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見的虛詞解析

文言文中常見的虛詞解析

文言文中不乏一些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思,特別是一些虛詞,雖然實際沒有意義,但是卻在整個句子的翻譯中充當重要的角色。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複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1.用作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例如:

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用作連詞。

(一)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二)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若和夫至結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於,趁著憑藉,經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後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係。

(一)表示承接關係。一般用來連線兩個分句或緊縮複句中的前後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繫。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係。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並列關係。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係(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係。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1.用作連詞。

表示遞進關係、並列關係。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於尚且,先讓步,後推進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1.用作助詞。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後序》)

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後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複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藉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後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後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後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詞後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1.用作疑問代詞。

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用作副詞。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3.複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於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於怎么樣或什麼樣。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腳踏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戰?(《曹劌論戰》)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後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後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莊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1.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三)用於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用作介詞。相當于于。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①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於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②代詞。相當於之。如: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③疑問代詞。怎么,哪裡。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問代詞。什麼。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於何,在哪裡。如:且焉置土石?

⑥於此,在這裡,在那裡。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⑦形容詞、副詞詞尾。的樣子。如:於我心有戚戚焉。

① 給予,授予。

與斗卮酒

② 結交。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 和、同、跟。

豎子不足與謀

④ 參加。

蹇叔之子與師

⑤ 讚許。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幫助。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⑥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後來寫作歟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文言文中常見的虛詞解析0
文言文中常見的虛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