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荊嗣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荊嗣,乾德初。應募為控鶴卒,從李繼勛討河東。繼勛擇悍勇百人,間道截洛陽寨。嗣出行間請行,手斬五十餘級,賊焚寨宵遁。賊數千夜來薄寨,繼勛選勇敢五百人接戰,而嗣為冠。及旦,戰數合,多所斬馘。從太祖征太原,賊來拒,焚洞子。遣殿前楊信領百人援之,嗣預焉,率先陷陣。太宗再征太原,嗣自陳願率一隊先登,命主城西洞子。車駕巡師嗣登城手刃數賊足貫雙箭中手炮折二齒太宗見之亟召賜錦袍銀帶。 
雍熙三年,從田重進、譚延美率師入遼境,疾戰飛狐口,遼師不利。重進引全師合擊,遼騎引去。裨將黃明與遼戰不勝,將退,嗣謂之日:“汝且頓兵於此,為我聲援,我當奪此嶺。”遂力戰,追奔五十餘里,抵倉頭而還。叉領招收卒千人,克倉頭、小治二寨。黃明與戰,克直谷寨,命嗣屯焉。數日,遼人復致師,重進與戰,奔突往來,大軍頗擾。重進召嗣合戰,悉走之,奪炮具、鎧胄。賊乘夜復圍直谷、石門二寨,重進遣嗣以精兵五百濟之,嗣日:“敵二萬餘,今援師甚寡,難以解圍。”重進頗憂之。嗣日:“譚師屯小治,綰兵二千,願間道以往,邀其策應。”中夜,匹馬詣延美,延美日:“敵勢若此,何可解也?”嗣日:“請移全軍就平川,植旗立隊,別擇三二百人張白旗於道側。彼見旗幟綿亘遠甚,謂大軍繼至,嗣自以所部五百疾驅往斗,必克其寨。”延美許焉。一日凡五七戰,遼兵遂引去,鹹如嗣所料。蔚州之降也,重進之壘,糧運頗乏,嗣遣降卒輦州廩濟之。師還,重進言其有勞,補本軍都虞候。 
景德初,又命與劉漢凝、田思明率兵至冀州防邊。大中祥符七年,改虢州防禦使,邡寧環慶副部署,卒。嗣起行間,以勞居方面,經百五十餘戰,歿。(選自《宋史·列傳第三十一》 

譯文/翻譯:

荊嗣,乾德初年,響ying6*招募擔任控鶴卒,跟從李繼勛討伐河東。李繼勛選擇強悍勇士一百人,抄小路阻截洛陽寨。荊嗣請求前去,親手斬殺五十多人,敵人燒毀軍壘在夜裡逃跑。幾千賊人在夜裡逼近營壘,李繼勛挑選五百名勇敢兵士迎戰,荊嗣擔任先鋒。等到天亮,交戰幾個回合,斬殺和俘虜很多人。荊嗣跟隨太祖征伐太原,賊軍前來抗拒,焚燒洞子。太祖派遣殿前楊信率領一百人增援,荊嗣參與其中,率先衝鋒陷陣。太宗再次征伐太原,荊嗣陳訴希望率領一支軍隊先進攻,太宗命令他主管城西洞子。太宗巡視軍隊,荊嗣登上城牆,親手殺死幾個賊人,而他的腳被兩支箭射穿,中了手炮,斷了兩顆牙齒。太宗看到他,立即召來賞賜他錦袍、銀帶。 
雍熙三年,荊嗣跟從田重進、譚延美率領軍隊進入遼境,迅速攻戰飛狐口,遼軍失利。田重進帶領全軍聯合攻擊,遼軍騎兵退走。副將黃明和遼軍作戰沒有取勝,將要撤退,荊嗣對他說:”你暫且把軍隊停留在這裡,為我聲援,我將奪下這個山嶺。“於是奮力作戰,追趕遼軍五十多里,到達倉頭後回來。荊嗣又率領招收士兵一千人,攻克倉頭、小治兩寨。黃明參與戰鬥,攻克直谷寨,命令荊嗣駐守在這裡。過了幾天,遼軍又來,田重進與他們交戰,賓士衝擊,大軍很混亂。田重進召來荊嗣聯合作戰,把遼軍全部趕跑,奪得炮具、鎧甲和頭盔。賊軍乘著夜晚又包圍直谷、石門兩寨,田重進派遣荊嗣率領五百精銳士兵接濟他們,荊嗣說:“敵人有兩萬多,如今援軍很少,難以解圍。”田重進很擔憂。荊嗣說:“譚延美的軍隊駐守在小治,控制著兩千士兵,希望抄小路前去,邀請他配合協同作戰。”半夜,獨自騎馬到達譚延美處,譚延美說:“敵人的勢力如此,怎能解圍?”荊嗣說:“請把全部軍隊轉移到平川,豎起旗幟排列隊伍,另外挑選二三百人在路旁張開白旗。他們看到旗幟綿延很遠,認為大軍相繼到來,我以五百士兵急速趕去戰鬥,必定攻克他們的營寨。”譚延美答應。一天之中總共五到七次戰鬥,遼兵才退去,都如荊嗣所料。蔚州投降時,田重進的營壘中糧食匱乏,荊嗣派遣投降的士兵運送蔚州糧倉的糧食接濟他們。軍隊回到京城,田重進說荊嗣有功,補為本軍都虞候。 
景德初年,又命令他與劉漢凝、田思明率兵到冀州防衛邊境。大中祥符七年,改為虢州防禦使、那寧環慶副部署,去世。荊嗣由士兵逐漸提升,憑功勞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經過一百五十多次戰鬥,身亡。 
《宋史·荊嗣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宋史·荊嗣傳》原文及翻譯0
《宋史·荊嗣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