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字子堅,遼陽人”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李石,字子堅,遼陽人,貞懿皇后弟也。石敦厚寡言,而器識過人。天會二年,授世襲謀克,為行軍猛安。睿宗為右副元帥,引置軍中,屬之宗弼。拜參知政事。阿瑣殺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離只,遣使奉表東京,而群臣多勸世宗幸上京者。石奏曰:“正隆【注】遠在江、淮,寇盜蜂起,萬姓引領東向,宜因此時直赴中都,據腹心以號令天下,萬世之業也。惟陛下無牽於眾惑。”上意遂決,即日啟行。
安化軍節度使徒單子溫,平章政事合喜之侄也,贓濫不法,石即劾奏之。方石奏事,宰相下殿立,俟良久。既退,宰相或問石奏事何久,石正色曰:“正為天下姦污未盡誅耳。”聞者悚然。石司憲既久,年浸高。上表乞骸骨,以太保致仕。十六年,薨。
石以勛戚,久處腹心之寄,內廷獻替,外罕得聞。觀其劾奏徒單子溫退答宰臣之問,氣岸宜有不能堪者。時論得失半之,亦豈以是耶?舊史載其少貧,貞懿後周之,不受,曰:“國家方急用人,正宜自勉,何患乎貧。”後感泣曰:“汝苟能此,吾復何憂。”史又稱其未貴,人有慢之者,及為相,其人以事見石,惶恐。石曰:“吾豈念舊惡者。”待之彌厚。
山東、河南軍民交惡,爭田不絕。有司謂兵為國根本,姑宜假借。石持不可,曰:“兵民一也,孰輕孰重?國家所恃以立者紀綱耳,紀綱不明,故下敢輕冒。惟當明其疆理,示以法禁,使之無爭,是為長久之術。”趣有司按問,自是軍民之爭遂息。北京民曹貴謀反,大理議廷中,謂貴等陰謀久不能發,罪止論斬。石是之。又議從坐,久不能決。石曰:“罪疑惟輕。”入,詳奏其狀,上從之,緣坐皆免死。北鄙歲警,朝廷欲發民穿深塹以御之。石曰:“不可。古築長城備北,徒耗民力,無益於事。北俗無定,居出沒不常,惟當以德柔之。若徒深塹,必當置戍,而塞北多風沙,曾未期年,塹已平矣。不可疲中國有用之力,為此無益。”議遂寢。
【注】正隆:金國海陵王的年號。
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惟陛下無牽於眾惑 惟:通“唯”,希望
B.石司憲既久,年浸高 司:觀察
C.有司謂兵為國根本,姑宜假借。 假借:寬免
D.國家所恃以立者紀綱耳恃:依仗
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節度使”是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
B.“乞骸骨”是指古代官吏自請退職,意為使骸骨得以歸葬故鄉。
C.“劾奏”中的“劾”即檢舉揭發,“劾奏”指向皇帝檢舉揭發官吏的過失或罪行。
D.“中國”古代指我國中原地區或在中原地區華夏族建立的政權,也指整個國家。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石見識過人。他是皇親國戚,但不張揚;中都發生變故,眾大臣勸世宗去上京,李石分析形勢,認為世宗去中都對國家有利,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見。
B.李石痛恨貪贓枉法的行為。節度使徒單子溫貪贓枉法,李石彈劾他,奏事時讓宰相等候了很久,出後,宰相詢問緣由,李石的回答令人震動。
C.李石安於貧窮,有度量。史料記載,李石小時候貧窮,拒絕姐姐幫助,讓姐姐感動;李石還沒顯貴時,有人得罪了他,日後李石卻不計前嫌,待他更好。
D.李石處事公正。軍隊和百姓發生矛盾,有人想袒護軍方,李石提出公允的意見;有人圖謀zao6*反,與之牽連獲罪的人判定死罪,李石對判決提出疑問,並把自己的意見報告皇帝。
4.把文中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國家方急用人,正宜自勉,何患乎貧。
(2)趣有司按問,自是軍民之爭遂息。
參考答案
1.B司:主管。
