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新五代史·宦者傳》《伶官傳序》閱讀答案及翻譯

(一)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於女禍。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待其已信,然後懼以禍福而把持之,雖有忠臣碩士列於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後左右之親可恃也。故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於帷闥①,則向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患已深而覺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雖有聖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藉以為資而起,至抉②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後已。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為人主者,非欲養禍於內而疏忠臣碩士於外,蓋其漸積而勢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則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③而去之可也。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④。故曰:深於女禍者,謂此也。可不戒哉!
(節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宦者傳》)
[注]①帷闥:帳幕和小門,這裡指宮廷之內。②抉:挖出,可譯為“搜捕”。 ③捽:揪。④唐昭宗因宦官專權為禍,與宰相崔胤密謀誅殺宦官,寫信請朱溫發兵。但事情敗露,昭宗被宦官劫持。朱溫發兵,盡殺宦官。後來,崔胤和昭宗也先後為朱溫所殺。
(二)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節選自歐陽修《伶官傳序》)
3. 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端:開始
B.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中:迎合
C.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使:假使
D.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裝
4. 下列語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 ①其源深於女禍②入於太廟
B. ①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後已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C. ①而人主之勢日益孤②抑本其成敗之跡
D. ①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②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5. 舉,歐陽修《新五代史·宦者傳》《伶官傳序》閱讀答案及翻譯會意兼形聲字,《說文》解釋說:“舉,對舉也,從手與聲。” 本義為雙手向上托物,舉起;後有多種引申義。下列語句中的“舉”字,意義與“舉”的本義相同的一項是,與“舉國同慶”中“舉”的意義相同的是 、 。(3分)(只填序號)
①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六國論》)
②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阿房宮賦》)
③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 (《伶官傳序》)
④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⑤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遙遊》)
⑥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琵琶行》)
⑦夫秦王有虎狼之心,sha6*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鴻門宴》)
6. 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6分)
①夫為人主者,非欲養禍於內而疏忠臣碩士於外,蓋其漸積而勢使之然也。
②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7. 選文(一)“故曰:深於女禍者,謂此也”一句中的“此”指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8. 選文(二)中的《書》指《尚書》,與 、《春秋》、《禮記》、《周易》四部儒家經典合稱為“五經”。(1分)
9. 《伶官傳序》中說:“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請你結合選文(一)和選文(二)中的具體內容,並聯繫現實,談談你的看法。(6分)
參考答案
3.(3分)A
4.(3分)C
5.(3分)⑥ ③ ⑤
6.(6分,每句3分,意思對即可。)
①那些做人君的,並不想在宮廷裡面滋養禍患而把忠臣賢士疏遠在外面,因為這是逐漸積累而且在形勢上逼使他這樣的。
②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如此嗎?
7. (2分)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
8. (1分)《詩經》
9. (6分。語句理解1分;結合內容並聯繫現實,3分,談看法2分。 )
答案示例:“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強調國家興亡雖然也有“天命”的因素,但人起了決定作用。正因人君的依賴和寵幸,才使得宦官把持朝政,禍害國家;莊宗繼父遺志、勇猛善戰而得天下,又因驕傲自滿,寵信伶官而失天下,得失皆因“人事”。現代社會中,因人為製造的阻礙而難以為繼的事情常見,同樣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事情也比比皆是。許多事情因“人事”而改變。“豈非人事”強調人的主觀性和主動性,“人”才是事情發展變化的主要因素。
參考譯文
自古以來,宦官擾亂國家,它的本源比女色造成的禍患還要深遠。
女人,不過使人君沉溺於美色罷了;宦官的危害,不僅僅在一個方面。因為他們在人君身邊辦事,又親近又熟悉;他們的心思,又專一又隱忍;能夠用小善去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去穩住人君的感情,使得做人君的,一定信任他們,並且親近他們。等到人君已經信任他們了,然後用禍與福進行威嚇來控制人君。即使朝廷里有忠臣、賢士,可是人君卻認為他們離自己疏遠,不如侍奉起居飲食、跟隨在前前後後的宦官可靠。所以,身邊的宦官一天天更加親近,忠臣、賢士就一天天更加疏遠,於是人君的地位也一天天更加孤立。人君勢力孤單了,害怕禍患的思想就一天天更加嚴重,於是控制人君的宦官的地位,一天天更加穩固。國家的安危由他們的喜怒來決定,人君的禍患就隱藏在宮廷之中。那么先前認為可靠的人,現在卻成了發生禍患的原因。禍患已經很深了才覺察,想要跟疏遠的臣子謀划去掉常在身邊的宦官,過於遲緩,就會滋養禍患,使它更加嚴重;過於急切,他們就會挾持人君作為人質。這時即使有大聖大智的人,也無法給人君出謀劃策。即使謀劃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到了事態十分嚴重的時候,就會兩敗俱傷。所以禍患大的,就要亡國,次一點的就要喪身,而且能使奸雄藉助這個口實來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黨,把他們全部殺掉,來使天下人心大快,這樣才算了結。以前史書上記載的宦官禍患,常常是這樣的,不是一代了!那些做人君的,並不是想在宮廷裡面滋養禍患,把忠臣賢士疏遠在外面,這是逐漸積累造成,而且在形勢上逼使他這樣的。
對於女色的迷惑,不幸而又不能醒悟,那么禍患就會臨頭;如果人君一旦醒悟,揪著頭髮丟棄她就行了。對於宦官的禍患,雖然想悔悟,可是卻有不能夠除掉他的形勢。唐昭宗的事情就是這樣的。所以說這比女色造成的禍患還要深遠,就是這個緣故,怎么能夠不警惕呢!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歐陽修《新五代史·宦者傳》《伶官傳序》閱讀答案及翻譯0
歐陽修《新五代史·宦者傳》《伶官傳序》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