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畫卦的文言文翻譯

伏羲畫卦的文言文翻譯

伏羲台分3層,最上層為不等邊8角形,俗稱8卦台,又稱伏羲畫卦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蒐集和整理的伏羲畫卦的文言文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伏羲畫卦的文言文翻譯

伏羲畫卦台,相傳中央是伏羲8卦亭,上懸伏羲先天8卦,8卦亭有石龜兩隻,各有1青石碑。1書“開物成霧”,1書“先天精蘊”。伏羲8卦亭前側有1方青石算盤。青石算盤散布算盤子。看上去,既象河圖,又象洛書。但是細細1看,他既不是河圖,又不是洛書。多少年來沒有人能夠揭開其中的奧妙。“石算盤”是伏羲畫卦時的通靈之物,蘊涵的天機又是我們所能夠理解的呢。

伏羲8卦亭旁有1棵古柏。人們稱為“8卦柏”。8卦柏南看南歪,北看北歪。相傳是伏羲畫卦泄了天機,懼怕天帝知道了搜出8卦來。因而將8卦埋在畫卦台中央,為了便於查找,又從台東南角拔了1棵柏樹重新栽上,作為記號。就這樣左1腳,右1腳的夯實土。結果成了現在的南看南歪,北看北歪的模樣。“8卦柏”是否是與伏羲的“8卦陣”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神話學考察

繫辭通神明

這裡講作為《易》的基礎的8卦是史前時期的伏羲所創,這個說法是不是成立,過去的易學家都照著講,沒有提出甚么懷疑。但是,到了近代以來,人們才漸漸對此表示疑問。目qian6*考古發現的有關《易》卦的材料,最早的是殷商時的筮數。筮數是1連串的數字,有的是3個數字,有的是6個數字,這些數字可以按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原則,轉譯為《易》卦。

例如“逐一6881”,便是下震上巽的《益》卦。《易》卦源於筮數。已知的筮數實例以殷墟出土的幾件為最早,有的利用於器物,如陶器、石器、鑄銅用的陶范等,有些見於甲骨,時期都不早於殷墟中期,即殷王武乙、文丁時。在陝西等地的商末周初遺存中筮數的例子大為增多,說明周人可能比殷人更廣泛地套用筮法,而且這類筮法已比較複雜成熟。

顧頡剛在1929年撰《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1文,推定《周易》卦爻辭“著作年代當在西周初葉”,此說精確不磨,為學者所遵信。以此見之,《易》卦不可能為伏羲所畫,伏羲畫卦僅是1種傳說,況且伏羲僅是1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在歷史上是不是實有這人還是1個問題。

但是,“伏羲畫卦”的傳說卻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就曾說:“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8卦’。”可見最少在秦漢間伏羲畫卦的傳說就已盛行。那末“伏羲畫卦”的傳說是如何產生的?從伏羲到《易》卦,這其中包括著甚么樣的文化意蘊?本文試圖從神話學的角度討論之。

1、作為創世神的伏羲

伏羲的名號,古籍中有許多寫法,除“伏羲”(《莊子·人間世》)以外,還有“伏戲”(《莊子·大宗師》)、“伏犧”(《法言·問題》)、“包犧”(《易·繫辭下》)、“宓犠”(《漢書·古今人表》)、“庖犧”(《水經注·渭水》)、“慮羲”(《管子·封禪》)等。寫法不同,皆為同音相轉。《路史·後紀1》云:“伏、慮,羲、戲,字義皆同,史傳或謂服牛乘馬,因號伏犧,取犧牲以充庖廚因號庖犧最為鄙妄。按莊周等古書皆作慮戲,無作犠者。且伏羲古或用戲,而牛之字未有用戲者,況伏豈得為服,御字乎?故《世紀》云:‘後世音繆,或謂伏犠或作慮犠,皆失其旨’。”他在這裡認為本來的寫法應是“伏羲”,其它各種寫法均是後世妄改。

