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蘊,字筠湄,陝西宜君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楊素蘊,字筠湄,陝西宜君人。順治九年進士,授直隸東明知縣。東明當河,決後,官舍城垣悉敗,民居殆盡,遺民依丘阜,但數十家。素蘊至,為繕城郭,招集流亡,三年戶增至萬餘。山東群盜任風亭等剽掠旁郡,擾及畿南。素蘊設計降其渠,散其脅從。十七年,舉卓異,授四川道御史。疏言:“臣言官也,宜以言為事。然今下所患,正在議論多而成功少。國家建官分職,各有所事,則平天下無餘事。更原皇上推誠御物,俾人人得展其才,尤端本澄源之要也。
十八年,聖祖即位,輔臣柄政,出素蘊為川北道。三桂見素蘊前奏,惡之,具疏辨,並摘“防微杜漸”語,謂意含隱射,語伏危機。詔責素蘊回奏,素蘊言:“防微杜漸,古今通義。臣但期藩臣每事盡善,為聖世純臣,非有他也。”下部議,坐素蘊巧飾,當降調,罷歸。居十年,三桂反。尚書郝惟訥言:“素蘊首劾三桂,雲當防微杜漸。在當日反狀未形,似屬杞憂。由今觀之,則素蘊先見甚明,且為國直陳,奮不自顧,其剛腸正氣,實有大過人者!亟宜優錄。”乃命發湖廣軍前,以原品用。會丁父憂,服闋,乃赴軍前。康熙十七年,襄陽總兵楊來嘉、副將洪福等叛應三桂。大軍運餉,自襄至房、保路險狹,舟車不通,歲調襄陽、安陸、德安三郡丁夫擔負,餉苦不繼。素蘊訪知谷城有小溪可通舟,乃按行山谷開餉道,由是水運通利,省丁夫什九,軍乃無乏。二十六年,授安徽巡撫。會歲飢,上疏請賑,甫拜疏,即檄州縣開倉賑給,全活甚眾。尋調湖廣巡撫。二十八年,大旱,疏請蠲免武昌等屬三十二州縣錢糧,上遣戶部郎中舒淑等會督撫勘災。舒淑至武昌,素蘊適巷暑疫,尋稱病乞休,上疑其託疾,奪官。命甫下而素蘊已卒。
先是,湖北郡縣疾苦最甚者,如應城谷田科重,監利一年兩賦,為民害數十年。素蘊得其實,條為兩疏。來及上而病革,口授入遺疏,日:“此疏行,吾目瞑矣!”
(《清史稿·列傳五十七》,有刪節)
8.對下列句子中加-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素蘊設計降其渠 渠:頭目。
B.輔臣柄政 柄:執掌。
C.三桂見素蘊前奏,惡之 惡:討厭。
D.乃按行山谷開餉道 按:按照。
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宜以言為事 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
B.正在議論多而成功少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C.且為國直陳 子卿尚復誰為乎
D.乃命發湖廣軍前 度我至軍中,公乃人
10.把第I卷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更原皇上推誠御物,俾人人得展其才,尤端本澄源之要也。(4分)
(2)會歲飢,上疏請賑,甫拜疏,即檄州縣開倉賑給,全活甚眾。(4分)
11.第I卷文言文中楊素蘊為官方面有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5分)
參考答案
8. D(按:察看)
9. C (介詞,為了。A.介詞,把;介詞,按照。B.連詞,錶轉折,但是;連詞,表遞進,而且。D.副詞,於是,就;副詞,才。)
10.(8分)
(1) (4分)(我)更希望皇上拿出真心統御(或對待)他人,使每個人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能,(這)更是端正根本澄清源頭的關鍵啊。(落實“原”“要”字各1分,大意2分)
(2) (4分)適逢年成不好,(楊素蘊)上書請求販災,剛剛拜呈奏疏,朝廷就下文命州縣開倉販給,保全救活的人很多。(落實“歲”“檄”各1分,大意2分)
