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劉三吾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

原文:

劉三吾,茶陵人。初名如孫,以字行。兄耕孫、燾孫皆仕元。耕孫,寧國路推官,死長槍賊難。燾孫,常寧州學正,死僚寇。三吾避兵廣西,行省承制授靜江路儒學副提舉。明兵下廣西,乃歸茶陵。洪武十八年,以茹瑋薦召至,年七十三矣,奏對稱旨,授左贊善,累遷翰林學士。時天下初平,典章闕略,帝銳意製作,宿儒凋謝,得三吾晚,悅之。一切禮制及三場取士法多所刊定。
三吾博學,善屬文。帝制《大誥》及《洪範注》成,皆命為序。敕修《省躬錄》《書傳會選》《寰宇通志》《禮制集要》諸書,皆總其事,賜賚甚厚。帝嘗曰:“朕觀奎壁間嘗有黑氣,今消矣,文運其興乎。卿等宜有所述作,以稱朕意。”帝制詩時令屬和嘗賜朝鮮玳瑁筆朝參命列侍衛前燕享賜坐殿中與汪睿、朱善稱“三老”。既而三吾年日益老,才力日益減,往往忤意,禮遇亦漸輕。二十三年,授晉世子經,吏部侍郎候庸劾其怠職。降國子博士,尋還職。
三吾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自號“坦坦翁”。至臨大節,屹乎不可奪。懿文太子薨,帝御東閣門,召對群臣,慟哭、三吾進曰:“皇孫世嫡承統,禮也。”太孫之立由此。戶部尚書趙勉者,三吾婿也,坐贓死。三吾引退。許之。未幾,復為學士。
三十年偕紀善白信蹈等主考會試。榜發,泰和宋琮第一,北士無預者。於是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鄉。帝怒,命侍講張信等覆閱,不稱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實屬之。帝益怒,信蹈等論死,三吾以老戍邊。帝親賜策問,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時謂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雲。建文初,三吾召還,久之,卒。
(節選自《明史卷三》)

譯文/翻譯:

劉三吾,湖南茶陵人,最初名如孫,憑三吾的字出名。他的兄長劉耕孫、劉燾孫都在元朝作官。耕孫,曾任寧國路推官,死於“長槍賊”反叛中;濤孫曾任常寧州學正官,死於匪寇作亂。劉三吾為躲避戰亂逃亡到廣西,廣西行省承制授予他為靜江路儒學副提舉。後來明朝軍隊攻下廣西,才返歸茶陵。洪武十八年,因為茹瑺的推薦,劉三吾被徵召到京城,他已七十三歲了,因上奏對答稱合旨意,被授官左贊善,積功升遷任翰林學士。當時天下剛平定,典章制度缺少。皇帝迫切希望制定禮樂制度,德高望重的老儒生紛紛去世,這時才得到劉三吾,皇上十分高興。朝廷全部禮儀制度及三場考試選取士人的方法多由劉三吾修改審定。 
劉三吾博學多才,善於寫文章。皇帝撰寫《大誥》及《洪範注》,完成之後,都命他寫序。敕命劉三吾修撰《省躬錄》、《書傳會選》、《寰宇通志》、《禮制集要》等書,讓劉三吾總領其事,賞賜很豐厚。皇帝曾經說:“我曾經看到奎壁之間有黑氣,現在消失了,文運恐怕要昌盛了吧。你們應當有所著述,以稱合我的心意。”皇帝寫詩,有時令他跟著唱和,曾經賜給他朝鮮玳瑁筆。劉三吾上朝參拜,皇帝命他站列在侍衛的前面。皇帝飲宴群臣,賜予他坐在殿中。他與汪睿、朱善並稱為“三老”。不久劉三吾年紀一天比一天老,才智一天比一天衰減,往往觸犯聖意,皇上對他的禮遇也漸漸輕了。洪武二十三年,給晉世子講授經書,吏部侍郎侯庸彈劾他怠惰職責。被降為國子博士,不久,又回任原職。 
劉三吾性格豪爽,與人交往不用心計,自號“坦坦翁”。到了身臨大節的事情,堅定立場,不能改變他的志向。懿文太子死,皇帝駕御東閣門,召見群臣對答,慟哭。劉三吾進言說:“皇孫是嫡派後裔,繼承帝位,合乎禮制。”立太孫由此開始。戶部尚書趙勉,是劉三吾的女婿,因接受贓物獲罪而死。劉三吾引咎辭職,皇帝同意。不久,復官為學士。 
洪武三十年,偕同紀善、白信蹈等人主考會試。發榜後,泰和宋琮為第一名,北方士人沒有中榜的。於是諸生說劉三吾等人是南方人,私下偏向鄉人。皇帝發怒,命侍講張信等人重新閱卷,不合旨意。有人說張信等人故意拿鄙陋的試卷呈上,劉三吾等人實際囑咐了他。皇帝更加發怒,白信蹈等人判處死罪,劉三吾因為年老戍守邊塞。皇帝親自賜予策問,另外選取六十一人,都是北方士人,當時稱為“南北榜”,又稱“春夏榜”。建文初年,劉三吾被召回,很久以後去世。 
《明史·劉三吾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明史·劉三吾傳》原文及翻譯0
《明史·劉三吾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