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灩澦堆賦》原文及翻譯

蘇軾

原文:

序:世以瞿塘峽口灩澦堆為天下之至險,凡覆舟者,皆歸咎於此石。以余觀之,蓋有功於斯人者。夫蜀江會百水而至於夔,瀰漫浩汗,橫放於大野,而峽之大小,曾不及其十一。苟先無以齟齬②於其間,則江之遠來,奔騰迅快,盡銳於瞿塘之口,則其嶮悍可畏,當不啻於今耳。因為之賦,以待好事者試觀而思之。
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與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為形,而因物以賦形,是故千變萬化而有必然之理。掀騰勃怒,萬夫不敢前兮,宛然聽命,惟聖人之所使。
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觀乎灩澦之崔嵬,然後知其所以開峽而不去者,固有以也。蜀江遠來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嘗齟齬兮,其意驕逞而不可摧。忽峽口之逼窄兮,納萬頃於一杯。方其未知有峽也,而戰乎灩澦之下,喧豗③震掉,盡力以與石斗,勃乎若萬騎之西來。忽孤城之當道,鉤援臨沖,畢至於其下兮,城堅而不可取。矢盡劍折兮,迤邐循城而東去。於是滔滔汩汩,相與入峽,安行而不敢怒。
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變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說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④之固然。
(注)①灩澦堆,俗稱燕窩石,位於塘峽口。②齟齬:不合,這裡指阻遇。③喧豗:轟響。④物理:事物變化的道理

譯文/翻譯:

序:世人都以為瞿塘峽口的灩澦堆是天下最為危險的地方,凡是在此船沉舟覆的人,都把原因歸罪於這塊巨石。以我看來,它倒有功於這些人。蜀江融匯很多支流而奔流到夔州,水勢浩大,奔流滔滔,橫跨寬闊的原野,但是,流到三峽之中,這峽中的寬度,還不到蜀江的十分之一。如果不是夔門的灩澦堆首先阻擋在三峽中,那么江水必然飛流直下,奔騰而瀉,其銳勢必定直衝瞿塘峽口,它的兇猛險惡之勢,必定不僅像現在這樣。正因為這樣,所以我要為它作賦,以等待那些好事的人試著觀察之後,慢慢地去思考。
天底下最有規律的事物,要算水了。江河的浩大和大海的深邃,都可以讓人們用意識去揣度。但是唯有它沒有固定的形狀,而是隨著其他事物的形狀而變化,因此,千變萬化而又具有自然界的規律。它奔騰飛流,洶湧狂怒,具有萬夫不當的勢力。要使它迴轉蜿蜒流動時,唯有聖人才能夠讓它這樣聽話。
我乘著小船到瞿塘峽口,觀察灩澦堆的險要、雄奇的氣勢,然後明白了它之所以在峽口頓開之時不離開此地,本來是有原因的。那蜀江從遠處滾滾而來,浩浩蕩蕩漫流於平原沙洲,流經千里而沒有受到阻擋,它的水勢也就驕縱而暴孽勢不可擋。忽然來到峽口,逼近狹窄之地,就像讓萬頃之水猛然匯在一個酒杯中。這大水還不知道有三峽,於是就猛然暴怒地瘋狂衝擊灩澦堆,喧鬧著發出震天的吼聲,盡力與這塊巨石爭鬥。滔滔之勢就像萬馬奔騰從西而來,忽然遇到孤城當道,就像動用攻城的戰車一樣竭盡全力撲到這塊巨石之下。但是,這塊巨石就像一座城垣堅不可摧,滔滔江水就像攻城的敵人,劍折箭盡,只好彎彎曲曲繞著城垣緩緩東流而去。於是,滔滔的江水匯入瞿塘峽口,安然平緩地東流而去。
啊呀!事物本來就存在因安逸而生變故,處於危難而得安全的規律。按照我的說法推而廣之,也就完全可以知道事物變化的道理是自然界固有的。
蘇軾《灩澦堆賦(並序)》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蘇軾《灩澦堆賦》原文及翻譯0
蘇軾《灩澦堆賦》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