11. (5分)盡職守責;具有遠見;憂民疾苦;敢於直言;治績卓異。(每點1分。意思相近即可)
參考譯文
楊素蘊,字筠湄,陝西宜君人。順治九年(1653年),考中進士,授官直隸東明知縣。東明面對著黃河,(有一次)黃河決口,公家房舍城郭全部敗毀,百姓房屋廬舍幾乎全部倒塌,剩下的百姓依靠著山丘,僅剩下幾十家。楊素蘊到任後,修繕城池,招集流亡的百姓。三年之後,人戶已達一萬多。山東境內以任鳳亭等人為首的各路盜賊搶劫掠奪東明旁邊的郡縣,擾亂到直隸南部東明一帶。楊素蘊利用計謀誘使他們的頭目投降,解散那些被脅迫跟隨的人。順治十七年,楊素蘊以治績卓著,授官四川道監察御史。他上書說:“我是言官,應當以向皇帝進言為事務。但是現在天下然擔憂的,正是在於臣子們議論得多但做成事情的很少。國家設立官職,分配職責,(如果)各官員都有乾好本職工作,那么平定天下沒有多餘的事情。(我)更希望皇上拿出真心統御(或對待)他人,使每個人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能,(這)更是端正根本澄清源頭的關鍵啊。”
順治十八年,康熙皇帝登上皇位,輔佐他的大臣把持著政權,把楊素蘊調出京城擔任川北道官員。吳三桂看見楊素蘊以前的奏摺,憎惡楊素蘊,準備了給皇帝的奏章,極力辯解,並且摘錄(楊素蘊原奏章中的)“防微杜漸”等用語,認為楊素蘊的意思含沙射影,話語中埋伏著產生危險的禍根。皇帝下詔責成楊素蘊用奏章回答,楊素蘊回答說:“防微杜漸,是古今通用的話語。我只期望吳三桂等藩臣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做聖祖您的純正的臣子,並沒有其他的意思。”皇帝下令部下們商議這件事,給他定罪為含糊巧飾,判處降職調用,(不久)被罷免官職回家了。過了十年,吳三桂反叛。尚書郝維訥上書說:“楊素蘊首先彈劾吳三桂,勸說皇帝應當防微杜漸。在那時候吳三桂反叛的情狀沒有形成,似乎是杞人憂天。但按照現在看來,那么楊素蘊的先見非常明達,而且他是為了國家勇於上書直言,奮勇向前,不考慮自己安危。他的性情剛直,浩然正氣,實在是有大大超過其他人的地方。急切時應該優先錄用他。”皇帝詔令按照原官品級錄用,發湖廣軍前。適逢父喪,服闋後,才奉命赴任。康熙十七年(1678年),襄陽總兵楊來嘉、副將洪福等叛亂,策應吳三桂。清軍派用大量軍隊運輸糧餉,從襄陽到房縣、保康一段路程險峻狹隘,舟車不通,每年須調襄陽、安陸、德安三郡的丁夫運送,軍餉常常苦於接濟不上。楊素蘊訪察到谷城有條小溪,可通船隻,於是就實地去察看,在山谷中開鑿運糧道路,由此水上運輸通達便利,節省丁夫十分之九,軍隊就再也不缺糧食了。二十六年,授官安徽巡撫。適逢收成不好,(楊素蘊)上書請求賑災,剛剛拜呈奏疏,朝廷就下文命州縣開倉賑給,保全救活的人很多。不久,調任湖廣巡撫。二十八年,大旱,楊素蘊上書請求減免武昌等三十二州縣的錢糧,皇帝派遣戶部郎中舒淑等人會同巡撫勘察災情。舒淑到達武昌時,楊素蘊正好中暑患病,不久就上書稱病打算解任歸里。皇帝懷疑他借病(不勘察災情),就解除他的官職。命令剛剛下達,可是楊素蘊已經死了。
在他死之前,湖北的郡縣是百姓疾苦最重的地方,如應城對種穀的田地地徵稅很重,監利一年徵收兩次賦稅,給百姓造成禍害幾十年了。楊素蘊知道這些地方的實際情況後,分項目寫成兩篇奏疏。還沒有來得及向皇上稟報,就生病而且被革除了官職,他就口授奏疏,列入遺疏,並且說:“如果能夠按這奏疏實行,我死後就閉眼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楊素蘊,字筠湄,陝西宜君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楊素蘊,字筠湄,陝西宜君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