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國小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篇一:國小語文文言文考點梳理及練習題

一、通假字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高興。《論語十則》

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稱代詞,你(你知道怎樣教導別人嗎)。《論語十

則》

3、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兩小兒辯日》

4、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裡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鄭人買履

6、出門看火伴 “火”通“伙”,夥伴。《木蘭詩》

7、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出現。《馬說》

8、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劌論戰》

10、一切烏有。 烏通“無”,沒有。《山市》

二、古今異義。

1、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無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2、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主要用於稱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例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桃花源記》)

3、窮 古義:窮盡。

今義:經濟貧困。例句: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4、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5、布衣 古義:平民。

今義: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出師表》)

7、可以古義:可以憑藉。

今義:對某事表贊同。例句: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論戰》)

8、開張古義:擴大。

今義:開業(多指商業部門)。例句:誠宜開張聖聽(《出師表》)

9、涕 古義:淚。

今義:鼻涕。例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10、兵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師表》)

12、池古義:護城河。

今義: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走古義:“跑”的意思。

今義:行走。例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15、湯古義:熱水。

今義:菜或面做的稀狀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湯(《兩小兒辯日》)

16、去古義:離開。

今義: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

17、再古義:第二次。

今義: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三、常見文言虛詞歸納總結。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詞的用法最多。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代詞,指學過的知識

2、“之”作動詞

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動詞“到”

3、“之”作結構助詞“的”例如:聖人之道。

4、“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例如: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詞,指“他、她、它(們)的” 例如:欲知其輕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問等語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第一個“其”,表反問語氣,可譯作“難道”;第二個“其”,表推測語氣,可譯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連詞,連結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子與句子,表示前後兩部分的並列、承接、轉折、等關係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是,錶轉接)

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表並列)

3、溫故而知新。(然後,表承接)

【常見的語氣詞】

一般放在句尾,表陳述、疑問、感嘆等,常見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畫鬥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語氣詞,譯作“呀”

2、謬矣,矣:語氣詞,了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乎,語氣詞,嗎

四、文言文語句的翻譯。

翻譯時既要字句對應,又要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整、準確、得體。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一般有:

① 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語。

② 補。即補充單音詞為雙音詞,或補出省略成分等。

③ 刪。即刪除不需要譯出的虛詞等。

④換。即用意思相同的現代漢語詞替換古漢語詞。⑤調。即調整詞序或語序,使

之合乎現代漢語習慣。

小升初語文文言文針對性練習及答案

(一)

司馬光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

1.解釋括弧里的詞。(1)眾皆棄去( )(2)破之( ) 

2.翻譯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馬光的機智聰穎。機智聰穎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創新思維。創新思維的事例古今中外不勝枚舉。請舉一例。

(二)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街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選自劉向《烈女傳》)

1.解釋下列詞語。

A.嬉:

B.賈人:

2.這段文字源自歷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釋]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顧:回來;④彘:豬;⑤特:只不過。

1.下列各組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聽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隨之而泣 ②今子欺之

C.①汝還②顧反為汝殺彘

2.解釋加點的`詞。

(1)妻止之 止() ( 2)遂烹彘也 遂

3.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

4.讀了這個故事後,你認為曾子有必要殺彘嗎?為什麼?請舉一個你生活中的實

例作簡答。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1.解釋下列文句中加點詞的詞義。

①兔走觸株 走 ( )

②因釋其耒而守株 釋 ( )

③而身為宋國笑 身 ( )

④冀復得兔 冀 ( )

2.找出文中的議論句,並翻譯這個句子。

3.出自這個故事的成語是 。從短文中你得到什麼啟示?從某一角度簡要談談。

答: 。

篇二:中國小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迴轉,掉轉。

4、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5、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樂羊子妻》)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7、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屏:通“摒”。

8、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伙”。

9、無他,但手熟爾。(《買油翁》)爾:通“耳”,相當於“罷了”。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么。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閒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儐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故事兩篇》)道:通“導”,引導。

21、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故事兩篇》)曷:通“何”。

22、聖人非所與熙也。(《晏子故事兩篇》)熙:通“嬉”,開玩笑

23、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於心,衡於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梗塞,這裡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捨生皆被綺繡。(《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餵。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遊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裡是感激。通“歟”,語氣詞。

54、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與: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59、雞棲於 (《君子於役》) :通“橛”,指為棲雞做的木架。

篇三:文言知識點歸納總結

通假

1.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也(頒,通“斑”,斑白。)

3.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塗,通“途”,道路。)

4.輮以為輪(“輮”通“煣”,使彎曲。)

5.雖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zhì),智慧。)

7.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賦。)

8.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9.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填然鼓之(鼓,“敲起鼓”“擊鼓”。)

②樹之以桑(樹,“種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上”)

④王無罪歲(罪,“歸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為王”“稱王”“統一天下”)

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前一個“食”帶賓語“人食”,作動詞:吃。後一個“食”作名詞。)

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作游水講。能願動詞應與動詞搭配,水是名詞,活用作動詞。) ⑧吾師道也(師:學習)

⑨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下:低於)

2.名詞作狀語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每日)

②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向上 下:向下)

③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成群)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把當做老師)

② 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把當做老師)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當名詞

①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生:活著的人;死:死去的人)

2.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移:使遷移,使動用法)

②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輮:使彎曲)

③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動詞

①謹庠序之教(謹,認真從事,認真辦好)

②惑而不從師(惑,遇到疑難問題)

2.形容詞作名詞

① 其曲中規(曲: 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 高處)

③ 積善成德(善: 善行)

④ 國小而大遺(小: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⑤ 吾未見其明也(明:高明的地方)

⑥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聖明的人、愚:愚昧的人)

⑦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⑧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於師(恥:以為恥,把當做可恥的事)

古今異義

①寡人之於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於形影孤單的人。)

②河內凶(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凶,穀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腸狠。)

③請以戰喻(請,請允許我。今常用於對方。例如:“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藉。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 ⑤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裡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後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於選擇複句中的選擇詞。。)

⑦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供養活著的人;今常用義是保養身體。)

⑧王無罪歲(無罪,不要歸咎;今常用義是沒有犯罪)

⑨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么;今常做代詞,這)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檢查/參加、加入)

2、聲非加疾也(強、洪亮/疾病、快)

3、假輿馬者(憑藉、藉助/不真)

4、用心一也(思想意識活動/讀書用功)

5、蟹六跪而二螯(腳/跪下)

6、雖有槁暴(即使/雖然)

7、金就礪則利(金屬/金子

8、勸學(勉勵/規勸、勸戒)

9、而絕江河(渡/斷絕)

10、輮以為輪(把做成/認為)

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①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

②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斷)

③ 是亦走也(也,表判斷)

④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也,表判斷)

⑤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斷)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⑥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⑦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⑧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二)被動句

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三)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① 未之有也(賓語前置,應為“未有之也”)

2.介賓結構後置(狀語後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義 (“以孝悌之義”申 為介賓結構後置 ) ②樹之以桑(“以桑”為介賓結構)

③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於道路”負戴 為介賓結構後置)

④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於刺人而殺之”何異 為介賓結構後置) ⑤青,取之於藍(“於藍取之”為介賓結構後置)

⑥而恥學於師(“於師”學,介賓短語後置)

⑦師不必賢於弟子(“於弟子”賢,介賓短語後置)

⑧不拘於時,學於余(“於余”學,介賓短語後置)

3.定語後置句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應為“利之爪牙,強之筋骨”)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國小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0
國小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