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文言文節選閱讀題及答案解析
貞觀政要文言文節選閱讀題及答案解析
貞觀①元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致治之本,惟在於審。量才授職,務省官員。若得其善者,雖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縱多亦奚為?孔子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此皆載在經典,不能具道。當須更並省官員,使得各當所任,則無為而治矣。”玄齡等由是所置文武總六百四十員。太宗從之,因謂玄齡曰:“自此倘有樂工雜類,假使術逾儕輩者,只可特賜錢帛,以賞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
貞觀三年,太宗謂吏部尚書杜如晦曰:“比見吏部擇人,惟取其言詞刀筆,不悉其景行。數年之後,惡跡始彰,雖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獲善人?”如晦對曰:“兩漢取人,皆行著鄉閭,州郡貢之,然後入用,故當時號為多士。今每年選集,向數千人,厚貌飾詞,不可知悉,選司但配其階品而已。銓簡之理,實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將依漢時法令,本州辟召,會功臣等將行世封事,遂止。
(選自《貞觀政要·卷三》,有改動)
貞觀十一年,著作佐郎鄧隆表請編次太宗文章為集。太宗謂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於人者,史則書之,足為不朽。若事不師古,亂政害物,雖有詞藻,終貽後代笑,非所須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陳後主、隋煬帝,亦大有文集,而所為多不法,宗社皆須臾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競不許。
貞觀十四年,太宗謂房玄齡曰:“朕每觀前代史書,彰善癉惡,足為將來規誡。不知自古當代國史,何因不令帝王親見之?”對曰:“國史既善惡必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止應畏有忤旨,故不得見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鑑誡,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錄進來。”玄齡等遂表上之。太宗見玄武門事②,語多微文,乃謂玄齡日:“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侍中魏徵奏曰:“臣聞人主位居尊極,無所忌憚。惟有國史,用為懲惡勸善,書不以實,後嗣何觀?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辭,雅合至公之道。”
(選自《貞觀政要·卷七》,有改動)
【注】①貞觀: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②玄武門事:即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玄武門附近發動政變,殺死長兄和四弟,得立為新任皇太子。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假使術逾儕輩者儕輩:對手,敵手
B.今每年選集選集:集中選拔
C.庶幾入主不為非法庶幾:希望,但願
D.雅合至公之道 雅合:正好相合
4.A
【考查方向】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
【解析】儕輩:同輩;朋輩。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因謂玄齡日 因人之力而敝之
B.若事不師古 若入前為壽
C.而所為多不法 此余之所得也
D.書不以實 君何以知燕王
5.C
【考查方向】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解析】A項,連詞,於是;介詞,憑藉。B項,連詞,如果;代詞,你。C項,均為所字結構。D項,介詞,用;介詞,憑。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唐太宗提倡量才授職。他引用孔子的話闡釋選官宜善而不宜多的道理,強調只有讓官員各當所任,才能杜絕徇私舞弊的腐敗現象。
B.唐太宗重視選官方法。他認為選官不當會損害百姓利益,準備改革當時選官制度,實行漢代州郡推薦官員的方法,後來因故停止。
C.唐太宗看重君主德行。他認為君主不應借文章不朽,而要做對百姓有益的事情,梁武帝等人雖有文集傳世,卻因多為不法而亡國。