2.D(中國古代以國號為代表的政權與中國不是一個概念,中國古代的國號只代表某一個政權,而“中國”的涵義則有很多,主要的並非是一個政權的名稱,即使用來指稱政權,也常常不指一個政權,或指同時並立的幾個政權,或指歷史上以中原地區為主且有相互遞嬗關係的多個政權。)
3.D(結合文本語境可知“李石對判決提出疑問”不對,原文為“石是之”。)
4.(1)國家正是急著用人的時候,正應該自我努力,哪裡能擔心貧困。(用,自勉,患,貧各1分,句意1分)
(2)催促官員去查問,從此軍民的爭奪就停止了。(趣,按,遂,息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李石,字子堅,遼陽人,是貞懿皇后的弟弟。李石敦睦忠厚,寡言少語,然而他的器度膽識卻超過常人。天會二年(1124),李石被授予世襲謀克,當了行軍猛安。睿宗當時是右副元帥,把李石安置在軍中,歸屬宗弼麾下。拜參知政事。阿瑣殺了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離只,然後派使者進東京上表,群臣中多數勸世宗駕臨京都。李石上奏說“:正隆遠在江、淮一帶,寇盜蜂起,百姓萬民盼望東方,應該趁現在這個機會直接奔赴中都,占據腹心要地來向天下發號施令,這是千秋萬代的大業。只請陛下不要讓眾人牽著走。”皇上於是拿定了主意,當日就啟行。安化軍節度使徒單子溫,是平章政事合喜的侄子,貪贓枉法,李石就上奏彈劾他。正當李石陳奏此事時,宰相在下殿站立,等候了很久,李石退出來後,宰相問李石奏事為什麼這么久,李石嚴肅的說“正是因為天下犯法貪污的沒有全部被殺滅罷了。”聽到的人感到震動。李石主管御史台又很長時間,年紀漸大,上表請求解職,憑著太保的身份退休。十六年去世。
李石以有功勳的皇親的身份,長期處在腹心要害部門,宮廷內部獻計獻策,對宮廷以外之事很少知道。觀察他彈劾上奏徒單子溫時退避回答宰相大臣的發問,氣岸確實有不能承受的地方。當時人們對他評論得失參半,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舊史記載李石年少時家境貧困,貞懿皇后周濟他,他不接受,說“:國家正急用人,正應該自勉,怎么能在乎貧困呢?”皇后感動地哭著說:“你能做到這樣,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舊史中又稱他不自以為貴,人們有侮慢他的,等到他做了宰相,當年侮慢他的人有事去見他,很是惶恐。李石說“:我難道是忘舊仇的人嗎?”對待那人很厚道
山東、河南的軍民關係很壞,爭田的事屢次發生,沒有停止過。有司認為軍隊是國家的根本,暫且應該借用土地。李石持不同意見,他說:“兵、民是一樣的,哪個輕哪個重?立國所憑仗的是紀綱,紀綱不明,所以下面敢於輕視和冒犯。只有讓他們明確劃分疆界的道理,宣示有關法律禁令,讓他們不再爭執,才是長久之計。”催促官員去查問,從此軍民的爭奪就停止了。北京百姓曹貴陰謀zao6*反,朝中大理廷議時,說曹貴等人有陰謀,但很長時間沒有行動,定罪最重是論斬。李石同意這個意見。又議協同犯罪的,久議不能定奪。李石說:“罪行有疑點不能肯定,只有從輕處理。”他進朝,向皇上詳細匯報了情況,皇上聽從了他的意見,因此與本案有牽連的都免於死罪。北部邊疆一帶年年報警,朝廷想發動百姓挖深溝用來抵禦北人。李石說“:不行。古代修築長城防備北人入侵,白白耗費了民力,於事無益。北人不定居,出沒無常規,只有以德政對他們採取懷柔政策。如果挖了深深的戰壕,必須得設定軍隊把守,而塞北多風沙,要不了幾年,戰壕就填平了。不能把中國有用的力量搞得很疲勞,如果這樣做一點好處也沒有。”原來修深壕的建議於是擱置起來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李石,字子堅,遼陽人”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0
“李石,字子堅,遼陽人”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