在中國古代傳說時期的帝王世系中,伏羲被奉為“3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10分顯赫。但是,1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相對黃帝等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最早記載伏羲的是出於戰國中晚期的《莊子》,然莊子此公好古,“著書10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亦虛亦實,亦神亦人,大都是託名設譬,藉以形象說理,未可當作信史。《莊子》中關於伏羲的記載有5處,名號有3種寫法,或記為“伏羲”、或記為“伏犠”、“伏戲”,前後不統1;身份混亂,或人或神;在古帝王中序列不定,或在禹、舜、黃帝以後,或在其前。這說明在莊子時期,伏羲尚在傳說時期、創造進程中,是1個不肯定的、還沒有定型的人物。《史記》從黃帝記起,不為伏羲作傳。東漢班固《漢書》突破《史記》的界限,將上古帝王從黃帝推至伏羲,《漢書·律曆志》引劉歆《世經》言:“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帝為太昊。”《漢書·古今人表》中首敘伏羲,次列炎、黃,以伏羲為歷史源頭。至此,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晉代皇甫謐所著專述帝王世系的《帝王世紀》,上起3皇,下迄漢魏。3皇首列伏羲,言伏羲“繼天而王”、“作8卦”、“造書契”、“作瑟3106弦”、“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供庖廚”等,功業卓勛,伏羲被推為中華民族始祖、文化的肇始者。在傳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經歷了1個從無到有,從神到帝,對伏羲的記載從混亂到系統的衍化進程。因此,伏羲的產生,是人們歷史意識不斷豐富的結果,借用顧頡剛的話,伏羲及其赫赫功業,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步地“層累”地釀成的。

事實上,伏羲首先是1個神話人物,是上古神話中的創世神祗

近人對伏羲最權威的考論是先輩學者聞1多所著《伏羲考》,聞1多此文前半部份從傳世文獻中蒐集了大量龍蛇記載,加上當時已發現的漢朝畫像磚石,證明伏羲為龍圖騰;後半部收集了近 50則西南少數民族關於伏羲女媧在洪水過後兄妹婚配再造人類的故事和民俗資料,並加以語音訓詁,證明伏羲即為盤古,是南方苗蠻各族的先人神。此文在以後半個多世紀中被廣泛徵引,已為不容易之論。

董楚平在《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發表《中國上古創世神話鉤沉》1文,通過對長沙zi6*彈庫戰國《楚帛書甲篇》的解讀,為聞1多的立論提供了新的證據。長沙zi6*彈庫楚帛書出土於1942年,據1973年對墓藏發掘的報告判斷,墓藏年代為戰國中晚期。楚帛書甲篇是1個完全的創世神話文本,經董楚平解讀,釋文大意是:

天地還沒有構成,世界處於渾沌狀態之時,先有伏羲,娶女媧,伏羲、女媧2神生了4個兒子。這4個兒子後來成為代表4時的4神。4神開闢大地,這是他們曉得陰陽參化法則的原因。由禹與契來管理大地,制定曆法,使星斗升落有序,山陵暢通,並使山陵與江海之間陰陽通氣。當時未有日月,由4神輪番代表4時。4神的老大叫青乾,老2叫朱4單,老3叫白大然,老4叫墨乾。1千數百年以後,帝俊生出日月。從此9州太平,山陵安靖。4神還造了天蓋,使它旋轉,並用5色木的精華加固天蓋。炎帝派祝融以4神奠定3天4極。人們都敬事9天,求得太平,不敢鄙棄天神。帝俊因而制定日月的運轉規則。後來共工氏制定10乾、閏月,制定更加準確的曆法,1晝夜分為霄、朝、晝、夕[2]。

長沙zi6*彈庫戰國《楚帛書甲篇》的發現的解讀,給予我們以下認識:其1,它是我們所能見到的先秦時期唯一完全的創世神話,與現代中國各民族流傳的創世神話相比,它保存著更多史前神話的舊痕和原始思惟的特點;其2,它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伏羲的.出土文獻記載,證明戰國中晚期已有伏羲傳說;其3,它證明了伏羲創世神的身份。

現古發現的大量漢墓壁畫、畫像磚石和民間流傳的洪水過後伏羲、女媧兄妹婚配再造人類的故事,均是伏羲創世神話的遺存。漢墓壁畫、畫像磚石中,伏羲、女媧人首蛇身,連體交尾,圖中伏羲手捧太陽或日規,女媧手捧月亮或月矩。手持日月是主宰宇宙的意味,手持規矩則是創造的意味。有些伏羲、女媧交尾圖還伴隨4神畫像,如《楚帛書甲篇》所言,4神是伏羲、女媧的兒子,是4時的代表,是經營天地的大神。

2、作為宇宙本原、起源觀念的伏羲

在肯定了伏羲創世之神的身份後,接下來的問題是,伏羲是如何成為創世神的?

