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祿》文言文鑑賞

《介之推不言祿》文言文鑑賞

《介之推不言祿》講介之推跟著晉文公在外流亡回國後,晉文公酬勞功臣,獨獨遺漏了他,他不誇功,不求賞,反而和老母隱居綿上深山,最後而死的故事。

【原文】

《介之推不言祿①》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②;祿亦弗及③。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⑤。天未絕晉,必將有主⑥。主晉祀者,非君而誰⑦?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已力,不亦誣乎⑧?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⑨?下義其罪,上賞其奸⑩;上下相蒙,難與處矣。”⑾

其母曰:“盍亦求之⑿?以死,誰懟?”⒀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⒁。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⒂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⒃?是求顯也。”⒄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⒅

【注釋】

①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晉國貴族,曾跟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後賞賜隨從臣屬,沒有賞到他,他就和母親隱居綿上(今山西介休東南)山中而死。傳說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他因不願出來而被燒死。文公把綿山作為他名義上的封田,後世就稱綿山為介山。祿:古代官吏的俸給。

②賞(shǎng):賞賜,獎賞。從(cóng):跟從,跟隨。亡:逃亡。

③及:到。這裡有“給予”的意思。

④在:存在,生存。

⑤惠:晉惠公,即夷吾。懷:晉惠公的兒子,名圉。惠公死後,晉立子圉,是為懷公。

⑥絕:斷絕。

⑦主:主持。君:指晉文公。

⑧置:立。二三子:諸位,幾個人,這裡指“從亡者”。誣(wū):欺騙。

⑨貪天之功:取天之功。貪,同“探”,探取。

⑩義:正義。這裡用作動詞,意思是把……當作正義的行為。奸:xie6*惡,詐偽。

⑾蒙:欺騙。處(chǔ):相處。

⑿盍(hé):何不,為什麼不。表示反問。之:指封賞。

⒀以:因為。懟(duì):怨恨。

⒁尤(yóu):罪過,過錯。效:仿效,效法。甚:厲害,嚴重。

⒂其食:這個“食”指俸祿。

⒃焉:哪裡。表示反問。

⒄是:這。顯:顯達。

⒅求:尋找,尋求。獲:得到。綿上(miái):晉地名,在今山西介休縣東南。為之田:作為他的封地。志:記。過:過失。旌:表彰、表揚。

【白話翻譯】

(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見文公》)晉文公賞賜跟著他逃亡的人們,介推不要求賞賜,賞賜也沒有給他。

介推說:“獻公的兒子有九個,惟獨國君還在(人世)。惠公、懷公沒有親信,(國)內外都拋棄他們。天沒有(打算)滅絕晉,必定要有主持(國家大事)的主人。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君王是誰呢?上天實際已經安排好了的,而這一個二個的認為是自己的貢獻,(這)不是荒謬嗎?偷竊別人的錢財,都說是盜竊。更何況貪天的功勞,認為是自己的貢獻呢?下面的(臣子)將罪當做道義,上面的(國君)對(這)奸詐(的行為)給予賞賜。上下互相欺瞞,難以和他們相處啊。”

他的母親說:“何不也去要求賞賜呢?(否則)這樣(貧窮地)死去(又能)埋怨誰呢?”

回答說:“責備這種行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況且說出埋怨的話了,不能吃他的俸祿了。”

他的母親說:“也讓國君知道這事,好嗎?”

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裝飾。身體將要隱居了,還要裝飾它嗎?這樣是乞求顯貴啊。”

他的母親說:“(你)能夠這樣做嗎?(我)和你一起隱居。”便隱居到死去。

晉文公尋找他找不到,用綿上作為他的祭田。說:“用它來標記我的過失,並且表彰善良的人。”

【簡析】

感:感覺到很重的怨懟和酸楚情緒,總有言不由衷的感覺。凡事天定說,更是荒謬可笑。人們為一件希望渺茫的事努力時,還只是說:“盡人事,聽天命。”就算是xiu6*6*論,起碼還強調要盡到人們自己的`努力啊。不懂《古文觀止》收錄這段的理由。

