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地的聲音》賞析

文言文《大地的聲音》賞析

《大地的聲音》以作者在秋夜裡聽到蟋蟀的鳴叫聲為題材,採用以情帶敘的手法,尺水興波,情愫表達一波三折。

作者對傳統的秋蟲鳴叫賦予新意。中國詩歌有個傳統的主題是“悲秋”,秋天的絕大部分物象都被寫作者賦予悲愁的寓意和象徵。如白居易的《秋蟲》:“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秋天思婦心,雨夜愁人耳。”思婦本來在秋天已經倍覺哀愁,更加上秋蟲在雨夜的鳴叫,更強化了思婦的悲愁情愫,更覺長夜漫漫,孤寂難忍。另如開啟一代文風的歐陽修,面對秋蟲的鳴叫也產生共同的哀嘆:“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這正如葉聖陶先生在文章中所說的“這些蟲聲會引起勞人的感嘆,秋士的傷懷,獨客的微喟,思婦的低泣”。

而作者面對秋蟲的鳴叫,也有“我總是在它們的聲息中,聞見了那么一點淡淡的哀戚和愁緒”的悵惘情感的表達,但這根本不是作者的本意所在,作者的本意在於對秋蟲鳴叫的謳歌和讚美,比如寫道,“蟲子們的精神世界,真是海闊天空”,“歌者的一生,哪怕繁華落盡,卻仍然餘音不絕”。這樣寫,是為了讓讀者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份情愫。作者採用尺水興波的手法,讓文章情感表達波瀾起伏,極大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作者對傳統的人與自然的關係賦予了新意。人無論是在最初的敬畏自然時代、還是達爾文主義般的肆意掠奪自然時代,甚至是今天提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都深刻地明白“自然永恆,人生短暫”這個道理。這種覺醒常常讓人產生還未建功立業而韶華已逝、壯志難酬的'無奈情懷。這樣的感慨,在唐朝詩歌先行者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中有,在達觀者蘇軾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中也有。在其他古人的詩歌文章里也屢屢出現。這樣一種“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感慨,幾乎成為中國古人的共同哀愁和集體輓歌。

在文章中,作者也談到了生命短暫與永恆的問題,無論鳴蟲的聲音多么動聽,它們的生命都是短暫的,“僅止於夏秋兩季”,“生命究竟是短暫的”。可作者與古人的不同就在於,對於生命的短暫,作者產生的不是嘆息和悲愁,而是為生命之花曾經盡情地綻放過而感到無怨無悔。這種激昂情緒一掃古人的頹廢,對生命進行了全新的闡釋。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文言文《大地的聲音》賞析0
文言文《大地的聲音》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