民族學資料表明,創世神話產生與流傳的主要途徑是原始宗教祭祀活動。人類進入初期文明以後,宗教開始思索宇宙起源,思索的結果是產生創世神話。創世神話所思考的宇宙起源和生成的問題,也是人類初期哲學要探索的問題。最近幾年出土並解讀的郭店楚墓竹簡《太1生水》,展現了1個系統完全的宇宙生成模式。宇宙生成的原點是“太1”,“太1”即同於《老子》之所謂的“道”。

《老子》210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通“太”,即為“太1”,《呂氏年齡》:“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名,不可為形,強為之名,謂之太1。”

宇宙起源於“太1”,而“太1”本是1種渾沌無形的元氣。《淮南子·詮言訓》:“洞同天地,混沌為朴。未造而成萬物,謂之太1。”漢高誘註:“太1,元神總萬物者。”這個總萬物的元神,應當就是伏羲。“羲”,《說文》釋:“羲,氣也。”“太1”為氣,伏羲也是氣,即是太始之初的渾沌之氣。

“太1”形為“渾沌”,宇宙起源於渾沌。渾沌神話在南方盤古故事中保存完全。《御覽》卷2引《35歷記》:“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8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1日9變。”“渾沌”與“葫蘆”是對音關係,“渾沌”猶言“胡塗”,“胡塗”在俗言俚語中轉為“葫蘆”[3]。“葫蘆”即是“盤古(瓠)”,“盤瓠”、“伏羲”同聲之轉,故“盤古”又是“伏羲”。對“渾沌——葫蘆——盤瓠——盤古——伏羲”轉化演化的路徑,聞1多論列甚詳,此不贅。且楚詩人屈原《9歌》中有“東皇太1”,聞1多釋為伏羲,足可證伏羲乃從原始神話中的創世神和原始哲學觀念的宇宙本原、起源觀念而來。

伏羲的原型本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觀念。隨著文明的演進,人們對歷史思考和探究愈來愈深入,這類思考和探究具體說就是對文明事實的1種本源性的說明。對世界起源的探究開始只是1種構想,它首先以神話的情勢存在。神話思惟是人類思惟發展的1個必經的早期階段,它隨著人類思惟的發展而消失在哲學和歷史當中。人們先是追詢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接著想像1個創世之神,再把這個創世之神想像為自己的先人。伏羲形象的產生即是這樣1個將神話傳說哲學化、觀念化,又將這1傳說和觀念歷史化的進程。

3、從伏羲到《易》卦

《易·繫辭上》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4象,4象生8卦。”這段話可看做《周易》的理論綱領,也是《周易》所描寫的宇宙生成模式。

與《太1生水》和《老子》1樣,《周易》認為宇宙生成於“太極”,“太極”即是“太1”。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1,即是太初、太1也。故《老子》雲‘道生1’。即此太極是也。又謂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極生兩儀’,即《老子》雲‘1生2也’。”高亨則更明確地將“太極”與“1”、“太1”聯繫起來:“太極者,宇宙之本體也。宇宙之本體,《老子》名之曰‘1’,《呂氏年齡·大樂篇》名之曰‘太1’,《繫辭》名之曰‘太極’。”“兩儀,天地也。”“4象,4時也。4時各有其象,故謂之4象。”[4]

“太極”與“道”、“太1”具有一樣的原初世界宇宙源頭的意味。《論衡·談天》:“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混沌為1。”《說文》中釋“1”時說:“惟初太極,道立於1。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以未見氣時為太易,氣初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氣形質渾然1體而未分離的狀態稱之為渾沌。渾沌之物即元氣,元氣未分的狀態即太極。《淮南子·天文訓》:“宇宙生元氣。”而在《楚帛書甲篇》所記載的創世神話中,伏羲即是生於渾沌當中。並且從音訓中我們已看出,渾沌即是葫蘆,“羲”即“氣”也,伏羲即是元氣。民間傳說遺存中也說,伏羲乃從葫蘆中所生。

