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的語文必背文言文

國中的語文必背文言文

文言文默寫是語文考試的必考題,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國中的語文必背文言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喔!

篇一:《馬說》韓愈

世有千里馬,然後有伯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篇二:《陋室銘》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篇三:《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動;?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篇四:《岳陽樓記》范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以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篇五:《醉翁亭記》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山之間者也,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則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早'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篇六:《愛蓮說》周敦頤

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篇七:《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篇八:《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蓋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佩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相關賞析:

這是一篇贈序。

明洪武年間,宋濂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制誥,洪武十年(1377)致仕。第二年,宋濂至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明太祖朱元璋。其時,在國子監讀書的馬君則,以同鄉後輩的身分前來拜訪,宋濂就寫了這篇文章贈送給他。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學而功成名就的事實,現身說法,勉勵後輩專心向學,刻苦自勵,情真意摯,語重心長。

就文章的`內容而言,作者主要以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苦經歷,與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進行對比。作者簡潔生動地敘述早年的經歷:幼時酷愛學習,但因家境貧寒,無書可讀,只得向人借閱。借到書,即使在嚴冬季節,也要自己動手抄錄;為了取信於藏書之家,到期一定歸還,可見得書之難。年長以後,仰慕聖賢的道統,渴望名師指點,且又並非容易的事;為了求師,不顧窮冬烈風,負篋曳屣,奔走於深山巨谷之中,以致足膚皸裂。生活上,自己也甘於貧苦,自得其樂。這些典型事例全面地敘述了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生活。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正是以一種堅忍不拔的毅力,不斷地克服障礙,最後才功成名就的。筆墨酣暢,說理透徹,為下文的對比蓄滿了氣勢。接著,有針對性地指出了太學生的優越條件:無凍餒之患,無奔走之勞,有教授相伴,有豐富藏書。這樣,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結論只有一個:學業道德上的成長,取決於自己主觀上是否努力,確鑿的事實,強烈的對比,得出了無可置疑的結論,完成了所要揭示的主旨。此後,又交代了寫作的緣由和宗旨。

就文章的寫法而言,除全篇主體結構進行對比之外,在具體記敘的過程中,又處處予以對比。在記敘自己勤苦求學生活時,以主觀上的勤奮與客觀上的艱苦作對比。譬如,寫讀書需手自筆錄時: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寫求師時,師嚴而禮恭:或遇叱咄,色愈恭,禮愈至;寫求學時,不辭勞苦,困難愈大愈見其志堅;寫生活方面,以同捨生若神人的打扮與自己的緼袍敝衣作對比;在記敘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時,又以客觀條件的優越與主觀上的努力與否作對比作者以鮮明的對照,分辨事理,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和說服力量。而在對比中,又可看出文章錯綜變化,富有波瀾,毫無單調呆板之感。加之,措辭委婉,如話家常,表達出一種懇摯的感情,自然會親切動人,催人奮進。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國中的語文必背文言文0
國中的語文必背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