D.唐太宗注重以史為鑑。他希望親覽當代的國史來改正錯誤,並要求史官對玄武門之變秉筆直書,體現了他的非凡胸襟和高度自信。
6.A
【考查方向】本題重點考查考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分析綜合)。
【解析】A項“才能杜絕徇私舞弊的腐敗現象”錯。原文是“則無為而治矣”。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比見吏部擇人,惟取其言詞刀筆,不悉其景行。
(2)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
7.(1)我近來發現吏部選擇官員,只看中他言辭文章,而不去了解他高尚的德行。(2)我做的事情,按道義來說和這些相同,都是用來安定國家,惠及百姓的。
【考查方向】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
【解析】翻譯文言首先要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注意字句的落實。(1)重點詞:“比”“刀筆”“景行”;(2)重點詞:“義”“ 所以”“ 利”。
【參考譯文】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房玄齡等人說:“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審慎。要根據一個人能力的大小授予官職,務必精減官員人數。如果任用了好官,儘管人數不多也可以讓天下得到治理;用了不好的官,人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孔子說:‘一千隻羊的皮,不如一隻狐狸的'毛。’這些至理名言都載入史冊,數不勝數。現在應當審查官吏,讓他們都能夠發揮各自的作用,那么國家就可以無為而治了。”房玄齡等人於是擬定出文武官員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這個數額,並對房玄齡說:“從今以後,如果誰有音樂、雜藝等一技之長,超過一般人的,只可以賞賜給他們錢財絲帛,一定不可獎賞過度,授予他們官職。”
貞觀三年,唐太宗對吏部尚書杜如晦說:“我近來發現吏部選擇官員,只看中他言辭文章,而不去了解他高尚的德行。幾年之後,這些人的劣跡漸漸敗露,雖然對他們進行了處罰,但是對老百姓已經造成了傷害。那么,如何才能夠選拔到優秀的官員呢?”杜如晦說:“西漢和東漢選擇的官員,他們的美德聞名鄉里,成為眾人的楷模,然後他們被州郡推薦,最後才被任用,所以兩漢以選拔人才出眾而著稱。現在每年所選的人才,多達數千人,這些人外表謹慎忠厚、言語巧加掩飾,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他們。吏部只能做到授予他們品級和職位而已。選補官員的規章制度,實在不夠完善,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太宗於是打算依照兩漢時的法令,改由各州郡推薦人才,但因為功臣等人將實行世襲封官授爵制,這件事就停止了。
貞觀十一年,著作佐郎鄧隆上書請求把唐太宗的文章編成文集。唐太宗說:“我的詔書和命令,如果有益於百姓的,史書都已經記載了,足以流傳千古了。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訓,擾亂了政務,即使辭藻華麗,也終將貽笑後人,這不是我所需要的。像梁武帝父子、陳後主、隋煬帝,他們都有文集傳世,可是他們的行為大都不可取,最後,社稷江山統統斷送在他們手中。君主聖明與否,關鍵在於他的品性和行為,何必一定要有文章流傳後世呢?”太宗最終不許編文集。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對房玄齡說:“我每看前朝的史書,懲惡揚善,足以規勸警戒後人。但我不知道,自古以來當朝的國史,為什麼不讓帝王親自看到呢?”房玄齡回答說:“國史既然善惡必書,可以警戒帝王不做非法的事情。只是擔心有與君主意見相牴觸的地方,所以不讓君主本人看到。”太宗說:“我的想法不同於古人。現在要親自看國史,如果記有好事,自不必說;如記有不好的事,我可以引為鑑戒,並加以改正。你們把撰寫抄錄好的國史送過來吧。”於是,房玄齡等人就把國史加以刪減整理,成為按照年月順序記事的編年體,撰寫成高祖和太宗的《實錄》各二十卷,上表呈獻。太宗看到六月四日所記玄武門之變說得很含蓄,就對房玄齡說:“從前,周公東征誅殺管叔、蔡叔,從而使周室得以安定。季友用毒藥殺死叔牙,而使魯國得以安寧。我做的事情,按道義來說和這些相同,都是用來安定國家,惠及百姓的。史官執筆,何須隱晦?你們應當立即改刪虛飾之詞,把這件事的原委寫清楚。”事後,侍中魏徵上奏說:“我聽說,君主身居至尊之位,無所顧忌懼怕,只有國史,足以懲惡勸善,如果寫得不真實,那么讓後世看什麼呢?陛下如今叫史官修正《實錄》,很符合公正的道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