《淮南子·精神訓》所描寫的宇宙創生進程與《楚帛書甲篇》很是類似:“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溟溟,芒芠漠閔,濛鴻洞,莫知其門。有2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因而乃別為陰陽,離為8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對比《楚帛書甲篇》,“2神”當指伏羲、女媧。“太極生兩儀”,兩儀即是陰陽,伏羲、女媧就是陰陽兩儀的代表。從哲學角度上說,是陰陽兩儀;從神話角度上說,是伏羲、女媧2神。在漢墓壁畫、畫像磚石中,伏羲手捧太陽或日規,代表陽;女媧手捧月亮或月矩,代表陰。伏羲、女媧結婚生育4子,才育有萬物,這是陰陽化育萬物的開始。

“兩儀生4象”,關於“4象”,有金木水火說,亦有東西南北說,但從創世神話角度看,應指春夏秋冬4時。《禮記·禮運篇》云:“夫禮,必本於大1,分為天地,轉為陰陽,變而為4時。”太極生兩儀,1陰1陽,用符號表示為“—”、“ ”,各在其上下加1陰1陽即生為4象,即太陰、少陽,少陰、太陽。少陽表示春季,陽氣逐步增長;少陰表示秋季,陰氣逐日增長;太陰表示冬季,陰氣至冬至至極;太陽表示夏天,陽氣至夏至至極。用陰陽互動變換,喻季節的變化和循環。

“4象生8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8卦,分別意味天、地、雷、風、水、火、山、澤8種自然物或自然力。《楚帛書甲篇》說,4神以陰陽參化法則開闢天地,造出天蓋,使它運轉,因而星斗升落有序,山陵通暢,並使山陵與江海之間陰陽通氣。從此9州太平,山陵安靖。《易·說卦》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8種自然氣力調和和諧地產生作用,因而陰陽消長,萬物生息。 對比《楚帛書甲篇》和《易·繫辭》所描寫的宇宙生成進程,我們看到:

伏羲(太1)——伏羲、女媧(陰陽2神)——4子(4時)——萬物

太極——兩儀——4象——8卦

在這裡,“太極”脫胎於“伏羲”,“兩儀”脫胎於“伏羲”與“女媧”2神,“4象”脫胎於伏羲與女媧所生“4神”,即“4時”。《繫辭》對伏羲創世神話所描寫的宇宙生成模式做了更加抽象的概括,二者的對比具體地展現了從神話到哲學的演進進程。

4、結論

神話是哲學的母親。西方哲學家說,任何神話中的諸神都不過是客觀的或實在地直觀到的哲學理論。人類初期的思惟情勢總是形象化的,感性的。維柯《新科學》中套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在世界各民族從蠻橫到文明的進程中發現了原始神話的價值,認為神話思惟方式是人類思惟發展的1個必經的早期階段。並認為這類“詩的形上學”、“詩的智慧”是人類通過感覺和想像能力所到達的認知水平,它雖然同哲學、科學的抽象理智水平有別,卻又是它們的基礎和來源。

由於中國傳統思惟方式的直觀性、整體性和語言文字的象形性特點,中國初期哲學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神話思惟的特點。中國初期哲學的基本範疇和概念,如“道”、“太極”、“陰陽”、“5行”、“易”等等,無1不是從神話思惟的具體形象中抽象出來的。

通過對伏羲創世神話的考察,我們看到,作為歷史人物的伏羲,其實其實不存在,他首先是人們想像的產物,源於人們對宇宙起源的追索和想像。在神話中,伏羲是1個開闢渾沌,化生萬物的創世神的形象;進入哲學領域,他又被概括抽象成為宇宙根源和基始的概念,他導源於“元氣”、“太1”,在《易》中,成為“太極”。創世神話在《易》中被概括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4象,4象生8卦”的宇宙生成模式。

“伏羲畫卦”傳說被現代易學研究者視為妄說,不為採信。但是,通過對其進行神話學考察,我們可以從伏羲創世神話中找到原始哲學的神話原型,並具體地看到從伏羲創世神話到易卦的演進軌跡。在中國初期哲學產生的進程中,《易》處於神話思惟向理論思惟、原始思惟向哲學抽象思惟的過渡階段,《易》關於“太極”、“陰陽”、“4象”、“8卦”的觀念和對宇宙生成的概括認識是從神話思惟的具體表象中抽象出來的,是把神話中的宇宙觀抽象化、邏輯化的結果。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伏羲畫卦的文言文翻譯0
伏羲畫卦的文言文翻譯