史慈的馬,鉤住太史慈脖子上的手戟,太史慈也拿住了孫策的頭盔。正好兩家的兵騎趕來相助,雙方這才解散。 
太史慈本來要和劉繇一起逃到豫章,可是他卻逃到了蕪湖,躲在山中,自稱是丹陽太守。那時候,孫策已經平定了宣城以東.只有涇縣以西六個縣沒有歸附。太史慈於是住到涇縣,建屯立府,山越之民有許多來歸附的。後來,孫策親自來征討,太史慈才被俘虜。孫策見到太史慈,立刻替他鬆綁,拉著他的手,說:“還記得在神亭那個時候的事嗎?如果你在那個時候提到了我,會如何呢?”太吏慈回答:“那可不一定。”孫策於是大笑說:“今目天下之事,我要和你一起來商討。”(孫策)立刻派他擔任門下督,回到吳郡,授兵給他,封他為折衝中郎將。後來劉繇在豫章死了,兵士有一萬多人,不知道歸附誰,孫策命令太史慈前往安撫。(孫策)左右的人都說:“太史慈一定往北而去,不再回來。”孫策說:“太史子義除了我,還會依附誰呢?”(孫策)於是在昌門為他送行,握著他的手腕道別,向他說:“幾時回來?”太史慈回答:“不超過六十天。”太史慈果然按期回來。 
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有很長的須髯,長長的手臂,很會射箭,箭不虛發。他曾經跟隨孫策討伐麻保的賊兵,賊兵在屯區里,攀爬到樓上叫罵,兩手扶著樓的樑柱,太史慈一箭射去,貫穿賊人的手掌而射入樑柱,圍外一萬多人看了個個叫好。他射箭的功夫就是如此神妙。曹操聽到他的名聲,派人送信給太史慈,用小箱子裝著。太史慈打開一看,裡面沒有任何文字,只是放了(一種藥材)當歸。孫權掌權後,因為太史慈能制住劉磐,就把南方的事都託付給他。太史慈四十一歲,在建安十一年(206)去世。太史慈臨死時,嘆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應當帶著七尺長劍,來登上天子殿堂的台階。如今我的志向沒有實現,怎么就要死啊!”孫權(知道太史慈死了,)非常悲痛惋惜。評論謊:太史慈十分守信義,誠厚剛正,大有古人的風範。 
《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原文及翻譯0
《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