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劉筠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劉筠,字子儀,大名人。舉進士,為館陶縣尉。還,會詔知制語楊億試選人校太清樓書,摧筠第一,以大理評事為秘閣校理。真宗北巡命知大名府觀察判官事自邊鄙罷兵國家閒暇帝垂意篇籍始集諸儒考論文章為一代之典筠預修圖經及《冊府元龜》,推為精敏。車駕西巡,又命藥纂土訓。及《冊府元龜》成,進直史館、修起居注。嘗屬疾,予告滿,輒再予,積二百日,每詔續其奉。遷左司諫、知制語,加史館修撰,出知鄧州。還,糾察在京刑獄,知貢舉,遷尚書兵部員外郎。復請鄧州,未行,進輸林學士。初,藥嘗草丁謂與李迪罷相制,既而謂復留,令別草制,筠不奉詔,乃更召晏殊。筠自院出,遇殊樞密院南門,殊側面而過,不敢揖,蓋內有所愧也。帝久疾,謂浸擅權,筠曰:“奸人用事,安可一日居此。”請補外,以右諫議大夫知廬州。仁宗即位,遷給事中,復召為輸林學士。逾月,拜御史中丞。先是,三院御史言事,皆先白中丞。筠榜台中,御史自言事,毋白丞雜。知天聖二年貢舉,數以疾告,進尚書禮部侍郎、樞密直學士、知顆州。召還,復知貢舉,進輸林學士承旨兼龍圖閣直學士、同修國史、判尚書都省。筠素愛廬江,遂築室城中,構閣藏前後所賜書,帝飛白書曰“真宗聖文秘奉之閣”。再知廬州,營家墓,作棺,自為銘刻之。既病,徙於書閣,卒。筠,景德以來,居文輸之選,其文辭善對偶,尤工為詩。著《冊府應言》《禁林》等凡七集。初為楊億所識拔,後遂與齊名,時號“楊劉”。凡三入禁林,又三典貢部,以策論升降天下士,自筠始。性不苟合,遇事明達,而其治尚簡嚴。然晚為陽翟同姓富人奏求思澤,清議少之,二於量卒,田廬沒官。包拯少時,頗為筠所知。及拯顯,奏其族子為後,又請還所沒田廬雲。 
(節選自《宋史·劉筠傳》) 

譯文/翻譯:

劉筠字子儀,大名人。考中進士後,擔任館陶縣縣尉。(後來)回到京城,恰逢朝廷詔令知制誥楊億考試選拔人才來校刊太清樓的藏書,劉筠被選拔為第一名,以大理評事的身份擔任秘閣校理。真宗皇帝巡幸北方的時候,任命劉筠擔任大名府觀察判官。自從邊境地區罷兵休戰,國家太平後,宋真宗有意於典籍文章(的編篡),開始匯集儒生們的考查論證(或推考論斷)的文章,編成當代的經典。劉筠參與修撰圖經和《冊府元龜》,被公認為精細敏捷。宋真宗巡幸西部地區的時候,又讓劉筠陳報山川形勢、土質好壞及土地所宜生產的情況。等到《冊府元龜》編成後,劉筠任直史館、修起居注。曾經接連患病,給朝廷上書請求告老還鄉,未被允許,又再次上書,前後相加共有二百餘天,每次都詔令繼續給劉筠俸祿。(後來,劉筠)調任左司諫、知制譜,又任史館修撰。(離京)任鄧州知州。(後來)回到京城,負責督察京城的刑事案件,掌管人才選擇事務,調任尚書兵部員外郎。又請求任鄧州知州,沒有成行,升任翰林學士。當初,劉筠曾經奉詔起草罷免丁謂與李迪宰相職務之制書,不久又丁謂留任,詔令劉筠另外起草制書,劉筠沒有接受。於是又徵召晏殊(草擬制書)。劉筠從朝堂出來,與晏殊於樞密院南門相遇,晏殊側身走過,不敢對劉筠行禮問候,恐怕晏殊是內心有愧。宋真宗長期患病,丁謂逐漸獨斷專權,劉筠說:“奸人執掌朝政,此地一天都不可久留。“請求離京候補,以右諫議大夫的身份擔任廬州知州。宋仁宗即位後,劉筠調任給事中,又受徵召為翰林學士。過了一月,又被授予御史中丞的職位。在此之前,三院御史上書言事,都要先告知中丞。劉筠在御史台張貼布告,御史自己上書言事,不需報告中丞。負責天聖二年貢舉事務,多次由於疾病告退,升任尚書禮部侍郎、樞密直學士、穎州知州。奉召回京。再次掌管貢舉事務,升任翰林學士承旨兼任龍圖閣直學士、同修國史、判尚書都省。劉筠一直喜愛廬江,於是就在廬江城中修築居室,建築樓閣收藏朝廷前後所賞賜的書籍,宋仁宗用“飛白”的筆法(揮筆)賜字“真宗聖文秘奉之閣”。再次擔任廬州知州時,他為自己修建了墳墓,製作了棺材,並親自在墓碑上刻上了墓志銘。劉筠生病後,移住藏書閣,並在此去世。劉筠自景德年間以來,一直選為文官,(他的文章)擅長對偶,尤其擅長作詩。著有《冊府應言》《禁林》等共七集。起初被楊億賞識提拔,後來和楊億一樣出名,時人稱他們“楊劉”。劉筠(前後)一共三次進入輸林院(任職),又三次掌管主持貢舉的部門,用策論來決定天下人才的進退升降,就是從劉筠開始的。劉筠性情嚴肅,無原則地附合,辦事明了通達,處理政事崇尚簡約嚴明。不過,(劉筠)晚年替陽翟一位同姓的富人上奏請求賞賜,被清議者輕視。一個兒子早逝,田地房舍全部被官府沒收。包拯年輕時,被劉筠所賞識。等到包拯聲名顯赫後,他上奏朝廷讓劉筠家族裡(的同輩)之子作為劉筠的後代,又請求歸還被官府沒收的田地和房舍。 
《宋史·劉筠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宋史·劉筠傳》原文及翻譯0
《宋史·劉筠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