介之推是一個不求榮華顯達,不貪功好利之人,並且孝敬母親不遺餘力。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現在外,絕對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這種品行是至今仍為人們所推崇的。

另外,寒食節為介之推而設,中國歷史上以人命銘紀念傳統節日,介之推為第一人。

介之推,一些著作中也稱介之綏。《列仙傳》曰其姓王,名光,字裕。介之推祖籍一說為山西夏縣裴介村;一說為銅鞮人(山西沁縣南,文見《重建潔惠侯廟碑記》);明代沈周《疏介夫傳》曰:“其先趙魏之郊,從樹藝為生,子孫甚繁衍,至今始徙於宋……其後,介之推又徙晉,晉以其先人之聞納之”。

晉獻公時,晉國宮廷內訌,公子重耳出逃衛國,衛國不敢收留,於是逃往齊國,途中無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飢。重耳自幼長在宮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個侍從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端給重耳喝,說是麻雀湯。重耳喝完後連稱味道好,後來在趕路時,重耳發現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經過追問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動不已,並許諾回國後定當重賞介之推。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平定了叛亂並當上國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跟隨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賞,而晉文公唯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認為自己無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晉文公一樣會被別人幫助當上國君。於是帶著老母歸隱山林,躲進了綿山。有人為其鳴不平,便作詩來諷刺晉文公忘恩負義,這首詩在市井流傳開來,並很快傳到了晉文公耳中。晉文公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親自帶著大臣們前往綿山迎介之推出山為官,介之推不從,趙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獻奸計,告訴晉文公說三面燒山,介之推式孝子,為了母親必定下山。晉文公不知是計,信以為真,而趙衰、狐偃等人卻四面燒山,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等火滅的時候,晉文公率人上山尋找,卻發現介之推與老母親抱著一棵大樹被燒死了。文公悲痛難忍,敕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飯,只吃寒食,遂為寒食節。晉獻公時,晉國宮廷內訌,公子重耳出逃衛國,衛國不敢收留,於是逃往齊國,途中無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飢。重耳自幼長在宮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個侍從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端給重耳喝,說是麻雀湯。重耳喝完後連稱味道好,後來在趕路時,重耳發現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經過追問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動不已,並許諾回國後定當重賞介之推。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平定了叛亂並當上國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跟隨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賞,而晉文公唯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認為自己無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晉文公一樣會被別人幫助當上國君。於是帶著老母歸隱山林,躲進了綿山。有人為其鳴不平,便作詩來諷刺晉文公忘恩負義,這首詩在市井流傳開來,並很快傳到了晉文公耳中。晉文公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親自帶著大臣們前往綿山迎介之推出山為官,介之推不從,趙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獻奸計,告訴晉文公說三面燒山,介之推式孝子,為了母親必定下山。晉文公不知是計,信以為真,而趙衰、狐偃等人卻四面燒山,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等火滅的時候,晉文公率人上山尋找,卻發現介之推與老母親抱著一棵大樹被燒死了。文公悲痛難忍,敕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飯,只吃寒食,遂為寒食節。

介之推偕母歸隱的動機和心理是通過對話來表現的。介之推認為晉文公能夠重登九五之位,是天命的體現,“二三子”據天功為己有,是貪的表現,無異於犯罪。而晉文公不以此為“奸”,還理所當然地給予賞賜,這就成了上下蒙蔽,他是不屑於效仿的。母親和介之推有兩次對話。第一次是試探性的建議:“何不自己也去求得賞賜呢?否則,就這樣默默地死去又能怨誰?”遭到介之推的拒絕,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二三子”所做的不正確還去效仿,罪過更大。而且已經說了晉文公的壞話,就不能再領取他的俸祿。母親再問說:就算不要賞賜,那么讓他知道你有功怎么樣呢?介之推又拒絕說,既然都要隱居了,又何必還要這樣的名聲呢?母親明白了介之推的意志是堅定的,就表示要和兒子一起隱居。這一段對話寫得十分巧妙,既細緻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的心理,又不流於枯燥說理:介之推藐視富貴、正氣凜然和母親不動聲色、旁敲側擊,都一一躍然紙上。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介之推不言祿》文言文鑑賞0
《介之推不言祿》文言文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