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文言文知識點

國中文言文知識點

誦讀課有兩個基本特點:

1、核心是培養語感學習文言而立足於誦讀,實質上就是要把這種語體變為自己的語言習慣,如同各民族視自己的共同語為習慣一樣。

前面已經說過,語言習慣首先來源於聽,其次是說,能聽會說,就是習慣的養成,換言之,即有了語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提倡反覆誦讀,力求課堂上書聲琅琅,正是用出聲的讀同時進行“聽”和“說”兩個方面的訓練。這樣做,就是將語感的培養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上——更確切地說,就是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求解,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的素材,最後達到將文言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一個部分。

從這個基本特點出發,必須處理好兩種關係:

(1)意會和確解的關係。意會,就是心知其意而說不出好或不好;確知,就是知而能言,言必有中。我們的基本原則是求確切,但又要看到文言文中有些詞句確實不易解或可以多解,所以也決不容忽視。不僅不容忽視,從長遠觀點看,還應加以提倡。因為作為一種簡潔、典雅的書面語體,文言的表達常常是“意在言外”,本來就應當用意會之法來讀。這可以說是高層次的意會,在初級階段不能做這樣高的要求,但要做這樣高的準備。

(2)機械記憶和理解記憶的關係。我們提倡理解記憶,但決不排斥機械記憶,後者是前者的補充。這樣的補充之所以必要,是因為讀一篇(段)文言文有個別地方不懂或懂得不夠,是一種正常現象,不必急於求懂。這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自行領悟的習慣。再說,現在所學的文言課文都不算艱深,只要教師善於啟發,學生勤于思考,即便存在著機械記憶,也不難轉化為理解記憶。

2、誦讀是綜合訓練學生能否正確地朗讀一篇文章,取決於許多因素,所以誦讀訓練無疑是一種綜合訓練;在文言文誦讀中,這一點表現得尤其明顯。例如:要讀音正確。由於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間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讀,這就要求進行認讀的訓練。

要正確劃分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為此,必須弄清語句的層次和大意,這就包含著析義的訓練。

要正確讀出語氣。文言文中語氣複雜而多變,不僅要讀出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語氣,而且要讀得強弱緩急分明,這就要求較好地了解虛詞在表達語氣上的作用。這就是審辭氣的訓練。

要讀出語勢。其中包含著對文章層次和理路的分析。

以上不過舉其大要。自然,這些訓練在誦讀過程中所帶給學生的大多偏於感性印象,例如語氣和語勢往往來自教師的領讀領背。但有了這些感性的積累,再適當的講一些文言常識,或做一點單項練習,學生的認識定能加深。教師應當善於將上述諸多訓練統一在誦讀指導過程中,有計畫的進行。這是一種精巧的教學藝術,我們必須學會它。

以上是對誦讀課的一些粗淺看法。最後說說個人的一點體會。

我們教文言文,目的不在寫作,而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上。既如此,什麼是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代語,也不是能對文言語句作細緻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字典、會意而後懂。有時進行點翻譯練習或語法分析不過是達到讀懂的一種輔助性手段。誦讀課應該向著這個境界努力。

當然,教文言不止一法,但所有正確的教法都離不開一個根本:必須使學生十分熟悉課文,要有豐厚的文言語句的感性材料。離開了這個根本,則無論你的教法多么高明,恐怕都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這就是俗話說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繁瑣教法之不可取,原因就在這裡。目前中學文言文教學的主要問題,不在學生“不知其所以然”,而在“知其然”的不足上。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學生一旦有了足夠的“知其然”之後,則所謂“所以然”,即使自己不能悟出,也是一點就通的。如此看來,我們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將已被顛倒了的教學規律再顛倒過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國中文言文知識點0
國中文言文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