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庵記文言文譯文

復庵記文言文譯文

【原文】

復庵記

顧炎武

舊中涓范君養民,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數年,始克結廬於西峰之左,名曰復庵。華下之賢士大夫多與之游;環山之人皆信而禮之。而范君固非方土者流也。幼而讀書,好《楚辭》;諸子及經史多所涉獵。為東宮伴讀。方李自成之挾東宮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於是棄其家走了關中,將盡厥職焉。乃東宮不知所之,而范君為黃冠矣。

太華之山,懸崖之顛,有松可蔭,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稅於官,不隸於宮觀之籍。華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創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東向以迎日出。

余嘗一宿其庵。開戶而望,大河之東,雷首之山蒼然突兀,伯夷叔齊之所採薇而餓者,若揖讓乎其間,固范君之所慕而為之者也。自是而東,則汾之一曲,綿上之山出沒於雲煙之表,如將見之,介子推之從晉公子,既反國而隱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東,太行、碣石之間,宮闕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極望之不可見矣,相與泫然!作此記,留之山中。後之君子登斯山者,無忘范君之志也。

【譯文】

前朝太監范養民,在崇禎十七年夏天,從京都徙步到華山當道士。幾年之後,才得以在西峰的左邊蓋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復庵”。華山下面的社會賢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華山周圍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來並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讀書,愛好《楚辭》;諸子百家的學說以及經書史書涉獵得也很多。在宮中擔任太子的伴讀。當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兩個王子離開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於是拋棄自己的家跑到關中,打算儘自己的職責。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當了道士。

華山懸崖頂上,有松樹可以遮蔭,有地可以種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納稅,不列入寺廟的財產登記簿上。華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資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這個住所來居住。(這所住宅)有房三間,面朝東,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我曾經在復庵住過一夜。開門遠望,(只見)黃河的'東邊,蒼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齊採薇充飢而餓死的地方,(那些山巒)好象拱手站在那兒,(伯夷、叔齊的事)本來就是范先生所仰慕並仿郊的行為。從這兒向東,是汾河的一個曲折處,綿山在雲煙中若隱若現,好象看見當年介子推追隨晉公子出逃,公子歸國之後,介子推卻隱居在這裡。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實現的。從這兒再向東,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間,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離那兒非常遙遠,盡力遠望也望不見了,(只有)彼此垂淚!我寫了這篇記,留在山中。以後登此山的先生們,不要忘記范先生的志向啊!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復庵記文言文譯文0
復庵記文言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