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武帝紀》《曹瞞傳》《後出師表》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顒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眾十餘萬,天下騷動。征太祖為典軍校尉。會靈帝崩,太子即位,太后臨朝。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 (節選自《三國志·武帝紀》)
操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操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操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操,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操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覆信。操於是益得肆意矣。(節選自《曹瞞傳》)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節選自《後出師表》)
4.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
B.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
C.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
D.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孝廉是漢代選拔官吏的兩種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後合稱為孝廉。
B.除,拜官,授職,意謂解除舊官職而就任新官職。
C.舊稱皇帝死為崩,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不祿,士曰卒”之說。
D.“表”是中國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文中是“上表”,指董卓向皇帝推薦曹操。
6.下列對閱讀材料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三國志·武帝紀》中的曹操,從小機靈聰明,任性放縱;多謀善斷,有膽識,有遠見,拒絕參加廢帝圖謀,變賣家產,招集義兵。
B.《曹瞞傳》中“敗面喎口”的故事,情節生動,讓人物在其中自我表現,自我展示,寓褒於敘,突顯了少年曹操聰明狡黠的形象。
C.《後出師表》寫曹操才智過人,善於用兵,但也經歷了“困”“險”“危”“逼”“幾敗”“殆死”的磨難,可知舉大業必冒危險,不能“坐定天下”的道理。
D.選文都寫到曹操,但表達的旨意不同:《三國志》旨在關注人物的資鑒意義;《曹瞞傳》旨在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後出師表》旨在闡明“出師”的觀點。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5分)
(2)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覆信。(5分)
參考答案
4.C(3分)
5.C(3分)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6.B(3分)寓貶於敘,突顯了少年曹操奸詐、有計謀的形象。
7.(1)天下將要大亂,不是經邦濟世的人是不可能拯救局勢的,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可能就是你啊!(關鍵字“命世”“濟”“其”各1分,大意2分)
(2)曹嵩於是懷疑弟弟說的情況,自此以後,叔父每次在曹嵩面前講曹操的過失,曹嵩都不再相信。(關鍵字“焉” “所告” “終”各1分,大意2分)
附:翻譯
曹操小的時候聰敏機警,有謀略(懂權術),為人任性有俠氣而放蕩不羈,他不從事正當職業,因此世上沒有人認為他不同尋常。只有梁國喬玄、南陽何顒認為他與眾不同。喬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不是具有改變世道能力的人的人就不能挽救局勢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二十歲的時候因為被推薦為孝廉而被任命做了郎(帝王侍從官的統稱),接著升遷做了洛陽北部尉,再接著被調到頓丘做了頓丘的縣令,(因為治理頓丘有成績)接著被皇帝徵召任命做了議郎。漢靈帝光和末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人聯絡四方豪傑,圖謀廢除漢靈帝,另立合肥侯為帝。他們試圖說服太祖入伙,卻遭到太祖拒絕。王芬等人最終沒能得逞。金城郡人邊章、韓遂襲殺刺史和郡守,率眾叛亂,手下人馬多達十幾萬,天下因此動亂不安起來。朝廷徵召太祖任典軍校尉,漢靈帝恰在此時駕崩,太子即位,何太后臨朝執政。大將軍何進與袁紹策劃誅殺宦官,但何太后不同意。何進便召董卓進京,企圖脅迫太后以達到誅宦的目的,但董卓還未到京城,何進便被殺了。董卓到京以後,隨即廢皇帝弘農王而立獻帝劉協,京都頓時大亂。董卓表薦太祖任驍騎校尉一職,想與他共謀朝政。太祖當即改名換姓,抄小道向東逃歸。出了虎牢關,路過中牟縣時,一個亭長見他形跡可疑,將他抓住送往縣城,幸虧城裡有一個私下認識他的人替他求情,太祖才得以獲釋。而這時董卓又殺死了太后和弘農王。太祖得到訊息,一到陳留縣就變賣家產,組織義軍,準備誅討董卓。但一直到冬十二月才在己吾縣起兵,這一年就是漢靈帝中平六年。(節選自《三國志·武帝紀》)
曹操小時候喜歡放鷹犬逐獵的生活,放蕩不羈,不務正業,遊蕩無度。他的叔父看不慣,屢次將曹公的行為告訴曹嵩,要求這個做父親的好好管教曹操。曹操知道後,很擔憂。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這位叔父就假裝“敗面咼口”(毀傷面容,歪臉咧嘴之意),叔父覺得奇怪,忙問其故。他說:“我是忽然中風了。”叔父馬上告訴曹嵩,曹嵩吃了一驚,連忙叫喚曹操過來,卻見他好端端的,面貌如故。曹嵩問他:“你叔叔說你中風,難道他說錯了?”曹操說:“我本來是沒有中風的,但是叔叔不疼愛我,所以他就說我壞話了。”於是,曹嵩懷疑他的弟弟說謊。自此之後,曹操的叔父每次在曹嵩面前講他的過失和不是,曹嵩都不太相信。於是,曹操就更加得意妄為了。(節選自《曹瞞傳》)
曹操的智慧型謀略,遠遠超過別人,他用兵像孫武、吳起那樣,但是在南陽受到窘困,在烏巢遇上危險,在祁山遭到厄難,在黎陽被敵困逼,幾乎慘敗在北山,差一點死在潼關,然後才得僭稱國號於一時。何況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艱險來平定天下,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點。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謀對付他;委用夏侯淵,而夏侯淵卻敗死了。先帝常常稱讚曹操有能耐,可還是有這些挫敗,何況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證一定得勝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點。 (節選自《後出師表》)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三國志·武帝紀》《曹瞞傳》《後出師表》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0
《三國志·武帝紀》《曹瞞傳》《後出師表》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