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王叔英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

原文:

王叔英,字原采,黃岩人。洪武中,與楊大中、葉見泰、方孝孺、林右並征至。叔英固辭歸。二十年以薦為仙居訓導,改德安教授
遷漢陽知縣,多惠政。歲旱,絕食以禱,立應。建文時,召為翰林修撰。上《資治八策》,歸曰:“務問學、謹好惡、辨邪正、納諫諍、審才否、慎刑罰、明利害、定法制。”又曰:“太祖除奸剔穢, 抑強鋤梗,如醫去病,如農去草。去病急或傷體膚,去草嚴或傷禾稼。病去則宜調燮其血氣,草去則宜培養其根苗。”帝嘉納之。
燕兵至淮,奉詔募兵。行至廣德,京城不守。會齊泰來奔叔英謂泰貳心欲執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慟哭共圖後舉已知事不可為沐浴更衣冠書絕命詞,藏衣裾間,自經於元妙觀銀杏:樹下。天台道士盛希年葬之城西五里。燕王稱帝,陳瑛簿錄其家。妻金氏自經死,二女下錦衣獄,赴井死。
叔英與孝孺友善,以道義相切劘,建文初;孝孺欲行井田。叔英貽書曰:“凡人有才固難,能用其才尤難。子房於漢高,能用其才者也;賈誼於漢文,不能用其才者也。子房察高帝可行而言,故高帝用之,一時受其利。雖親如樊、酈,信如平、勃,任如蕭、曹,莫得間焉。賈生不察而易言,且言之太過, 故絳、灌之屬得以短之。方今明良相值,千載一時。但事有行於古,亦可行於今者,夏時周冕之類是也。有行於古,不可行於今者,井田封建之類是也。可行者行,則人之從之也易,而民樂其利。難行而行,則從之也難,而民受其患。”時井田雖不行,然孝孺卒用《周官》更易制度,無濟實事,為燕王藉口。論者服叔英之識,而惜孝孺不能用其言也。
時御史古田林英亦在廣德募兵,知事無濟,再拜自經。妻宋氏下獄,亦自經死。(節選自《明史.王叔英傳》)

譯文/翻譯:

王叔英,字原采,黃岩人。洪武年中,與楊大中、葉見泰、方孝孺、林右一同被徵召至京城。王叔英堅決推辭,回到家中。洪武二十年,王叔英憑推薦擔任了仙居訓導,後改任德安教授。
王叔英調任漢陽知縣,多有仁政。年逢旱災,王叔英絕食禱告,立刻得到了應驗。建文時期,王叔英被召回擔任翰林修撰。向皇上進呈《資治八策》,說道:“(皇上)應致力於多問多學,謹慎地對待自己的好惡,明辨xie6*惡與正直,接納規勸和直言,察清(官員)是否有才,慎重地對待刑罰,明曉事情的利與害,裁定法律制度。”又說道:“太祖剷除奸邪,剔除污穢,抑制豪強,消滅兇惡勢力,如同醫生治病,又如農民除去田中雜草。治病太急有時(或“也許”)損傷身體,除草太猛有時(或“也許”)損害莊稼。病治好應調養血氣,草除完應培育莊稼的根苗。”皇上讚許並加以採納。 
燕兵到了淮水邊,王叔英奉朝廷之命招募士兵。走到廣德,京城失守。恰逢齊泰奔逃而來,王叔英認為齊泰有反叛之心,想捉住他。齊泰告訴他原因,於是相互抱持慟哭,共同謀劃今後的舉措。不久,王叔英知道國事不可有所作為,於是沐浴更換衣帽,寫了絕命詞,把它藏在衣襟間,在元妙觀銀杏樹下上吊自盡。天台道士盛希年在離城西面五里的地方安葬王叔英。燕王做了皇帝,陳瑛查抄了王叔英的家產。妻子金氏上吊而死,兩個女兒被關進錦衣衛監獄,投井而死。
王叔英與方孝孺親密友好,常用道德義理相切磋。建文初年,方孝孺想推行井田制。王叔英寫信給他說:“大凡人擁有某方面的才學固然難得,但是善於正確運用自己的才學尤其難得。像張良對於漢高祖,是能運用自己才學的人;賈誼對於漢文帝,是不能正確運用自己才學的人。張良知曉漢高祖可以實行(他的建議)然後進言,所以漢高祖任用他,當時就得到好處。即使像樊噲、酈食其那樣受親近的人,陳平和周勃那樣受信任的人,蕭何和曹參那樣受重用的人,也沒有人能離間他們。賈誼不能明察(有些事皇上做不了)卻輕易進言,並且又說得太過分,所以周勃、灌嬰之類的人能夠說他壞話。現在明君良臣相逢,這是千年難逢的好時機。只是天下的事本來有既能通行於古代,也能通行於現在的,如夏代的曆法、周代的冠服就是這一類。也有能通行於古代,而不能通行於現在的,如井田制、分封制就是這一類。可通行的就施行,人們遵從它就容易,百姓就以獲得它的好處為樂。難通行的卻施行,那么人們遵從它也就困難,百姓就遭受禍患。”當時雖然井田制行不通,但方孝孺以《周官》為依據做了一些制度上的改變,但對現實狀況沒有幫助,成了燕王(後來罪責他)的藉口。談論這件事的人佩服王叔英的見識,為方孝孺沒有採納王叔英的話感到可惜。
當時御史古田人林英也在廣德招募士兵,知道國事無法拯救,拜了兩拜就上吊自盡了。妻子宋氏被關進了監獄,也上吊而死。
《明史·王叔英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明史·王叔英傳》原文及翻譯0
《明史·王叔英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