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如何翻譯才能得10分?

文言文如何翻譯才能得10分?

導語:掌握文言文翻譯方法,可以幫助大家拿到高分喔。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翻譯方法,供各位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如何翻譯才能得10分?

一、要明確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忠於原文,準確通順

文言文翻譯有三大標準,即“信、達、雅”。

所謂“信”,指譯文要忠於原文,準確無誤,如實傳達原文的意思,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

所謂“達”,指譯文應通順、曉暢,沒有語病,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範。

所謂“雅”,指譯文不僅要準確、通順,更要生動形象、優美自然,能完美地表達原文的風格神韻。對於高中生而言,能達到“信”足矣,若能做到“達”,則是錦上添花。

二、要遵循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字字落實”,即要求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

“直譯為主”,即要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直接翻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章。

“意譯為輔”,即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要按照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來重新調整語序,使句意更通順、流暢。

如翻譯《燭之武退秦師》中“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如何做到字字落實,語意通順呢?臣——我;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臣之壯也”成為整個句子的狀語成分;壯——正值壯年或壯年(的時候);猶——還;今——現在;老矣——老了;無能——不能;為——做什麼或乾什麼;也已——了。由此可譯為:我壯年的時候,尚且還不如一般人;現在老了,不能做什麼了。

三、要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步驟:把握大意——逐一切分——翻譯全句

首先,須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對文中講述的背景、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後果(或者文章的主要觀點和論據)要心中有數,即一定要在具體的語境(上下文)中理解待翻譯的語句,這就是命題者在原文中給待翻譯的句子畫線的初衷——讓考生在原文中快速找到該句,結合上下文正確把握語句的含意。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文言語句,這樣容易望文生義。

如《桃花源記》“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絕境”,就不能望文生義地理解為現代漢語的“沒有出路的境地”。因為從全文語境看,那裡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無著落的問題,因此,“絕境”應是“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其次,翻譯句子時,應先將文言語句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然後用“留、刪、換”的方法依次加以解釋,再用“調、補、變”的方法將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成句。如若遇到疑難詞或句,可暫時緩一緩,等譯完上下文,再整體上進行合理推敲。這一步驟中,一定要學會圈定關鍵字,就是閱卷時所謂得分點,比如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以及古今異義詞等,必須保證這些得分點準確無誤。

最後,譯完全句,還須通讀一遍,仔細檢查重要語法現象及得分點是否已體現出來,句子是否通順,有沒有語病等,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然後認真謄寫即可。

四、要學會文言文翻譯“六字訣”:留、刪、換、調、補、變

“留”,即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國名、人名、地名、官職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中,帝王紀年、人名、地名和官職名,翻譯時都可保留不譯。

另外,還應注意,譯文要保留原文的語氣,是陳述的應譯成陳述語氣,是感嘆的應譯成感嘆語氣,是疑問的應譯成疑問語氣。

“刪”,即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

比如《六國論》中“夫六國與秦皆諸侯”中的“夫”,是發語詞,不譯;

再如《師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中的“也”,是表句中停頓的語助詞,不譯。

“換”,即替換。一是對同一事物或行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稱,翻譯時應結合語境用現代的指稱去替換古代的指稱。

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把“目”換成“眼睛”,把“首”換成“頭”,等等。二是把文言單音詞換成現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後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等等。

如《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的“傳道受業解惑”應譯成: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惑。

“調”,即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如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短語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中“求人可使報秦者”是定語後置句,應譯為“尋找可以派去回復秦國的人”。

“補”,即增補。補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詞句,使句子更順暢,意思更準確。補充部分要加小括弧。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句中“與”前省略主語“鄒忌”,“與”後省略賓語“客”,翻譯時都應補出。

“變”,即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

如《過秦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這裡運用鋪陳排比,如果直譯就不妥,可變通譯為:(秦孝公)有併吞天下的野心。

以上六種方法不是孤立的,在翻譯時要綜合運用。

總之,要快速、準確地翻譯文言語句,其根本還在於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尤其是實詞的積累。考試時,我們只要銘記翻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則,運用行之有效的'技巧,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言文翻譯九法

1、保留法

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變。例如: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勾踐滅吳》)

——“越王”是官名,“勾踐”是人名,“會稽”是山名,翻譯時保留不變。全句可譯為“越王勾踐退守在會稽山上”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是時間,“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全句可譯為“慶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

2、補充法

古代漢語中有很多省略現象,翻譯時應補出省略的成份。例如: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

——動詞“告”的後邊省略了代詞“之” ,全句可譯為“項伯於是連夜騎馬賓士到劉邦的軍營,把事情全都告訴了他。”

荊州之民附曹者,逼(於)兵勢耳。(《赤壁之戰》)

——動詞“逼”後邊省略了介詞“於”,全句可譯為“荊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原因,是被他的兵勢所逼罷了”

3、刪除法

刪去不譯的詞。例如:

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夫”是發語詞,譯時應刪去。全句可譯為“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逍遙遊》)

——“之”位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應刪去,句可譯為“鵬鳥飛往南海時,激起的水花達三千里。”

4、替換法

翻譯時應把古詞換成現代詞。例如: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而”“翁”“汝”應分別換成“你”“爹”“你”。全句可譯為“你 爹回來,自會和你再算賬的”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將伐顓臾》)

——“邦”應換成“國家”。全句可譯為“國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好好把守“

5、調整法

文言文中變式句(謂語前置、定語後置、賓語前置、介賓結構後置等)較多,翻譯時,這些句子的詞序需要調整。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不余欺”調整為“不欺余”。全句可譯為“古人沒有欺騙我啊。”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調整為“能不易其志之縉紳”,全句譯為“大宦官魏忠賢作亂時,能不改變自己志節的官吏,中國這么大,能有幾人呢 ?”

6、選擇法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較為常見,因此,選擇恰當的詞義進行翻譯,成為文言文翻譯的難點。例如: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兵”是一個多義詞,它的義項共五條:a.兵器; b.士兵; c.軍隊; d.軍事; e.戰爭。這個句子用a項最恰當。全句譯為“砍下樹木作為兵器,舉起竹竿作旗幟”。

去今之墓而葬焉,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去”是一個多義詞,它的義項共四條:a.離開;b.廢除;c.距離;d. 前往。這個句子用C項最恰當。全句可譯為“距現在修墓並將他們安葬在這裡,那時間只有十一個月罷了。”

7、靈活法

遇到活用詞時,應靈活地譯出該詞的活用意義。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水”譯為“游泳”。名詞活用為動詞,全句可譯為“藉助船隻遠行的人並不是會游泳卻能橫渡江河。”

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

——“一”譯為“統一”,數詞活用為動詞 全句可譯為“六國滅亡了,天下統一了。”

8、固定法

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譯法。例如: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無乃……與”是固定格式,譯為恐怕……吧”全句可譯為“恐怕應該責備你吧?”

其李將軍之謂也?(《李將軍列傳》

——“……之謂也”是固定格式,譯為“說的就是……吧!”全句可譯為“大概說得就是李將軍吧?”

9、意譯法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確,套用意譯。例如:

振長策而御宇內。(《過秦論》)

——舉起馬鞭子駕御天下。(直譯)

——用武力來統紿各國.(意譯)

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

——連秋天裡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譯)

——財物絲毫不敢據為已有.(意譯)

在實際運用中,上述九種翻譯的方法往往要結合使用,要注意各個不同方面的要求,才能辯清詞義,譯出忠實原文、表意明確語言而又通暢的好句子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文言文如何翻譯才能得10分?0
文言文如何翻譯才能得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